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考虑土地利用特征作为影响城市慢行交通出行行为的重要因素的基础上,利用计划行为理论与结构方程对城市居民慢行交通出行选择行为进行建模分析。通过问卷调查,建立相关结构方程分析模型。结果表明:行为态度、行为控制认知、土地利用属性等因素对城市居民的慢行交通出行行为的选择决策具有直接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2.
在城市快速更新的背景下,以上海市山阴路为例,从慢行交通空间的视角下研究了步行空间的改善对历史文化街区的活力提升作用,建立了宜步行性评价指数模型和基于历史文化街区的步行空间特征指标体系。研究结果显示:树冠覆盖人行道比例、历史建筑比例等指标对宜步行性有积极作用且影响度较高,围墙比例、底层商业建筑比例较高时,则对宜步行性有一定的消极作用。最后对改善山阴路慢行交通空间提出了适当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为了系统地分析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土地利用问题,提出适宜于该区域全面协调发展的土地利用策略。采用案例分析法,以宁波市大嵩新城为例,通过分析沿海发达地区城市发展定位,新一轮规划实施背景下新城建设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用地制约和用地问题,有针对性地从开源节流两方面提出适宜于大嵩新城发展的可行用地策略。经测算,大嵩新城通过改旧挖潜,可以增加建设用地650 hm2,通过上山下海可增加建设用地860 hm2,能有效缓解当前的用地矛盾。研究结果表明,坚持内涵挖潜以及结合自身地缘优势调整好用地空间布局的土地利用策略,既可以为地方政府制定新一轮规划管控措施提供一定参考,同时也可以为保障区域城市建设发展用地提供可行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郑彩菊  张坤 《湖南农机》2009,(2):104-106
在城市规模扩大、建设用地需求增加、粮食问题突出的情况下,无论是从保护土地资源、完善土地科学的角度,还是从协调土地利用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上看,集约利用土地与科学评价显得尤为重要。对土地集约利用与评价的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并简要说明了土地集约利用与评价今后的发展趋势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在城市规模扩大、建设用地需求增加、粮食问题突出的情况下,无论是从保护土地资源、完善土地科学的角度,还是从协调土地利用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上看,集约利用土地与科学评价显得尤为重要.对土地集约利用与评价的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并简要说明了土地集约利用与评价今后的发展趋势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运用实证研究、对比分析和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土地利用结构变化与碳收支的关系;探讨如何通过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来实现碳收支的平衡。结果表明:净释碳量与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相关系数都很高,且与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利设施用地、园地、林地成正相关,与耕地、牧草地、其它农用地、未利用地和其它土地成负相关。因此,增强碳汇功能必须优化森林结构,提高林地净初生产力,加强耕地保护力度,充分发挥耕地的碳汇作用;通过控制居民点及工矿用地规模来优化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通过合理规划交通用地来优化能源利用率,以减弱碳排功能。  相似文献   

7.
2016年,共享单车的元年,借助"互联网+共享经济"的模式应运而生。与传统的自行车不同,共享单车采用"共享"、"无桩"和"方便支付"的方式解决了大众出行"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很好的解决了环保节能省钱问题,同时也促进了城市慢行交通系统的发展与研究。文章借助PEST分析方法,从政治、社会、经济、技术四个方面对共享单车发展进行宏观分析并阐述观点。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城市道路自行车骑行者眼动特征,选择了西安市典型城市路段为试验路段,采用i View ETG眼动仪设备实测自行车骑行者眼动数据。选取注视时间、扫视幅度、扫视速度为眼动指标,分析了自行车骑行者眼动时间、扫视幅度、扫视速度的分布情况。研究结果表明,自行车在城市路段骑行主要以扫视获取交通信息,自行车骑行者的扫视幅度、扫视速度要远高于机动车驾驶员。研究成果能够为非机动车的安全骑行提供指引,为城市慢行交通设施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深圳市城市应急供水系统建设策略及规模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应急供水系统建设是整个城市供水应急保障体系建设的基础和关键,是考察城市应急能力的重要内容。在分析深圳市水资源现状和未来发展规划的基础上,以多策略、多层次、多环节、多措施的思路,从5个方面给出适应深圳市发展现状的应急供水系统建设方案,并根据深圳市的供水特点提出确定城市应急供水规模的普适性方法,为深圳市应急供水系统的进一步建设和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借助"互联网+共享经济"的模式,共享单车迎运而生。与传统的自行车不同,共享单车采用"共享"、"无桩"和"方便支付"的方式解决了大众出行"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也很好的解决了环保、节能、省钱问题,同时也促进了城市慢行交通系统的发展。文章借助SWOT分析方法,从共享单车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四个方面对沈阳的共享单车发展进行宏观分析并阐述观点。  相似文献   

11.
周航 《湖南农机》2008,(1):130-131,140
阐述了笔者对城市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解,指出城市文化遗产是超越城市本身的人类共同的财富,并且认为保护的目的在于更好的发展;,以北京旧城保护为例,分析了交通政策与城市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指出交通建设是城市更新的主要方式,并且认为历史保护是制定交通政策的重要因素,同时交通政策对历史保护具有重要的作用;对北京旧城交通政策进行了实例分析。  相似文献   

12.
张亚东 《湖南农机》2008,(1):128-129
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不同的交通规模,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国民经济发展的规模。经济与交通是相辅相成的,交通发展必须依托经济,发展经济离不开交通。实施交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又在于环境保护。环境和发展两者密不可分,相辅相成。  相似文献   

13.
武汉城市交通道路拥堵、环境污染、交通事故等问题日趋严重,发展城市绿色交通是实现武汉交通、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武汉发展城市绿色交通在观念认识上存在诸多障碍,必须更新观念,在交通发展观、城市建设规划观、交通设计观、交通消费观等方面树立与发展城市绿色交通相适应的新观念。  相似文献   

14.
城市化的物质本质是一种最强烈的土地利用变化,土地资源配置、土地利用空间格局以及土地利用变化驱动都与城市化密切相关。为此,综述了土地资源配置研究中的城市化政策、城市用地集约利用以及优化配置的技术;并针对土地利用空间格局涉及的城市与农村地域格局、立体发展格局以及遥感等技术的应用展开了综述;同时,综述了土地利用变化驱动面临的耕地非农化、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土地生态问题;最后,提出了利用系统动力学原理研究城市化与土地利用变化耦合的设想。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城市与交通的简要概述,根据科学技术发展历程的演变,基于目前社会的发展态势以及对未来的超前预想,大胆展望未来城市与未来交通的发展,引发我们对未来城市与未来交通的深思与探讨。  相似文献   

16.
基于两维图论聚类法的东北地区土地利用分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土地利用分区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础和关键内容,对于确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方向、制定土地利用结构与空间布局调整策略,实现区域土地差异化管理与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构建表征粮食主产区土地利用"本底-现状-潜力"三维状态的指标体系,运用两维图论聚类法对东北地区184个县级行政单元进行土地利用分区研究,并提出差异化的土地利用调控措施。结果表明:土地利用"本底-现状-潜力"三维评价指标体系可以清晰地反映土地利用的自然本底条件、开发现状和未来发展潜力特征;两维图论聚类法和GIS定性分析法相结合得到的东北地区土地利用分区结果具有较好的空间连续性和区划完整性;将东北地区划分为城市综合发展区(3个)、土地利用区(2个农牧、1个农林和1个农林牧)和林农生态区(5个),针对不同类型区采取不同的土地利用指标调控措施。  相似文献   

17.
城市水源地保护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目前对水源地保护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水环境质量和水资源数量两个方面。从水源涵养能力角度出发,以松华坝水源区为研究典型区,对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层对水源涵养能力的影响进行研究,得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条件下土壤容重、自然含水量、饱和含水量、有效涵蓄量、涵蓄降水量、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总孔隙度、毛管蓄水量、非毛管蓄水量、全磷含量、全钾含量和有机质含量等指标的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定量分析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层对水源地的涵养能力,并进行综合评价,以期从水源涵养的角度为水源地水资源数量保护策略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王景妍 《湖南农机》2012,(11):172-173
城市营销日益受到城市管理者的重视,其内涵不断丰富。文章运用PEST分析工具,从政治法律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技术自然环境四个方面分析了衡水城市营销的宏观环境,并以此为依据提出了衡水城市营销的策略,以期对衡水的城市发展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对城市建设提出了较高要求。而城市轨道交通作为城市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机电设备安装情况会直接影响城市轨道交通质量。为此,本文主要对城市轨道交通机电设备工程新技术的具体应用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0.
黄琳清 《湖南农机》2015,(2):102-103
文章主要从我国电影业的发展状况来分析当前电影业档期存在的不足,并且提出有效的适合我国自身发展的电影档期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