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几年以来,随着国家对农业生产重视程度的不断加强,粮油作物产量得到了相应提高。但是在许多地方,由于人们习惯沿用传统的耕作方式进行农业生产,导致耕地土壤裸露,风蚀、水蚀严重,加剧了土壤贫瘠和生态环境的恶化。造成农田土壤物质与能量的收支失衡,农业生态系统恶化。为了改变这种不良循环,很多地方开始研究改良传统耕作方式,试验推广以少耕、免耕为主的保护性耕作技术。1保护性耕作技术保护性耕作主要包括四项技术内容:一是改革铧式犁翻耕土壤的传统耕作方式,实行免耕或少耕。免耕就是除播种之外不进行任何耕作。  相似文献   

2.
我国保护性耕作的发展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由于生态环境恶化、土壤退化严重,使得全国水土流失面积大大增加,土地荒漠化、草原沙化面积仍在快速扩散。因此,防止水土流失,减轻土地荒漠化,保证我国农业生产健康、高效、可持续发展己迫在眉睫。为此,旨在通过介绍保护性耕作在农业生产上的优势,从而促进保护性耕作在我国的应用与推广。1保护性耕作法的由来保护性耕作的研究最早起源于美国。美国为了治理“黑风暴”,1942年,成立了土壤保护局(SCS),对各种保水、保土的耕作法进行了大量研究,探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保护性耕作措施,即休闲、轮作、免耕覆盖。2保护性耕作法的内容2.1种…  相似文献   

3.
我国农业生产环境脆弱,水资源紧缺,现有耕地94970khm^2,旱区约占60%,主要分布在日照长、温差大、富有农业生产潜力的北方和中西部地区。传统的耕作方式使土壤由于过度耕作而造成地表裸露,耕地退化,生态环境恶化。特别是近年来北方尘暴、沙化愈来愈烈,极大制约了农业的发展。迫切需要大力推广应用保护性耕作技术。对农田实行免耕少耕、残茬覆盖、生物覆盖、尽可能减少土壤耕作,减少土壤风蚀、水蚀,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  相似文献   

4.
玉米保护性耕作生产方式是对传统玉米生产耕作方式的重大变革,是提高粮食产量,减少农业生产的污染源,促进土地生态系统恢复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推广实施保护性耕作是现代农业生产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5.
保护性耕作是近年来我国重点推广的农业技术之一,是农业生产的又一次革命性变化,是农业生产理念的一次重大更新,它促使农业生产与自然更加和谐。传统的深耕深翻、开荒种地,虽发展了生产,但也带来水土流失、环境恶化的问题。保护性耕作则可有效减少径流、减少蒸发,增加土壤蓄水量和肥力,从而提高作物产量。而耕作方式的变化直接影响到作物本身及其农田环境,也影响到田间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群结构和组成,特别是土壤环境以及土壤生物种群,包括地下害虫、土传病害病原菌种群和杂草,以及以秸秆为生存场所的害虫和病原菌。  相似文献   

6.
由于我国农业生产长久以来一成不变的耕作模式,导致耕地土壤中犁底层变厚,耕地资源持续恶化。深松技术能够很好的改善现有的土壤恶化的局面,使土壤恢复良好的物理化学结构,并随着机械化深松机具的不断改良,深松作业将会以更广泛的形式开展起来。  相似文献   

7.
我国农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从建设良好农业生态系统入手,应用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技术,就可以改善我国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增强农业增长后劲。通过对保护性耕作技术作用的论述,让人们认识到该项工作的重要性,提出了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建议。  相似文献   

8.
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桦川县多年来土地均分田到户,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但是也带来了一些弊端,由于单纯地追求产量,对土壤多次的耕翻,大量使用化肥、农药,从而忽视了对耕地的保护,造成了耕地质量、肥力和土壤有机质的下降,所以在我市发展保护性耕作,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9.
保护性耕作技术,是当今世界上旱地农业生产上先进的耕作技术。而‘扎兰屯几十年的耕作历史,始终延续着传统的耕作方式,导致土壤蓄水保墒能力下降,土壤板结,病虫害频繁发生,土地产出率低下。选择保护性耕作技术,是提高我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有效途径,也保证我市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对繁荣我市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0.
保护性耕作技术是对农田实行免耕、少耕,尽可能减少土壤耕作(只要能保证种子发芽即可),并用作物秸秆、残茬覆盖地表,用化学药物来控制杂草和病虫害,从而减少土壤风蚀、水蚀,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的一项先进农业耕作技术。该技术的实施能够降低水土流失,防止风沙灾害的频繁发生和生态环境的恶化,能够抗旱增产,节本增效,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北方干旱地区治理沙漠化、盐碱化土地的有效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1.
正从一次次自然灾难中,人们认识到传统耕作法存在的弊端,如繁多的作业程序,能源消耗、作业成本增加;过度耕作,风蚀、水蚀、水土流失加剧;土壤沙漠化,环境污染;反复碾压,土壤结构恶化,抗旱、防涝能力削弱等。因此,对农田实行免耕、少耕,尽可能减少土壤耕作,并用作物秸秆覆盖地表的保保护性耕作技术得以应运而生。保护性耕作技术是一场新的耕作革命,它打破了我国传统农业耕作制度的约束,是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双赢"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我国的耕地面积比较大,生产的粮食不仅可以自给自足,还能够远销国外。但是长时间地利用土地进行耕作,导致土壤的肥力大大下降,生产出的粮食质量和数量都会有所减少。使用保护性耕作技术可以增加土壤肥力,让土壤具有保水、保肥、保土的效果,有利于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传统的耕作方式加剧了土壤的水土流失与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严重制约了我国现代大农业的进一步健康发展。机械化保护性耕作作为一项先进的农业耕作技术,在欧美发达国家已经应用多年,虽然在我国仍处于起步阶段,但其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已经显现,其发展前景十分广阔特别是近年来我国的大旱天气,  相似文献   

14.
<正>保护性耕作技术是对农田实行免耕、少耕,尽可能减少土壤耕作,并用作物秸秆、残茬覆盖地表,减少土壤风蚀、水蚀,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的一项先进农业耕作技术。目前主要应用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作物生产及牧草的种植。保护性耕作技术因其在保护环境、减少水土流失、培肥地力、节约成本和增产增收等方面具备优势,将成为今后土地耕作技术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5.
农业的发展进程不断加快,多种现代化机械设备应用到了农业生产中,农业机械化水平有所提升,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也得到了提高。以往采用的农业机械技术,整体的耕作强度比较大,对土地资源产生的影响也比较大。而农机技术中的保护性耕作技术,在实施的过程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土地压力,实现对土地资源的有效保护,对农业的长远、稳定发展也有着积极影响。要加强对该技术的宣传和推广,实现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有效落实。  相似文献   

16.
保护性耕作作为一项控制土壤风蚀水蚀和沙尘污染、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节水能力、节能降耗和节本增效的先进农业耕作技术,几年来在我国得以迅猛发展。多年的试验示范证明,保护性耕作是对传统耕作制度的一场变革,是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技术措施之一,是促进农业生产发展方式转变的有效途径。要更快、更好地推广保护性耕作,就要找准突破点、对症下药,使保护性耕作走上健康、快速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7.
富锦市地处三江平原腹地,土地肥沃、平坦,适合于大型农机作业。自1952年农业机械进入我市以来,使我市的农业耕作制度发生了质的变化,改变了过去以人、畜力耕作为主时期的浅耕垄作耕法,引进了平翻耕法和机具,增加了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释放了土地的潜在能量,提高了粮食产量。当时使用的土壤耕作制度主要是翻、耙、起、压耕作方法,此种方法长期使用后,出现了新的土壤耕作问题:  相似文献   

18.
小知识     
采用保护性耕作的原因由于传统农业的过度耕作,加剧了旱作地区的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的恶化,所以,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增加土壤蓄水能力,提高雨水利用率,是旱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而保护性耕作技术,可以多蓄天上水、保住地中墒和提高土壤水的利用率,又能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是发展旱地农业最经济、最有效、最现实的办法。保护性耕作的主要特征保护性耕作的主要特征是不采用铧式犁翻耕土壤,用30%以上的秸秆及残茬覆盖地表,免耕播种施肥,配以深松和用农药控制病虫草害。保护性耕作的主要好处(1)提高土壤蓄水保墒能力。由于作…  相似文献   

19.
耕地是农业生产中一项重要措施。由于农作物生长、雨水淋溶和阳光照晒等,耕作层上部的团粒结构和腐殖质等遭到破坏,因此播种和插秧前需要耕地,创造适合作物生长的良好条件。在农业生产中,土壤耕作是最繁重的作业过程,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我国目前在土壤耕作上的能量消耗约占农业机械耗用能量的40%左右,因此,国内外农机工作者从不同方面对降低土壤耕作过程中的能量消耗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为进一步改善辽宁省农业生产耕地退化的问题,提高土地综合生产能力。在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玉米秸秆还田地块进行了免耕播种试验,对秸秆覆盖还田、土壤水分、土壤容重、土壤肥力等进行测定。对比显示,保护性耕作地块土壤墒情明显提升,保护性耕作地块土壤较为紧实,土壤养分总体相对不足,通过深松和增施均衛的长效复合肥,满足了作物生长需求,保护性耕作的株高与茎粗显著高于传统耕作模式,各技术模式的产量显著高于传统种植。因此,通过应用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可实现增产增收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