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 毫秒
1.
针对黄淮海小麦主产区不同区域的小麦生产特点和需求,通过分析小麦秸秆田间处理的主要技术模式及秸秆处理装备市场2个方面的现状,提出了发展小麦秸秆装备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2.
简单介绍了我国秸秆综合利用概况,详细阐述了目前推广应用的水稻、小麦、玉米等秸秆还田机械,小麦秸秆水田机械化还田配套技术及机械化秸秆还田技术工艺路线,分析了现有秸秆还田机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改进意见和今后秸秆还田机械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叶元生  黄彩霞 《农业工程》2020,10(8):106-113
为明确西北地区秸秆覆盖小麦增产机理,在查阅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了秸秆覆盖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要素的影响,发现免耕秸秆覆盖可较无覆盖提高西北地区小麦产量10%~20%,增产效果显著。分析原因,发现其对小麦增产的机理在于对农田生态效应的有效调控:秸秆覆盖可较露地显著增加土壤大团聚体数量,提高土壤结构的稳定性;增加土壤0~200 cm土层含水量;调节地温,避免温度的剧烈波动;增加土壤微生物群落及土壤肥力;提高土壤酶活性。该文主要概述了西北地区秸秆覆盖对小麦产量及农田效应的影响,旨在为西北地区小麦秸秆覆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秸秆还田是农作物秸秆的有效处理方式之一,小麦秸秆是农业生产还田作业利用率最高的农作物秸秆,对小麦秸秆进行机械化还田有利于耕地土壤结构的优化,更能提升粮食产量和食品安全程度。通过介绍现阶段小麦秸秆还田的主要方式及机具特点,给出了秸秆还田作业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5.
李梅 《现代农机》2022,(1):20-21
小麦秸秆机械捡拾打捆是一种新型的小麦秸秆机械化处理方式,从小麦秸秆机械捡拾打捆推广现状出发,介绍小麦秸秆机械捡拾打捆的具体应用,以实际案例分析小麦秸秆捡拾打捆机的选型方法、在应用过程中可获得的经济效益,提出促进小麦秸秆机械捡拾打捆推广与应用的建议,旨在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小麦秸秆的抗拉特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作物秸秆是一种重要的生物资源,对其力学特性的研究在农作物的加工利用方面有着重要意义。文中实验研究分析了小麦秸秆的抗拉特性,比较分析了不同生长部位的抗拉能力,判定出小麦秸秆中部位置较易断裂。同时得出含水率对小麦秸秆的抗拉能力有重要的影响,其表现为含水率高的秸秆抗拉性能弱于含水率低的秸秆,而含水率低的秸秆却比含水率高的秸秆容易断裂。  相似文献   

7.
随着大范围采用联合收割机作业,生产环境大大改善,农民已不愿从事艰苦的田间人力捡拾小麦秸秆,造成小麦秸秆大量滞留田间,给秋作物种植及田间管理带来了困难。农民在小麦收获后对田间的大量秸秆往往一焚了之,不仅污染了环境,而且浪费了资源,影响了交通,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诸多不利。 小麦秸秆捡拾打捆机械化技术采用小麦秸秆打捆机,可一次完成田间小麦秸秆的捡拾、挤压、打捆,  相似文献   

8.
小麦、玉米秸秆不同预处理产沼气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秸秆不同预处理产气量及甲烷含量的变化规律,本试验在实验室分别用沼液、绿秸灵预处理玉米及小麦秸秆,共设置六个处理进行秸秆沼气发酵试验。结果表明:在常温并保持相同浓度和C/N比的发酵条件下,单位质量干物质产气率(TS产气率)及甲烷含量的大小顺序均为:玉米秸秆+绿秸灵>玉米秸秆+沼液>小麦秸秆+绿秸灵>小麦秸秆+沼液>玉米秸秆CK>小麦秸秆CK,各处理间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其中采用绿秸灵预处理秸秆的产气效果优于用沼液预处理的效果。在采用相同的预处理前提下,玉米秸秆的干物质产气率(TS产气率)及甲烷产气率(TSCH4产气率)均大于小麦秸秆的干物质产气率(TS产气率),表明玉米秸秆比小麦秸秆更适宜于沼气发酵。  相似文献   

9.
朱焕英 《农业机械》2012,(32):60-61
1农作物秸秆利用基本情况河南省新郑市位于黄淮流域,主要农作物是小麦、玉米和花生等,每年产生的作物秸秆量达50.96万t。具体农作物种植面积、秸秆产量及综合利用情况见表1。2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分析(1)秸秆还田。农作物秸秆中含有丰富的氮、磷、钾等元素,属于天然的土地"滋补营养品",一亩玉米秸秆还田相当于大约10kg化肥,另外秸秆粉碎还田后减少水分蒸发,少浇1~2遍水,省工、省钱。从夏季农作物小麦看,新郑市拥有小麦收获机944台,90%以上的收获机都安装有小麦秸秆粉碎抛撒机,除部分利用秸秆捡拾打捆机械处理外,  相似文献   

10.
通过在内蒙古河套灌区设置秸秆隔层试验,研究小麦、玉米2种秸秆隔层材料对土壤水盐运移及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隔层处理在整个玉米生育期0~40cm土层土壤含水率变化波动较大,且土壤含水率总体低于不设隔层的对照处理,不同秸秆隔层处理在玉米生长前期土壤含水率差异不明显,但后期玉米秸秆隔层处理土壤含水率低于小麦秸秆隔层。40~80cm土层不同处理土壤含水率变化趋势与0~40cm正好相反,含水率大小依次为玉米秸秆隔层、小麦秸秆隔层、对照。秸秆隔层处理抑制了土壤盐分随水分的向上运移,同时延缓了水分的下渗过程,增强了盐分淋洗效果,玉米秸秆隔层的控抑盐效果好于小麦秸秆隔层。秸秆隔层处理没有明显增产优势,玉米秸秆隔层处理较小麦秸秆隔层处理的玉米产量要略高。  相似文献   

11.
该型秸杆粉碎还田机适用于水稻、小麦、玉米及油料等作物的秸秆粉碎,农作物秸秆粉碎后可直接还田,也可以用于积造农家肥,从而实现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粉碎水稻、小麦及油料作物秸秆,  相似文献   

12.
黄淮海平原秸秆综合利用的现状及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秸秆综合利用是近年来我国农业生产的老大难问题。本文作者通过对北京、天津、山东三省市小麦、玉米秸秆综合利用情况研究,分析了黄淮海平原秸秆综合利用的现状、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生物质发电的原料——小麦、玉米秸秆的收、储、运3个环节及相适应的配套作业机具和价格体系进行了综合分析,旨在建立秸秆收、储、运的工艺路线和合理的秸秆价格体系。  相似文献   

14.
较全面地研究了小麦秸秆对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影响,讨论了枣庄市在推广小麦秸秆切碎还田技术过程中的主要推广措施和取得的成效;分析了在推广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今后推广建议。通过调研认为,可以大面积推广小麦秸秆切碎直接还田技术,使这一技术发挥出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5.
<正>近年来,聊城市小麦种植面积一直在604万亩左右,今年小麦产量达350万吨,秸秆产量达157万余吨。秸秆资源丰富,综合利用率达到99.5%,但小麦秸秆回收利用率不到8%,回收量仅为12万吨,有近553万亩的小麦直接进行了秸秆还田作业,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为探索小麦秸秆机械化回收技术,进一步拓展小麦秸秆综合利用的空间,聊城市农机部门就此进行了调研。  相似文献   

16.
针对农作物秸秆利用率下降,大部分农作物秸秆被废弃和焚烧及造成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等问题,提出了小麦、水稻、玉米三大农作物秸秆粉碎、旋耕、播种施肥复式作业的技术工艺路线及技术应用,制定了配套技术,并对几种机械作业成本进行了分析对比。  相似文献   

17.
小麦收割打捆一体机是将小麦机械化收获及秸秆打捆作业组合,收获打捆机填补了国内在该区域的空白。该产品具有节能环保、技术领先、实用新型等特点,该机集收获打捆两种功能于一体,既节省了时间和劳力,又可避免焚烧麦秸秆带来的环境污染、引发火灾、交通事故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在国内外都处于技术领先地位,从根本上解决了秸秆打捆需要增加投入的难题,并且收获的秸秆还可以增加农民群众的收入。实现小麦收获和秸秆打捆一体化作业,可减少生产成本、降低劳动强度,实现节约能源的目的,提高秸秆的机械化利用率,此项技术的推广为有效遏制岐山县"三夏"小麦秸秆焚烧起到了良好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为了在一年两熟地区大面积推广实施全程保护性耕作小麦免耕播种作业技术,分析了国内外玉米秸秆根茬处理技术和我国一年两熟地区玉米收获后小麦免耕播种的作业方式,指出现有小麦免耕作业方式存在小麦免耕播种机易堵塞、动土量大、刀轴转速高、安全性差的问题;秸秆被重复切断,秸秆覆盖播种带,影响小麦出苗和幼苗的生长;拖拉机进地次数多,压实土壤。提出了利用斜置驱动圆盘刀和驱动双向螺旋刀装置实现粗粉碎秸秆、低速驱动刀推开播种带秸秆和切断根茬的作业方式。  相似文献   

19.
结合示范点建设,分析了基于秸秆还田的小麦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20.
以小麦秸秆和烟煤为研究对象,基于同步热分析技术,研究了小麦秸秆掺混质量分数为100%、60%、40%、20%、10%和0的动态燃烧特性,并优化了小麦秸秆与烟煤的掺混比例。研究结果表明,烟煤燃料比远大于小麦秸秆,说明烟煤更利于燃烧。从灰分特性分析,混燃有利于降低秸秆积灰和结渣风险。从混燃的燃烧速率(DTG)曲线可以看出,随着小麦秸秆质量分数降低,挥发分阶段燃烧速率由2079%/min逐渐降低为208%/min。小麦秸秆固定碳燃烧阶段最大速率(4033%/min)出现在419℃。由于烟煤质量比例的增加,混合燃料热稳定性提高,固定碳燃烧阶段逐渐向高温方向移动至525℃,并在过渡阶段出现2个燃烧峰。着火温度随着秸秆添加比例的降低逐渐升高,秸秆质量分数大于20%的着火温度区间为260~268℃,此时着火性能相比小麦秸秆并无显著下降。随着秸秆比例降低,燃尽温度则由520℃缓慢上升至596℃。从综合燃烧特征指数(SN)分析,在秸秆质量分数不小于40%时,SN大于3.60×10-7%2/(K3·min2),此时混燃组合可保证较好的燃烧特性。由差时扫描量热(DSC)数据分析可知,小麦秸秆质量分数为40%时,整体放热量为单独烟煤的84.14%。在提高整体放热量并保证较好燃烧特性的原则下,与烟煤掺混的小麦秸秆添加40%为较优比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