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今年以来我国已经出现 7次扬沙和沙尘暴天气 ,具体的区域及实况如下 :第一次 ,从 3月 2日至 3日 ,西北地区东部、华北出现浮尘和扬沙 ,风力达到 4~ 6级 ;第二次 ,从 3月 17日至 18日 ,西北地区东部、华北出现扬沙和浮尘 ,内蒙古中西部出现沙尘暴 ,风力达到 5~ 7级 ;第三次 ,从 3月 2 2日至 2 3日 ,西北地区东部、华北中部和北部及辽宁北部出现扬沙和沙尘暴 ,陕西下了泥雨 ,风力达到 5~ 7级 ;第四次 ,从 3月 2 6日至 2 8日 ,西北地区东部、华北、东北南部、黄淮、江淮出现大范围扬沙和浮尘 ,甘肃中西部、宁夏、陕西、内蒙古中西部出现沙尘…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我国西北、华北地区连续多次发生了扬沙、沙尘暴天气,全国有20个省会城市受到沙尘污染,几乎大半个中国都处在沙尘暴的威胁之下。内蒙古作为我国沙尘暴的主要发源地,更是遭受重创。2001年春季,发生在我区中西部地区的18场沙尘暴席卷全区8个盟市、41个旗县、308个乡镇苏木,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目前,我国政府对生态环境的恶化已非常关注,社会对可持续发展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对沙尘暴的成因及尘源治理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一、秋翻后裸露的农田是造成沙尘天气的罪魁祸首  相似文献   

3.
改进的输出系数模型在缺资料地区面源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解决缺资料地区面源污染精确定量评估问题,以期为缺资料地区水环境治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提出了一个综合考虑降雨和地形影响的改进的输出系数模型,并通过借助ArcGIS和等标污染负荷法,选取农村生活污水、农田地表径流、畜禽养殖、城镇地表径流、城镇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染6大污染源和TN、TP 2大污染物对渠县境内流域农业面源污染进行了估算。【结果】研究区主要污染为面源污染;其TN、TP输出负荷分别为503.84、53.85 t/a,且空间分布基本一致;居民生活污水为主要污染来源占总污染的49.39%;涌兴镇、三汇镇为研究区重点治理乡镇。改进后的输出系数模型验证结果显示TN、TP的相对误差分别为10.87%和13.86%,模型结果验证良好。【结论】改进后的模型适用于缺资料地区面源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4.
清水河县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境内植被稀疏,生态环境恶劣;冬春季节风大沙多,沙尘暴频频发生,而自然降雨主要集中在7、8、9三个月份,且多以强度大、历时短的暴雨形式出现。全县有129万亩耕地,95%以上是旱坡地,土壤多为沙壤土,水土流失十分严重。传统秋翻作  相似文献   

5.
<正> 西北地区是干旱缺水地区。干旱、半干旱及半湿润易旱区面积约265万km~2.占我国国土面积27.6%,占西北五省区面积87%(见表1)。五省区灌溉面积由解放初期2 800万亩增加到近8 000万亩,农业用水量占总用水量的90%以上。由于水资源缺乏,供需矛盾突出,水管理不善,用水浪费现象严重,有的地区破坏了生态平衡,产生了次生盐碱化或沙漠化。 西北地区灌溉节水是一个长期的任务。节水措施应从具体情况出发进行经济分析,考虑  相似文献   

6.
该文通过对比我国西北地区无覆盖、秸秆覆盖和地膜覆盖3种不同种植方式对春播马铃薯产量的影响,最终发现秸秆覆盖马铃薯产量比无覆盖提高10%~20%,增产效果显著(P<0.05);秸秆覆盖与地膜覆盖方式相比,马铃薯产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由此可见,采用秸秆覆盖能够实现西北地区马铃薯种植的高产增收,主要原因是秸秆覆盖对土壤理化特性的有效调控,而在干旱缺水的西北大部分地区,能有效提高水分利用效率,是保证马铃薯增产的关键因素。该文主要综述了西北地区秸秆覆盖使马铃薯增产的主要原因,旨在为西北地区春播马铃薯秸秆覆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林芝市农业面源污染排放特征解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揭示林芝市农业面源污染分布特征,探明其主要污染源和重点污染区。【方法】以林芝市7县为研究区域,以总氮(TN)、总磷(TP)、化学需氧量(COD)等3类污染物为研究对象,针对农村生活、农田化肥、畜禽养殖等主要污染源,采用输出系数模型估算了该地区的农业面源污染负荷。【结果】2014年林芝市农业面源污染物COD、TN、TP负荷量分别为72 053.57、4 864.50、765.56 t;高污染负荷区集中在工布江达县、波密县和米林县;不同的污染源类型对面源污染负荷贡献率的大小顺序为:畜禽养殖、农田化肥、农村生活。【结论】畜禽养殖是林芝市的主要污染源;工布江达县和米林县是该地区面源污染的重点防控区域。  相似文献   

8.
20 0 0年 4月 6日至 16日 ,正当历史上少见的“沙尘暴”肆虐袭击北京之际 ,我带领部水土保持司司长焦居仁和农村水利司司长冯广志等到“沙尘暴”源地黄土高原和毛乌素沙漠进行了以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和农村水利为重点的调查研究。调研的地区主要包括河南省西部、陕西省中北部和内蒙古的中西部。通过 10天的实地察看和了解 ,我们深切体验到了西北地区广大人民群众缺水之苦和各地方为改善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的创新之举 ,看到了当地老百姓依照党中央、国务院的指示努力建设秀美山川、坚决退耕还林还草的积极性 ,既看到了困难 ,也看到了希…  相似文献   

9.
随着点源污染的有效管理和控制,面源污染已成为水环境污染的主要因素。在GIS平台的支持下,将分布式模型SWAT模型应用于濑溪河流域(泸县境内)农村面源污染模拟研究,进行适用性评价及模拟应用分析。径流和氨氮负荷月模拟结果良好,评价指标R2、Ens(Nash-Sutcliffe Efficiency)均在0.8以上,表明SWAT模型应用于研究区农村面源污染模拟的可适用性。结果分析表明氮磷流失受土地利用方式影响显著,营养物流失关键区分布在耕地比重高的地区;农村面源污染是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的绝对因素,其贡献率高达90%;由人类生产和生活所产生的TN和TP污染负荷,以农业化肥所占比重最大,约为1/2,其次为畜禽养殖,约为1/3,因此农业化肥和畜禽养殖是农村面源污染控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0.
一、积极探索,努力实践,保护性耕作示范推广取得阶段性成效。我国是世界上严重缺水的国家之一,干旱一直是粮食生产的最大威胁,因旱灾年均损失粮食达285亿公斤,占各种自然灾害损失总量的60%。“沙尘暴”也对我国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严重影响。据专家研究,环京津地区沙尘暴中天空悬浮的尘埃,有70%来源于裸露的农田和退化草地。遏制农田和退化草地扬尘问题.是农业、农机部门的主要责任。我们既要提高粮食产量,  相似文献   

11.
目前,全球土地荒漠化一直呈加速发展之势,我国广大西北、华北和东北尤其是西北地区正在不同程度的受到土壤沙漠化的危害,如果得不到及时合理的治理,土地退化、沙化、荒漠化将造成严重的后果。破坏土地资源,残食农田,威胁人类生存;削弱地力,加剧干旱发展;泥沙淤积河床,加剧洪涝灾害;泥沙淤积水库湖泊,降低其综合利用功能;影响航运,破坏交通安全;水土流失与贫困恶性循环;沙尘暴频繁,影响人民生活和经济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针对俄罗斯、蒙古国沙棘品质好、果粒大、产量高的特性,新疆与上述两国毗邻,有着气候相似的地缘优势,经引种试验,在戈壁滩上种植均获得理想效果,说明在新疆引种俄罗斯、蒙古国沙棘品种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3.
张家口市地处河北北部 ,离首都北京不足2 0 0km ,属于干旱少雨地区。海拔高度在 130 0m以上的坝上地区 ,无霜期仅为 90~ 10 0天 ,主要作物有春小麦、马铃薯、莜麦、亚麻等 ;坝下地区无霜期 110~ 15 0天 ,主要作物为玉米、谷子、豆类等 ,均属于一年一收的山地冷凉农业区 ,年降雨量 4 5 0~ 6 0 0mm。尤其是坝上地区 ,过度的开垦使得植被破坏严重 ,生态系统非常脆弱 ,秋收后的土地要经过漫长的秋、冬、春三个季节 ,土地闲置期长达七八个月 ,使闲置的土地耕层严重失墒 ,风蚀沙化严重。近年来京、津、冀地区频繁发生沙尘暴天气 ,该市坝上…  相似文献   

14.
发展智慧农业的基础和前提是数字化,尤其是对农地资源利用、农地权属、农业生产等农业全要素的数字化。目前,国内农业数字化水平较低,农地资源空间信息应用较少,需要加快开展农地空间数据在农业生产信息采集分析和农业政策决策执行等方面的应用,推动我国智慧农业的发展。本研究围绕“十三五”以来新增的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以下统称“两区”)划定农业基础性工作,归纳了“两区”划定的相关概念,总结了划定的业务流程;结合农业生产智能化管理的业务需求和数字化成图的拓扑关系需求,为“两区”划定设计了“区—片块—地块”三级空间结构;提出了基于多源农地空间数据的“两区”划定图件测制关键技术,在分析“两区”行业功用的基础上,以“区—片块—地块”空间结构为制图导向,融合现有多源农地空间数据在空间分布和语义属性上的关联性,从特定空间尺度实现了“两区”空间分布图制作;提出了基于多源农地空间数据的“两区”划定数据建库关键技术,分析了“两区”划定数据建库的业务需求,从空间信息结构视角实现对“两区”划定地理空间实体的抽象化;总结并讨论了多源农地空间数据在“两区”划定过程中的整合应用及存在的问题。研究表明,多源农地空间数据能够在“两区”划定的关键技术环节起到数据支撑作用,同时也需针对具体的应用环境判断其信息可用性,降低多源农地空间数据的偏差及局部缺失对“两区”划定这类系统性工程所造成的影响,实现对基础数据、专题数据、管理数据和统计数据的有效集成,为“两区”划定及智慧农业领域同类基础性工作的有效推行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5.
<正>舒城县位于安徽省六安市境内,属亚热带温润性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5.6℃,年平均降雨量约1 100 mm,境内多低山和丘陵,约占到全县面积72%左右,畈区面积约占全县面积28%左右。粮食作物以水稻和小麦为主,水稻常年种植面积保持在3.80万hm~2,水稻产量直接关系到县域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目前,在舒城县水稻栽植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人工栽插,每人每天仅能栽插0.042 hm~2,成本较高,用时较长,劳动强度最大;二是机械化直播,省工省时省费用,但苗期管理成本较高,水稻生长期加长,如果生育后期遭遇极端天气,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西北地区辐射(Rs)时空分布特性,基于西北地区16个辐射站点4个分区(Ⅰ区,新疆北部、甘肃河西走廊中西段、宁夏中北部、内蒙古西部;Ⅱ区,新疆南部;Ⅲ区,青海省;Ⅳ区,甘肃东南部、宁夏南部、陕西关中地区与陕北地区)1995—2015年实测日Rs与日照时数(n)率定?ngstr?m-Prescott(A-P)模型参数a、b,使用A-P模型4种不同参数率定方法(M1:分月率定,M2:分季率定,M3:分半年率定,M4:多年率定),选取其中精度高且简便的方法计算4个分区1961—2015年共55a的Rs,并用云模型描述西北地区Rs时空分布特性,结果表明:各分区4种方法计算的Rs值与实测值在日尺度和月尺度上拟合结果均较好。各分区4种方法计算Rs的RMSE、nRMSE分布相似,MBE略有差异,t检验结果表明Ⅰ区和Ⅲ区使用M1、M2、M3计算的Rs值与实测值无明显差异,Ⅱ区使用M1、M3计算的Rs值与实测值无明显差异,Ⅳ区使用M1、M2计算的Rs值与实测值无明显差异。Ⅰ区Rs时间分布的不均匀性较小但不稳定,Ⅱ区、Ⅲ区Rs时间分布的不均匀性较小且较稳定,Ⅳ区Rs时间分布的不均匀性较大且不稳定。西北地区Rs空间分布不均匀,4个季节均表现为Ⅲ区(青海省)Rs较大;与Rs在时间上的分布特性相比,其在空间上的分布特性更不均匀、不稳定。该研究结果可用于构建完整的西北地区Rs时间序列,为西北地区Rs时空变化研究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西北地区辐射(R_s)时空分布特性,基于西北地区16个辐射站点4个分区(Ⅰ区,新疆北部、甘肃河西走廊中西段、宁夏中北部、内蒙古西部;Ⅱ区,新疆南部;Ⅲ区,青海省;Ⅳ区,甘肃东南部、宁夏南部、陕西关中地区与陕北地区)1995—2015年实测日R_s与日照时数(n)率定?ngstr?m-Prescott(A-P)模型参数a、b,使用A-P模型4种不同参数率定方法(M1:分月率定,M2:分季率定,M3:分半年率定,M4:多年率定),选取其中精度高且简便的方法计算4个分区1961—2015年共55a的R_s,并用云模型描述西北地区R_s时空分布特性,结果表明:(1)各分区4种方法计算的R_s值与实测值在日尺度和月尺度上拟合结果均较好。(2)各分区4种方法计算R_s的RMSE、nRMSE分布相似,MBE略有差异,t检验结果表明Ⅰ区和Ⅲ区使用M1、M2、M3计算的R_s值与实测值无明显差异,Ⅱ区使用M1、M3计算的R_s值与实测值无明显差异,Ⅳ区使用M1、M2计算的R_s值与实测值无明显差异。(3)Ⅰ区R_s时间分布的不均匀性较小但不稳定,Ⅱ区、Ⅲ区R_s时间分布的不均匀性较小且较稳定,Ⅳ区R_s时间分布的不均匀性较大且不稳定。(4)西北地区R_s空间分布不均匀,4个季节均表现为Ⅲ区(青海省)R_s较大;与R_s在时间上的分布特性相比,其在空间上的分布特性更不均匀、不稳定。该研究结果可用于构建完整的西北地区R_s时间序列,为西北地区R_s时空变化研究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8.
许方伟 《农业工程》2018,8(9):52-54
日光温室是我国农业发展体系中的重要特色,节能日光温控能够实现冬季不加热生产,已经在我国东北、华北和西北等大部分地区广泛应用推广。以西北农村某农业地区为例,结合日光温室性能试验,重点对保温采光性能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提高西北地区日光温室保温性能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9.
我国西北地区节能型日光温室蔬菜生产气候区划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我国西北地区节能型日光温室蔬菜生产发展迅速,但与东部地区相比,水平较低,规模小,技术落后,产前、产中、产后环节不配套,品质及经济效益低。西北地区大部分属于大陆性干旱、半干旱气候,气候差异较大,有丰富的光热资源。为此,应用主成分分析和系统聚类方法对我国西北地区节能型日光温室蔬菜生产进行分区,分为4个气候区。结果表明:分区结果合理,能客观反映我国节能型日光温室蔬菜生产的区域特点。  相似文献   

20.
玉米是我国三大谷物之一,种植面积2450万公顷,年总产量1.27亿吨左右.当前我国已形成三大玉米生产区,一是北方玉米区,包括东北三省、内蒙、河北、山西及津京地区等,播种面积约占全国40%;二是黄淮平原玉米区,包括山东、河南、江苏等地区,播种面积约占全国25%;三是西南丘陵玉米区,包括云南、贵州等地区,播种面积约占全国1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