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叶绿素a是海洋浮游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色素,与海洋初级生产力密切相关,叶绿素a也是衡量海洋中初级生产者浮游植物生物量的一个重要指标。海洋初级生产力是海洋生物生产力和海洋生态系统的基础,海洋初级生产力的研究对海洋环境评价、海洋生物生产力的估算、海洋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论东海鱼类资源量的估算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丘书院 《海洋渔业》1997,19(2):49-51
<正> 一、历史的回顾应用初级生产力数值及各营养级间的转化效率(或称生态效率)估算潜在鱼类生产量和渔获量是近二、三十年来各国海洋生物学家和渔业生物学家所共同关注并经常使用的方法。已发表的论文甚多,如Lasker,R.(1970)论加州拟沙丁鱼对浮游动物能量的利用;Cushing,D.H.(1971)综述世界各大海区上升流与鱼产量;Steele,J.H.(1974)分析北海渔获量与各营养阶层生产力的关系;Smith,P.E.(1982)研究南加里福尼亚湾的初级产量和鳀鱼群体;Sheldon,R.W.等(1977)论缅因湾浮游植物生产率与鱼产量的关系;Mills,E.L.等(1979)报道加拿大东部  相似文献   

3.
海洋捕捞渔业是人类海洋开发史中最古老的产业之一,在中国至少有二三千年的发展历史。但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我国海洋渔业生产力发展十分缓慢。1949年,海洋捕捞渔获量仅40余万吨,生产工具基本上是人力操作的传统风帆渔船,生产力十分落后。新中国的诞生  相似文献   

4.
渤、黄、东海海洋初级生产力的遥感估算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官文江 《水产学报》2005,29(3):367-372
通过对多年的东海、黄海南部实测海洋初级生产力与环境数据的分析,采用非线性最小二乘法,得到海洋初级生产力的遥感估算模型。利用从2000年1月-12月的SeaWiFS数据反演得到的叶绿素a浓度、透明度、辐照度数据,以及同期的NOAA数据反演得到的海表水温数据,通过该模型,提取出我国海区的海洋初级生产力的时空分布信息。结果表明,在东海、黄海和渤海初级生产力季节变化明显,在东海,最大初级生产力的月份为5月,最小月份为2月。而在黄海和渤海,最大初级生产力的月份为8月,最小月份为2月。在大洋区,初级生产力的季节变化相对较小。与相关的文献资料比较该模型能较好地反映渤、黄、东海的海洋初级生产力的时空分布信息及其变化情况。由于我国海区大部分是二类水体,水光学、水文特性比较复杂,叶绿素浓度等遥感产品的精度有待进一步的提高,叶绿素浓度及其剖面分布估算不准,对整个模式的精度影响很大。同时由于所用的实测数据及其分布区域、时间的限制,以及没有同步数据,对该模型的结果还要经过进一步的检验。  相似文献   

5.
日、苏两国是世界上两个最大的渔业国家,又是相邻国家。在相当漫长的时间里,两国在同一渔区,捕捞同一种类渔获物,两者关系会影响很大。两国海洋渔业很大一部分在太平洋西北区域——苏联的渔获量43%,日本的渔获量83%,是在这里生产的。这个渔场是世界海洋生产力最高的,其面积虽占世界海洋的  相似文献   

6.
浮游动物属次级生产力,鲢则属终极生产力。显然,终极生产力的高低取决于初级和次级生产力,初级生产力则是基础生产力。夏秋季节,光照时间长,强度大,要想充分利用太阳能,必须不断地向水体中补充浮游植物,繁殖所必需的营养盐类,即人工施肥。人工施肥的肥料种类主要是两大类——有机肥和无机肥。有机肥包括粪肥、绿肥等等,其特点是营养全面,水分含量大、有机质丰富。这类肥料要被浮游植物所利用还有一个漫长的过程,即矿化过程。这个过程是由水体中的好气性细菌来完成的。为减少水体中的耗氧,科学施肥要求先将有机肥发酵,使之成为…  相似文献   

7.
捕捞压力和气候因素对黄渤海带鱼渔获量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渔获量的变化不仅受捕捞作用的影响,还与气候变动有关。本研究采用1956 2006年黄渤海带鱼渔获量数据,分析带鱼渔获量变动对捕捞压力和气候因素的响应。带鱼渔获量可分解成变化趋势和年间变动。变化趋势主要由捕捞压力的增加而引起,Fox模型的拟合结果表明,带鱼渔获量与捕捞努力量的回归关系显著(P<0.01)。移除渔获量的年际变化趋势后,渔获量变动与黄海冬季季风、东海夏季季风、黄河流域和黄渤海沿岸降水呈显著的正偏相关(P<0.02),与黄海海表温度、黄海夏季季风、渤海夏季及冬季季风呈显著的负偏相关(P<0.05)。这种相关关系表明,气候因素影响到黄渤海带鱼渔获量的年间变动。陆地降水和径流给黄渤海海域输入了丰富的营养盐;而季风则控制着营养盐的流动及分布,从而影响海域的初级生产力;水温的变化会直接影响鱼类的生长、摄食、产卵及洄游等,影响鱼类种群的变化。黄渤海带鱼渔获量可以用捕捞努力量和气候因素加以拟合(P<0.01),说明气候因素对黄渤海带鱼渔获量有显著的影响。另外,作者认为在全球增暖的背景下,未来黄渤海带鱼渔获量可能会减少,且渔获量的年间波动幅度可能增大。  相似文献   

8.
到目前为止,人们对估计世界海洋生物资源的合理,最佳的捕获量(问题)已进行大量的研究工作。这些研究工作是建立在各种各样的方法,内容的基础,其中有:世界海洋水域基础生产力或初级生产力,饵料有机体(生物)随之接踵而来的有关各种鱼类的饵料系数,鱼类的生殖力、排卵量根据单位面积渔捞统计资料基础上推算总渔获量、声学测定及数学模型试验研究等等。近25年来,这方面的计算结果所获得的数据很不一致,并且波动的幅度大,即从6000万吨至2亿吨,就是说相差有2倍,甚至2倍多。显然与现在在世界海洋及其某些地区的(区域性)方面缺乏一系列资料有关,也与在计算时引入假设条件及存在其他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9.
闽东渔场不同生态类群的鱼类资源生产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历次海洋科学调查在闽东渔场获得的初级生产力为基础,通过2000~2001年对该渔场的鱼类资源结构、浮游植物有机碳含量、生态效率、主要经济鱼类营养级及其有机碳含量等模型参数的调查和检测,采用营养动态模型和Cushing模型估算鱼类资源的生态容量(潜在生产量),进而应用Steele模型分别估算中上层鱼类、底层鱼类的资源生产量,最后从鱼类资源生产量中分离出近底层鱼类的资源生产量。采用Gadima模式估算鱼类及其各生态类群资源的最大可持续开发量,并讨论它们的开发利用程度。估算结果:闽东渔场鱼类资源生产量为63.08×104t,最大可持续开发量为33.82×104t。其中中上层鱼类资源生产量为38.68×104t,最大可持续开发量为20.34×104t,底层和近底层鱼类资源生产量分别为13.22×104t和11.17×104t,最大可持续开发量合计为15.50×104t。底层和近底层鱼类实际年渔获量自1993年以来已连续11年超过其最大可持续开发量,呈过度捕捞。中上层鱼类实际年渔获量也于1998年以来连续6年超过其最大可持续开发量。因此必须加强保护和管理,采取有力措施削减捕捞力量和渔获量,实行捕捞力量和渔获量“负增长”,待到渔获量下降到最大可持续开发量水平时,才恢复实施“零增长”制度。  相似文献   

10.
烟台四十里湾叶绿素a和初级生产力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6~2010年5、8、10月,分别对烟台四十里湾近岸水域进行了30航次的综合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海水水质、浮游植物、叶绿素以及水文气象等要素。四十里湾近岸水域表层叶绿素a和初级生产力的季节与年际变化结果显示,浮游植物数量、叶绿素a含量和初级生产力一般在8月出现高值;仅2008年浮游植物数量最高值出现在10月,2009年叶绿素a含量和初级生产力最高值出现在5月。2008年10月浮游植物数量平均值为所有航次中最高,达到51.61×104cells/L,且各站位间差别显著(P<0.01);2007年10月最低,仅为0.02×104cells/L。2006~2009年,表层叶绿素a含量和初级生产力均值呈逐年增加趋势,2009年分别达到8.72μg/L和1481.42mg/m3·d;2010年(叶绿素a:6.13μg/L;初级生产力:733.91mg/m3·d)又降至与2008年相当。近5年,四十里湾浮游植物数量、叶绿素a含量和初级生产力均呈现湾东部高于西部的趋势,初级生产力与表层叶绿素a含量呈强正相关关系(R=0.921,P<0.01),并得出二者的回归方程式,这为海洋初级生产力的估算与评价提供了一种更简便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海水营养盐分析是海洋调查和海水养殖用水常规监测项目之一,海水营养盐反映海水营养状况,海水营养盐与海洋初级生产力有着密切的关系,营养盐含量低, 海水就贫,海洋植物就缺乏生长必要的营养支撑,从而导致浮游动物、海洋藻食性动物的食品贫乏,甚至影响  相似文献   

12.
印度的渔业     
<正>印度属于占世界渔获量90%的30个国家之一,也是发展中国家的第二个捕鱼强国。1971-1981年印度的渔产量增加了32%(海洋渔获量增长13.2%),从而使印度内陆水域渔产量跃居世界第二位,总渔获量居于第八位。  相似文献   

13.
根据2016―2017年在胶州湾开展的大型底栖动物调查获得的资料,分析报道了胶州湾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结果表明,本次调查中胶州湾大型底栖动物年平均栖息密度为119.17 ind/m~2,年平均生物量为20.57 [g(去灰干重, AFDW)/m~2],年平均次级生产力和P/B值分别为9.64 [g(AFDW)/(m~2·a)]和0.47/a;空间分布上,次级生产力在湾内北部的养殖区和湾口处较高,形成两处次级生产力高值区,向四周逐渐减小;在季节上,次级生产力为春季冬季夏季秋季;环境因子与次级生产力的相关程度均不显著(P0.05),在湾内养殖区的次级生产力与底质类型相关性较大,而湾外是溶解氧的含量影响较大;胶州湾海域次级生产力高于我国北方大部分海域,但P/B值较低,表明群落组成中个体较小、生命周期较短和新陈代谢快的物种所占比例少于其他海域。  相似文献   

14.
海洋施肥及其在南海外海渔业开发方面的应用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洋施肥系采取人工措施向海洋上层提供氮、磷、铁等限制性营养元素以增加海洋初级生产力的行为,其在增殖生物资源和减缓气候变化方面均具潜力。海洋施肥研究已有20年历史,但国内尚无此类研究。本文介绍了海洋微量元素铁和大营养元素氮、磷施肥的概念和基本原理,回顾海洋施肥研究发展历程,总结现有研究成果,并简要评述海洋施肥技术在应用方面存在的争议。在此基础上,着重探讨海洋施肥在南海外海渔业开发方面的应用前景。南海光热充足,但外海表层水体大营养元素匮乏,生物生产力低下,大营养元素施肥可提高海域初级生产力,从而可持续地增加渔业产量;施肥促进浮游植物繁殖而在特定海域形成的饵料生物密集区会吸引鱼群聚集,从而提高外海渔业捕捞效率。南海北部近海渔业资源已过度利用,在继续控制捕捞渔船数量和功率的情况下,开发外海施肥的渔业资源增殖技术有助于部分转移近海捕捞压力,为近海渔业的恢复性增长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5.
一、世界海洋的生物生产潜力近年来(1980—1985),世界捕捞量和养殖产量有了明显增加,年产量达8,500万吨(不含藻类),其中约1.000万吨来自淡水渔业和淡水养殖,海洋的鱼类生产力超过了200公斤/公里~2,世界人均渔获量为16.9公斤,水产动物蛋白在食品中所占的比例已达  相似文献   

16.
肖作鑫 《齐鲁渔业》2006,23(10):45-46
人工鱼礁是指在海中设置的构造物,用以改善海洋环境,营造为鱼类等游动生物提供繁殖、生长发育、索饵等栖息场所,达到保护、增殖和提高渔获量的目的。建设人工鱼礁是一项海洋生态环境的修复工程,使原本生产力较低、鱼种较少的砂泥地质环境,变成生产力较高、鱼类较多的岩礁环境,可提供幼(稚)鱼庇护,以及鱼类栖息、索饵和产卵场所,防止底拖网作业滥捕,保护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介绍了海洋水色遥感技术,并根据海洋水体的分类、海洋水体的光学特性,阐述了海洋水色遥感的机理.并根据各成分浓度与水体光学性质的关系,通过解析算法和经验算法得出水体中叶绿素浓度信息及其浓度的时空分布,为评估海洋初级生产力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王云杰 《齐鲁渔业》2014,(11):29-30
海带属冷水性大型经济海藻,是营养成分丰富的海洋食蔬,其富含的褐藻胶、甘露醇、碘、盐藻多糖等成分也是医药保健、海藻化工和农业肥料等行业的重要原料。海带是海洋初级生产力,在提供海洋动物饵料和生活场所的同时,在海洋生态系统中起着固定光能、吸收二氧化碳、合成有机物质、释放氧气、净化水质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叶绿素a浓度是浮游植物生物量的重要指标,能反映出海洋初级生产力的状况。从海洋监测数据中,分析影响叶绿素a浓度的理化环境因子,尝试找出海洋初级生产力的主导因子。将数据标准化,运用变量投影重要性分析和T2椭圆图等辅助分析技术进行成分提取,进行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在贫营养化的川岛外水域,对叶绿素a影响能力最大的因子为磷酸盐和无机氮,其次为酸碱度、盐度和水温,溶解氧影响能力最小。但在富营养化的沙堤口水域,影响能力最大的因子为化学需氧量和溶解氧,水温也成为影响海洋初级生产力的重要因子,而无机氮却成为非重要因子。从以上结果可见,运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法对叶绿素a影响因子进行探讨,既能在监测数据较少的条件下建立数学模型,又能解决多元回归分析时各理化环境因子之间存在多重相关性的问题,具有较高的相关分析精度。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1980—1985),世界捕捞量和养殖产量有了明显增加,年产量达8,500万吨(不含藻类),其中约1.000万吨来自淡水渔业和淡水养殖,海洋的鱼类生产力超过了200公斤/公里^2,世界人均渔获量为16.9公斤,水产动物蛋白在食品中所占的比例已达25%。随着地球人口的迅速增加、农业和畜牧业的迅猛发展,要求世界渔获量在近几十年内翻一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