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1 毫秒
1.
基于MCR-FLUS-Markov模型的区域国土空间格局优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林伊琳  赵俊三  陈国平  张萌 《农业机械学报》2021,52(4):159-170,207
以滇中城市群为例,将GIS技术和MCR-FLUS-Markov模型应用于国土空间格局优化配置研究中,提出一种基于生态安全格局的国土空间格局优化配置方法,在生活空间扩张情景、生产空间开发情景、生态空间保护情景和综合优化情景4种模式下,对2030年国土空间结构布局情况进行预测,最终形成“生活-生产-生态空间”协调下的滇中城市群国土空间格局优化分区。结果表明:以生态保护红线作为生态源地,以城镇用地和农村居民点用地作为生活空间扩张源,选取9个阻力因子,采用MCR模型和累积耗费距离模型构建城市群生态安全格局,形成生态空间保护核心区、生态空间保护边缘区、生产空间开发重点区、生产空间开发边缘区和生活空间扩张集中区5个生态安全格局功能分区;以生态功能分区作为约束条件,通过MCR-FLUS-Markov模型模拟得到滇中城市群2030年3种情景下“生活-生产-生态空间”优化配置结果。生活空间扩张情景考虑了生活需要及政策指导下以生活空间扩张建设为主导的三生空间数量及结构的发展方向;在生产空间开发情景下,生活空间扩张规模得到一定控制,开发了部分生态空间潜力;在生态空间保护情景下,生产空间面积少量减小,生活空间面积少量增加。根据国土空间的主导功能及多功能性,滇中城市群2030年综合情景方案下的“生活-生产-生态空间”优化布局划分为生活空间、生产空间、生态空间、生活-生产空间、生活-生态空间、生产-生态空间和生活-生产-生态空间7大类,以生产-生态空间面积最小,生态空间面积最大,并结合城市群各县域发展特点提出了各空间类型的生活、生产开发建设和生态保护的重点及方向。研究认为,基于“生活-生产-生态空间”协调的综合情景方案更为合理,其他3种情景方案可为综合情景方案的实施进行补充和调整。  相似文献   

2.
刘辉 《农业工程》2013,3(1):57-62
农田渠系工程作为土地整理中农田水利工程的主要构成部分,其生态功能评价有着重要意义。选择湖北省孝昌县白沙镇基本农田土地整理项目西区为研究区域,根据农田渠系的生态功能特性,将其分为两类:生态功能型和非生态功能型沟渠,通过运用景观格局分析方法,通过对比传统景观分析方法和考虑生态性的景观分析方法对研究区域的7种类型渠系进行测算。结果表明,研究区渠系在两种分析方法下,景观指数有较大差异;同时,研究区生态功能渠系形成了10个渠系孤立岛,对依赖渠系廊道进行迁移、生存和庇护等的生物影响大。   相似文献   

3.
在综合考虑耕地综合质量、空间自相关性和景观格局的基础上,进行永久基本农田的划定,对区域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以崇仁县为例,借助GIS平台与Geo Da软件,通过耕地综合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进行耕地综合质量评价,根据综合质量评价结果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再根据自相关分析结果与耕地景观生态安全格局对应关系,进行永久基本农田的划定。根据研究区土壤理化性质、耕作利用条件和耕作区位条件,提出了一种基于耕地综合质量、综合质量聚类关系和耕地景观结构的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方法,划定崇仁县永久基本农田305.94 km~2,划入的耕地更符合永久基本农田的要求,有助于基本农田长期的管理和保护,也可为丰富耕地综合质量评价与基本农田划定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基于GIS与RS的东北森林带景观格局演变与模拟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东北森林带景观格局及演变,对评估我国东北地区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以东北森林带为研究区,选取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的MODIS遥感影像,将东北森林带景观类型划分为森林、草地、湿地、农田、人工表面和其他用地6类。对东北森林带2000—2015年景观格局变化进行生态系统结构、生态系统转换方向、景观指数变化分析,运用MCE-CA-Markov模型,模拟2020年东北森林带景观格局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15年间,生态系统整体呈稳定状态,前10年生态系统改善趋势较强,后5年转变趋势变缓。人工表面逐年增加,城市化进程有所加快;草地的破碎化在15年间有所加剧,而森林的破碎化程度较低且变动较小;运用MCE-CA-Markov模拟景观格局演变是可行的,模拟东北森林带2015年景观格局结果与MODIS分类结果一致,Kappa系数为0.9181,相对精度达到80.88%;预测结果显示,2020年东北森林带的森林、农田比例将进一步下降,草地、人工表面比例进一步上升。研究表明东北森林带的生态环境恢复和重建将面临较大压力。  相似文献   

5.
鄂尔多斯景观格局演变与景观生态网络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鄂尔多斯市为典型研究区,以2000、2005、2010、2015、2018年研究区景观格局数据和气象水文数据为研究素材,基于复杂网络理论、景观生态学和GIS空间分析技术,定量研究鄂尔多斯市景观格局的时空演变规律,并探究各级子流域的水源涵养深度,再将研究区景观格局演变数据和生态水文数据与由多个决定景观特征的因子构建的景观生态网络进行耦合分析,为研究区景观格局优化及生态环境建设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在研究期内鄂尔多斯市的耕地不断减少,林地、草地、水域和建设用地均有一定程度的增加;景观演变主要是耕地、林地和水域之间的转化,林地、水体的景观演变最为剧烈,耕地、草地和建设用地相对平稳;鄂尔多斯地区整体水源涵养能力偏低,相对而言,东部地区的水源涵养能力高于西部地区,随着时间的推移,水源涵养深度高值逐渐南移;构建的鄂尔多斯市景观生态网络共342个生态节点、402条生态廊道,基于度低者优先的增边策略增加了119条廊道;优化后的网络连通度和连通鲁棒性均明显提升,网络中生态流更为畅通。  相似文献   

6.
以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翁牛特旗为研究区,计算不同粒度下的景观格局测定指标,综合粒度反推法与主成分分析法识别得出3 200 m为最优粒度,依据最优粒度景观特征选取生态源地51个。结合地区特征构建生态阻力面,提取生态廊道49条、生态节点58个,对廊道、节点进行密度分析。结果表明,翁牛特旗东西部生态状况存在显著差异,西部中、低山丘陵区源地、廊道集中,存在3处高节点密度区需要重点加强保护建设,东部平原区沙地广布,源地、廊道分散,能量流通主要依赖西拉沐沦河与老哈河,生态结构连通性差。基于最优粒度提取生态源地综合考虑了景观连通性与尺度效应,较传统方法更加科学、客观,可为区域景观格局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以景观生态学的“驱动因子-景观变化-生态影响”模型分析小水电开发带来的景观生态影响。在景观生态规划中,提出合理配置景观要素来优化小流域景观生态格局、结构和功能,修复受损河流生态系统。加强水电环境影响定量评价,并制定环境与生态恢复预案,预留足够的生态系统自我修复本底,保障河道环境与生态用水,重塑河流自然水文水力状态,挖掘其自我恢复能力。同时柔化处理自然基质、重新连接断裂河流廊道、恢复重建生物生境。  相似文献   

8.
景观安全格局理论与方法为解决如何维护生态过程的健康与安全,控制灾害性过程,实现人居环境的可持续性,提供了新的思维模式。以工程实践为例,阐述景观安全格局理论在进行城市滨水区景观设计中的实际运用。并进一步提出了以河流作为各种景观元素之间的联结元素,协调人与自然间的关系,使得滨水区具有连续的空间体验。  相似文献   

9.
景观安全格局理论在城市河道整治中的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景观安全格局理论与方法为解决如何维护生态过程的健康与安全,控制灾害性过程,实现人居环境的可持续性,提供了新的思维模式.以工程实践为例,阐述景观安全格局理论在进行城市滨水区景观设计中的实际运用.并进一步提出了以河流作为各种景观元素之间的联结元素,协调人与自然间的关系,使得滨水区具有连续的空间体验.  相似文献   

10.
基于改进力导向模型的生态节点布局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西北干旱半干旱生态脆弱区,构建生态网络可以连接破碎的生境斑块,提高景观之间的连通性。而生态节点的布局优化能够降低能量损耗,增加稳定性,对维持区域生态环境安全稳定具有重要意义。以生态脆弱区典型县域磴口县为研究区,在现有生态网络基础上,改进了HV算法的力导向(force-directed)模型,通过优化生态节点的布局对生态网络进行优化。研究结果表明,在磴口县选取的局部研究区内,与HV算法相比,改进force-directed模型优化的生态节点布局覆盖率达到90.79%,提升了4.08个百分点;平均聚类系数升高至0.071,是未改进HV算法的1.4倍;分布均匀度降低至2.629,比未改进HV算法降低了0.629。通过模型优化使得网络结构清晰、生态节点布局均匀,节点覆盖率更高,表明优化后生态网络结构更为稳定。  相似文献   

11.
绿色生态空间网络是景观生态学的重要研究内容,是耦合景观格局、生态过程与生态功能的重要桥梁,对于提高景观连接性、保护物种多样性、促进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完整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梳理了绿色生态空间网络的研究脉络,从绿色生态空间网络的概念与特征、相关理论与研究方法等方面展开论述,阐述了绿色生态空间网络的相关概念及发展历程,构建、分析与优化中的常见方法与主要特点,以及绿色空间网络研究中的相关理论,列举了绿色生态空间网络的主要应用领域,如城市、水文、防风固沙、水土保持等,并对绿色生态网络的基本改变、研究方法、尺度研究以及和其他空间网络结合等方面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基于MCR模型的市域生态空间网络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目前城市化进程中以中心城区为主的核心生态规划因忽视自然与城市之间的空间动态变化而导致城乡人居生态环境不协调的问题,以唐山市生态空间网络构建为出发点,基于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方法(MSPA)、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对市域生态源地进行识别,提取生态源地间潜在生态廊道,结合重力模型定量分析廊道重要度,并构建唐山市生态空间网络。结果表明:生态源地提取与识别是城市生态网络构建的关键节点,通过识别市域生态源地共33 642个,面积245 674.52 hm2,主要分布于北部山地保护区、中部林地生态保护区和南部湿地保护区,景观类型多为草地和林地,其次为水体;通过斑块重要指数等量化景观要素对生态空间的重要度,识别出30块重要生态源地作为生态廊道的关键节点;基于最小累积阻力和重力模型计算并构建潜在435条关键生态廊道,草地景观、林地景观和水体景观分别占总廊道的51.21%、30.74%和16.46%;源地间的生态作用力及廊道适宜性差异明显,源地14和17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最大,为14 562.77,源地2和21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最小,为1.06;源地25(开平区陡河水库)和源地18(滦州市青龙山省级保护区)为南北生态流动的关键源地,在今后的工作中应重点保护和管理。本研究可为唐山市国土空间规划、生态空间构建和生态保护红线管控提供有效支撑,也为类似区域的生态保护管理和生态空间网络构建研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3.
巢湖流域景观生态质量时空分异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景观质量和生态质量构建了包含8个指标的景观生态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基于GIS及GeoDa平台,采用层次分析法(AHP)与均方差决策法的混合模型确定权重,从等级划分和指数差研究了2005-2010年巢湖流域快速城镇化背景下景观生态质量在村庄尺度的时空演变特征,采用空间自相关法分析其空间分异与聚集特征,并提出了相应的生态规划建议。结果表明:2005-2010年巢湖流域景观生态质量整体以稳定不变型为主,但其局部退化程度较改善程度在村庄数量占比和面积比方面分别提高了28.61%和29.90%;整体呈现研究区西部改善而北、东和南部退化的空间格局。从景观生态质量指数差方面,2010年的景观生态质量较2005年退化的面积占研究区的78.65%,在研究区北部、东北部、东部及南部密集分布和西部零星分布。2005年景观生态质量为较强的空间集聚性,2005-2010年景观生态质量变化随时间推移而空间集聚性减弱。根据两期的高高区、低低区及低高或高低区的特征分区,并在生态用地保护、产业布局优化、土地用途与低效工业用地管制、绿色基础设施与生态廊道的规划建设等方面提出了相关生态规划建议。研究结果可为区域生态景观规划、生态管护及景观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借鉴。  相似文献   

14.
万哨凯  宋晓丹 《湖南农机》2011,(11):242-244
生态安全问题研究是目前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和前沿问题之一,同时也是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重要内容,反映出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文章建立了南昌市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SPSS软件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因子分析,得到南昌市2000~2010年生态安全度变化趋势图:2000~2005年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安全度变化区间为0.371~0.665;2006~2010年呈现出下降趋势,安全度变化区间为0.665~0.611,但整体上仍处于弱度安全区。  相似文献   

15.
高标准农田建设与县域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研究,一直是国家粮食安全领域的重大课题。本文在归纳、分析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基于对河南、吉林、黑龙江等省份产粮大县的考察分析,以河南省宝丰县为研究对象,解析其建设高产农田的路径选择与模式特征;旨在为我国粮食主产区中低产田改造、建设高标准农田,依托粮食生产发展乡村产业融合,促进县域经济转型升级提供可资借鉴的发展模式。宝丰县的模式创新与路径选择可归纳为五大特点:1)统筹高产农田建设规划和项目实施,高标准落实各项技术标准;2)将土地整治、基础设施及其配套支撑体系建设与区域产业发展相结合,带动更多投资项目共建以高产农田建设为牵引的产业示范园区;3)依托绿色生态优质农产品,发展粮油加工产业园,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共进;4)完善与高产农田硬指标配套的软支撑体系,构建涵盖决策层(股东)、支撑层(服务公司)、管理层、生产层等不同层面的运营制度架构;5)健全技术引进、资金筹措、土地流转、组织管理和市场开拓等层面的管理机制,使各参与主体在粮食生产、流通加工和产业融合等方面实现要素优化重组。宝丰县依靠自身资源条件和区位优势,探索产粮大县高产农田建设、乡村振兴以及绿色发展有机结合的发展路径,成效卓著,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