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本研究采用层次灰色综合评价模型,结合动态生物气候分室模型预估的长江口和黄河口鱼类资源密度增量分布结果,对不同气候变化情景(RCP2.6、RCP6.0和RCP8.5)对长江口和黄河口渔业生态系统健康的潜在影响进行了分析.从生态环境、生物群落结构和生态系统功能三个层面构建了长江口和黄河口渔业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体系.2015-2050年,长江口和黄河口渔业生态系统健康水平随着温室气体排放程度的增加而降低,即RCP2.6情景下健康水平最高,RCP6.0情景次之,RCP8.5情景最低.两个河口的健康水平随时间推移在RCP2.6情景下呈现出“高-低-高”的变化趋势;在RCP6.0情景下呈现出“低-高-低”的变化趋势;在RCP8.5情景下两个河口略有差异,黄河口呈“高-低-高”的变化趋势,长江口呈“低-高-低”的变化趋势.若以2050年渔业生态系统健康水平作为“最终状态”,两个河口RCP2.6情景下的健康水平高于RCP6.0和RCP8.5情景:长江口RCP2.6情景下的健康评价值为0.61,是RCP6.0和RCP8.5情景下健康评价值的1.9倍和1.8倍;黄河口RCP2.6情景下的健康评价值分别是RCP6.0和RCP8.5情景的2.8倍和2.2倍.  相似文献   

2.
径流量是体现流域水量特征的重要指标。旬河作为汉江上游的主要支流,其径流量变化直接关系到丹江口水库(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的储水量。以历史时期(1995-2015年)旬河流域实测径流量数据为基础,选择驱动SWAT水文模型,定量探究旬河流域径流量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校准期和验证期决定系数(R~2)分别为0.85和0.87,Nash-Sutteliffe效率系数(NSE)分别为0.85和0.84,SWAT水文模型对旬河流域径流量模拟结果良好。采用英国Hadley气候中心预测的未来气候模式RCP2.6、RCP4.5、RCP6.0、RCP8.5,对2036-2055年的气象数据进行4种未来气候情景模拟,发现在历史气候情景下,三季度降水量对全年径流量贡献度最大,且四季度的径流量对三季度的降水量存在一定滞后效应;在RCP8.5情景下,雨季将提前且持续周期延长。研究结果可为政策部门在水资源宏观调控、极端气候预防和防洪减灾等方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鸟类对生态系统变化较为敏感,是衡量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的一种重要指示生物。气候变化已成为栖息地丧失的重要原因之一,对鸟类的迁徙、繁殖有一定的影响。本文以洞庭湖流域为研究区域,结合收集到的382个鸟类出现点数据、遥感影像数据、气候变化数据等,基于Maxent模型方法,综合分析洞庭湖流域鸟类分布的驱动气候因素,并预测2050年气候不同情景下鸟类栖息地适宜性分布特征。结果显示:历史情景下洞庭湖流域鸟类的适宜性栖息地为多个集中分布区组成的带状区域,而在未来情景下栖息地由以前的带状分布逐渐演变为团状分布。2050年RCP 2.6、RCP 4.5排放情景下,适宜栖息地面积有所下降,占研究区域总面积的比例从历史情景的 9.43%分别降低到 9.26%、8.91%;而在RCP 8.5排放情景下面积增加,占研究区域总面积的比例增加至10.22%。但从栖息地适宜性分布而言,栖息地分布变得更加集中,未来情景下鸟类栖息地适宜性在三种排放情景下略高于历史情景,适宜性RCR8.5情景(33.12%)> RCR2.6情景(32.87%)> RCR4.5情景(32.74%)> 历史情景(31.33%)。本研究为气候变化条件下鸟类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4.
基于GAM的长江口鱼类资源时空分布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06至2017年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鱼类资源调查,运用广义加性模型研究长江口鱼类资源密度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并对2017年鱼类资源密度的时空分布进行预测。结果显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最佳GAM偏差解释率分别为69.6%、55.9%、51.4%和47.4%,交叉验证回归线斜率的平均效应为0.62~0.88。盐度、水温和溶解氧是影响长江口鱼类资源密度的主要环境影响因子且在不同季节对鱼类资源密度有不同的影响机制。总体上,在春、夏、秋季,盐度与鱼类资源密度之间存在正向相关性;在夏、秋、冬季,水温对鱼类资源密度有显著影响,在秋季与鱼类资源密度之间存在正向相关性;在春、秋、冬季,溶解氧对鱼类资源密度有显著影响,在冬季与鱼类资源密度之间存在正向线性相关。研究表明,2017年夏季鱼类资源密度较高;在长江口南支的自然延伸水域存在鱼类资源密度的相对低值,在崇明岛向海自然延伸方向水域存在鱼类资源密度的相对高值。后续研究将对长江口鱼类资源进行不同生态类型区分,以期更加准确地掌握影响各生态类型鱼类时空分布的环境因素及其时空分布信息。  相似文献   

5.
以黄姑鱼(Nibea albiflora)为研究对象,根据IPCC 2013典型浓度排放路径(RCP)对2100年海洋温度和p H的预测值,分别选择减缓温室气体排放情景(RCP 2.6)和高温室气体排放情景(RCP8.5),设置温度和p H两个因素,在实验室条件下模拟气候变化,探究海洋暖化和酸化对黄姑鱼早期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显示,在基础温度24.0℃条件下,黄姑鱼进入稚鱼期的时间为25 d,高温处理(26.0℃~28.0℃)生长加快,仅为22 d,同时,随着温度升高(26.0℃、26.6℃和28.0℃),生长率逐渐增加(0.73、0.74和0.78 mm/d),并且各处理组之间生长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但死亡率在26.6℃最高,26.0℃最低。黄姑鱼死亡率在p H为7.80、7.73和7.49时分别为3.9%、19.4%和21.7%,各处理组死亡率差异显著(P0.05),但p H对黄姑鱼早期生长率影响不显著(P0.05)。通过逻辑斯蒂生长方程拟合,结合IPCC对2100年温度和p H的预测,到2100年,在RCP 2.6情景下,黄姑鱼早期生长率为0.71 mm/d,死亡率为31.1%;在RCP 8.5情景下,黄姑鱼生长率最高达到0.76 mm/d,死亡率为23.9%。在海洋酸化和暖化的共同作用下,黄姑鱼的早期补充将会受到影响。  相似文献   

6.
蓝点马鲛(Scomberomorus niphonius)是中国近海重要的大型中上层经济鱼类, 精准预测蓝点马鲛渔场分布对渔业资源评估与管理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蓝点马鲛捕捞数据与卫星遥感海表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 和海表叶绿素浓度(chlorophyll-a concertation, Chl a)数据, 构建了基于自动机器学习的蓝点马鲛 CPUE 预测模型, 通过与 XGBoost 模型、随机森林模型和广义加性模型(generalized addictive models, GAM)对比, 自动机器学习模型的确定系数(coefficient of determination, R2 )分别提高了 51%、107%和 117%, 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d error, RMSE)分别降低了 15%、28%和 32%。通过模型预测的蓝点马鲛 CPUE, 开发了渔场丰度指数, 分析了渔场丰度时空变动规律。结果显示: 蓝点马鲛渔场丰度高值区在春季由于受到 SST 的影响较大, 呈现向北及向近岸移动的趋势, 这种现象与蓝点马鲛索饵及产卵洄游路线一致; 同时, 蓝点马鲛渔场丰度高值区纬度重心的北移, 也与气候变暖影响下蓝点马鲛索饵和产卵的适宜温度区变动有关。通过气候事件指数分析发现, Ni?o 3.4 指数与蓝点马鲛渔场丰度高值区面积呈显著相关。结合 RCP2.6、RCP4.5、RCP6.0、RCP8.5 4 种情景, 分别预测了 2100 年蓝点马鲛的 CPUE 分布变动, 发现随着全球变暖, 蓝点马鲛 CPUE高值产区北移, 并相比 2010—2015年蓝点马鲛 CPUE预测平均值, 4 种 RCP 情景下分别上升了 0.1、2.2、2.41 和 17.3 kg/h。本研究结果可为中国近海经济鱼种的渔情预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长江口鱼类群落的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根据2010年至2011年4个季度的底拖网鱼类资源调查资料,同时根据不同水域的盐度特征,将长江口的30个站位从河段水域至口外依次分为3个水域(Zone-1、Zone-2、Zone-3)进行分析,从构成群落的物种分类水平、丰度、二元数据和分类阶元4个角度首次探讨了长江口鱼类群落4个多样性指数(种类数目、Pielou均匀度指数、分类学多样性指数、平均分类学指数)的分布特征。结果显示,4个指数的季节变化均不显著。而种类数目和反映群落不同物种之间亲缘关系的平均分类学指数在空间上变化明显。平均物种数目由Zone-1(3.49种)至Zone-3(10.17种)的升高趋势反映出海洋对河口作用的逐渐增强;平均分类学指数的变化增加趋势说明Zone-1的物种亲缘关系最近,如Zone-1只记录8科鱼类,而Zone-2和Zone-3分别记录20和19科鱼类。虽然反映不同物种的个体数量分布特征的Pielou均匀度指数和反映群落不同个体之间亲缘关系远近的分类学多样性指数空间上差异均不显著,但它们却呈现相反的变化趋势。多样性指数的空间差异要大于季节差异,可能与盐度对河口区鱼类群落的分布影响最大有关。本研究通过长江口鱼类群落不同多样性测度的分析,证实不同多样性测度方法提供的信息不一致,旨在为更全面地分析河口区鱼类群落特征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为评估长江口北支水域凤鲚(Goilia mystus)深水张网捕捞对凤鲚及其它鱼类的危害性,2017年6-9月,在长江口北支水域进行连续8个航次采样,共采集凤鲚样本11 630尾,其它鱼类495 440尾。所获鱼类隶属15科,26种,其中海洋性鱼类15种,河口性鱼类9种,洄游性鱼类2种。渔获物中凤鲚多为洄游至长江口的繁殖亲体,而其它鱼类多处于幼鱼阶段。不同采样时间所获第一优势种不同,其中6月上旬、6月下旬至7月下旬、8月和9月的第一优势种分别为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us,91. 44%)、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90. 32%)、龙头鱼(Harpadon nehereus,51. 67%)和凤鲚(36. 92%)。研究结果表明,凤鲚深水张网作业不仅对凤鲚繁殖亲体产生重大危害,对其它重要经济鱼类幼体的损害也很严重,尤其对小黄鱼和棘头梅童鱼的幼鱼损害最大。为了更好地保护长江口鱼类的繁殖群体和增加补充资源,建议渔政等管理部门根据不同优势种繁殖群体和幼体在长江口的繁殖和育幼时间及主要分布范围,限制和调控凤鲚深水张网的作业船只数量、作业时段和区域,并严格控制网具规格。  相似文献   

9.
长江口有明银鱼仔鱼的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2014年11月有明银鱼(Salanx ariakensis)产卵盛期在长江口水域进行的现场采样调查资料,分析了有明银鱼仔鱼在长江口的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显示,有明银鱼仔鱼主要分布在北支水域,且受涨落潮的影响明显,涨潮时其分布范围较广,落潮时分布相对集中,且在北支的分布呈现出明显的西少东多的分布格局。通过有明银鱼仔鱼密度分布与各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RDA分析和各环境因子对仔鱼密度分布的贡献率研究,均证实盐度是影响有明银鱼仔鱼分布的最主要环境因子,尤其在长江口北支水域,有明银鱼仔鱼的密度从西至东由低到高的分布趋势与盐度的分布相吻合。  相似文献   

10.
2018年6月(夏)和9月(秋),对长江口崇明东滩水域的14个站位点的表层,运用大型浮游生物网(口径1.3 m,网目0.5 mm)水平船拖10 min采集仔稚鱼,实时采集水柱环境参数包括温度(SST)、盐度(SSS)、浊度(TUR)、深度(DEP)和叶绿素a(SSC),探讨该水域仔稚鱼的分布和多样性的变化特征。结果显示,28网次共采集到仔稚鱼10 925尾。其中淡水型鱼类22种(42%),河口型(半咸水)鱼类19种(37%),沿岸型鱼类7种(13%)和近海型鱼类4种(8%)。鲤科为14种(27%);虾虎鱼科12种(23%);鳀科及银鱼科均为5种(10%)。以大于5%为优势种,凤鲚占总渔获量的21.51%、刀鲚(18.11%)、贝氏?(16.34%)、银飘鱼(10.82%)和斑尾刺虾虎鱼(9.38%)。在采集的所有仔稚鱼中,前弯曲期仔鱼数量最多,约占总数量的76.49%,弯曲期仔鱼11.94%,后弯曲期仔鱼8.01%,稚鱼3.43%,卵黄囊仔鱼仅出现在6月,占总渔获量的0.13%。前弯曲期仔鱼与弯曲期仔鱼的密度随着季节的更替呈下降趋势,后弯曲期仔鱼密度呈上升趋势。夏季仔稚鱼的物种数、个体总数及密度都比秋季多。研究表明,长江口崇明东滩鱼类可以分为两支,淡水种生态群落和半咸水生态群落。  相似文献   

11.
An assessment of climate change impacts on the habitat suitability of fish species is an important tool to improve the understanding and decision‐making needed to reduce potential climate change effects based on the observed relationships of biological responses and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In this study, we use historical (2010–2015) environmental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 upwelling index (UI), chlorophyll‐a (Chl‐a) and biological (i.e., anchovy adults acoustic presence) data (i.e., Maxent) to determine anchovy habitat suitability in the coastal areas off central‐northern (25°S–32°S) Chile. Using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 (GIS), the model was forced by changes in regionalized SST, UI and Chl‐a as projected by IPCC models under the RPC (i.e., RCP2.6, RCP4.5, RCP6.0 and RCP8.5) emissions scenarios for the simulation period 2015–2050. The model simulates, for all RCP scenarios, negative responses in anchovy presence, reflecting the predicted changes in environmental variables, dominated by a future positive (warming) change in SST and UI, and a decrease in chlorophyll‐a (i.e., phytoplankton biomass). The model predicts negative changes in habitat suitability in coastal areas from north of Taltal (25°S) to south of Caldera (27°45′S) and in Coquimbo littoral zone (29°–30°12′S). The habitat suitability models and climate change predictions identified in this study may provide a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anagement measures for anchovy fisheries in the coastal areas of the South American coast and other parts of the world.  相似文献   

12.
长江靖江段处于长江下游与河口段的交汇地带,是长江下游和河口渔业资源养护的重要地区。2002年至2006年,在靖江沿岸滩涂湿地用1张定置张网共采集到鱼类3514.84kg。5年间鱼类月平均捕获量58.59kg,以6月为最高,达108.61kg,12月最低,仅为31.57kg,呈现出典型的非平稳时间序列。按照残差不相关和简洁原则确定模型结构,依据Akaike信息准则(AIC)与Schwarz贝叶斯信息准则(SBC)确定模型优度,用SPSS V13.0软件对2002年1月-2006年12月的月捕获量进行ARIMA建模拟合。结果表明,类型为ARIMA(1,0,0) (0,1,1)12(不含常数项),模型方程(1-0.327B)(1-B12)lnyt= (1-0.825B12)et的残差为白噪声(P>0.05)。该模型对2003-2006年4年的月捕获量拟合精度为71.49%-83.28%,能较好地拟合既往时段的月捕获量序列。对2007年逐月捕获量预测的相对精度为58.64%-99.44%,年相对精度达81.60%,表明该模型能很好地用于长江口沿岸滩涂湿地鱼类捕获量的预测。  相似文献   

13.
The spectre of increasing impacts on exploited fish stocks in consequence of warmer climate conditions has become a major concern over the last decades. It is now imperative to improve the way we project the effects of future climate warming on fisheries. While estimating future climate‐induced changes in fish distribution is an important contribution to sustainable resource management, the impacts on European small pelagic fish—representing over 50% of the landings in the Mediterranean and Black Sea between 2000 and 2013—are yet largely understudied. Here, we investigated potential changes in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seven of the most harvested small pelagic fish species in Europe under several climate change scenarios over the 21st century. For each species, we considered eight Species Distribution Models (SDMs), five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s (GCMs) and three emission scenarios (the IPCC Representative Concentration Pathways; RCPs). Under all scenarios, our results revealed that the environmental suitability for most of the seven species may strongly decrease in the Mediterranean and western North Sea while increasing in the Black and Baltic Seas. This potential northward range expansion of species is supported by a strong convergence among projections and a low variability between RCPs. Under the most pessimistic scenario (RCP8.5), climate‐related local extinctions were expected in the south‐eastern Mediterranean basin. Our results highlight that a multi‐SDM, multi‐GCM, multi‐RCP approach is needed to produce more robust ecological scenarios of changes in exploited fish stocks in order to better anticipate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consequences of global climate change.  相似文献   

14.
黄、东海渔业资源群落结构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黄海和东海渔业资源群落结构的变化,基于2013年6月(夏季)和9月(秋季)黄、东海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数据,对渔业资源种类组成、优势种、渔获量空间分布、群落多样性和群落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共鉴定渔业种类185种,其中底层鱼类93种、中上层鱼类31种、甲壳类48种、头足类12种和贝类1种。在鱼类中,鲈形目种类最多,27科47属56种,占鱼类总种类数的45.2%。夏季优势种为鳀(Engraulis japonicus)、脊腹褐虾(Crangon affinis)、带鱼(Trichiurus lepturus)和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秋季优势种为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小黄鱼、鳀和带鱼,优势种季节波动不大。秋季平均单位时间渔获量为46.60 kg/h,高于夏季(39.35 kg/h)。秋季航次调查中渔业资源较夏季更为集中,主要分布在长江口和吕泗渔场附近,其他断面渔获量较低。夏季航次群落多样性指数高于秋季航次。CLUSTER聚类分析表明,黄、东海渔业生物群落可分为2组,夏、秋季2组界线变动不大,2组聚类的形成可能受水温和长江径流影响。  相似文献   

15.
基于2020年黄河口须子网生计渔业和生物组成周年监测数据,开展黄河口潮间带渔业生物多样性及其季节变化研究,评价须子网生产对黄河口渔业资源补充的影响。结果显示,黄河口潮间带的渔业生物种类丰富,共鉴定记录61种生物,以鱼类和甲壳类居多。生物多样性和优势种组成均具有明显的月变化。多样性水平以夏季7―8月较高,秋季10―11月较低;5―9月、10―11月组群分别具有较高的种类组成相似度。各类群的数量组成中,4―7月螺类数量居多,8月螺类和鱼类数量居多,9月鱼类数量居多,10―11月蟹类数量居多。鱼类是各调查月渔获的优势类群,其中,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us)和 (Liza haematocheila)为各调查月都出现的优势种。个体大小–频数百分比分布显示,黄河口潮间带是小型渔业生物以及多种幼鱼分布的重要区域。4―9月,渔获物的主体均由个体重量< 2 g的生物组成(44%~82%),鱼类以个体质量< 20 g为主,优势种类组成月更替明显。研究表明,开展须子网生计渔业调查和监测是采集黄河口沿岸咸、淡水交汇区潮间带包括鱼类补充群体在内的诸多渔业生物分布资料的有效途径。研究还表明,须子网渔业生产虽为黄河口沿岸当地传统的生计渔业,但其低选择性及在迁移通道的布设方式等易对渔业资源自然补充和增殖养护群体造成破坏,建议主管部门根据幼鱼种类组成和出现季节特征,重点在夏季和初秋季对该渔业的网目和布设区域进行相应管控。  相似文献   

16.
斑(鰶)(Konosirus punctatus)作为黄河口及邻近海域近年来的优势种,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日趋重要,为研究其资源丰度的变动对生态系统中多种生物的影响,本研究根据2013年6月、8月、10月在黄河口及邻近海域进行的渔业资源和环境调查数据,利用广义可加模型(GAM)分析了该海域夏、秋季斑(鰶)资源丰度分布特征及其与时空和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黄河口及邻近海域斑(鰶)资源丰度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斑(鰶)资源丰度秋季较高,夏季较低;其主要分布在黄河入海口以北的近岸海域.GAM分析表明,月份、水深、海水表层盐度和浮游植物丰度对斑(鰶)资源丰度分布具有显著影响.斑(鰶)资源丰度随浮游植物丰度的增大而增大;在10m水深范围内随水深增加呈下降趋势;一定盐度范围内,斑(鰶)资源丰度随表层盐度的增加而增大,当盐度达到17时其丰度达到最大.因此,在浮游植物丰度较高的低盐河口水域,斑(鰶)资源丰度较大,这与斑(鰶)的洄游习性、河口区受到淡水径流和海水运动共同作用所形成的环境因子的变动有关.  相似文献   

17.
长江口长吻鮠的生物学和渔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长吻鮠是我国的淡水名贵经济鱼类,在长江口渔业中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本文对该鱼的生长、繁殖、食性和渔业状况作了研究,对其资源的保护和增殖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