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2 毫秒
1.
【目的】为养猪废水安全灌溉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试验选取新乡郊区农田0~20cm表层土壤,采用PVC根箱法种植小麦,试验设置4种水平的生物质炭添加量0%、0.5%、2%、5%(W0、W0.5、W2、W5)和对照CK(无作物和生物质炭)。测定了各处理根际和非根际土壤养分状况与含铅量,探讨了处理间土壤养分状况和铅迁移规律的差异特征。【结果】与CK相比,施加生物质炭改善了土壤理化性状,W2和W5处理显著增加了土壤有机质量、碱解氮量、速效磷量与速效钾量,尤其是非根际土壤的增幅更大。同时,施加生物质炭处理能够降低土壤有效铅量,W2和W5处理土壤有效铅量降幅较大,达20.7%~33.3%,且非根际土壤有效铅量显著低于根际土壤。【结论】对于北方碱性土壤,灌溉养猪废水时添加适量的生物质炭(W2),能够改善土壤理化性质,降低铅的生物有效性,减少向植物体内的迁移。  相似文献   

2.
随着农作物精细化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基于蒸散量和水量平衡的灌溉决策方法应用越来越多,对于设施作物基于ET灌溉的试验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本试验设置两个灌水水平(W1:70%ET、W2:90%ET)和两个施氮水平(N1:120 kg/hm~2、N2:150 kg/hm~2),探讨基于ET灌溉和不同施氮量对设施尖椒生长及水肥利用效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尖椒生育期内的耗水量随生育期推进而增强,高水高肥(W2N2)处理下作物耗水强度高于其他处理,高灌水量和高施氮量处理的株高、茎粗和叶面积也相对较大,而各处理之间的产量差异没有达到显著水平,但相同施氮量情况下,低灌水处理氨基酸、还原性Vc含量较大,说明高水高肥促进了作物生理生长,而低水低肥有利于尖椒品质的形成,并且显著提高了水分利用效率。因此建议北京地区设施温室尖椒的灌溉制度采用W1N1处理,即灌水量为作物需水量的70%(70%ET),施氮量为120 kg/hm~2,对设施作物基于ET决策灌溉的系统可以适当降低百分比,以达到更加节水、提质、保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不同水盐胁迫对番茄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究番茄植株对不同水盐胁迫情景的响应,为合理制定盐碱化土壤下的灌溉制度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粉欧宝番茄品种为研究对象,开展水盐对番茄生长发育影响的盆栽试验。试验采用完全随机布置,设置3个水分水平(W1-充分灌溉、W2-1/2的W1灌水量、W3-干旱复水)和2个盐分水平(S1-无盐和S2-0.3%含盐量),每个处理4个重复,测定了番茄耗水、干物质和产量指标,分析了不同水盐胁迫对番茄植株生长发育与产量的影响。【结果】与充分灌溉W1相比,W2水平的番茄植株耗水、干物质、植株含水率、叶质量、产量、单果质量显著减少。W3水平的植株耗水量和叶茎比显著减少,但单株干质量与鲜干比所受影响不大;单果鲜质量与干质量显著减小,但坐果率提高导致产量有所增加。盐分处理的番茄植株耗水量、单株干质量、鲜干比、叶茎比、果实总产量、单果鲜质量与干质量均小于无盐处理。水分胁迫显著影响叶片生长和单个果实发育,盐分胁迫抑制植株的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结论】干旱复水与无盐处理组合(W3S1)下番茄植株表现出了较好的生长发育状况和产量水平,可用于最优调亏灌溉制度的制定。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最大限度减少茎基腐病感染造成产量损失的灌溉制度和品种的最优组合。【方法】采用裂区试验,以春季5个灌溉制度为主处理(不灌水对照处理-W0,1水-W1,2水-W2,3水-W3,4水-W4),以3个不同类型小麦品种为副处理(小麦品种为衡观35,济麦22,衡9966),研究不同灌溉制度和品种对茎基腐病感病率、土壤含水率和产量的影响。【结果】不同灌溉制度对冬小麦茎基腐病具有显著影响,W3处理和W4处理相对其他处理患茎基腐病的概率最低,患重度茎基腐病的概率最低,衡9966的抗病性相比衡观35和济麦22要强;小麦不同生育期各土层含水率垂直分布变化较大,在成熟期,灌溉次数越多土壤中未被利用的剩余水分越多;在受茎基腐病的影响下,3个品种在不同灌水处理下的产量均为W4处理W3处理W1处理W2处理W0处理,不同品种的产量依次为衡9966衡观35济麦22;根据茎基腐病的感病率折算出的产量和实际产量,拟合度很高,其中济麦22的拟合效果最好;3个品种在W0处理产量损失最大,W3处理和W4处理较小,且衡9966较衡观35和济麦22产量损失较小。【结论】在茎基腐病影响下建议春灌3水,品种选用衡9966,可以在减少水消耗的基础上有效降低茎基腐病感病率,提高冬小麦的产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再生水和清水不同灌水水平对土壤理化性质和指示性病原菌粪大肠菌群数量分布的影响。【方法】采用室内土柱试验,研究了不同水质、不同灌水水平下土壤理化性质和粪大肠菌群的分布规律。【结果】相比清水灌溉,再生水灌溉下土壤有机质量(OM)、总氮量(TN)、总磷量(TP)、电导率(EC)显著提高,土壤p H值略微下降,且再生水充分灌溉处理的表层0~20 cm土壤有机质量(OM)、总氮量(TN)、总磷量(TP)均高于非充分灌溉处理,电导率(EC)则相反;再生水灌溉下,土壤中粪大肠菌群数量显著提高,各土层粪大肠菌群数量均显著高于清水灌溉,再生水充分灌溉下表层0~20 cm土壤粪大肠菌群数量显著高于非充分灌溉;土壤粪大肠菌群数量与OM、TN、TP量和EC均正相关,与土壤p H值、含水率负相关。【结论】再生水灌溉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土壤肥力,合理控制再生水灌水水平可有效阻控土壤病原菌的污染;土壤养分量越高,越有利于粪大肠菌群的生长繁殖。  相似文献   

6.
畦田节灌对冬小麦光合特性、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充分利用土壤贮水和自然降水,减少灌溉水投入,研究依据自然供水状况确定最佳畦灌时期和次数的畦田节灌技术。【方法】试验在播种期水分管理一致的基础上,设置4个水分处理,W0为不灌水处理,W1为灌3水处理(越冬水+拔节水+开花水),W2为灌2水处理(拔节水+开花水),W3为灌1水处理(开花水),研究了畦田节灌对冬小麦开花后旗叶SPAD值、光合特性、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与W2处理相比,W3处理开花后旗叶SPAD值、净光合速率、干物质同化量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均降低,穗数、穗粒数和籽粒产量减少,但水分利用效率较高;W1处理籽粒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没有明显变化,但水分利用效率显著降低。与W0处理相比,W3处理的籽粒产量增幅达16.2%~20.7%。结合关键生育时期土壤相对含水率分析,冬小麦越冬期0~20 cm和0~40 cm土层土壤相对含水率分别不低于65%θf(θf为田间持水率)和66.8%θf时,灌溉越冬水对籽粒产量无明显增益作用。拔节期0~20 cm土层土壤相对含水率降至50.6%θf及以下,即使0~200 cm土层土壤含水率接近80%θf,仍不能满足拔节后冬小麦对水分的需求,应及时灌溉拔节水。开花期0~20 cm和0~200 cm土层土壤相对含水率分别为24.8%θf~35.6%θf和57.9%θf~58.8%θf,及时灌水增产幅度较大。【结论】在冬小麦播种期供水适宜的条件下,于拔节期和开花期实施畦灌,生长季内灌2水,能获得较高的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避免过量灌溉。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不同灌溉施氮模式对麻风树水氮利用的影响,采用4种供水水平[T1:100%ET(ET为蒸散量);T2:80%ET;T3:60%ET;T4:40%ET]和3种施氮水平(N1:0 g/kg;N2:0.4 g/kg;N3:0.8 g/kg)。结果表明:根区土壤硝态氮质量分数差值表现为T2T3T1T4。与高水高氮的T1N3相比,T2N2处理节水20%,节约氮肥用量50%,其灌溉水利用效率提高了26%,氮素吸收表观利用率及氮素吸收效率分别提高149%、26%。水分利用效率和氮素吸收效率均与施氮量呈显著二次曲线关系,均在低氮水平下达到最大值。因此,有利于麻风树生长和水氮高效利用的最优灌溉施氮模式是灌水周期为7 d,每次灌水量为80%ET,每千克风干土施氮0.4 g的处理。  相似文献   

8.
不同水氮处理对盐渍土水氮盐变化和燕麦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针对内陆干旱冷凉地区盐渍土肥水超量施用问题,以合理调控根区水氮盐环境,保证粮食安全提供为目标,寻找较优的水氮耦合模式。【方法】试验设置了不同灌水量(充分灌溉W1和非充分灌溉W2)和施氮量(高氮N60,中氮N30和低氮N10)处理,通过燕麦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水氮处理对盐渍化土壤水氮盐变化规律和燕麦产量的影响。【结果】施氮量的增加,导致土壤盐分增加;在盆栽条件下,非充分灌溉能降低生育期内的盐分积累量,并且保证土壤水分在适当的水平,减小生育期的盐分胁迫;节水减氮W2N10处理硝态氮和铵态氮供应保持在相对适宜的水平,硝态氮和铵态氮平均质量分数较充分灌溉W1N10处理分别增加了13.8%和34.2%。【结论】当施氮量由60 kg/hm~2减少到10 kg/hm~2时,燕麦干产量不会明显降低,施氮量为30 kg/hm~2且灌水量为100~140 mm,可以保证该地区盐渍化土壤种植燕麦获得较高的产量。  相似文献   

9.
膜下滴灌不同水氮组合对向日葵生长及水氮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在河套灌区开展了膜下滴灌大田试验,研究了滴灌条件下不同水氮组合对向日葵生长发育、产量及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方法】试验采用张力计监测土壤水分以控制灌水量和灌水次数,3个灌溉定额(W1、W2、W3)分别为135、180、225 mm;选用文丘里施肥器进行追肥,3个施氮水平(N1、N2、N3)分别为120、160、200 kg/hm2。【结果】施氮量对向日葵株高和叶面积指数(LAI)的影响在灌浆期和成熟期达极显著性差异水平(P<0.01),水氮显著影响了向日葵干物质积累(P<0.01);在灌水定额W2和W3处理下,随施氮量的增加,籽粒的产量均是先增加后减小,但在W1处理下,籽粒产量的变化情况与施氮量正相关;在不同灌水施氮处理下,向日葵的收获指数(HI)在0.476~0.603之间,水分利用效率在1.49~2.61 kg/m3之间,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植株吸氮量呈现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结论】结合灌区生产条件和环境气候因素,建议选择灌水量为180 mm且施氮量为160 kg/hm2的处理作为灌区滴灌条件下向日葵的灌水施氮方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香稻适宜的水肥管理模式。【方法】以常规香稻"桂香占"和杂交香稻"培杂软香"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试验,设置二因子三水平随机区组共9个处理,即水分因子设常规灌溉(维持水层1~3 cm,W0)、轻度控水灌溉(土壤水势维持在-20~-5 k Pa,W1)和重度控水灌溉(土壤水势维持在-40~-25 k Pa,W2);粒肥因子设不施粒肥(N0)、低氮粒肥(每盆施尿素0.43 g,N1)和高氮粒肥(每盆施尿素1.08 g,N2),并以常规灌溉不施粒肥处理(W0N0)为对照,研究了9个处理对香稻香气、品质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轻度控水灌溉高氮粒肥处理(W1N2)香稻"桂香占"和"培杂软香"的糙米香气分别比W0N0处理显著增加了176.1%和62.3%;W1N2处理"桂香占"的精米率比W0N0处理显著提高了69.78%,但对"培杂软香"的精米率没有显著影响;W1N2处理"桂香占"和"培杂软香"的垩白粒率分别比W0N0处理显著降低了15.03%和9.45%;W1N2处理"桂香占"的总粒数和"培杂软香"的有效穗分别比W0N0处理显著提高了3.95%和24.72%;常规灌溉高氮粒肥处理(W0N2)处理"桂香占"和"培杂软香"的实际产量分别为6.85 t/hm2和6.97 t/hm2比其他各处理实际产量稍高,但各处理与W0N0处理相比没有显著差异。【结论】轻度控水灌溉高氮粒肥处理是浓香高产优质的最佳栽培措施,可在香稻的大面积和标准化种植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提高夏玉米用水效率。【方法】2018—2019年设置4个微喷补灌处理,分别以0~10(W10)、0~20(W20)、0~30(W30)和0~40(W40)cm为目标湿润土层,补灌的目标土壤含水率为相应土层的田间持水率,补灌时期均为夏玉米播种时、拔节期开始时和抽雄期开始时;以传统畦灌模式(CK)为对照,研究了不同微喷补灌方案对夏玉米形态发育指标、产量构成、耗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影响。【结果】随着补灌目标湿润土层深度的增加,夏玉米株高、叶面积指数(LAI)、地上部干物质量和籽粒产量等指标呈逐渐增大或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当目标湿润土层达到20cm后,继续增加灌水量对夏玉米生长的促进效应减小,W20处理的各项指标均能获得较高值。耗水量和WUE受补灌目标湿润土层深度影响显著,其中,耗水量随目标湿润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大,WUE则与之相反。W20处理与CK和高水分(W40)处理相比,籽粒产量无显著差异,但灌溉用水量减少47.33%~54.73%,耗水量显著降低9.86%~13.85%,WUE显著提高11.48%~19.26%。【结论】建议试验区夏玉米微喷补灌的目标湿润土层为0~20 cm,目标含水率为田间持水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索滴灌水稻高产高效的适宜灌溉定额及播种量。【方法】本试验在新疆农业科学院国家灰漠土肥力与肥料效应监测基地进行,设置3个灌溉定额水平,分别为796 mm(W1)、938 mm(W2)、1 059 mm(W3),每穴直播粒数设为每穴8粒(D1)、14粒(D2)、20粒(D3)3个水平,观测比较不同生育期株高、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量等生长指标,分析不同灌水量与每穴直播粒数对滴灌水稻生长发育、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灌水量与每穴直播粒数交互作用以组合W3D1株高、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积累量最高,分别为83.46 cm、8.46和2 962.67 g/m2,交互作用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W3D1处理产量最高达到6 789.00 kg/hm~2,灌水量对产量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p≤0.05);W3D1水分利用效率为最优组合达到0.65 kg/m3。每穴直播粒数为8粒时,与W1、W2处理相比,W3处理产量增幅为54.95%、30.24%;W3处理中,D1处理与D2、D3处理相比,产量增幅分别为19.11%、23.96%。【结论】在本试验条件下,W3D1组合灌溉水量及每穴直播粒数为最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揭示不同降水年型下东北寒区水稻需水对地下水埋深变动与灌溉的响应规律,进一步优化寒区水稻灌溉制度。【方法】以黑龙江庆安和平灌区灌溉试验站多年水稻灌溉试验及2017年地下水动态观测数据为依据,分析不同灌水模式下水稻耗水及地下水变化动态,验证AquaCrop模型在东北寒区水稻生长模拟中的适用性,并用于模拟分析25%、50%、75%降水年型下水稻需水与不同地下水埋深的相互关系及灌水量的响应规律,提出适宜该地区水稻高产的地下水埋深范围及其生育期净灌水量。【结果】①水稻生育期内,地下水埋深先浅后深,其中,分蘖期、拔节孕穗期和抽穗开花期耗水量大,灌溉和降雨较多,地下水埋深较浅;②构建了3种降水年型下ET与GD、I的多元回归方程,综合考虑了水稻需水量与地下水埋深、生育期灌水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可用于稻田高效耗用水管理和地下水资源持续利用;③为实现东北寒区水稻高产和地下水埋深基本稳定的双重目标,地下水埋深应控制在2.0~2.5 m之间,水稻生育期净灌水量为:枯水年不宜低于现状灌水量,即300 mm;丰水年和平水年净灌水量可适当减少至现状灌水量的0.8倍,即240 mm。【结论】提出了适宜该地区水稻高产的地下水埋深范围及生育期净灌水量,为促进我国东北地区节水增粮,保护湿地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用水效率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滴灌方式及灌溉定额对酿酒葡萄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究适宜的酿酒葡萄滴灌方案。【方法】采用二因素三水平随机区组试验,滴灌方式设置3个水平:无膜滴灌(A1)、膜上滴灌(A2)和膜下滴灌(A3),生育期灌溉定额因素设置3个水平:高水(W1)、中水(W2)和低水(W3),共计9个处理,研究了不同滴灌方式及灌溉定额对酿酒葡萄生长、光合、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覆膜措施及适量提高灌溉定额均能有效促进酿酒葡萄的生长发育。其中膜下滴灌的促进效果更加明显,新梢长及新梢茎粗的平均水平分别比无膜滴灌处理高4.49%和6.77%。随着灌溉定额的增加,酿酒葡萄的百粒质量和产量逐渐增大。膜下滴灌和膜上滴灌处理产量的平均值分别比无膜滴灌处理增加48.26%和20.26%。膜下滴灌方式对应的糖酸比在35.23~43.32范围内,较其他滴灌方式在合理范围内。【结论】综合考虑得出,在贺兰山东麓砾石土种植区生育期降雨量为126.3mm的条件下,采用膜下滴灌方式和灌溉定额为2295m3/hm2组合时,酿酒葡萄生长、产量及品质指标均较好。在贺兰山东麓地区,若灌溉定额不变(即灌溉定额为2295m3/hm2)时,调整灌水5~7次,其膜下滴灌灌溉制度更为适宜。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加气频率和灌水量对云南冬马铃薯的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期获得高产优质的灌溉制度。【方法】采用水气分离的方法对冬马铃薯进行加气灌溉,试验设置3个灌溉水平W1(100%ETC)、W2(80%ETC)、W3(60%ETC),加气频率设置3个水平D1(1 d)、D2(5 d)、D3(7 d),共9个处理,在各生育期对马铃薯生长、产量和品质等指标进行观测,分析了不同水气灌溉处理对马铃薯各指标的影响规律。【结果】加气频率和灌水量对马铃薯的株高、茎粗、叶面积指数、产量都有显著影响(P<0.05),D2、D3加气频率下W1处理的株高、叶面积指数、商品薯质量、产量都大于W2、W3处理。在D1加气频率下,W2处理的株高、茎粗、叶面积指数和产量都显著大于W1处理和W3处理,W2处理下的产量为44 522 kg/hm2,比W1、W3处理分别高9.28%和13.9%。D1处理的株高、茎粗、叶面积指数、商品薯质量和产量都显著大于D2、D3处理(P<0.05)。在W2灌溉水平下,D1处理的产量最高为44 522 kg/hm2,比D2、D3处理分别高20.0%和28.8%。D1W1(高频高水)处理下的块茎淀粉和维生素C的质量分数最大,还原糖质量分数最小,分别为16.6%、20.8 mg/100g、0.53%。【结论】从生长和产量来看,D1W2(1 d,80%ETC)处理最优,从品质来看,D1W1(1 d,100%ETC)处理最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提高华北地区紫花苜蓿水分利用效率,兼顾产量与品质。【方法】于2018年4―9月,在河北涿州中国农业大学教学实验场,以紫花苜蓿品种WL363HQ为试验材料,开展紫花苜蓿田间灌溉试验。试验设置3个灌水处理:W1处理,灌水下限45%FC(田间持水率),灌水上限90%FC;W2处理,灌水下限60%FC,灌水上限90%FC;W3处理,根据当地生产经验定额灌溉为39 mm,研究了不同灌水下限对紫花苜蓿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建植第5年的紫花苜蓿,全生长季需水量511.9 mm。苜蓿细根根系主要分布在0~40 cm土层,0~20 cm土层根系密度最高。灌水对第1、第2茬及全年产量没有显著影响(P>0.05),对第3茬产量有显著影响(P<0.05)。第1、第2、第3茬内采用W1处理苜蓿水分利用效率最高。不同灌水处理对苜蓿粗蛋白量没有显著影响(P>0.05),减少灌水量能增加苜蓿相对饲喂价值。【结论】建议华北地区紫花苜蓿第1、第2、第3茬采用45%FC灌水下限,第4茬采用60%FC灌水下限。  相似文献   

17.
【目的】缓解华北平原淡水资源匮乏与冬小麦高耗水的矛盾,解决当地水资源利用率低的问题。【方法】以济麦22为试验材料,在条带种植微喷带灌溉设置了4个灌水量处理:在小麦拔节期、灌浆初期、灌浆中期(灌浆期5月下旬)3个生育时期设灌水15 mm(W1)、22.5 mm(W2)、30 mm(W3)、37.5 mm(W4),以等行距种植常规地面畦灌在拔节期和灌浆初期各灌60mm为对照(CK),分析了不同灌溉处理的耗水特性、籽粒产量及水分利用特征。【结果】小麦生育期内总耗水量在306.46~399.4 mm,W1、W2、W3、W4处理和CK土壤水占总耗水的比例分别为44.2%、42.97%、41.24%、40.15%和38.41%;随着灌水量的增加,灌溉水占总耗水的比例增加;冬小麦拔节至灌浆初期耗水量最大,占全生育期的45.33%~53.68%,条带种植模式各处理在播种至灌浆初期耗水所占比重较大,CK则在灌浆初期至成熟期较大。微喷带灌溉条件下冬小麦籽粒产量随着灌水量的增加而增加,W4处理产量最高达9 682.66 kg/hm2;W3处理的水分利用率最高,比CK提高了7.54%。【结论】微喷带灌溉灌水量在135~157.5mm,耗水量在367.5~400 mm时,冬小麦能获得最高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确定大田黄瓜最适宜的灌溉频率和灌水量。【方法】试验于2018年在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农业高效用水试验场进行,以20cm标准蒸发皿的累积蒸发量(E20)作为灌水依据,灌溉处理分为2个灌溉间隔(I1:3d;I2:6d)和3种水面蒸发系数(K1:0.5;K2:0.7;K3:0.9),共6个处理,对黄瓜耗水特性、产量构成和水分利用效率进行了分析。【结果】黄瓜整个生育期耗水量在380~570mm之间波动,黄瓜的产量在18.2~46.1t/hm2之间波动。从不同灌水频率组合来看,I2K3处理的产量最高,其中,K3处理的早期产量最高,而I1与I2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无明显差异。果实数与灌水量之间、耗水量与产量之间均呈正线性相关关系。【结论】建议对于田间黄瓜栽培,灌溉间隔设置为6d,蒸发皿系数选择0.9为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索宁夏设施滴灌番茄覆膜的效果和适宜的灌溉制度,为宁夏地区设施滴灌番茄节水高产种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2 a试验,在覆膜(M)与不覆膜(NM)条件下,设定4种水分控制水平,灌水频率为7~10 d,W1、W2和W3处理的灌水上限分别为100%FC(田间持水率)、80%FC和70%FC,以当地灌水量为对照(CK,灌水上限为123%FC),研究了覆膜和水分控制对设施滴灌番茄生长、产量、品质与水分生产效率的影响。【结果】番茄株高和茎粗在苗期―开花坐果期生长迅速,受覆膜处理影响显著(P<0.01),受水分控制影响不显著(P>0.05)。随着灌水量的增加,番茄产量先增加后降低,W2M处理的产量和水分生产效率均为最大值,分别为89844.88 kg/hm2和502.5 kg/(hm2·mm),相比覆膜CK分别增加21.4%和63.7%。相比于不覆膜处理,覆膜番茄产量平均增加18.1%,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其还原性维生素C和可溶性固形物量分别提高28.9%和22.8%(P<0.05)。覆膜和水分控制均对番茄还原性维生素C量、可溶性固形物和可溶性总糖量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P<0.01),覆膜处理还对可滴定酸量和糖酸比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P<0.05)。【结论】对于宁夏设施滴灌番茄,采用覆膜栽培与80%FC的灌水上限可以获得较高产量和较好品质。  相似文献   

20.
灌排模式对超级稻南粳5055抗倒伏能力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不同灌排模式对超级稻南粳5055抗倒伏能力的影响。【方法】于2017年5—10月在南方地区高效灌排与农业水土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进行不同灌排模式的桶栽试验。共设浅水勤灌(FSI)、浅湿调控(WSI)、控制灌溉(CI)和秸秆覆盖旱作(DPS)4个处理。【结果】相较FSI处理,WSI处理减少了灌水量,提高了花后期光合速率和叶面积,但茎秆形态和力学特性改善不显著;CI处理相较WSI处理进一步改善茎秆形态和力学特性,显著提高抗倒伏能力,增加产量的同时节约灌水量;DPS处理较FSI处理降低了茎鞘物质输出率和转化率,但干旱严重,茎鞘干物质累积量小于FSI处理,茎秆形态性状未能优化,抗倒伏能力下降。【结论】综合产量、抗倒伏能力及灌水量,最佳灌排模式为控制灌溉,其次为浅湿调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