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厌氧污泥颗粒化对乙酸盐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了厌氧污泥颗粒化对乙酸盐裂解产甲烷的影响。研究指出,当乙酸盐浓度在2400—3600mg/1时,颗粒污泥的乙酸盐分解反应为零级反应,其最佳负荷为4~7gNaAc/g·vss·d,乙酸盐的抑制浓度为4000mg/1。厌氧污泥颗粒化提高了污泥的耐乙酸能力,拓宽了呈零级反应的乙酸盐浓度范围。同分解乙酸盐的产甲烷纯培养物相比,颗粒污泥的 Ks 升高。  相似文献   

2.
水力作用对颗粒污泥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本文从水力学角度探讨了厌氧反应器中颗粒污泥的形成机理,数学模型表明,颗粒污泥的最终沉降速度随颗粒污泥的密度、粒径的增大而增加,随溶液密度及粘度的增加而减小,并且与进水有机物浓度和悬浮物含量以及水力条件有关。  相似文献   

3.
SO42-对厌氧颗粒污泥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厌氧折流(ABR)反应器中培育的厌氧颗粒污泥为对象,保持颗粒污泥COD负荷为4 kg.m-3d-1,研究SO42-浓度对厌氧颗粒污泥活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SO42-浓度在3000 mg.L-1以下时,SO42-浓度的增加对颗粒污泥活性表现为一定的促进作用,促进作用随SO42-浓度增加而增大,SO42-浓度在3000 mg.L-1以上时,SO42-浓度的增加对颗粒污泥活性开始产生抑制作用,抑制作用随SO42-浓度增加迅速增加。  相似文献   

4.
高温厌氧颗粒污泥的培养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冯亮  吴静  陆正禹 《中国沼气》2003,21(3):12-14,45
在试验室静态装置中培养高温厌氧颗粒污泥的试验表明,以常温颗粒污泥为种泥,中温启动运行一段时间后,再升温至高温,经过73天运行可培养出具有高生物活性的高温颗粒污泥.所培养出的颗粒污泥粒径以0.6~1.4 mm为主; VSS/SS为0.70,Vmax·CH4为532 ml·g-1d-1;颗粒内部菌种分层分布,中心以短杆菌为主,由内至外,丝状细菌分泌物逐渐增多,在颗粒表面形成一层壳.高温颗粒污泥的"壳"结构增强了颗粒污泥抗温度变化的能力,但延缓了中温菌的淘汰及高温菌的增长,延长了颗粒污泥从中温到高温的转型时间.  相似文献   

5.
本实验考察两种接种污泥源--活性污泥和厌氧颗粒在培养好氧颗粒污泥过程中的理化特性的差异.实验结果表明,在颗粒化过程中接种污泥MLVSS的增殖率均呈现先为负值然后逐渐上升稳定在一定水平直到颗粒成熟以后基本保持不变的趋势;随着环境条件的改变,ECP含量呈现规律性变化,都经历了先增加后降低最后趋于稳定的趋势,厌氧颗粒ECP含量较少且在培养过程中变化幅度较小,可能与厌氧颗粒含有较多的惰性物质,向好氧颗粒污泥转化过程污泥形态不变种群结构逐渐转化的特征有很大关系;两种成熟的好氧颗粒的异养微生物和硝化菌的活性都没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6.
采用钌红吸附法测定胞外多聚物的研究结果表明,厌氧颗粒污泥形成后污泥中胞外多聚物含量有所增加;钌红定位染色表明,颗粒污泥中胞外多聚物主要分布在球菌细胞间,而在丝菌等细胞间胞外多聚物分布较少。这些结果说明胞外多聚物在颗粒污泥形成过程中具有一定的作用,但并不是颗粒污泥形成与否的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7.
EGSB反应器的动力学模型研究(1)--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本文基于Monod方程,对膨胀颗粒污泥床(EGSB)反应器建立了动力学模型。该模型将厌氧体系中的微生物简化为两大类,即产酸菌和产甲烷菌,并考虑了其生长和衰亡的动力学过程;将厌氧消化过程简化为碳水化合物的发酵产酸、挥发性脂肪酸产甲烷两个子过程;还引入了厌氧缓冲体系中的各类物化平衡;在已知进水水质和有关运行参数的条件下,模型可以预测出EGSB反应器出水COD和VFA浓度、反应器内部pH值和碱度变化、沼气产量及气相组成。  相似文献   

8.
在结构形式相同的生产性UASB反应器中投入不同类型和不同数量的接种污泥,以啤酒废水为基质常温下进行培养颗粒污泥的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生产性UASB反应器中用好氧活性污泥作为种泥也能培养出厌氧颗粒污泥。厌氧絮状污泥接种量为6.5kggSS/m ̄3左右时,对于迅速培养出颗粒污泥是合适的,大多或太少都会延迟颗粒化进程。在培养颗粒污泥的试验初期,重要的是保持较低的水力负荷(小于)35m ̄3/m ̄2·h)及大于1000mgCaCO_3/L的进水碱度;而在后期,调整水力负荷达到0.6m ̄2/(m ̄2·h)以上可以加快颗粒化速度,而进水碱度不低于750mgCaCO_3/L即可。微生物对惰性颗粒的附着及小颗粒之间的粘结是颗粒污泥形成过程中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9.
La3+,Ce3+对厌氧颗粒污泥在不同VFA底物中的产甲烷促进效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静态实验研究了分别添加O.05mg·L^-1La^3+和Ce^3+对不同来源和保存状况条件下不同VFA底物的厌氧颗粒污泥产甲烷的影响。结果表明,乙酸为底物时加入Ce^3+,丙酸加入La^3+或Ce^3+,乳酸加入La^3+时都大大加快了反应初期污泥的产甲烷速率,且对比产甲烷活性SMA也有3%-8%的提高;O.05mg·L^-1La^3+或Ce^3+的加入使污泥利用丙酸的速度加快,对于厌氧反应器的恢复运行有一定的实际意义。甲酸为底物时,La^3+,Ce^3+的加入对污泥产甲烷曲线形状没有影响,对SMA则分别降低了9.21%和3.37%;乙酸添加La^3+在反应初期明显降低了产甲烷速率,但SMA并未降低。厌氧颗粒污泥经长时间低温存放后,原来对其SMA有提高作用的稀土浓度此时可能会作用不明显甚至会降低SMA;低浓度稀土离子对污泥产甲烷活性产生抑制作用时,相同质量浓度下Ce^3+比La^3+对污泥的抑制作用小;驯化培养过程有利于污泥对稀土的适应。  相似文献   

10.
陕西杨凌土壤粒径分布体积分形维数特征分析及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Mastersizer2000激光粒度仪测定的土壤颗粒体积分布信息,研究了杨凌地区土壤粒径分布体积分形维数与土壤基本物理特性之间的关系,建立了该地区土壤粒径分布体积分形维数的估算函数。结果表明,杨凌地区0~20cm和20~40cm土层土壤粒径分布体积分形维数的平均值分别为2.649 1和2.626 2;0~20cm和20~40cm土层土壤粒径分布体积分形维数都与粘粒质量分数的相关性最为显著,与砂粒质量分数的相关性次之;建立的估算函数预测精度较高,其中0~20cm和20~40cm土层土壤粒径分布体积分形维数预测值的相对误差分别介于-0.298%~0.726%和-0.179%~0.772%之间。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好氧颗污泥研究现状的详细了解,综述了好氧颗粒污泥的性质,以及污泥种类、剪切力、选择压、COD容积负荷、贫富营养机制等因素对好氧颗粒污泥形成的影响。同时介绍国内外在实际生产中好氧颗粒污泥的应用现状。  相似文献   

12.
污水处理厂污泥堆肥化处理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深圳市滨河污水处理厂污泥为研究对象,采用干污泥和回流污泥为调理剂,以树叶粉和木屑调节碳氮比,用强制通风静态发酵装置对污泥进行堆肥化处理,探讨污泥堆肥的工艺条件.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湿污泥与干污泥或回流污泥体积比1:1混合可以满足污泥堆肥水分调节的目的,用树叶粉和木屑调节碳氮比有利于污泥堆肥的进行,但会增加污泥堆肥的成本.不同处理污泥堆肥堆体的温度在55℃以上维持时间都超过了12d,达到了污泥无害化与稳定化的标准.通过中试规模的装置对以干污泥或回流污泥作为调理剂的污泥堆肥研究表明,湿污泥与干污泥体积比1:1有利于污泥的无害化与稳定化.  相似文献   

13.
臭氧在污泥预处理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臭氧氧化法对活性污泥进行预处理。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了臭氧添加对污泥TCOD,SCOD,VS,TS的影响,并以污泥厌氧发酵产气量为考察指标,筛选出最佳预处理工艺。研究表明,经0.25 gO3.gVS-1臭氧处理后的污泥TCOD降低了1800 mg.L-1,SCOD上升了400 mg.L-1,VS平均上升了20%,TS平均降低了2.5%,产气量较未处理增加了250%。  相似文献   

14.
北京市城市污水污泥的处理和处置问题研究   总被引:37,自引:1,他引:36  
本文对北京市城市污水污泥的产生、处理和处置问题进行了论述,并就污泥利用的优缺点进行了论述,推荐采用堆肥处理造粒制肥后作农用。  相似文献   

15.
有机污泥干燥特性与干燥模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有效处理含水率较高且体积庞大的有机污泥,实现与低温热解工艺相结合,进一步完善污泥处理与利用知识体系,研究了干燥温度与升温速率对污泥干燥过程中的质量、失重率、含水率、热量的影响。同时研究了不同温度下污泥的干燥速率和含水率的变化规律,并建立了污泥干燥的数学模型。实验结果表明:从不同干燥特性曲线可以看出,污泥的干燥特性符合理论的3个阶段,预热时间极短,恒速阶段持续时间也不长,最后的减速阶段时间最长。干燥终温为240℃时污泥干化时间最短,速率最快。二次模型的预测值与实测值决定系数为0.992 4,均方根误差和残差平方和分别为0.035和0.032,与其他数学模型相比,二次模型对污泥干燥过程的拟合优度最高。  相似文献   

16.
ABR反应器中颗粒污泥的微生态特性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沈耀良 《中国沼气》2005,23(1):13-16
以葡萄糖和生活污水人工配制的废水对ABR反应器中颗粒污泥的微生态特性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ABR反应器中呈现出明显的相分离特征,颗粒污泥微生物随反应器隔室不同的微生态环境而有不同的优势菌属.高负荷条件下(反应器前端隔室)的产酸颗粒污泥颗粒大、表面粗糙,其优势微生物为产气杆菌属,而位于反应器中部隔室的产甲烷颗粒污泥结构紧密,表面光滑,其优势菌属为甲烷球菌;低负荷条件下(反应器后端隔室)的颗粒污泥颗粒小、结构较松散,其优势菌属为甲烷丝菌属.据此,分析了ABR中颗粒污泥的形成机理.  相似文献   

17.
利用水泥、粉煤灰和石灰等材料对硼泥进行固化,可形成硼泥固化土。不同材料的掺入比对硼泥固化的强度和水稳性有较大的影响。通过大量的室内试验,确定合理的配合比,使固化后的硼泥强度水稳性满足道路基层的要求。通过4a的工程应用,用固化砰泥作道路基层,道路使用情况良好,完全满足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8.
胞外多聚物在污泥颗粒化过程中的作用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本文研究了胞外多聚物(ECP)在污泥颗粒化过程中的作用。试验采用小试UASB反应器,以人工葡萄糖配水作为进料。测定结果表明,在颗粒污泥培养过程中,随着颗粒污泥的形成、生长和成熟,污泥ECP含量逐渐下降,从开始的6.36减小到30mg/gVSS。当反应器酸化、污泥性能变差或运行不稳定时,ECP含量则表现为急剧上升,达70mg/gVSS。这些结果说明污泥颗粒化过程中ECP所起的作用不大。对有关ECP的影响及作用机理,以及污泥颗粒化机制,文章进行了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