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4 毫秒
1.
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还存在着比较多的问题,需要相关农业部门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来保障农业技术的推广质量,促进我国农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我国农业推广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推广是农业科研单位和院校与农村、农民相联结的纽带,是科技成果由潜在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是开发农民智力,提高农民科学文学素质的重要途径。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加强农业推广对推动农业科技进步以及发展农村经济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研究了我国农业推广的现状,列举了推广特点,并分析了目前农业推广所面临的主要问题,给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3.
英语学术论文写作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如何提高硕士研究生的英语学术论文写作能力是高校英语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难题。近些年来众多高校纷纷开设相关课程,虽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仍然缺乏对导致农业工程学科硕士研究生英语学术论文写作能力不高原因的系统分析。结合农业工程类硕士研究生专业特色,以提高硕士研究生英语学术论文写作能力为目标,从研究生、导师和高校3个方面深入分析了研究生英语学术论文写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以期构建农业工程学科硕士研究生英语学术论文写作能力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4.
农业硕士研究生作为农业领域的高层次技术人才,如何将农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紧密结合起来,发挥农业硕士研究生在助力脱贫攻坚和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对于提升农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课题组结合塔里木大学在南疆地区开展的相关扶贫工作进行分析探讨,提出了导师+农业硕士研究生+团队助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模式。该模式将农业硕士研究内容聚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聚焦南疆地区特色产业发展,使农业硕士的研究成果能够真正用于解决当地的生产技术问题,将农业硕士实践教学基地建立在乡村振兴的第一线,进一步体现和落实教育部对农业硕士的培养要求。  相似文献   

5.
中国智慧农业的快速发展对高校人才培养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其中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创新是农业工程教学体系的重要内容。该文以河南科技大学为例,针对农业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需求,从理论教学、实践环节和校企合作等方面探索改革效果,重点分析了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材编撰和实践基地等内容。   相似文献   

6.
农机设备的普及推广和应用是推动农业现代化和机械化发展的重要保障。"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转型,提高农业生产机械化比例,促进农业现代化的稳步发展。但在实际的农机推广过程中仍然面临多方面的问题,包括农民购机能力不足、缺乏配套技术支持等。针对这些实际问题,国家需要尽快构建完善的基层农机推广体系,为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提供必要的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7.
农业机械化在农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可以有效地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从而使整个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得到提高。然而,目前我国农业机械化技术的推广和应用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要提高技术推广的成效,就必须把重点放在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上。基于此,本文对当前推广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希望能对机械化技术的推广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8.
任晓锋  朱文静 《农业工程》2013,3(6):137-139
《现代农业知识产权与保护》课程为食品加工与安全领域农业推广硕士的核心课程。该文对食品加工与安全领域农业推广硕士知识产权实务课程教学进行总结,分析了该课程特点及教学中的重点内容,探讨面向农业自主创新的知识产权实务教育培养方式。   相似文献   

9.
骆柏辉 《南方农机》2019,(12):45-45,70
目前,我国农业推广工作中存在政府过度干预、推广技术不合理、资金不足等问题。基于此,文章结合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调查与改革思路进行分析,提出培养高素质的推广人员、增加推广资金等策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张伟 《南方农机》2016,(Z1):55-55
农业技术推广是指农业科技工作者将科技成果推广到农民群众中去。农业科技工作者通过可利用的传播渠道以及推广方式来推广农业技术,使之能广泛应用到农业生产上。在这个经济发展与科学进步的今天,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提高农业生产的质量和效益,努力增加农民群众的收入是农业发展的首要问题,也是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面临的新要求和挑战。  相似文献   

11.
委华 《湖南农机》2008,(5):104-105
农业院校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应整合各种校园文化的资源,进一步改变入学教育和毕业生离校教育的时间和内容,加强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改革,从而形成一个在时间上贯通从入校到离校,内容上涵盖课堂内外的系统化的培养体系,达到创新教育从学校向社会的延伸。  相似文献   

12.
农业工程专业作为一个综合性的交叉学科,是现代科学技术与农业产业化、现代化的有机结合。农业工程专业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书本的基础知识,还应达到灵活运用的能力,这就要求高校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虽然部分高校已经意识到创新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对于改革创新还处于探索阶段。在创新教育过程中继承和发扬“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优良办学传统,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持教育创新,初步建立起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由课程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创新教育平台、创新教育管理和运行机制等系列改革内容构成的教学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3.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以专业实践为导向,以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是今后国家研究生教育的重点。该文以新疆农业大学为例,阐述了“机械”类(原机械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目标与方向,总结了该学位点培养平台的现状,分析了目前该学位点在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为地方农业院校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4.
农业生产所依赖的土地资源和气候资源等具有显著的地理特征。地图是空间信息表达的重要语言工具,农业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加强地图学课程教育,可以促进农业空间信息的获取与分析能力。分析了农业院校地图学课程建设中的重要性以及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为目标,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导向的地图学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对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的要求不断加强,而现有的农机化课程体系设置不能适应新经济和新业态的需求,因此在新农科建设需求和新工科发展背景下,本文从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理念、课程体系建设途径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与实践,设计了课程体系改革方案,构建了跨学科多元交叉融合特色鲜明的课程新体系,以培养综合素质高的现代农业领军人才。  相似文献   

16.
在互联网经济、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冲击下,我国农林高校长期以来形成的以生产分工来设置专业的做法已严重不适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要求,亟待进行专业优化及课程更新,面向新农业、新经济的“新农科”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在此形势下,河南科技大学农业装备工程学院面向“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学生开设“农用航空装备”专业选修课程,培养学生掌握农业航空装备基础理论与现代农业植保作业技术规范,填补“新农科”建设中农业航空技术短板,满足新农业、新农村、新农民对农用航空装备的现实需求。   相似文献   

17.
结合青岛农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现代农业装备实验室开放共享与管理实际情况,围绕人才培养质量和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实验室开放机制和大型仪器设备共享机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充分共享仪器设备,最大限度地利用实验场地和设备资源,更好地促进现代农业装备实验室的可持续发展。该文对现代农业装备实验室开放管理机制进行分析,并且针对实验室的开放机制及管理模式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8.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研究农学类本科专业大学生如何更好学习和掌握农业机械化技术具有重要意义。为此,主要研究以加强实践动手能力为核心,进行教学方法和内容体系的改革,探讨了提高教学质量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李明生  叶进  曾百功  柳剑 《农业工程》2020,10(9):108-111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国际通行的工程教育质量保障制度,是一种以培养目标和毕业出口要求为导向的合格性评价。高等院校农机专业核心课程的建设也应根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要求进行改革,以培养出达到行业认可的既定质量标准要求的毕业生。以《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为例,探索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农机专业教学新模式,对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实验教学改革进行了阐述。新的教学模式能够更好培养学生基本科学素养和专业技术水平、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及促进工程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改善。   相似文献   

20.
李伏桃 《湖南农机》2011,38(1):68-69
农用抛秧盘成型模是秧盘成型机的重要部件,冷却方式的合理选择、冷却系统结构的合理设计,不仅可以大大简化加工工艺,降低制造成本,而且可以极大地保证和提高秧盘质量和产量,延长模具本身的使用寿命,降低维修成本,使秧盘成型机的整机性能大大改善.通过对农用抛秧盘成型模原理和结构,以及各组成部分功能作用的分析,可以确定农用抛秧盘成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