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电动小麦撒播机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0前言 近年来,在稻、麦两熟制种植地区,常规的种植方式普遍存在着水稻收获期推迟、小麦种植时间较晚的问题,大多数小麦种植错过最佳播种期,严重影响了小麦高产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为了抢抓小麦种植农时,目前已有相当一部分地区采取了稻田套种小麦的种植方式,但一般都是人工撒播。由于稻田人工撤麦作业条件差,播种量、作业幅宽和人员行走速度都无法控制,从而出现了稻田撒麦不均匀的问题,造成小麦出苗均匀性差,直接影响到小麦产量。为此,研究开发一种电动撒播机,可以提高稻田撒播小麦的均匀性,减轻劳动强度,提高作业效率,增加小麦种植产量。  相似文献   

2.
适合在北方生长的小麦,在该地区的种植面积比较广,为农民带来了比较可观的收益。本篇文章主要简述了小麦的基本种植技术,还有一些简单的病虫害防治技术,这些技术的使用使得小麦的生长健康有了保证,也就提升了农民的收入。  相似文献   

3.
<正>近几年来,丹阳市种植小麦大部分地区采用撒播方式,机播面积逐年缩小,严重影响了小麦种植质量和产量。丹阳市农机推广站认真总结近三年来稻秸秆还田机械化条播小麦工作中取得的经验,筛选出适宜稻秸秆还田条件下小麦机械化作业模式和作业机具,为提高小麦种植机械化作业水平提供决策依据。一、机械化种植小麦现状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丹阳市小麦机条播水平达到85%以上,以后逐年下降,到2012年,小麦机械  相似文献   

4.
小麦作为我国3大粮食作物之一,济宁市兖州区小麦种植历史悠久,实行机械化播种技术可以大大提高生产效率,确保高产稳产,增加农民种植收入,对于地区经济发展来说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结合济宁市兖州区小麦种植情况,对机械化播种技术的示范和推广进行了相关分析。  相似文献   

5.
小麦地膜覆盖穴播机械化技术李建春为解决半干旱和高寒阴湿地区粮食产量低而不稳,半干旱山区农民群众脱贫问题,由甘肃省农科院研究成功的“小麦全生育期地膜覆盖穴播高产栽培技术”在我国内陆干旱灌区小麦种植示范中达到领先水平。由于小麦地膜覆盖穴播种植农艺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6.
小麦是我国北方主要种植农作物。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小麦种植技术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病虫害仍然是困扰小麦产量的主要因素。因此,必须加强对小麦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技术的研究,将病虫害防治工作落到实处。分析研究了山西省运城市小麦种植及痛虫害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7.
小麦作为北方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是人们餐桌上不可或缺的食物.可作主食,也可作副食或者饲料.全世界范围内的小麦需求量在不断扩大,为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小麦的种植面积必然要扩大.但小麦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不仅带来的是小麦的收割量,还有病虫害的逐渐加剧.所以,提高小麦的种植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技术迫在眉睫,现就小麦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技术进行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8.
徐州市大部分地区是小麦、玉米两作物地区,为江苏省玉米主产区,玉米种植面积13.3万hm2,是仅次于小麦、水稻的第三大农作物. 由于玉米收获或者秸秆还田后,玉米的根部尚留在土壤中,对后茬作物的播种产生不良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对适合小麦一年一作、小麦玉米一年二作2种种植技术模式地区的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播种技术以及机具的调整、改制技术作了详细阐述。  相似文献   

10.
张雨峰 《河北农机》2023,(21):166-168
小麦作为山东省的重要粮食作物,近年来随着我国农业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小麦的种植质量与产量呈现出稳步提升的趋势,对山东省的农业经济发展也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为了提高小麦种植产量与质量,还要基于山东省小麦种植现状,加强高产增产优质种植技术的推广与应用,针对小麦种植中的常见病虫害也要做好防治工作。这样能够为小麦种植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减少外界因素对小麦种植质量与产量造成的影响,为小麦种植户带来良好的种植效益,本文就以山东省的小麦种植为研究背景,对小麦高产增产优质种植技术以及常见的病虫害防治措施进行了探讨分析。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农业也获得较快发展,农业种植技术也有显著提升。在传统农业种植的农作物当中,小麦是最常见的一种。提升小麦产量对国家经济和人民生活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小麦的种植需要依靠一定的技术,并且对生长条件有明确的要求。为提高我国小麦的产量,应该重新改良小麦种植技术,用更加科学的技术种植,提升农作物产量,在小麦种植当中,应注意防治病虫害。本文主要分析小麦种植技术优化及病虫害防治。  相似文献   

12.
小麦是我国的一种重要农业经济作物,当前需要提高小麦的种植产量,并完成对病虫害的防治工作,防止在小麦的集中种植区出现大面积歉收问题。文章探索了小麦种植中各项方法的使用模式,并制定了新时期的病虫害防治方案,以期让小麦茁壮成长。  相似文献   

13.
小麦是重要的粮食作物、经济作物,保证其产量和质量至关重要.小麦生产时,种植技术是否科学,病虫害防治是否及时,直接影响着小麦产量及质量.为保障小麦良好生长,达到高产稳产增收地目的,做好小麦种植管理和病虫害防治工作至关重要.本文以全椒县为例,分析了小麦种植技术要点,探讨小麦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4.
稻茬麦机械种植技术难点与破解之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稻茬麦在安徽省小麦生产中占有较大比重,常年稻茬麦种植面积在800万亩左右,面积约占全省小麦面积的1/5,主要分布在沿淮丘陵地区。小麦品种多为半冬性品种、春性品种,沿淮为冬性品种种植。长期以来,稻麦两熟地区存在着"重稻轻麦"的倾向,且其种植质量一直难以保证,产量水平和种植效益也与旱地小麦存在着较大差距,再加上近年来持续阴雨灾害天气的影响,更是增加了稻茬麦的机械化种植的难度。近年来,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的变化,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国家政策导向的驱动,传统农业种植方式向现代农业、优质高  相似文献   

15.
1999年化德县农机培训推广站引进1台覆膜条播机,该机一次完成开沟、覆膜、下籽、施肥、镇压等多道工序,并在推广中心基地做了覆膜条播与不覆膜耧播小麦的对照试验,在同等条件下,覆膜条播比不覆膜耧播亩增产30.9kg,增产率为40%,通过农机、农业技术人员验证,该项种植技术不仅改变了传统种植方式,而且添补了后山地区小麦种植的一项空白。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我国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经济水平显著提高,但农业发展状况不容乐观。随着耕地的减少,农耕人口的减少,我国的农业发展变得十分困难。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种植小麦,所以提高其产量是很重要的研究工作,而肥水管理是提高小麦产量最直接的方法。科学合理施肥能提高小麦品质和单产,对我国农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文章主要介绍了红小麦种植技术中活力测定种植方式的应用、红小麦的病虫防治措施,以及红小麦的异地引种种植技术,并结合实际种植状况对相关问题作出整体分析,希望给广大红小麦种植用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小麦作为适应环境能力较强的植物,世界各地都有小麦作物的种植,我国小麦的种植量非常大,因此也是我国非常重要的农作物之一,是我国人民重要的粮食作物。小麦可以被制成各种食品和饮料,并且其自身含有大量的营养物质,因此提高小麦作物的产量与质量对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我国实现粮食安全保障的关键。为了提高小麦的产量和质量,那么就必须对土壤实施合理的施肥。小麦种植中的施肥技术以及小麦需肥特性的研究直接关系到小麦种植的品质和产量,施肥可以为小麦提供丰富的营养,增加土壤的肥沃程度,因此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通过对小麦需肥特性的研究,同时探讨施肥中需要严格遵守的相关原则来进行施肥技术的分析,本文进一步明确了小麦施肥的选择和施肥方法等,为小麦种植质量的提高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杂交稻机插秧技术的试验与示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概述安徽省广德县地处皖东南,毗邻苏、浙、沪地区,耕地面积2.9万km2,属农业县。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和小麦,但在种植水稻品种上,周边苏、浙、沪地区以粳稻为主,而广德县以杂交稻为主。每一年,全县杂交中籼稻种植面积在2.3万km2左右,占耕地面积的90%。  相似文献   

20.
【目的】准确实现河南省冬小麦种植面积的遥感提取,并探索河南省冬小麦种植面积的变化过程。【方法】将遥感监测与统计数据结合,以多时相MODIS遥感影像作为数据源,分析制定了冬小麦信息的提取规则,利用统计数据辅助确定规则中的阈值选取,以减少阈值选取的主观性,提取出河南省2004—2013年冬小麦种植面积,并分析了河南省2004—2013年冬小麦种植面积的时空变化。【结果】遥感监测结果与各地市统计值具有较高的相关性(R2=0.938 5),在平原地区具有较高的精度,监测精度为89.5%,而在受到地形等因素影响的地区,冬小麦种植面积的分布相对破碎,监测精度具有较大误差,个别地区甚至不足50%。从空间上看,河南省冬小麦种植面积的空间分布总体较为集中,主要分布在河南中东部的黄河平原和淮河平原地区和豫西南的南阳盆地地区。从时间上看,河南省冬小麦种植区域总体变化较小,种植年份较为稳定的区域主要分布于豫东平原地区,累积种植年数显著增加地区主要分布于南阳盆地地区,累积种植年数显著减少地区的分布较为分散,无明显的分布趋势。【结论】基于遥感和统计数据相结合的方法可准确监测平原区冬小麦种植面积,河南省冬小麦种植面积的时空变化均较为稳定,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