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水稻插秧试验装置可以为水稻插秧机各主要部件技术参数优化设计、成熟产品的性能测试,给可靠性试验提供技术平台。该试验装置在久保田四行水稻插秧机的基础上,保留移箱机构、秧苗箱、秧苗箱滑道、分插机构等核心部件,做出相应改造实现分插机构转数、秧苗箱横向移箱次数、纵向送秧量、秧门宽度、相对秧门分插机构位置、秧苗箱倾斜角度和高度的调节。设计基于PLC可编程序的控制系统,按水稻插秧试验要求开发管理和控制软件,转速、扭矩、功率等数据可自动采集、显示存储,并按标准格式打印。  相似文献   

2.
鉴于已有的高速水稻插秧机中的椭圆齿轮行星系分插机构在取秧过程中易出现伤秧、插秧过程中易出现倒秧或插不进秧的情况,借助于计算机辅助软件对双偏心卵形齿轮行星系在高速水稻插秧机旋转式分插机构上进行了应用研究,提出了以标准卵形齿轮节曲线和标准直齿圆柱齿轮渐开线作为基础,对无函数表达式节曲线的双偏心卵形齿轮行星系各项参数进行理论分析,建立双偏心卵形齿轮行星系的实体模型,为了将其与插秧机上其他零部件进行装配,给出了双偏心卵形齿轮行星系旋转式分插机构虚拟制造结果。对改装后的插秧机分插机构的虚拟样机进行仿真,与椭圆齿轮行星系分插机构在插秧性能方面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由于双偏心卵形齿轮相对于标准椭圆齿轮的设计变量多,因而结构优化更灵活,安装在插秧机上稳定性好。因此,双偏心卵形齿轮行星系分插机构比椭圆齿轮行星系分插机构更能满足在高速化条件下插秧轨迹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水稻插秧机分插机构的主要形式及关键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影响高速分插机构发展的关键理论技术对高速插秧机的发展有重要意义。目前水稻插秧机的分插机构主要有传统机构及高速机构2类约10余种形式,不同形式分插机构的结构特点、工作原理及适用性各有差异。高速插秧机是水稻插秧机的发展方向和重点,提出的影响现代高速水稻插秧机分插机构发展的关键理论技术,可为采用高速分插机构的高速插秧机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研究影响高速分插机构发展的关键理论技术对高速插秧机的发展有重要意义.目前水稻插秧机的分插机构主要有传统机构及高速机构2类约10余种形式,不同形式分插机构的结构特点、工作原理及适用性各有差异.高速插秧机是水稻插秧机的发展方向和重点,提出的影响现代高速水稻插秧机分插机构发展的关键理论技术.可为采用高速分插机构的高速插秧机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我国山地和丘陵地区由于受地形限制,大、中型插秧设备无法使用,水稻种植多以人工为主,人工种植的方式效率低、劳动强度大,严重制约了水稻种植机械化的发展。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山地或丘陵地区的小型水稻插秧装置。装置以人工操作的轻便省力为目标,主要针对移箱机构及插秧机构进行了详细的优化设计,开发了一种操作省力的小型插秧机,并利用有限元仿真对关键部件进行了分析评估。最后,进行了样机测试,结果表明:叶轮取能式插秧机构设计合理,取能平均负载为7.2N,移箱机构工作可靠,平均移箱力为3.4N,移箱步距稳定,为今后小型水稻插秧机的研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6.
移箱机构是可调行距高速水稻插秧机的重要部件,其工作可靠性直接关系到栽植臂的取秧量,对整个插秧机工作性能有着重要影响。为此,通过对现有移箱机构的研究与分析,设计一种可调行距高速水稻插秧移箱机构。运用三维软件对转子和螺旋轴等核心零部件进行实体建模,通过动力学分析软件对其进行虚拟仿真,得出转子与不同过渡曲线的螺旋轴在运动过程中的接触力曲线图,并运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对正弦过渡曲线的螺旋轴进行强度校核。最后运用多学科优化方法对移箱机构转子进行优化。结果表明:优化后的转子最大应力降低2 1.8%,移箱机构满足可调行距高速水稻插秧机工作性能要求。  相似文献   

7.
旋转式双插植臂分插机构具有插秧作业高速、稳定、可靠,插秧质量好等优点,是目前高速水稻插秧机普遍使用的一种分插机构。本文主要介绍了高速水稻插秧机旋转式双插植臂分插机构的组成、调整项目、技术要求、调整方法及调整时的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8.
本论文以水稻插秧分插机构试验模拟机为平台,借助计算机pro/E软件,展开对"非圆齿轮行星系在超级稻高速插秧机分插机构上应用研究"。该研究首先对机构研究人员设计好的非圆齿轮进行建模,然后将整体机构进行装配,得到非圆齿轮行星系分插机构虚拟制造的结果,最后再将其安装到水稻插秧机分插机构试验机器上,通过pro/E软件对其进行仿真,并对仿真结果进行运动学分析,对不符合要求的构件进行修正、完善,最终使其运动轨迹符合插秧的农艺要求。  相似文献   

9.
高速水稻插秧机移箱螺旋轴回转轨道优化设计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杨文珍  赵匀  李革  俞高红 《农业机械学报》2003,34(6):167-168,175
高速水稻插秧机送秧速度快,加剧了移箱机构磨损和冲击。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动力学分析,提出优化方法,建立优化模型,进行仿真模拟,得出螺旋轴回转轨道优化曲线;并应用于移箱机构设计中,改善了机构的工作状况。  相似文献   

10.
水稻插秧机移箱机构中螺旋轴的分析与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移箱机构是水稻插秧机的重要组成部分,性能决定着插秧机的工作效率和最终插植质量。为此,主要介绍螺旋轴式移箱机构的工作原理,针对滑块在螺旋轴回转段冲击力大的问题,重点研究双向螺旋轴回转段曲线的设计。同时,利用UG软件对插秧机移箱机构各部件进行建模并完成整体装配,通过ADAMS对样机进行运动学仿真分析,以验证双向螺旋轴回转段曲线设计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1.
步进式水稻钵苗摆植机送秧机构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步进式水稻钵苗摆植机总体设计方案,分析了送秧机构的工作原理,对送秧机构的齿距、齿高、转速、曲柄、摇杆等结构参数进行了确定。理论分析和台架实验表明,步进式水稻钵苗摆植机送秧机构结构简单,工作可靠,排序效果好。  相似文献   

12.
水稻钵苗移栽是一种利用钵盘育秧的水稻移栽技术,是水稻种植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由机械替代人工完成移栽是推广钵苗移栽技术的关键。为此,在以五杆双曲柄分插技术为核心的水稻钵苗移栽机上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水稻单穴内秧苗拉拔力小于抗拉断力,取苗秧夹夹持秧苗茎秆的取苗方式可行;水稻钵苗移栽机栽深和株距可控,栽植翻倒率为16.7%,漏插率为14.7%,伤秧率为3.4%,栽后第2天长型根,基本无缓苗;由根系生长来看,钵体苗表现更为粗壮,抗倒伏能力强;产量较同期毯状苗机插每穗平均增加4.6%。同时,针对水稻钵苗移栽机试验中所产生的作业质量、效率等问题,分析了农机和配套农艺问题,旨在对后续机具的研发提供参考,为水稻高产稳产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3.
基于机器视觉的自主插秧机导航信息的提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基于机器视觉的插秧机的自主导航,提出了一种利用秧苗行分割线作为基准线提取导航参数的算法.根据秧苗在田间环境的特征,用EXG因子分割图像,将按列累加的灰度值所形成的曲线图,设定水平分割线找到秧苗区域,确定各苗区的起始列点和终止列点,找到定位点,拟合分割线.根据秧苗行分布呈平行线状的特点,利用分割线在图像平面上形成的灭点和成像的斜率来计算插秧机的位移偏差和角度偏差,为视觉导航提供必要的参数.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一定的可行性,能够用于插秧机器人的导航研究.  相似文献   

14.
机械化移栽裸根苗的直立率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移栽裸根苗时,秧苗的直立率是影响移栽机工作质量的重要指标.为研究挠性圆盘式移栽机移栽机构各参数对秧苗直立率的影响,进行了五因素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试验,建立了移栽机参数与秧苗直立率间的数学模型,并分析了各参数对秧苗直立率的影响效应.试验结果表明:挠性圆盘式栽植机可以栽植裸根苗,选取适宜的参数组合,可以获得较高的直立率.  相似文献   

15.
机械手式水稻抛秧机的研究   总被引:25,自引:3,他引:22  
对2SP-4型机械手式水稻抛秧机的总体方案设计、取秧抛秧机构、纵向进给机构及横向进给机构,进行了全面论述和重点理论分析。  相似文献   

16.
吊篮式自动移栽机在移栽过程中遇到移栽地面不平整或车速波动,易造成吊篮式自动移栽机平抛喂苗准确率降低。为此,通过对吊篮式自动移栽机平抛喂苗运动进行分析,提出了改变苗筒喂苗位置来解决此问题的方法。通过分析得出:当栽植器机架倾角逐渐大于-arctan(0.073vm)时,苗筒喂苗位置沿车速方向移动。当栽植器机架倾角逐渐小于-arctan(0.073vm)时,苗筒喂苗位置沿车速方向移动。当栽植器机架倾角恒定时,车速增大,苗筒喂苗位置需要沿车速的相反方向移动;车速度减小时,苗筒喂苗位置需要沿车速方向移动;最佳吊篮接苗位置不随车速的波动而发生改变。本研究结论为提高吊篮式自动移栽机喂苗准确性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非圆齿轮行星轮系水稻钵苗移栽机构优化设计与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现有水稻钵苗移栽机构结构复杂、成本高或工作效率低、振动大等问题,提出一种由1个不完全非圆齿轮、6个非圆齿轮和2个移栽臂组成的非圆齿轮行星轮系水稻钵苗移栽机构。分析了该移栽机构的工作机理,采用一种基于人机交互的参数优化方法,编制移栽机构的优化设计软件,得到一组实现水稻钵苗移栽较优工作轨迹和姿态的机构参数。建立移栽机构虚拟样机,研制移栽机构物理样机,开展虚拟样机运动仿真分析和物理样机高速摄影运动学试验,得到机构移栽臂的秧针尖点静轨迹和姿态。理论计算和实际测量得到的推秧角与取秧角角度差分别为53.52°与52.53°,误差为1.45%;仿真分析、试验测试结果与理论分析结果基本一致,验证了移栽机构设计方法和结果的正确性,以及机构应用于实际机器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水稻机插秧的育苗播种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高水稻机插秧的质量,对水稻培育壮秧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以盘锦地区常用的水稻手扶式插秧机为例,对育苗播种量进行计算,结合实践经验,总结适宜盘锦地区水稻育苗的播种量以及播种作业原则。  相似文献   

19.
通过L8(23)正交试验,对筛选的两种泥脚深度的冬水田—田A(21.9cm泥脚深度)和田B(31.6cm泥脚深度)进行水稻品种内香8518的机插秧栽插试验。结合冬水田性状特点,设置插秧机、秧苗和田块这三大试验主体的插秧机浮板类型、秧苗栽插密度和田块泥脚深度为三因素,每个因素设两个水平,在此条件下进行三因素对插秧机行走速度、秧苗栽插质量及水稻实收产量的影响及程度研究。结果显示,在冬水田机插秧作业时:1对插秧机行走速度影响最大的是泥脚深度,影响显著;其次是浮板类型,影响显著;栽插密度看不出影响。2对秧苗漏插率影响最大的是浮板类型,影响特别显著;其次是栽插密度,影响显著;影响最小的是泥脚深度。3三因素对水稻实收产量的影响均特别显著,影响最大的是浮板类型,其次是栽插密度,再是泥脚深度。4最优整体方案是泥脚深度21.9cm、采用改进浮板类型、栽插密度13.95万/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