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应用碳氮稳定同位素技术分析了不同养殖方式(A组:施肥;B组:施肥+1/2投饲;C组:施肥+投饲;D组:投饲)围隔中鳙(Aristichthys nobilis)肌肉碳氮稳定同位素变化情况,及其可能摄食饵料的贡献率。结果表明,A组鳙肌肉的δ13C和δ15N值分别为(–23.8±0.1)‰和(10.8±0.4)‰,显著高于B组、C组和D组的值(P0.05),后三者之间值没有显著差异。围隔中的食物源有浮游动物、颗粒有机物和饲料,它们的δ13C和δ15N值均低于消费者鳙的同位素值。3种食物在不同养殖方式下的贡献率不同,浮游动物是A组鳙的主要食物来源,平均贡献率为(65.6±3.2)%,饲料是另3个组鳙的主要食物来源,其中B组饲料的贡献率相对较大,达82.1%。说明投饲鳙后,鳙对饲料能够较好地吸收利用,但在池塘中同时培育天然饵料能有效提高饲料的贡献率,减少投饲量,降低残饵的污染。本研究旨为实践养殖中合理投饲鳙的管理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翘嘴红鲌(Eryghroculter ilishaeformis)主要形态指标和雌雄个体的形态差异,2016年3月采集了67尾翘嘴红鲌,对其全长/体长、体高/体长、体宽/体长、尾柄长/体长、尾柄高/体长、眼间距/头长、头高/头长、头宽/头长、吻长/头长和丰满度10项标准化比例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R-聚类分析和逐步判别分析,并建立了雌雄判别方程式。主成分分析和R-聚类分析结果显示,翘嘴红鲌主要形态指标可分为肥瘦程度特征、躯干部特征、尾部特征和头部特征4个方面。散布图结果显示雌雄个体在尾部形态上存在差异,同判别分析结果一致。通过逐步判别法从67尾翘嘴红鲌的10项标准化性状中筛选出体高/体长、体宽/体长、尾柄高/体长和丰满度4个比例性状,建立性别判别方程,对群体识别正确率达91.0%。经T检验,除体高/体长外,其他3个比例性状在两性群体间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表明雌性相较于雄性体型较宽、较丰满,但尾柄较矮。上述差异性状及雌雄判别方程式可为翘嘴红鲌性别的鉴定提供方法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台湾泥鳅(Paramisgumus dabryanus ssp.)是中国台湾地区改良的泥鳅养殖新品种,其分类地位暂不明确。从外观上看,台湾泥鳅的雌雄个体形态上存在差异。为了科学识别台湾泥鳅雌雄个体形态特征的差异,通过对采集到的160尾台湾泥鳅的全长、体长、头长、吻长、体高、体厚等25项形态学性状的测定,形成体厚/体长、体高/体长、颌须/头长等24项形态特征的比例性状,采用t检验、主成分分析与判别分析方法对台湾泥鳅雌雄群体的形态特征进行比较。结果显示:(1)t检验表明,24项形态特征的比例性状中,4项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4项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其他性状差异不显著;(2)主成分分析表明,5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达到84.23%,台湾泥鳅雌雄的差异主要集中在头部、躯干部、颌须、体型肥瘦程度以及整体框架轮廓等方面;(3)经逐步判别分析,建立台湾泥鳅雌雄个体的判别函数。雌性(♀):func1=731.96x1+27.02x2+723.92x3-191.44;雄性(♂):func2=671.79x1+37.09x2+695.54x3-178.50,综合判别准确率为71.5%。研究表明,台湾泥鳅雌雄形态指标间差异显著,利用形态指标建立判别函数实现对台湾泥鳅雌雄个体的快速判别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用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判别分析等方法比较了图们江、松花江、鸭绿江、黑龙江4个地理种群北方须鳅Barbatula nuda的14个形态性状,探讨了不同地理种群间的形态差异。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4个地理种群北方须鳅的头高/体长差异显著(P〈0.05),头长/体长、尾柄长/体长、背吻距/体长、背尾距/体长差异极显著(P〈0.01);主成分分析与聚类分析结果基本一致,黑龙江和鸭绿江差异最小,其次是图们江和松花江,而黑龙江与图们江,鸭绿江与松花江种群间差异较大;判别分析获得了6个比例性状,构建了区分上述4个种群的判别函数,综合判别准确率达87%。研究显示,北方须鳅的4个地理种群间形态特征产生了一定的差异,可以运用判别分析将其进行初步区分。  相似文献   

5.
为了比较红鳍东方鲀(Takifugu rubripes)雌、雄个体的形态差异,基于主成分分析、逐步判别分析和T检验的方法,以红鳍东方鲀雌、雄群体的17个比例性状为分析对象进行研究。主成分分析构建了3个反映形态特征信息的综合性指标—主成分1、主成分2和主成分3,贡献率分别为46.776%、27.668%和7.122%,3个主成分累积的贡献率为81.566%,两个群体之间存在明显的偏离;判别分析结果显示,根据各变量对判别函数的贡献大小,筛选出两个比例性状,即体宽/体长、体周长2/体长,利用这两个性状建立起红鳍东方鲀的雌、雄判别模型,对雌、雄共72个个体的判别准确率为81.9%;T检验结果显示,体宽/体长在红鳍东方鲀两性群体间差异极显著(P0.01),体周长2/体长在红鳍东方鲀两性群体间差异显著(P0.05)。综合分析实验结果表明,红鳍东方鲀雄性与雌性相比,体形较宽,体周长2较长。红鳍东方鲀雌、雄的形态差异为繁育和选育过程中的性别鉴定提供了新的方法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长江主要一级支流中华倒刺鲃形态差异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传统形态学和框架分析法,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判别分析4种多元分析方法对嘉陵江、赤水河、清江3个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 sinensis)种群288尾样本的30个形态比例性状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3个种群的全长/体长、叉长/体长、体宽/体长等29个性状差异显著(P<0.05);聚类结果显示,嘉陵江种群与赤水河种群首先聚为一类,认为嘉陵江种群与赤水河种群形态最为相似;主成分分析构建了8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为62.93%;以Bayes逐步判别分析方法选用16个判别效果较好的比例性状建立了3个中华倒刺鲃地理种群的判别函数,综合判别率达到99.31%.研究结果显示,嘉陵江种群与赤水河种群形态较为相似,而两者与清江种群形态差异较大.本研究从形态特征上为长江上游中华倒刺鲃种群的划分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高晓蕾  许然  张志新  郑小东 《水产学报》2019,43(7):1593-1602
中国海域跨度大,生态环境差别显著,栖息在不同地理位置的长蛸群体在形态特征上存在差异。实验采用主成分分析、判别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及逐步判别分析的多元分析方法对中国沿海长蛸11个自然群体的14个形态指标进行了综合分析,并建立了群体判别函数。结果显示,长蛸腕式为1234,腕间膜式为ABCDE。主成分分析构建了2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66.067%。主成分1主要包括胴宽/体长、头宽/体长、漏斗后部长/体长3个参数,累计贡献率达36.979%;主成分2主要包括体质量/体长、胴背长/体长、漏斗前部长/体长3个参数,累计贡献率达29.088%。基于主成分散点图可以清晰区分澎湖群体与其他群体。依据判别函数,群体综合判别准确率为60.40%。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腕吸盘数目在澎湖群体与其他群体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聚类分析显示,11个群体中北方5个群体与宜兰群体先聚为一支,再与嵊泗、南麂岛、连江3个南方群体聚成一支,之后与澎湖群体聚成一支,泉港群体单独聚成一支。研究表明,北方5个群体间形态相似度较大,且与南方群体差异显著;澎湖和泉港群体与其他群体之间存在较大的形态差异。中国沿海11个长蛸群体在形态上存在一定地域差异性,形态多样性较高。  相似文献   

8.
为比较暗纹东方鲀(Takifugu fasciatus)雌雄个体之间的主要形态指标及形态差异,对296尾暗纹东方鲀的11项计量性状及11项比例性状进行了统计和分析。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暗纹东方鲀22项形态指标可以划分为整体轮廓、整体及尾部的浑圆程度、头部特征、尾部长度比例4个方面,累积贡献率达72.31%。逐步判别分析最终筛选出眼径、肥满度、头长/体长、尾柄高/体长和体宽/体长5个相关变量,并建立了该鱼的性别判别函数。通过数据回代方程检验可得出暗纹东方鲀雌雄判别的综合正确率为81.1%。同时对筛选出用于建立判别函数的5个变量进行t检验,结果显示,尾柄高/体长、体宽/体长两个比例性状在雌雄个体间差异显著(P0.05),表明雌性个体较雄性个体尾柄处较厚,体型较宽。上述差异性状和雌雄判别函数可为暗纹东方鲀性别的鉴定提供参考方法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基于多变量形态度量学的方法,对叶尔羌高原鳅(Triplophysa yarkandensis) 3个地理群体共计509尾样本的11个形态指标和22个框架指标进行多元统计分析。非参数检验显示,叶尔羌高原鳅3个地理群体的31项比例性状中,4~9/体长(BL)存在显著差异(P<0.05),体高(BD)/BL等26项比例性状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主成分分析显示,前3个主成分贡献率分别为25.0%、14.0%和9.3%,累计贡献率为48.3%,差异主要体现在机体头部和躯干前段;聚类分析与主成分分析结果基本一致,叶尔羌河群体与塔里木河群体先汇为一支,后与和田河群体汇为一支,即叶尔羌河群体与塔里木河群体形态差异较小,和田河较另外2个群体形态差异较大。构建判别方程并进行交互验证,判别成功率分别为88.48%、88.89%和87.73%,综合判别率为88.37%,表明由判别分析筛选出9个形态比例性状对叶尔羌高原鳅不同地理群体的判定是可行的。研究表明,塔里木河水系的特殊性造成不同河流生境中叶尔羌高原鳅群体存在形态差异,可通过多元分析对其进行有效区分,但栖息环境的不同可能是引起机体形态学特征差异或适应进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为了比较红鳍东方鲀(Takifugu rubripes)雌、雄个体的形态差异,基于主成分分析、逐步判别分析和T检验的方法,以红鳍东方鲀雌、雄群体的17个比例性状为分析对象进行研究.主成分分析构建了3个反映形态特征信息的综合性指标-主成分1、主成分2和主成分3,贡献率分别为46.776%、27.668%和7.122%,3个主成分累积的贡献率为81.566%,两个群体之间存在明显的偏离;判别分析结果显示,根据各变量对判别函数的贡献大小,筛选出两个比例性状,即体宽/体长、体周长2/体长,利用这两个性状建立起红鳍东方鲍的雌、雄判别模型,对雌、雄共72个个体的判别准确率为81.9%;T检验结果显示,体宽/体长在红鳍东方鲍两性群体间差异极显著(P<0.01),体周长2/体长在红鳍东方鲍两性群体间差异显著(P<0.05).综合分析实验结果表明,红鳍东方鲀雄性与雌性相比,体形较宽,体周长2较长.红鳍东方鲀雌、雄的形态差异为繁育和选育过程中的性别鉴定提供了新的方法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黄海、东海近海七个棘头梅童鱼地理群体的形态差异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对2013年采自连云港、大丰、崇明、舟山、宁德、厦门和温州的7个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us)群体共238个个体进行形态学比较研究,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和判别分析等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13项可量性状以及20项框架参数进行形态差异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7个地理群体之间确实存在显著性差异;主成分分析得到的4个主成分对不同群体间总差异的贡献率分别为53.131%、9.328%、4.249%和3.406%,累积贡献率为70.113%,躯干部最能用以区分不同的地理种群;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基本一致,认为7个棘头梅童鱼地理群体在形态上不存在明显的南北分化现象;通过判别分析得到14个比例变量并构建判别函数,将7个群体的数据代入函数,得到群体的综合判别率为85.3%,判别准确率P1为62.5%~96.7%(群体判别正确的尾数/群体的实际尾数),P2为78.1%~90.6%(判别正确的尾数/判入该群体的尾数),舟山群体由于其特殊的地理因素,判别准确率较低(P1=62.5%,P2=78.1%)。本研究为棘头梅童鱼地理种群判别、种质资源保护以及良种选育等提供了基础的形态学数据。  相似文献   

12.
丽文蛤与文蛤4个地理群体的形态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丽文蛤和文蛤的可量性状进行了单因子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和判别分析,比较了两者的形态差异。单因子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丽文蛤与文蛤在10个比例性状中存在着7~8个显著差异(P0.05)。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文蛤不同地理群体为一组,丽文蛤为另一组。主成分分析构建了4个主成分,其贡献率分别为26.70%、17.04%、13.82%和10.40%,累计贡献率为67.95%。第一主成分主要受楯面长/壳长、小月面长/壳长的影响。判别分析结果显示,丽文蛤与文蛤4个地理群体的形态差异显著(P0.05)。建立了5个判别函数,其判别准确率P1为69.51%~98.75%,P2为76.67%~95.18%,综合判别率为82.80%。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三亚(S)、泰国(T)、印尼(Y)和非洲(F)4个斑节对虾地理群体的形态亲缘关系,实验运用多元分析方法,采用8个测量性状4个斑节对虾地理群体杂交与自交的10个F1形态进行了比较研究。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三亚和非洲杂交SF(S♀×F♂)与泰国和非洲杂交TF(T♀×F♂)的F18个性状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与以S、T、Y为亲本的7个杂交与自交F1间存在显著差异性(P<0.05)。斑节对虾形态特征主成分分析,共构建了2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为72.54%。主成分1主要反映了斑节对虾第三腹节长(TSL)、第二腹节长(SSL)、第六腹节长(SISL)和头胸甲宽(CW)特征,方差贡献率48.15%;主成分2反映了体长与头胸甲长的变化,方差贡献率24.39%。10个F1辨别准确率较低。聚类分析结果显示,ST(S♀×T♂)、TS(T♀×S♂)、TT(T♀×T♂)的F1形态距离最近,首先聚为一支,SF、TF、YF(Y♀×F♂)的F1形态距离较近,聚为另一支。  相似文献   

14.
南水北调东线南四湖湖鲚种群的形态判别与地理亲缘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澄清南水北调东线南四湖湖鲚种群的地理亲缘关系,运用多变量形态度量学方法,基于26项形态特征参数比较研究了4个水域的鲚(Coilia ectenes)种群之间的形态差异。检视南四湖湖鲚样本50尾、太湖湖鲚50尾、洪泽湖湖鲚50尾、利津水库刀鲚1980年代标本50尾。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洪泽湖群体和南四湖群体之间的形态最为接近,首先聚为一支;太湖群体聚为另一支;黄河附属水体利津水库群体与其他3个群体的亲缘关系相对较远。以筛选10个性状的特征值建立的函数判别分析,判别准确率为洪泽湖群体82.7%、利津水库群体100%、南四湖群体84%和太湖群体84.9%,综合判别准确率为84.3%。主成分分析,洪泽湖群体、南四湖群体和太湖群体之间的重叠较多,群体间的遗传距离较近。单因子方差分析,4个鲚群体间有15项形态比例参数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P <0.01),其他11个形态比例参数的差异系数均小于1.28,表明 4个鲚群体间的形态差异尚未达到亚种水平,属于不同地理群体间的差异。从水系连通上推断,南四湖湖鲚为2002年长江向南四湖应急生态补水时由洪泽湖和骆马湖湖鲚群体扩散建群。  相似文献   

15.
运用3种多元统计方法,对江苏、安徽、山东和湖北4个不同地区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野生群体的13个形态比例参数进行比较研究。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山东和江苏2个克氏原螯虾群体之间的形态最为接近,而与湖北和安徽群体间趋异程度逐渐增大。主成分分析中,雌性群体贡献率分别是主成分1为46.104%、主成分2为25.375%、主成分3为10.830%,累积贡献率为82.309%;而雄性群体贡献率分别是主成分1为50.611%、主成分2为26.365%、主成分3为8.623%,累积贡献率为85.599%。判别分析中,雌体准确率P1为70.6%~100.0%,P2为52.9%~100.0%,综合判别率为87.6%;雄体准确率P1为66.7%~100.0%,P2为66.7%~100.0%,综合判别率为92.1%。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地区克氏原螯虾群体间已经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形态差异,且主要表现在头胸甲部和腹部的性状上,但这些差异尚未达到亚种水平,需多项参数综合分析才能进行不同群体间的辨别。  相似文献   

16.
对赣江中游四大家鱼幼鱼共120尾的形态性状进行测量.结果表明,青鱼、草鱼、鲢、鳙的体长/体高分别为3.78~4.52,3.53~4.27,3.13~3.49,3.38~3.66;体长/头长分别为3.84~4.44,3.40~4.10,3.50~3.88,2.93~3.15:头长/吻长分别为4.03~4.47,3.48~...  相似文献   

17.
利用Biolog技术就滆湖原位围隔内鲢鳙放养密度和比例对水体微生物碳源利用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在试验阶段后期不同围隔内水体微生物对碳源总量的利用相对于试验中期有较明显的变化。未放养鲢鳙的对照组(A0)在试验后期对于碳源总量的利用低于各实验组(A_1:鱼密度40 g/m~3、鲢鳙比7∶3;A_2∶40 g/m~3、3∶7、A_3∶80 g/m~3、7∶3和A_4∶80 g/m~3、3∶7)。试验中期和后期,利用比例较高的碳源类型均为聚合物。主成分分析表明,试验后期不同围隔水体微生物群落碳代谢方式具有显著差异。其中,与主成分1显著相关的碳源主要有16种,分别属于聚合物、糖类、羧酸、氨基酸。实验中期和后期围隔水体微生物碳代谢多样性指数Shannon物种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均存在显著差异,代谢多样性指数最高的是实验组A1,实验组A4碳代谢多样性指数相对较低。根据鳙的绝对生物量、多样性指标以及对碳源的总量利用,可以得出以鲢鳙主导的微型生态系统中,鳙的绝对生物量对于水体微生物影响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18.
7个不同翘嘴红鲌群体的形态差异分析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应用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判别分析三种多元分析方法,比较研究了翘嘴红鲌(Erythroculter ilishaefor-mis)7个不同群体间的形态差异。聚类分析结果表明,7个群体分为三支,南湾、兴凯湖、太湖和养殖群体之间的形态最为接近,首先聚为一支,梁子湖和三溪口群体聚为另一支,而浮桥河群体则相对独立为一支。三个分支中浮桥河群体与其他群体的亲缘关系相对较远。主成分分析显示,可量数据和框架数据等31项形态特征中头部和尾部的长度对各群体间的差异贡献率最大,其中,太湖、梁子湖和三溪口群体间的差异最为显著。以判别分析建立的判别函数,对7个不同群体的综合判别率为90%。分析结果显示翘嘴红鲌7个不同群体在形态上已产生一定程度的差异,应用三种多元分析方法可以将各群体有效地区分开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