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水温(23±2)℃下,采用63 cm×43 cm×20 cm水族箱和半静态毒性实验法,设(0.00μg/L、28.25μg/L、56.5μg/L、113μg/L和226μg/L)5个噻虫嗪(C8H10Cl N5O3S)浓度梯度,测定了平均壳长(2.78±0.23)cm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幼蟹血淋巴细胞数量、肝胰腺和血淋巴相关免疫酶活性以及肝胰腺和鳃组织免疫和代谢基因表达情况,研究了噻虫嗪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的21 d亚急性毒性效应,为噻虫嗪在稻田养殖河蟹的合理用药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噻虫嗪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的96 h半致死浓度(LC50)为452μg/L,安全浓度(SC)为45.2μg/L。噻虫嗪暴露第14 d和21 d,113μg/L和226μg/L噻虫嗪组河蟹的血淋巴细胞数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第1 d、4 d、7 d和14 d,28.25μg/L噻虫嗪组河蟹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第7 d、14 d和21 d,226μg/L组SOD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第4 d、7 d、...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水稻种植过程中常用除草剂草甘膦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的毒性作用,通过48 h半静水法测定草甘膦对中华绒螯蟹的半致死浓度(LC50)和安全浓度(SC),并据此结果设定28 d慢性试验浓度,测定中华绒螯蟹的死亡率、蜕壳率和平均蜕壳天数,以及肝胰腺组织学变化。试验结果表明,急性毒性试验中,草甘膦12、24、36、48 h对中华绒螯蟹的半致死浓度分别为18.91、16.67、13.99、12.09 mg/L,安全浓度为1.9 mg/L;慢性毒性试验中,相比对照组,试验组草甘膦浓度达到0.6 mg/L后中华绒螯蟹的死亡率显著升高,草甘膦浓度达到0.3 mg/L时中华绒螯蟹的蜕壳率显著降低,各组间平均蜕壳时间统计学显示无明显差异,但组织学试验表明,中华绒螯蟹长时间暴露于低于安全浓度的草甘膦中依然会造成肝胰腺的损伤。  相似文献   

3.
分别用0.24、0.48、0.72、0.96、1.20g/L的尿素溶液饲养中华绒螯蟹幼蟹7d,测定幼蟹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谷胱甘肽-S转移酶(Glutathione-S transferase,GST)的活性和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的含量.结果表明,随着时间的延长,各浓度组中华绒螯蟹幼蟹血清中上述3种酶的活性逐渐下降,丙二醛含量逐渐上升;随着浓度的增加,3种酶活性有逐渐下降的趋势,但0.24g/L尿素浓度组中华绒螯蟹幼蟹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0.96g/L浓度组中华绒螯蟹幼蟹血清中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这两组中华绒螯蟹血清中丙二醛含量则相应下降.表明尿素浓度增加使得中华绒螯蟹幼蟹体内清除脂质过氧化物、过氧化氢和自由基的能力下降,对中华绒螯蟹幼蟹体内的非特异性防御系统有损伤.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高效氯氰菊酯对中华绒螯扣蟹生长发育的影响,该实验采取急性毒性试验方式,以60d为记录周期,定时测定其体质量与存活率。试验结果表明,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扣蟹在高效氯氰菊酯(0.10、1.00mg/L处理组)作用下体质量明显降低。尤其是1.00mg/L浓度组最明显。0.01mg/L处理组和对照组扣蟹无明显异常现象。且在1.00mg/L浓度组下存活率较其他浓度也下降得很快。说明相比较0.10mg/L和0.01mg/L,1.00mg/L浓度的高效氯氰菊酯对中华绒螯扣蟹毒性最强。石蜡切片结果显示:一定浓度的氯氰菊酯会对河蟹的肝胰腺、鳃和肌肉组织产生明显的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苯噻酰草胺对中国重要经济水产动物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幼蟹的毒性效应,采用半静态体外暴露法,研究了苯噻酰草胺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的致死效应和急性毒性,并测定了14 d短期暴露过程中鳃和肝胰腺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丙二醛(MDA)的含量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苯噻酰草胺对中华绒螯蟹幼蟹毒性等级为高毒,24、48、72、96 h半致死浓度(LC_(50))分别为5.31、2.11、0.47和0.18 mg/L,安全浓度为0.018 mg/L。低浓度苯噻酰草胺(0.01 mg/L)胁迫能够在短期内促进生物体的防御能力,暴露14 d鳃组织中的SOD、CAT活力及MDA含量随着胁迫时间延长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肝胰腺中SOD、CAT活力受到显著诱导(P0.05),MDA含量与对照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0.04、0.16 mg/L苯噻酰草胺浓度胁迫下,鳃组织中SOD、CAT活力在暴露14 d后被明显抑制,MDA含量显著升高(P0.05);肝胰腺组织中的SOD、CAT活力与丙二醛含量均显著升高(P0.05)。研究表明较高浓度的苯噻酰草胺可导致中华绒螯蟹幼蟹的氧化胁迫,引起不可逆的氧化损伤。[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2021,11(4):01-08]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低聚壳聚糖对中华绒螯蟹生长性能、体成分、非特异性免疫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实验选用个体均匀、初始均重为(16.20±1.30) g的中华绒螯蟹288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2只,分别饲喂在基础日粮中添加0 (对照组)、25、50和100 mg/kg低聚壳聚糖的实验日粮,正式实验为期56 d。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50和100 mg/kg低聚壳聚糖组中华绒螯蟹的饲料系数显著降低,可食内脏指数显著提高;50 mg/kg低聚壳聚糖组降低了中华绒螯蟹肌肉和可食内脏中粗脂肪含量,提高了蟹肌肉和可食内脏中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的活性;与对照组相比,50 mg/kg低聚壳聚糖组中华绒螯蟹碱性磷酸酶和酚氧化酶的活性显著提高。研究表明,添加低聚壳聚糖能够提高中华绒螯蟹生长性能、非特异性免疫和抗氧化能力,降低机体脂肪沉积,且添加量为50 mg/kg时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7.
镉、汞单独及联合胁迫对中华绒螯蟹的急性毒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静水体外暴露法,根据Cd2+和Hg2+的24h全致死和无死亡质量浓度区间,按等对数间距设立6个质量浓度组,即Cd2+为25.00、52.23、109.13、228.00、476.37、993.27mg/L,Hg2+为3.00、7.26、17.58、42.57、103.06、249.53mg/L,研究了Cd2+和Hg2+对体质量48.58~87.09g的中华绒螯蟹的急性染毒;以Cd2+、Hg2+的96h半致死质量浓度为一个毒性单位,按照毒性比1∶1设置5个质量浓度组研究了镉-汞联合毒性。4d的试验结果表明,Cd2+对中华绒螯蟹的24、48、72、96h的半致死质量浓度分别为654.226、192.429、70.767、40.279mg/L;Hg2+对中华绒螯蟹的24、48、72、96h的半致死质量浓度分别为164.157、19.214、6.738、3.641 mg/L,Hg2+对中华绒螯蟹的毒性比Cd2+明显。Cd2+、Hg2+对中华绒螯蟹的安全质量浓度分别为4.994mg/L和0.079mg/L。Hg2+和Cd2+联合作用对中华绒螯蟹24、48、72、96h的相加指数分别为4.291、4.587、3.367和2.003,具有显著的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8.
将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zlis)基因组DNA按5、20和80μg/kg剂量体腔注射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约0.1 mL/只),设注射等体积TE缓冲液为对照组,分别在第1、3、5、7天采样,测定该细菌DNA对中华绒螯蟹的免疫刺激作用。结果显示:注射上述3种剂量的枯草芽孢杆菌基因组DNA均能不同程度地提高中华绒螯蟹的THC、血细胞呼吸爆发活性和血清PO、ACP活性,试验组蟹的上述免疫指标的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并以20μg/kg体重剂量的刺激效果最好;但试验剂量的细菌DNA对血清ALP活性无显著影响(P>0.05)。  相似文献   

9.
溴氰菊酯对克氏原螯虾的氧化胁迫效应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魏华  吴楠  沈竑  成永旭  吴婷婷 《水产学报》2010,34(5):733-739
为了解溴氰菊酯对克氏原螯虾的毒性及致毒机理,采用24h换水式生物试验研究了溴氰菊酯对克氏原螯虾的96h急性毒性,分光光度法检测了6、12、24和48h后0.01、0.02和0.04μg/L溴氰菊酯对肝胰腺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力和丙二醛(MDA)的含量等氧化胁迫相关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24、48和96h的半致死浓度分别为0.1560、0.0993和0.0562μg/L,安全浓度为5.62ng/L;在整个暴露过程中,溴氰菊酯各个处理组都引起了氧化胁迫相关指标的变化。SOD和CAT活力的变化趋势相同,都呈抑制-诱导-抑制的变化规律,MDA含量则一直高于对照组。暴露6h后,0.01μg/L浓度组MDA含量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0.04μg/L浓度组MDA含量约为对照组的1.98倍(P<0.05);暴露12h后,MDA仍保持较高水平,0.02μg/L浓度组MDA含量约为对照组的1.76倍(P<0.05);暴露24h后,各浓度组CAT活力分别比对照组上升了70.98%、73.05%和66.67%(P<0.01);暴露48h后,0.01、0.02μg/L浓度组的SOD活力分别下降了...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Cu~(2+)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的毒性机制,研究首先进行了Cu~(2+)对中华绒螯蟹幼蟹LC_(50)的测定。结果显示,Cu~(2+)对中华绒螯蟹幼蟹24,48,72和96 h的LC_(50)分别为3.824,2.779,1.941和1.666 mg/L。然后进行急性毒性试验以观察Cu~(2+)对中华绒螯蟹幼蟹肝胰腺和鳃组织显微结构的影响,试验组共4组,Cu~(2+)质量浓度分别为0,0.1,0.2和0.4 mg/L,48 h后取样并固定,制作石蜡切片观察。结果显示,低浓度组(0.1 mg/L)中Cu~(2+)也会对肝胰腺及鳃组织造成损伤,随着Cu~(2+)浓度的升高,毒性呈上升趋势,中华绒螯蟹幼蟹肝胰腺及鳃组织出现严重病理损伤。肝胰腺组织表现为细胞中出现大量空泡,基膜与肝小管单层柱状上皮分离形成空腔,甚至在肝小管中出现细胞碎片;鳃组织表现为鳃叶不规则增厚,上皮层严重损伤,甚至出现解体。研究初步探讨了Cu~(2+)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的毒害作用,为进一步评价Cu~(2+)在水产养殖中的危害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