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5 毫秒
1.
介绍了硅粉混凝土的研究现状、硅粉的性能特点及其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硅粉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结合新疆拦河坝实际工程,研究了硅粉混凝土现场浇筑施工工艺,得到采用"浇筑-快速收光-塑料薄膜覆盖"施工工艺,在浇筑的5 000多m3硅粉混凝土中仅出现两条裂缝,很好的解决了硅粉混凝土早期塑性干缩和温度裂缝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水工建筑物的溢洪道、泄洪洞等承受高速水流冲磨的部位,多采用抗冲磨混凝土,其中硅粉混凝土和HF粉煤灰混凝土应用广泛;对硅粉混凝土和HF粉煤灰混凝土的抗压、抗冻、抗渗、抗冲磨等性能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HF粉煤灰混凝土的抗冲磨性、施工和易性以及经济性优于硅粉混凝土。  相似文献   

3.
结合使用高效减水剂,采用硅粉和粉煤灰双掺,不仅克服了单掺粉煤灰混凝土早期强度低和单掺硅粉混凝土早强但后期强度增长缓慢的缺点,可赋予混凝土高强、抗冲磨、抗空蚀等一系列高性,使混凝土具备良好的和易性和流动性,还能减少单位水泥用量,减轻温控负担。介绍了硅粉、粉煤灰的特性、作用机理及其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结合工程实例总结了硅粉粉煤灰双掺C70高性能混凝土的配制技术及其应用经验。  相似文献   

4.
为优化模袋混凝土衬砌性能,合理利用当地粉煤灰和废弃硅粉代替部分水泥制备模袋混凝土衬砌.通过抗压强度试验、固体紫外试验、核磁共振和热重试验研究双掺粉煤灰-工业废弃硅粉替代适量水泥后对模袋混凝土抗压特性、内部孔隙结构和水化物质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合理双掺工业废弃硅粉和粉煤灰(如FA15S4)可以提高模袋混凝土的抗压强度;紫外吸收光谱表明其水化产物C-S-H和CH组成优于其他组别;核磁共振T2谱分布呈现“三峰结构”,左峰信号幅度最高,双掺工业废弃硅粉-粉煤灰有利于改善其内部孔隙结构.并且双掺工业废弃硅粉和粉煤灰后,热学性质良好.建立了基于BP神经网络理论的模袋混凝土早期抗压强度预测模型,预测结果与试验测试值的最大相对误差为2.7%.研究结果可为工业废弃硅粉和粉煤灰混凝土在水工衬砌工程中的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选取颗粒粒径为8目的胶粉,按4种不同掺量配制胶粉混凝土,与基准混凝土、硅粉混凝土进行抗冲耐磨性能对比试验,以评价胶粉对混凝土抗冲磨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胶粉混凝土的抗冲磨强度大于基准混凝土和硅粉混凝土的抗冲磨强度,且抗冲磨强度随着胶粉掺量增加而增大,但其抗压土强度随着胶粉掺量的增加而降低;试件冲磨后,胶粉混凝土的破坏程度小于硅粉混凝土和基准混凝土,仅表层浆体破坏,胶粉在水泥石中分布均匀,与水泥石结合牢固,试件表面平整,显示胶粉混凝土具有较强抗冲磨性能。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干湿循环条件下硅粉轻骨料混凝土的硫酸盐侵蚀机理,选取内蒙古和林格尔县浮石,以硅粉等质量取代6%的水泥,通过NMR技术,分析硅粉轻骨料混凝土在硫酸盐侵蚀和干湿循环耦合作用下的孔隙变化规律,利用扫描电镜观察混凝土微观形貌变化,借助XRD进行物相分析.研究表明:在硫酸盐侵蚀过程中,硅粉混凝土与普通混凝土的质量损失率变化规律一致,均在60次时出现拐点;经历90次循环后,硅粉组的最大孔隙减小了56.5%,普通组的最大孔隙减小了18.8%,证明硅粉的掺入可有效细化孔隙;循环初期两组混凝土的无害孔均低于10%,循环过程中有小孔隙向大孔隙发展的趋势;在SEM扫描电镜照片中可看到孔隙中生成的石膏与钙矾石AFt,可观察到90次循环后混凝土内部的细长裂缝;2组混凝土在经历90次循环后均出现较多的CaSO4·2H2O衍射峰,生成物多为硫酸盐、碳酸盐结晶水合物.该研究成果可为在硫酸盐环境下水工构筑物的工程建设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7.
结合使用高效减水剂和粉煤灰,不仅克服了单掺粉煤灰混凝土早期强度低和单掺硅粉混凝土早强但后期强度增长缓慢的缺点,可赋予混凝土高强、抗冲磨、抗空蚀等一系列高性能,使混凝土具备良好的和易性和流动性,还能减少单位水泥用量,减轻温控负担。介绍了C70高性能硅粉混凝土在某水电工程中的配制技术及混凝土温控措施。  相似文献   

8.
针对水工泄水建筑物高性能混凝土高抗裂性和高抗冲磨性的要求,通过掺用具有梳型结构的聚羧酸减水剂实现水工泄水建筑物高性能混凝土,同时研究了聚丙烯纤维、粉煤灰和硅粉等因素对混凝土抗冲磨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聚羧酸减水剂掺量为1.0%,粉煤灰掺量为15%,硅粉掺量为10%,聚丙烯纤维掺量0.9 kg/m3时,混凝土的抗裂性和抗冲磨性能满足水工泄水建筑物高性能混凝土工程的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9.
抗冲磨混凝土(Abrasion Resistant Concrete)的抗裂性在学术上研究得较少。研究认为针对高水头、高速挟沙水流,抗冲磨混凝土的抗裂性应作为主要耐久性指标。为此设计了一系列不同配合比的抗冲磨混凝土,以脆性系数、干缩率2种指标,探讨了粉煤灰和硅粉对抗冲磨混凝土抗裂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掺20%FA、20%FA+(5%、8%、10%)SF的水泥胶凝材料浆体中,脆性系数与干缩率较小,水化产物以水化硅酸钙占主体,浆体结构致密,充分说明粉煤灰和硅粉可优化浆体结构,对提高抗冲磨混凝土的抗裂性有利。  相似文献   

10.
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对活性粉末混凝土(RPC)的配合比进行了试验设计,分别通过极差和方差分析了每个因素水平对RPC配合比的作用及各个水平之间的差异,探讨了水胶比、硅粉掺量、矿渣掺量对RPC各个基本力学性能影响的规律和机理。试验结果表明:水胶比与硅粉掺量对RPC抗压、抗折、劈裂抗拉有较为显著的影响;矿渣掺量对RPC各个强度影响均不显著。最后采用多元回归方法,建立了RPC强度与水胶比、硅粉掺量、矿渣掺量的经验公式,为RPC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纳米二氧化硅对活性粉末混凝土力学性能影响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活性粉末混凝土(RPC)是一种具有超高力学性能的新型水泥基复合材料,根据最大密实度理论配制而成。纳米SiO2比RPC中各成分的粒径都小,不但可以进一步物理填充其微小空隙,而且具有很高的火山灰活性。通过考虑水胶比、硅灰掺量、矿渣掺量三个因素,采用L9(3^4)正交设计,确定出RPC的基准配合比,再添加不同掺量的纳米SiO2,通过分析7d和28d的强度值,发现当纳米SiO2的掺量为0.5%~1%时,提高了RPC的抗折强度、抗压强度和劈拉强度。同时结合电镜扫描,发现纳米SiO2使水泥基体水化反应更加充分,并且改善了界面结构,降低了浆体的结构缺陷,从微观方面说明了纳米SiO2提高其力学性能的机理。  相似文献   

12.
当前,在水工棍凝土工程中,抹而砂浆的强度和抗渗性能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通过对比试验,研究了减水剂、引气剂单掺、复掺及与硅粉、粉煤灰复掺,对砂浆强度和抗渗性能的影响,并从机理方面分析它们改善砂浆性能的原因结论是:减水剂、引气剂与硅粉、粉煤灰适当配比复掺,对砂浆的强度和抗渗性能的改善显著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纤维长度、纤维掺量、纤维类型及硅粉对自密实水泥基补强材料黏结抗剪强度的影响。试验用纤维为:PP纤维和PVA纤维。PP纤维长度分别为:3、6、10、12mm。PVA纤维长度为6mm。纤维掺量为0.3、0.5、0.7kg/m3。试验结果表明:掺入3mm和6mm的PP纤维后,与基体材料相比黏结抗剪强度呈降低趋势。掺入10mm和12mm PP纤维后,与基体材料相比黏结抗剪强度呈增强趋势,掺入0.7kg/m3的长度为3mm和6mm的PP纤维后,28d黏结抗剪强度与基体材料相比,分别提高了8.2%和10.8%。相同长度、相同掺量时,掺入PVA纤维后,材料的黏结抗剪强度高于PP纤维。掺入硅粉可以提高补强材料的黏结抗剪强度,1、3、28d提高幅度分别为:28%、35%、27%。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玄武岩机制砂的石粉含量对高强混凝土工作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影响,配制不同石粉质量分数(3%,5%,7%,9%,11%)的C70机制砂混凝土,借助核磁共振(NMR)、差热-热重(TG)同步试验以及场发射扫描电镜试验(SEM)研究其力学特性和微观演化.研究结果表明:利用石粉等质量代替机制砂能够配制出满足力学性能要求的高强机制砂混凝土,在保证水胶比不变的情况下,石粉质量分数为5%~7%的混凝土力学性能指标最佳.石粉良好的微集料填充效应与碱性碳酸钙的生成使水化产物C3S和CaCO3微界面区结构更加密实,而Ca(OH)2在CaCO3表面生成大量晶体,致使Ca(OH)2晶粒细化,从而提高界面黏结作用,使得界面过渡区得到明显改善;该研究成果可为高强机制砂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中石粉的利用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为了降低油烟对环境的污染,分析了油烟中的主要污染物成份及油烟对人体健康的几种危害.讨论了5种油烟净化技术:惯性分离法、过滤分离法、液体洗涤法、静电沉积法、复合技术法。分析了液体洗涤油烟净化技术的原理、水循环利用时对洗涤废液进行的油水分离,提出了采用Flu-ent软件分析喷淋的流场,以了解其流场的特性。结果表明,采用液体洗涤法去除油烟效率高,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6.
为准确检测发动机曲轴位置及其旋转速度,设计了一种基于非晶态合金的新型电感式转角及转速传感器。首先,介绍了这种传感器的结构、工作原理和两种检测安装方式。然后,分析了它的输出灵敏度特性和非线性误差。最后,通过试验,分析了气隙、线圈匝数、激磁电流强度及频率对检测灵敏度的影响,以及不同非晶态合金薄带宽度对脉冲感应电压波形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该传感器具有灵敏度高、结构简单等特点,用于汽车发动机的转角及转速检测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