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淡水渔业》2021,51(3)
为了研究生态基对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养殖池塘氮,磷累积的影响,对大口黑鲈进行了6个月的室外池塘养殖试验。养殖期间不同时间段内分别对养殖水体亚硝态氮(NO_2-N)、硝态氮(NO_3-N)、铵态氮(NH~+_4-N)、磷酸盐(PO_4~(3-)-P)、总氮(TN)、总磷(TP)、总有机碳(TOC)含量以及养殖池塘底泥的TN、 TP、TOC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养殖水体氮相关指标中,生态基处理组TN、NO~-_3-N、NH~+_4-N含量极显著低于对照组,N累积显著低于对照组;生态基处理组TP含量极显著低于对照组,水体P累积显著低于对照组。池塘底泥中碳、氮、磷相关指标中,生态基处理组池塘底泥TOC、TN、TP含量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实验结果表明,挂设生态基对降低大口黑鲈养殖池塘水体氮、磷含量有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2.
2015年7-10月对浙江省杭州市6口养殖生产池塘内大口黑鲈和乌鳢的生长性能、池塘水质和底质状况进行了分析比较。所研究的池塘中,3口(B1、B2和B3)投喂配合饲料养殖大口黑鲈,2口(S1和S2)投喂配合饲料养殖乌鳢,1口(S3)投喂冰鲜鱼养殖乌鳢。试验结果:8月11日—9月4日,池塘B1内大口黑鲈体质量增加62 g/尾,池塘S1内乌鳢体质量增加113 g/尾,池塘S3内乌鳢体质量增加31 g/尾。研究期间,池塘S1和S2水中氨氮(TAN)、亚硝酸盐氮(NO_2~--N)、硝酸盐氮(NO_3~--N)、总氮(TN)、总有机碳(TOC)和底泥总磷(TP)均高于池塘B1、B2、B3;池塘S3水中TAN、活性磷酸盐(PO_4~(3-)-P)、TN、TP和底泥TN、TP、POC高于池塘S1和S2,但水中NO_2~--N、NO_3~--N、COD_(Mn)和TOC均低于池塘S1和S2。结果表明,采用配合饲料饲喂大口黑鲈和乌鳢可正常生长;投喂配合饲料时,乌鳢池塘水中TN和TOC的积累程度高于大口黑鲈池塘,表明乌鳢养殖池塘中有机质的积累程度高于大口黑鲈池塘。  相似文献   

3.
建立了一种北方池塘循环水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生态养殖模式。在跑道池内养殖大口黑鲈,跑道池与净水池塘连通,池塘净水区域养殖鲢、鳙,种植角果藻,实现养殖尾水零排放。根据大口黑鲈投放密度、规格、摄食、排便及水质理化指标等情况开启微滤机、增氧机、底排污等设施设备,进行水质调控,当氨氮≥1 mg/L,亚硝酸盐≥0.2 mg/L时,开启外循环。经过142 d养殖,1200 m2跑道池,2000 m3水体,共收获大口黑鲈45104 kg,养殖成活率94%,产值191.7万元,利润36.38万元。试验表明开展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大口黑鲈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不同覆盖率的生态浮床对池塘氮、磷的去除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在养鱼池塘设置生态浮床培育空心菜,对比分析生态浮床不同覆盖率对水体氮、磷去除效果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设置生态浮床系统池塘与对照池塘之间氮磷含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生态浮床系统覆盖率在10%、20%、30%的设置下,对水体总氮的去除率分别为53.6%、62.4%、68.9%,对总磷的去除率分别为62.8%、74.1%、78.7%,三种浮床处理对水体氮、磷去除差异显著(P0.05)。生态浮床系统是一种新型的养殖模式,是池塘养殖生物与无土栽培植物在生态位上实现互利共生,该系统可作为池塘水体富营养化生态防控的措施进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该文采用生态学试验方法,对鳜池塘和大棚养殖模式的水质变化规律进行了调查分析,同时采用不同微生态制剂商品(光合细菌、枯草芽孢杆菌、乳酸菌)对鳜养殖水体水质调节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整个鳜养殖周期(苗种至商品鱼),大棚养殖模式水体温度、溶氧、pH值与池塘养殖模式无明显区别;大棚养殖模式三氮(铵态氮、硝态氮、亚硝态氮)变化规律与池塘养殖模式大致相同,但大部分时间前者水体含量较高;大棚养殖模式水体总磷含量高于池塘养殖模式,且总磷最高值出现时间较池塘养殖模式推迟了近1个月。光合细菌对鳜养殖水体氨氮、亚硝态氮以及总氮整体调控效果最佳;枯草芽孢杆菌对降低硝态氮和亚硝态氮有良好的效果;乳酸菌对养殖后期降低水体pH值有一定的作用。结论:相对于鳜池塘养殖模式,大棚养殖模式氮磷物质循环转化效率较低,合理搭配使用微生物制剂调节水质养殖效果更佳,同时需注意不良天气对微生态制剂使用效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7—9月大口黑鲈生态养殖池塘微生物与水质理化指标的变化及关系,采用高通量测序法测定天津某大口黑鲈生态养殖池塘7—9月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并对养殖区和微生态区表层水理化指标进行监测。试验结果显示,该池塘微生物多样性在7—9月发生变化,底泥微生物α多样性始终高于水样和毛刷。各样本中优势菌均包含变形菌门;水体中蓝细菌门在9月发展为优势物种;毛刷样本各月份优势菌不同,9月时厚壁菌门比例最高。水体理化指标在7—9月发生变化,养殖和微生态区水体氨氮含量均在8月达到最高值,9月时两区域的总氮、正磷酸盐、高锰酸盐指数、固体悬浮物质量浓度、pH和总碱度最高。相关性分析表明:微生态区水体中硝态氮含量与毛刷中根瘤菌科丰度显著负相关;养殖区和生态区水中亚硝态氮含量分别与底泥中红杆菌科和毛刷中Norank_o__norank_c__Nitrospira丰度显著负相关(P<0.05)。研究结果可为大口黑鲈7—9月生态池塘水质及微生物的调控和二者相关的后续研究及修复水质功能菌的筛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针对当前罗非鱼高密度养殖水质调控中存在的问题,本研究使用基于共生原理的鱼菜共生技术,在乌鲁木齐市米东区开展为期126 d的"罗非鱼-水蕹菜"共生调控池塘水质试验。结果表明:在共生模式下,养殖池塘水体pH值、总磷(TP)、硝酸盐氮(NO~-_3-N)含量下降且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总氮(TN)、氨氮(NH~+_4-N)、亚硝酸盐氮(NO~-_2-N)含量升势趋缓且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共生模式分别将氮、磷的利用率提高了13.5%和6.4%,显著降低了池塘排污系数(P0.05),将尾水中总氮、总磷含量由符合淡水池塘养殖水排放要求的二级提升为一级。  相似文献   

8.
在水温(26.5±1.2)℃下,将体质量(45.70±0.56)g的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幼鱼分为4组,饲养在采光大棚内的30m~2水泥池中,每池40尾,D0组每天饱食投喂2次,D1、D2、D3组分别投喂6d、5d、4d,饥饿1d、2d、3d,持续8周,每组3个重复池塘,研究周期性"饥饿-再投喂"对大口黑鲈幼鱼补偿生长的影响。结果发现,随着每周饥饿天数的增加,大口黑鲈的末体质量和增重率均不同程度下降,但D1组与D0组无显著差异(P0.05)。大口黑鲈的日摄食量随饥饿时间的增加而显著提高(P0.05),但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D1组的饲料利用效率和蛋白质效率与D0组无显著差异(P0.05);而D2和D3组显著低于D0组(P0.05)。试验结束时,鱼体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随饥饿时间增加而下降。D3组鱼的胃和肠道蛋白酶活性显著低于D0组(P0.05);D1组的胃和肠道脂肪酶活性较高;D1和D2组胃淀粉酶活性较高,肠道淀粉酶活性则随着饥饿时间增加显著上升(P0.05)。饥饿使大口黑鲈血清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含量降低,血清谷草转氨酶和谷丙转氨酶活性增加。血清生长激素水平随着饥饿时间增加而上升,类胰岛素生长因子-Ⅰ水平则下降(P0.05)。结果表明:每周投喂6d饥饿1d的大口黑鲈饲料转化效率较高,实现了完全补偿生长,可供集约化养殖的科学投喂参考。  相似文献   

9.
生态基对草鱼生长性能、肠道及水体微生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将无纺布生态基应用于草鱼养殖生产中,研究生态基对草鱼生长、免疫和养殖水质的影响,并利用PCR-DGGE技术分析了草鱼肠道和养殖水体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动态变化。结果显示,实验组草鱼的末重、增重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饲料系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草鱼血清碱性磷酸酶(AKP)、酸性磷酸酶(ACP)、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溶菌酶(LSZ)活性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和总一氧化氮合酶(tNos)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除了在第30天时实验组TSS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整个过程挂设无纺布生态基对养殖水质参数影响不明显(P0.05)。PCR-DGGE检测结果显示:Cetobacterium somerae是对照组养殖水体和对照组草鱼肠道特异细菌;维氏气单胞菌是养殖水体和对照组草鱼肠道特异细菌,对照组养殖水体的分布明显比实验组丰富,在生态基中不存在;生态基的细菌群落构成和挂设生态基的实验组养殖水体相似性较高,最高时达到63%;绿弯菌占生态基细菌总量的10%左右,而在养殖水体中仅为5%。研究表明,生态基的应用有效促进了草鱼的生长,降低了饲料系数,提高了草鱼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降低养殖水体TSS浓度。生态基的应用改变了水体细菌群落组成,减少了养殖水体和草鱼肠道中一些条件致病菌的存在。  相似文献   

10.
珠江三角洲地区大口黑鲈池塘养殖系统的能值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评价珠江三角洲地区大口黑鲈池塘养殖系统的生态经济性能,实验以能值理论为基础,定量分析该系统的能流和物流特点,通过建立能值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评估该系统的环境影响及可持续性。结果显示,大口黑鲈养殖系统投入的资源分为可更新资源(太阳能、风能、雨水能、地球循环能和河水能)和购买的外部资源(设施、苗种、电能、饵料、药品、劳动力、租金、维护费)两部分。养殖系统投入的总能值为4.51×10~(17)sej/(hm~2·a),其中可更新资源能值总和为1.24×10~(16) sej/(hm~2·a),占总投入能值的2.75%。河水能在可更新资源中所占比例最大,为9.77×10~(15) sej/(hm~2·a),占总投入能值的2.17%。购买的外部资源能值总和为4.38×10~(17) sej/(hm~2·a),占总投入能值的97.25%。饵料投入在购买的外部资源中所占比例最大,其能值为3.49×10~(17) sej/(hm~2·a),占总投入能值的77.33%,其次是劳动力,能值为2.29×10~(16) sej/(hm~2·a),占总投入能值的5.08%。大口黑鲈池塘养殖系统太阳能值转换率TR为2.18×106 sej/J,产出能值交换率EERY为2.028,能值产出率EYR为1.028,环境负载率ELR为35.39,能值持续性指数ESI为0.029,可持续性发展的能值指数EISD为0.059。大口黑鲈池塘养殖系统经济效益较高,但过多依赖购买的外部资源,对环境压力较大,可持续性较差。减少饵料投喂量、提高饵料利用率(如选择优质配合饲料及添加剂、改进投喂策略等)以及开展综合养殖是提高珠江三角洲地区大口黑鲈养殖系统持续性、减小环境负载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