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黄土高原小流域雨水资源化技术途径及其效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阐述了雨水资源化的概念、理论及其3种方式:就地拦蓄入渗利用、覆盖抑制蒸发利用和雨水富集叠加利用。详细地介绍了雨水资源化技术途径。以准格尔旗雨水集蓄利用示范区的研究资料分析了雨水资源化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2.
下凹式绿地是一种生态型的雨水渗透设施,对雨水径流有渗透、蓄积、利用有重要作用。是城市雨洪利用的重要措施之一。通过对下凹式绿地雨水量平衡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和不同设计参数的下凹式绿地雨水渗透能力的计算表明:下凹式绿地下凹深度、下凹式绿地的面积负荷率、土壤温度入渗速率和设计暴雨重现期和植物的耐淹时间是影响雨水蓄渗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黄土高原小流域雨水资源化途径及效益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阐述了雨水资源化的概念、理论及其3种方式:就地拦蓄入渗、覆盖抑制蒸发和雨水富集叠加利用。详细介绍了雨水资源化技术途径,并且以准格尔旗雨水集蓄利用示范区的研究资料分析了雨水资源化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4.
雨水集蓄利用是宁夏彭阳县旱地农业持续发展的主要方向。根据宁夏彭阳县自然和社会经济特点,结合生产技术研究和推广应用实际,总结提出了5种雨水集蓄利用技术模式:小流域集雨综合调配利用模式;坡面集雨与林草建设利用模式;道路集雨补灌农田利用模式;庭院经济集雨利用模式;旱作农田土壤水库扩蓄增容;高效集蓄利用模式。在此基础上,对宁夏彭阳县集雨节灌工程投资、运行管理及经济效益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在分析雨水利用工程设计需水要求的基础上,按照以需定供的原则,计算确定了雨水利用工程的集流面数量。同时,应用工程水文学基本原理,借鉴水库调洪演算基本方法,提出了雨水利用工程蓄水设施典型年法计算方法,实现了雨水集蓄利用工程集流面与蓄水设施的最佳匹配和经济利用,显著提高了雨水利用工程的规划、设计水平,对提高雨水利用工程的使用效益具有十分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在全面分析雨水集蓄利用农业补充灌溉工程系统构成、作用与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全方位进行了风险要素识别、风险源辨析,确定了农业补充灌溉工程风险种类及其导致风险发生的主要原因和形成过程;构建了多层次雨水集蓄利用农业补充灌溉工程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和风险综合评价模型,提出了综合风险等级评定标准;以典型工程为例,计算了工程实施过程的风险度,对有效实施雨水集蓄利用农业补充灌溉工程过程风险管控,提高灌溉保证率,支撑雨养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实践意义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丘陵地区雨水集蓄利用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雨水集蓄、雨水利用技术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针对丘陵地区的自然、地形和经济条件,确定了合理的雨水集蓄策略以及与雨水利用相适合的灌溉方式和灌溉制度,提出了一典型的雨水集蓄利用灌溉系统。该系统能够提高丘陵地区雨水利用效率,从而促进农业增产增收。  相似文献   

8.
黄土高原地区雨水集蓄利用技术发展评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黄土高原地区雨水集蓄利用技术发展现状的全面分析 ,指出了目前该地区雨水集蓄利用技术推广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最后提出了发展本地区先进、高效、适用雨水集蓄利用技术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9.
黄土高原地区雨水集蓄利用技术发展评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黄土高原地区雨水集蓄利用技术发展现状的全面分析,指出了目前该地区雨水集蓄利用技术推广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提出了发展本地区先进、高效、适用雨水集蓄利用技术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0.
基于土壤水运动的物理过程,提出了降雨入渗补给地下水的计算模型。该模型以超渗产流和蓄满产流的混合产流模式计算地表产流量,以双层土壤蒸发模式和植物蒸散发机制计算蒸散发量,并在考虑大孔隙对土壤水运动影响的基础上,采用一维土壤水运动分层计算模型模拟土壤水运动。利用零通量面法确定非饱和土壤渗透系数、土壤水分率定模型其它参数。利用江苏徐州汉王水文试验站蒸渗仪实测资料对模型计算的入渗补给量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以土壤水运动为核心的水文过程及降雨入渗补给量。  相似文献   

11.
以亚热带丘岗山区的典型区域——衡阳盆地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其雨水资源利用的必要性、可行性。提出了衡阳盆地雨水资源化的初步设想:一是强化雨水就地利用,构建衡阳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态屏障;二是积极推广庭院雨水集蓄,发展庭院经济;三是适当发展雨水集蓄小型灌溉工程,提高农业生产的水分保证率。  相似文献   

12.
在全球气候变暖和淡水资源短缺背景下,日照市作为滨海城市典型代表,实现农业水资源的高效利用是贯彻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结合日照市气象、水资源等条件,针对农田水利发展、土地利用等情况,探讨生态文明视角下日照地区实现农田水资源高效利用的思路。研究表明:日照市农业人口、耕地分布表现出地域性差异,旱地面积比例较大,蓄水工程相对缺乏,严重制约着农业发展,影响着生态文明建设。合理有效地进行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与维护、水土保持工作和节水灌溉技术的引进,可全面促进资源合理利用和农业多功能开发,为滨海地区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索水稻蓄雨间歇灌溉模式节水减排效益。【方法】以鄱阳湖区双季早晚稻为试验材料,采用大田和测坑试验,研究了水稻蓄雨间歇灌溉模式对灌溉定额、排水定额、降雨有效利用率、产量、稻田水分生产率,以及氮、磷排放量的影响,并与间歇灌溉和常规淹水灌溉试验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与淹水灌溉、间歇灌溉相比,蓄雨间歇灌溉灌排水量、灌排次数明显减少。双季早晚稻年平均灌水量分别减少975m^3/hm^2和1251m^3/hm^2,年平均灌水次数分别减少8次和7.5次;年平均排水量分别减少729 m^3/hm^2和893 m^3/hm^2,年平均排水次数分别减少5.8次和3.1次;蓄雨间歇灌溉降雨有效利用率明显提高。早稻降雨利用率分别提高12.40%和9.14%,晚稻分别提高6.84%和6.42%;蓄雨间歇灌溉模式下,双季早晚稻总氮排放量年平均减排7.64 kg/hm^2和3.12 kg/hm^2,减排幅度34.93%和14.26%;双季早晚稻总磷排放量0.180kg/hm^2和0.095kg/hm^2,减排幅度37.25%和70.59%。【结论】蓄雨间歇灌溉模式具有明显的节水、减排和提高降雨有效利用率的效果,在我国南方多雨地区具有较强的推广应用空间。  相似文献   

14.
通过分析丘陵山地雨水集蓄利用现状,选取集流面个数、集流面总面积、设计流量、设计保证率、蓄水设施个数、蓄水总体积和工程造价等7个主要因素作为评价因子,建立了雨水集蓄工程的投影寻踪决策模型,采用人工鱼群算法对评价模型进行优化,并将该模型应用于某雨水集蓄工程设计的方案优选。研究表明,用投影寻踪回归分析法进行雨水集蓄工程方案决策,避免了传统评价方法由于主观原因造成的误差,评价结果合理可信、方法简单,为雨水利用工程方案的优选提供了科学手段。  相似文献   

15.
贾荣 《农业工程》2018,8(5):61-62
该文基于“海绵城市”理念,强化雨水综合回用在农业观光园区的应用,增强农业观光园区的雨水调蓄能力,完善农业观光园区的规划建设,优化农业观光园区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6.
青饲料贮存工艺及草捆打包机的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简述青饲料贮存原理和工艺过程的基础上,提出了青饲料打包贮存的设计要求,同时阐述了青饲料草捆打包机的结构组成和工作过程,并对该机的主要工作部件进行了设计,确定了其主要技术参数,作为青饲料打包机的设计依据。该机的设计提高了饲草使用的可靠性和利用率,对促进畜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不仅有现实的经济意义,而且有长远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应。  相似文献   

17.
内蒙古准格尔旗属于我国典型的黄土高原干旱半干旱丘陵山区,由于该区受特殊的地理、地形以及水文气象条件的影响,使得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成为解决该区农牧业生产的主要出路,利用该工程结合微喷灌技术进行集雨补充灌溉,有效缓解了水分供需错位的矛盾且为保证牧草稳产高产提供了必要条件.试验通过有限补充灌溉的方式,探讨了集雨补充微喷灌条件下对牧草产量和盖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牧草返青期采用微喷节水补灌技术,使灌溉处理牧草产量较不灌处理牧草产量提高了21.58%~68.73%,盖度提高5.77%~17.65%;旱作混播牧草较旱作单播牧草产量提高28.8%~40.8%,灌溉混播牧草较灌溉单播牧草产量提高25.0%~95.4%,为集雨补灌旱作区发展生态畜牧业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