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赣江鱼类早期资源的调查,可为赣江鱼类资源保护以及水利工程生态调度提供科学依据.2017年5-7月,在赣江丰城段使用圆锥网采集鱼卵和弶网采集仔鱼,对鱼类早期资源种类组成、产卵规模和产卵场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调查期间共采集鱼卵11215粒,仔鱼12645尾,隶属于4目、8科、36种,其中产漂流性卵鱼类24种.估算调查期间通过丰城段卵苗径流量为66.66×10^8粒(尾),其中鱼卵径流量63.84×10^8 粒,鱼苗径流量2.82×10^8 尾;“四大家鱼”卵苗径流量为0.11×10^8 粒(尾),其中鱼卵径流量0.07×10^8 粒,鱼苗径流量0.04×10^8 尾.调查期间出现3次产卵高峰,集中在6 月上、中旬.各类群鱼卵数量呈现出不同的时间动态,银鮈(Squalidusargentatus)产卵高峰期主要出现在5月,银鲴(Xenocyprisargentea)、鳊(Parabramispekinensis)、赤眼鳟(Squaliobarbuscurriculus)以及“四大家鱼”则主要出现在6月.研究表明,峡江水利枢纽运行后,邻近峡江水利枢纽的巴邱“四大家鱼”产卵场消失,但其下游的仁和、新干产卵场保存较完整,在离坝较远的大洋洲镇江段新调查到一处“四大家鱼”产卵场.建议开展生态调度及增殖放流活动,以保护赣江鱼类资源.  相似文献   

2.
根据2008年4,5,6月在浙江中北部沿岸禁渔区线内45个站位开展的产卵场调查资料,研究分析了该海域鱼卵、仔稚鱼的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结果表明,本海区共出现鱼卵、仔稚鱼64个种类,分别隶属13目36科47属,能鉴定到种的有47种,鉴定到科的有17种。3个航次的调查共采集到鱼卵5 846个和仔稚鱼5 502个。其中4月最少,仅采集到鱼卵366个和仔稚鱼1 445个,分别占鱼卵和仔稚鱼总数量的6.26%、26.26%;5月份共采集到鱼卵1 530个和仔稚鱼1 551个,分别占鱼卵和仔稚鱼总数量的26.17%、28.19%;6月份数量最多,共采集到鱼卵3 950个和仔稚鱼2 506个,分别占总数的67.57%、45.55%,4—6月鱼卵、仔稚鱼的数量呈月递增趋势。鱼卵中石首鱼科未定种最多占10.06%,其次黄姑鱼占6.45%,再次为凤鲚占总数的6.06%。凤鲚仔稚鱼数量最多,占总种类数的34.06%,其次为虾虎鱼科仔稚鱼,占24.25%,再次为鲻科鱼类仔稚鱼,占23.57%。调查发现杭州湾是凤鲚的主要产卵场,其仔稚鱼也主要分布在杭州湾内,少量分布在舟山渔场和鱼山渔场。小黄鱼产卵场主要分布在舟山渔场、鱼山渔场外侧。从产卵时间和渔场分布来看,鱼山渔场是最早集中的水域,随着时间推移,产卵场的中心区向北部水域的舟山渔场转移。研究的海域内重要经济鱼类大黄鱼、小黄鱼、银鲳的鱼卵数量百分比明显下降,由1960年的优势种成为现在的非优势种;主要经济鱼类中鳓、凤鲚所占比例相对增加,但绝对数量有所下降。在某种程度上说明,沿岸水域资源补充量有所减少,这可能与水域环境变化及过度捕捞导致亲体量减少有关。  相似文献   

3.
黄河河南段非漂流性卵鱼类产卵场现状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掌握黄河河南段鱼类产卵场的分布现状,2013-2015年的每年3-7月,采用卫星GPS定位,实地走访渔民,采集鱼卵和仔稚鱼,捕获并解剖分析繁殖亲鱼,同步进行理化因子测定和环境指标监测。结果表明,黄河河南段鱼类规模产卵场共有30处,主要分布在河边浅滩、河流消落区和河心岛等水生生物资源丰富、适合非漂流性卵鱼类产卵孵化的水域。监测调查270d,采集主要鱼类标本1 156尾,各产卵场的鱼类优势种组成差异明显。产卵经济鱼类有鲤(Cyprinus carpio)、鲫(Carassius auratus)、鲶(Silurus asotus)、鳊(Parabramis pekinensis)、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赤眼鳟(Squaliobarbus curriculus)共计7种。黄河南段主要经济鱼类产卵场的分布位置及范围规模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为保护黄河南段经济鱼类及其产卵场,提出了具体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4.
为掌握松花江下游富锦江段鱼类早期资源现状和产卵场位置, 于 2016—2018 年 6—7 月对富锦江段进行鱼类早期资源调查。调查期间共采集鱼卵 8916 粒, 仔鱼 31232 尾。利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 鉴定鱼卵和仔鱼共计 3 目 7 科 33 种, 其中包括产漂流性卵和浮性卵鱼类 12 种。2016—2018 年调查期间, 估算通过富锦断面的鱼卵径流量分别为 85.58×108粒、57.43×108粒和 60.51×108粒。优势种为贝氏?(Hemiculter bleekeri)、潘氏鳅鮀(Gobiobotia pappenheimi)和蛇鮈(Saurogobio dabryi), 3 年鱼卵径流量分别为 143.35×108 粒、15.62×108 粒和 7.19×108 粒, 3 种鱼类产卵量占总产卵量的 64.56%。大型产漂流性卵的鲢、翘嘴鲌和产浮性卵的鱤、鳜卵苗发生量(产卵量和鱼苗量的总和)分别为 1.36×108 粒、3.19×108 粒、2.77×108 粒和 0.32×108 尾。根据发育期和流速分析, 鲢卵来源于桦川县嘟噜河口至代亮子江段和苏窝棚至中和村江段的产卵场。冗余分析(redundancy analysis, RDA)结果显示, 贝氏卵? 漂流密度与水体透明度显著相关, 鲢、翘嘴鲌和鱤卵漂流密度与水温和径流量显著相关。为了更加有效地保护松花江下游的鱼类资源, 建议增加草鱼、青鱼、鲂、蒙古鲌等鱼类增殖放流数量;建立松花江流域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 降低水土流失和水体污染对鱼类栖息生境的影响;制定水生生物多样性观测、预警、评估体系,对重点区域和重点种群进行监控, 基于监测结果的科学研判, 进一步调整优化松花江水生生物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5.
刘勇  沈长春 《福建水产》2012,34(4):309-315
分析研究了2009年7月福建罗源湾鱼卵、仔稚鱼的种类组成及数量分布。共鉴定19种鱼类的鱼卵和仔稚鱼,隶属于13科。其中,鱼卵10种、仔稚鱼14种。夏季,罗源湾水平拖网鱼卵和仔稚鱼平均密度分别为1.80 ind/m3和0.54 ind/m3;垂直拖网鱼卵和仔稚鱼平均密度分别为4.11 ind/m3和2.63 ind/m3。鱼卵、仔稚鱼以鳀科数量最多,优势种类为中颌棱鳀(Thrissa mystax)和康氏小公鱼(Stolephoruscommersonli)。与历史资料相比,不但种类数减少,且优势种由多科鱼类并存向鳀科鱼类为主转变。夏季鱼卵、仔稚鱼主要分布在罗源湾中北部海域及湾口附近。  相似文献   

6.
烟威近岸海域是历史上重要的鲐(Scomber japonicus)产卵场之一,或囿于对其“过路渔场”的认知,近年来对该海域鱼类产卵场的研究相对较少。为了解烟威近岸海域鱼类产卵场现状,于2020年4—9月对该海域开展逐月产卵场调查,基于鱼卵、仔稚鱼及环境数据,运用空间插值、聚类分析、非度量多维标度排序、相似性分析和冗余分析(RDA)等方法对该海域鱼类早期资源时空分布、群落结构月度更替及主要种类适宜产卵生境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显示,2020年4—9月于烟威近岸海域采集到鱼类早期资源种类52种,包括33种鱼类的337 038粒鱼卵和28种鱼类的2122尾仔稚鱼;5—6月为主要产卵期,共有21种鱼卵出现,鱼卵数量占全年鱼卵总数的98.32%,主要产卵场位于烟台套子湾至威海鸡鸣岛北部海域,主要产卵种类为鳀(Engraulis japonicus)、鲐、蓝点马鲛(Scomberomorus niphonius)、高眼鲽(Cleisthenes herzensteini)、黄条 (Seriola lalandi)、绯 (Callionymus beniteguri)、少鳞 (Sillago japonica)、黑鲷(Acanthopagrus schlegelii)、短吻红舌鳎(Cynoglossus joyneri)、长蛇鲻(Saurida elongata)等;烟威近岸海域鱼卵与仔稚鱼群落结构年内变化明显,除产卵末期(8—9月)外,各月间种类更替率不低于50%,鱼卵与仔稚鱼群落月间平均相异性不低于73%;海表温度(SST)、海底温度(SBT)、海表盐度(SSS)和深度(DEP)是显著影响4—9月主要鱼种产卵选择的环境因子。研究表明,烟威近岸海域为黄渤海规模较大的鱼类产卵场之一,需在鱼类早期生活史研究与产卵场养护策略制定时得到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7.
2006~2007年对汉江中下游四大家鱼早期资源进行了调查,并结合1977~1978年、2004年汉江中下游的历史调查资料进行分析.研究表明:汉江中下游四大家鱼卵苗径流量下降明显,从20世纪70年代末的近5×108粒(尾)下降到2004年以后的不足1×108粒(尾),四大家鱼卵苗径流量占鱼类卵苗总径流量的比例也从19.0%下降到了1%以下;产卵场数量减少了1处,产卵场位置也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8.
研究长江上游江津段的产漂流性卵鱼类早期资源现状和繁殖水文需求,可为长江上游鱼类资源保护和管理提供数据基础。2019-2022年的鱼类繁殖季节,在长江上游保护区江津断面开展鱼类早期资源调查,以了解该区域鱼类早期资源种类组成、鱼卵密度的时间动态以及与水文、水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采集到67种鱼类卵苗,其中典型产漂流性种类26种;从各种类繁殖规模比例来看,吻鮈、圆筒吻鮈、铜鱼、草鱼等占比较高;长鳍吻鮈繁殖高峰集中在4月,圆筒吻鮈和铜鱼的繁殖高峰集中在5月中下旬至7月上旬,四大家鱼的繁殖高峰集中在6月中旬-7月上旬,吻鮈的繁殖时间较长,高峰期集中在4月下旬至6月中下旬。产漂流性卵鱼类的主要产卵场分布在泸州弥陀镇、重庆朱杨溪-石门和金刚沱-油溪镇江段。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日均鱼卵密度与透明度呈显著负相关,与流量呈显著正相关。分类回归树结果表明,涨水过程中的水位涨幅、初始流量和透明度最小值是影响保护区产漂流性卵鱼类类群繁殖规模大小的重要因素,对于不同种类而言,所需的积温、流量条件不尽相同。长江上游保护区江段是多种产漂流性卵鱼类的产卵场,金沙江下游梯级陆续运行后,原产卵场位置和规模均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建议实施水文过程生态调度来减缓其影响时,不仅需要考虑水文、积温条件对鱼类性腺的影响,还需要考虑水文过程与产卵场形成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9.
明晰鱼卵运动规律是鱼类产卵场位置推算、水库生态调度和鱼类资源保护等研究的基础。尤其是对于产漂流性卵鱼类,当流水环境不足以维持鱼卵漂流时,鱼卵便下沉死亡而无法孵化成幼鱼。对照中国内陆鱼类名录,查阅了国内重要流域及地方鱼类志中有关产漂流性卵鱼类的繁殖条件,列举了典型产漂流性卵鱼类产卵水温、产卵月份和孵化时长等相关信息。针对现有鱼类志中对于鱼卵基本物理性质及鱼卵安全漂流孵化所需水动力条件几乎没有记载的情况,补充查阅了国内外相关文献,总结梳理了漂流性鱼卵安全漂流水动力条件的研究进展。一种观点认为鱼卵在水体中是否能安全漂流取决于水体的流速,另一种观点认为控制漂流性鱼卵悬浮或下沉的关键参数是湍流或剪切速度,而不是水流的线速度。现有漂流性鱼卵漂流的关键水动力条件和阈值尚有争议,仍需对鱼卵运动规律进行机理实验研究。在此基础上,总结梳理了目前国内外对鱼卵在水中漂流输移的研究方法和手段,主要是通过野外观测、室内实验和模型模拟三种方式进行。以上研究极大推进了对鱼卵运动机制的理解,但大多数研究都仅仅针对鱼卵运动规律本身进行单一的实验或模型研究,而对于如何通过水利工程生态调度创造满足漂流性鱼卵孵化所需的流水环境,提出水利水电工程生态环境效应多维调控方法是未来产漂流性卵鱼类保护研究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10.
水利设施运行影响下的鱼类早期资源发生规律被逐渐关注, 坝下区域也成为鱼类产卵生境的关注热点。西苕溪作为太湖上游的重要补充支流, 是太湖流域鱼类完成生活史过程的重要载体。为解析电站影响下的坝下河流生境变量与鱼类早期资源的内在联系, 本研究于 2022 年 4—7 月在西苕溪江东电站坝下的东山段开展了持续 90 d 的鱼类早期资源调查以及时空格局研究。结果显示, 该区域鱼卵日平均密度为(0.5±0.7) ind/m³, 仔鱼日平均密度为 (0.5±0.6) ind/m³。运用形态学结合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种类鉴定, 共鉴定鱼类 35 种, 隶属 4 目 14 科 22 属, 其中产沉性卵鱼类 9 种, 产浮性卵 5 种, 产黏性卵 9 种, 产漂流性卵 12 种。5 月下旬、6 月上旬和 6 月下旬为产卵高峰期。 左右岸样线以沉性卵和以水生植物为黏附基质的产黏性卵鱼类为主, 河心样线则以产漂流性卵、产黏性卵和浮性卵鱼类为主。该区域鱼类卵苗数量受水温、流速、水位影响较大, 水位、流速是影响鱼类繁殖的主要因子, 电站调度对卵苗量有显著影响。基于卵苗收获量、卵苗发育时期等结果, 判定该采样区域——西苕溪江东电站坝下东山段为适宜多种鱼类繁殖的复合型产卵场, 对太湖流域鱼类多样性和渔业资源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