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利用东江流域1961~2003年的气象资料,对参考作物腾发量和蒸发皿蒸发量的变化特征及变化原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参考作物腾发量与蒸发皿蒸发量都有减少的趋势,参考作物腾发量减少的趋势不显著,蒸发皿蒸发量减少的趋势显著,蒸发皿系数有显著增加的趋势;参考作物腾发量、蒸发皿蒸发量在全流域的空间分布相似,都是南部大北部小,蒸发皿系数的空间分布是北部大南部小;平均温度、日照时数、风速与参考作物腾发量、蒸发皿蒸发量的偏相关系数都为正,相对湿度都为负;日照时数对参考作物腾发量、蒸发皿蒸发量的影响程度都最大,且远大于其它因子,这种效应在夏季表现更突出,温度对参考作物腾发量的影响程度比蒸发皿蒸发量大;参考作物腾发量与蒸发皿蒸发量都有减少趋势的原因首先是日照时数的减小,再是风速的减小;参考作物腾发量与蒸发皿蒸的趋势显著性有差异的原因是温度的增加对参考作物腾发量的影响程度比蒸发皿蒸发量大.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珠江流域蒸发皿蒸发量的时空变化特征,该文利用1960-2001年65个气象站的小型蒸发皿观测资料,采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方法、完全相关系数法以及GIS 空间分析技术分析了蒸发皿蒸发量的变化趋势及其可能原因。结果表明:近42 a来整个珠江流域年蒸发皿蒸发量呈显著的减少趋势,减少速率为2.79 mm/a。四季中,夏季(6-8月)与秋季(9-11月)蒸发皿蒸发量变化趋势不显著,冬季(12月-次年2月)和春季(3-5月)均呈现明显下降趋势,其中春季下降最为显著;就各月份而言,除6、11、12月  相似文献   

3.
基于傅抱璞模型的岷江上游流域实际蒸散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Budyko假设,利用傅抱璞模型计算了1980-2003年间岷江上游流域的实际蒸散,采用Mann-Kendall检验法分析了实际蒸散的变化趋势,并通过敏感性分析研究了流域实际蒸散的主要影响因子。结果表明:傅抱璞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研究区的实际蒸散。岷江上游流域1980-2003年间平均年实际蒸散为304.6mm,呈显著下降趋势(通过95%信度检验),下降速率为-0.78mm/a。四季都呈现下降趋势,其中春、夏两季在95%信度上呈现显著下降趋势。敏感性分析表明,影响岷江上游流域实际蒸散的主要气候因子是降雨量,其次是相对湿度和日照时数。  相似文献   

4.
以西、北、东江控制性水文站1959-2010年共52年的实测水文资料为基础,运用Mann-Kendall法、集中程度等方法分析了西、北、东江的水资源特性。结果表明:(1)西、北、东江径流量有明显的丰枯变化,长系列呈下降趋势,西、北、东江径流量不同年代年平均径流量有明显的差异;(2)西江径流量在1968-1987年和1997-2003年具有上升趋势,其他时段具有下降趋势;北江径流量在1996-2008年具有上升趋势,在1963-1974年和1986-1994年具有下降趋势;东江径流量在1976-1988年具有上升趋势,在1959-1975年和1989-1996年具有下降趋势;变化趋势都没有通过95%的置信度检验,上升或下降趋势不显著。(3)西、北、东江径流量的年内变化在不同时间段存在差异性,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江、北江径流量年内分配不均匀性较东江径流量年内分配不均匀性大;东江径流量年内分配具有明显均匀化趋势,东江年最小流量占年平均径流量比值有较明显增加趋势,有利于水资源的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5.
1960-2001年间,中国范围内气温增加显著、蒸发皿蒸发量呈下降趋势,存在“蒸发悖论”现象。该文根据中国土地利用数据划分的251个受农业活动影响较小地区和165个受农业活动影响显著地区气象站的气象数据,计算了1960-2001年两类站点蒸发皿蒸发量和气温的变化趋势,分析了不同农业活动影响地区“蒸发悖论”规律的差异及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受农业活动影响显著地区的气象站气温升高的站点比例和平均趋势弱于受农业活动影响较小地区的气象站点,而蒸发皿蒸发量下降的站点比例和平均趋势明显强于受农业活动影响较小地区的气象站点,且在比较干旱的北方地区差异更为显著。由此可以推断灌溉等农业活动对区域“蒸发悖论”规律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伊犁河流域2000—2014年蒸散量时空特征,为跨境水资源确权与分配提供依据。【方法】本文利用变异系数、Theil-Senmedian趋势分析、Mann-Kendall和Hurst指数方法研究了伊犁河流域2000—2014蒸散量时空变化特征及波动性。【结果】①伊犁河流域多年平均蒸散量值为249.80mm,其波动范围在224.03~274.10mm之间。②多年平均ET值在空间上具有明显差异,取值范围在115.6~758.79 mm之间,总体上呈自上游向下游减少的空间格局。③该流域年内蒸散量具有明显的季节差异,总体呈先增后减的单峰波趋势。④该流域内各土地利用多年平均蒸散量表现为:耕地(327.23 mm)林地(319.10 mm)草地(239.50 mm)稀疏植被(151.67 mm)。⑤2000—2014年该流域的多年平均ET整体上变异程度不明显,变异程度中比较稳定和稳定所占面积比为85.47%;变异系数在空间上取值范围为0.01~0.71,其平均值为0.097。⑥整个流域内ET减少的趋势和增加的趋势所占面积比例分别为64.48%和26.72%,变化趋势以减小为主,变化率为-1.152 mm/a,该流域未来ET的变化状况与过去一致,以持续性减少为主。【结论】利用变异系数、Theil-Senmedian趋势分析、Mann-Kendall和Hurst指数方法能够有效发现伊犁河流域时空变化特征,研究结果可为伊犁河流域规划及合理分配流域水资源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利用Penman-Monteith模型及单作物系数法计算了2013年石佛寺人工湿地蒲草全生育期的逐日实际蒸散量,对比分析了各时期的自由水面蒸发量,并采用偏相关法分析了影响蒲草群落实际蒸散量及水面蒸发量的气象因子。结果表明,蒲草全生育期单位面积的累积蒸散量为607.96mm,整体呈先升高后下降趋势,其中稳定期蒸散强度最大达到4.52mm/d,是生态需水的关键时期,相应全生育阶段的水面蒸发量为560.11mm,蒸散系数达到1.09,说明蒲草的存在能够增加湿地水分的扩散;蒸腾和蒸发受各生育阶段气象因子的影响程度不同,主要受太阳辐射和风速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变化环境下灌区地下水动态演变趋势及驱动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陕西省宝鸡峡灌区为研究区,从地下水系统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出发,运用了线性趋势回归检验、Kendall秩次相关检验及Spearman秩次相关检验3种统计水文学方法,分析了近30 a(1981—2010年)灌区变化环境因素——降水量、蒸发量、地表水灌溉量及地下水开采量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灌区降水量呈不显著下降趋势,平均年降水量倾斜率为-2.900 mm/a,而蒸发量呈波动上升趋势,平均年蒸发量倾斜率为3.270 mm/a,降水量和蒸发量两者具有互逆变化特征;灌区地表水灌溉水量呈显著下降趋势,而地下水开采量呈不显著下降趋势.基于GIS技术和地统计学方法,研究了灌区地下水位动态的时程演变趋势和空间分布特征,研究表明:1995—2005年,灌区西北部地区地下水位有明显下降趋势,10年间下降约7~8 m,中部乃至东南部也有小幅度的下降,下降不足1 m;2005年以后,灌区内仅在渭河北岸的武功、兴平南部及咸阳中南部有小幅度下降趋势.通过灰关联分析方法,识别了灌区地下水位动态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得知各影响因子的关联度都较大,均在0.5以上,且塬上灌区与塬下灌区地下水位动态变化的主要人类活动驱动因素分别为地表水灌溉和地下水开采.  相似文献   

9.
阿克苏河流域灌区土地利用变化对蒸散耗水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土地利用变化导致蒸散耗水过程和流域水资源供需关系发生变化。【目的】合理估算灌区蒸散耗水量。【方法】以新疆阿克苏河流域灌区为研究对象,结合对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遥感解译,分析了2000—2014年阿克苏河流域灌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对灌区蒸散耗水量的影响。【结果】(1)2000—2014年,阿克苏河流域灌区土地利用/覆被发生了明显变化,突出表现为耕地面积的显著增加。灌区耕地面积以159.8 km2/a的速度增加,其中,阿克苏河、库河、塔河、托河温宿及托河乌什灌区分别以37.3、37.2、66.1、4.9、20.0 km2/a的速度增加;(2)伴随绿洲耕地面积的扩张,灌区的蒸散发量表现出明显增加趋势。在2000—2014年,阿克苏河流域灌区蒸散耗水量以0.3×108m3/a的速率增加,年内表现为夏季增加最明显;(3)灌区耕地面积的变化直接影响地表蒸散过程。阿克苏河流域灌区的耕地多年平均蒸散发量约为244.3 mm/a,大于天然草地的多年平均蒸散发量150.1 mm/a。【结论】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快速升温和灌区垦植面积的不断扩大,使灌溉引水、蒸散耗水和人类活动用水不断增加,是导致灌区蒸散耗水增加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海河流域参考作物腾发量长期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收集了海河流域37个国家气象站的逐日气象资料,采用FAO-56 Penman-Monteith方法计算参考作物腾发量(ET0);采用Mann-Kendall法进行趋势检验。通过分析及各气象因素的变化趋势,揭示了气候变化对参考作物腾发量长期变化规律及对作物灌溉供需水量可能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自20世纪50年代至2007年末,在海河流域下游地区具有较明显的ET0下降趋势,而在各主要河流的上游地区则有明显的上升趋势;其原因是整个流域内呈现气温上升相对湿度下降趋势,风速和日照时数都有下降趋势,但在上游地区前者占主导地位,而在下游地区后者占主导地位;在整个流域降雨呈现下降趋势的情况下,ET0上升使上游地区灌溉需水量增加,而在下游地区作物生长也可能受影响;除了工业和居民用水快速增长外,气候变化也是导致近几十年来海河流域水资源紧缺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1.
利用广西20个气象观测站点1957-2001年Eф20小型蒸发皿的实测水面蒸发资料,采用变差系数和年际极值比分析蒸发的年际变化特征,应用累积滤波器法定性分析蒸发量的年际变化趋势,Kendall秩次相关法定量分析蒸发量的年际变化趋势及其显著性,Mann-Kendall非参数统计检验法分析蒸发量的突变点。结果表明,桂北蒸发皿蒸发量年际变化最剧烈(Cv=11.2,Km=1.77),桂南和桂东次之,桂中和桂西年际变化最小。非岩溶发育地区和岩溶发育地区蒸发量的年际变化特征没有差别。20个站点中,10%的蒸发量呈上升趋势,90%的蒸发量呈下降趋势。18个蒸发量下降趋势的站点中,95%信度水平呈显著下降趋势的占72.2%。存在突变点且突变趋势显著的站点有10个,占研究总站点数的50.0%。桂中、桂东、桂南3个地区的12个站点都呈下降趋势,这3个地区的蒸发量变化趋势依次是桂南>桂东>桂中。岩溶发育地区蒸发量呈下降趋势站点的比例和Z值平均值小于非岩溶发育地区,但其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12.
以广西桂林灌溉试验站1980-2003年气象要素实测资料为例,分析蒸发皿蒸发量及主要影响因子的变化特点和规律。采用距平百分率法、滑动平均法和Kendall秩次相关法分析了蒸发量、气温、降雨量、风速、日较差、相对湿度的变化特点。分析结果表明,桂林农田灌溉试验站1980-2003年的蒸发量、降雨量、日较差和相对湿度呈上升趋...  相似文献   

13.
以湖北荆门灌溉试验站和广西桂林灌溉试验站的蒸发皿蒸发和气象要素实测资料为例,采用线性趋势线法分析蒸发皿蒸发量的变化趋势以及气温、降雨量、风速、日照时数、日较差和相对湿度等6个气象因子的变化趋势,采用单因素相关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研究了气象因子对蒸发皿蒸发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荆门灌溉试验站1973~2003年蒸发皿蒸发呈下降趋势,其主要影响因素是相对湿度的增大、风速的减小和日较差的减小,桂林农田灌溉试验站1980~2003年蒸发皿蒸发呈上升趋势,其主要影响因素是日较差的增大。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估算参考作物蒸散发(ET0)和灌溉实时预报调度、区域农业干旱评估提供依据。【方法】以滇中高原上洱海湖滨灌区的大理气象站为例,探究“蒸发悖论”现象出现的时期,采用气象因子线性回归模型、蒸发皿折算系数Kp模型、气象因子+蒸发皿蒸发(Epan)多元回归模型、Normal Copula模型等4种方法计算逐日ET0进行预测对比,并与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所得的ET0进行对比。【结果】①1954—2018年大理站20 cm蒸发皿蒸发量呈下降趋势,ET0和气温呈上升趋势,但ET0的上升趋势更平缓;虽然在长时间序列上ET0和蒸发皿蒸发量有相反的变化趋势,但在年代际存在显著的差异性,1960年和2000全年以及四季均出现“蒸发悖论”,1970年则是全年以及夏、秋、冬三季出现“蒸发悖论”,1990年仅夏季出现“蒸发悖论”,2010年秋季出现“蒸发悖论”。②在未出现“蒸发悖论”时期,加入Epan后的气象因子多元回归模型法(ET0,Epan+Metr)所得逐日ET0预测结果与标准值的误差最小,其次为单纯的气象因子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法(ET0,Metr),最差为Kp模型法(ET0,Kp);加入Epan后的气象因子多元回归模型(ET0,ET0,Epan+Metr)逐日ET0预测的相对误差(ERR)小于15%、20%、25%的样本数达到了79.18%~90.16%、89.32%~97.23%、94.79%~98.36%。③出现“蒸发悖论”时,蒸发皿蒸发与ET0的变化趋势相反,只能采用Copula联合分布函数模型预测,构建T-Tmax二维Normal Copula模型的精度更高,ERR小于15%、20%、25%的样本数为73.70%~86.56%,82.51%~92.95%,89.89%~98.52%。【结论】通过M-K检验判别是否处于“蒸发悖论”期,以决策选用加入Epan后的气象因子多元回归模型,还是T-Tmax二维Normal Copula模型,二者均可显著提高逐日ET0预测模拟的精度。  相似文献   

15.
自动补水蒸发皿装置的原理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更好地利用蒸发皿的蒸发量指导农田灌溉,根据马氏瓶工作原理设计了一种简单、实用,价格低廉而且操控性强的恒水位蒸发皿装置,此装置在20 cm标准蒸发皿的基础上附加了一个自动补水装置.以20 cm标准蒸发皿的蒸发量为标准,对可进行自动补水的恒水位蒸发皿的水面蒸发过程进行了验证.通过大田冬小麦试验建立了水面蒸发过程与冬小麦同阶段耗水过程的关系.结果表明,设计开发的蒸发皿装置,具有较好的稳定性,组间测量值相对平均误差小于5%,超过5 d相对平均误差小于2%;其水面蒸发过程与20 cm标准蒸发皿的蒸发量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相关系数高达0.99;华北地区优质高产冬小麦在拔节期、抽穗扬花期和灌浆成熟期的田间耗水量,与自动补水蒸发皿同阶段累计水面蒸发量的比值分别为1.09,1.31和1.16.因此,可以用该装置的水面蒸发量来指导农田灌溉,达到农作物优质、高效、高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Summary A plot irrigator was used to develop a response curve relating cabbage yield to watering level on coarse sandy soils in Western Australia. The daily replacement of 120 to 150% of pan evaporation maximised yield of crops harvested during the late summer and early autumn. With summer harvested crops maturing under high moisture stress, watering twice daily at the same percentage evaporation gave optimum yields. Over-watering and too frequent watering were both found to reduce yields, although not as much as insufficient irrigation. The combined crop and pan factors relating actual crop water needs to pan evaporation were found to be much higher than factors hitherto published.Senior Research Officer, Research Officer and Research Officer, respectively  相似文献   

17.
利用新疆地矿局昌吉地下水均衡试验场 1 991~ 1 997年气象观测资料 ,应用修正的彭曼公式计算了新疆天山北麓平原区的日、月、年潜在蒸发量 ,分析了潜在蒸发量的年变化、季节性变化和日变化特征 ,确定了潜在蒸发量与 2 0 cm蒸发器水面蒸发量间的相关方程 ,为计算潜在蒸发量提供了 1种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