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研究新疆绿洲区盐碱地应用膜下滴灌技术是否对荒地土壤盐分质量比及组成产生影响,以新疆典型盐碱绿洲区域(玛纳斯河流域下野地灌区)膜下滴灌棉田之间荒地为例,通过2009—2013年的定点监测,分析了年际间0~140 cm土层盐分及盐分离子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受滴灌棉田灌溉影响,地下水位提升以及地下水矿化度增加,造成新疆绿洲盐碱滴灌区域荒地土壤盐分在4月中旬至10月中旬的增加量大于10月中旬至翌年4月中旬的降低值,盐分和SO2-4,Cl-,Mg2+,Ca2+,Na+以及Cl-/SO2-4和钠离子吸附比都在逐年递增;荒地土壤碱度逐年提升,阴阳离子组成也在逐年变化,但试验期间内研究区域荒地盐碱土类型一直属于氯化物-硫酸盐盐土.滴灌技术在绿洲区推广后,区域内的荒地成为农田排出盐分重要的聚集场所之一.  相似文献   

2.
土壤盐碱化是影响寒旱灌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传统研究通常以盐分总量变化作为指标评估盐碱化演化趋势,而很少关注离子组成的变化。为深入研究盐分离子在农业灌排系统各水体间的分布、运移规律,本文以灌区灌排过程中的各种水体观测数据为依据,系统分析灌区不同水体水盐及离子的分布和变化特征。研究表明:灌区不同水体的盐分离子组成差异明显,灌水以Ca2+和HCO3为主,地下水、排水以Na+、Cl和SO42–为主。灌水水质较好,总体为HCO3-Ca2+型水。地下水呈弱碱性,总体为Cl·SO42–-Na+和Cl·SO42–-Na+·Mg2+型。排水受区域地下水和灌溉退水等因素的影...  相似文献   

3.
淋洗状态下保护地土壤pH与盐分含量及其组成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沈阳地区酸化比较严重的保护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淋洗模拟试验的方法,通过测定淋洗后土壤pH值和全盐量、淋洗出的盐分离子含量,研究了土壤pH值与离子组成、含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①土壤pH值与土壤全盐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即土壤pH值随土壤全盐量的降低而逐渐增加,但盐分的减少对土壤pH的影响在淋洗后期明显大于前期;②土壤pH值与阳离子、阴离子的组成即相对比例有关,其中与K+和其他4种阴离子呈曲线负相关关系,与另外3种阳离子呈直线负相关关系,且相关性均达到极显著;③随着淋洗次数的增加,NO3、SO42-等离子含量在全盐含量中所占比例而不断下降,与此同时土壤pH值却在不断的上升,而Ca2+、Na+等盐基离子在全盐中的相对比例的上升也是导致土壤pH值上升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河套灌区不同地类盐分迁移估算及与地下水埋深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河套灌区引水量逐年减少、输入灌区的盐分无法有效排出、仅能在灌区内部重新分配的现状,以河套灌区耕地-荒地-海子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实测和室内试验分析相结合,基于地质统计学、溶质动力学理论,研究了耕地-荒地-海子系统土壤剖面、不同土层盐分和地下水盐分的时空变化特征,定量估算了不同时期的盐分变化,揭示了系统盐分的表观平衡,分析了地下水埋深对土壤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耕地-荒地-海子系统中,灌溉期,耕地大量盐分随地下水迁移到荒地,秋浇前荒地含盐量是耕地的2倍,秋浇后荒地脱盐量是耕地的3倍。整个生育期耕地1 m土体盐分通过灌溉期淋洗,积盐率仍为56%,秋浇后盐分没有完全排出,脱盐率为44%,土壤深层有轻微积盐现象;荒地1 m土体积盐率为63%,秋浇后脱盐率为62%,荒地盐分全年基本保持平衡。地下水和海子盐分时空分布呈条带状,存在较强的空间相似性,海子是系统的储盐区。应采取有效措施将灌区目前地下水埋深降低0.2 m,研究区地下水埋深控制在1.7~2.3 m之间更佳。在生育期(5月15日—9月15日),荒地1 m土体积盐量为377 705 kg/hm~2。地下水补给荒地20~100 cm土壤盐量为17 985 kg/hm~2,占积盐量的5%; 0~20 cm土壤盐量增加202 395 kg/hm~2,占积盐量的54%;耕地地下水迁移给荒地深层土壤盐量为114 015 kg/hm~2,占积盐量的30%;耕地水平渗透给荒地的盐量为43 305 kg/hm~2,占积盐量11%。本研究可为灌区水盐运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银北高水位盐碱地土壤盐分与地下水特征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樊丽琴  李磊  吴霞 《节水灌溉》2019,(6):55-59,66
根据银北灌区典型高水位盐碱地的土壤盐分与地下水特征的监测数据,运用相关分析法与主成分分析法,对土壤盐分与地下水埋深、地下水水化学特征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区土壤盐分垂直分布呈现明显表聚性,0~20 cm土层全盐含量均值为3.34 g/kg,p H均值为8.81;研究区内71%地下水样为微咸水,矿化度TDS均值为2.69 g/L;土壤全盐及盐分组成呈中等强度变异,土壤p H值呈弱变异。(2)耕层全盐含量与土壤中除CO32-和HCO3-的其他离子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其中与Na+、Cl-、SO42-等离子的相关系数大于0.9,与地下水中各指标相关性大小排序为;SO42->矿化度>Cl->Na+>地下水埋深;地下水矿化度与地下水中除CO32-和HCO3-的其他离子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其中与Na+、Cl-的相关系数大于0.9;土壤中的Na+和Cl-与地下水埋深呈显著负相关,与地下水矿化度和地下水中的SO42-呈显著正相关,土壤中的SO42-与地下水埋深呈显著负相关,与地下水矿化度和地下水中的SO42-呈极显著正相关。(3)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影响研究区土壤盐渍化程度的主要因素依次为地下水含盐量及主要盐分离子、土壤中的主要盐分离子、地下水埋深。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灌溉与冻结过程中灌区不同类型土地盐分迁移的分异特征,以河套灌区典型试验区内3个代表不同土地类型的试验点为研究对象,采用统计学方法和水盐平衡原理,结合田间连续监测试验,分析了不同时期土壤盐分迁移特征。结果表明:整个试验期非耕地积盐现象明显,尤其是浅表层土壤(0~30 cm)单位面积储盐量平均增加了806.4 g/m2,而耕地则减少了49.7 g/m2。受灌溉淋洗和冻结作用的影响,在监测期内耕地与非耕地呈现不一致的盐分迁移规律,秋浇期非耕地土壤盐分向上迁移,导致70 cm以上土层处于积盐状态,而耕地土壤盐分向下迁移,各层均处于脱盐状态;冻结期通常耕地与非耕地的土壤盐分均向上迁移,但在距离排水渠道较近的情况下盐分从浅层土壤向深层土壤运移。该研究结果可为河套灌区秋浇工作的有效开展和排水脱盐的合理规划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含盐土壤不同作物根系分布对水盐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相同含盐水平农田种植的紫花苜蓿与玉米为研究对象,研究根系分布变化对水盐分布的影响,为盐渍化土壤紫花苜蓿合理化种植提供参考.结果表明:整个生育期0~100 cm苜蓿平均土壤含水率显著低于玉米,深层60~100 cm土壤平均含水率比玉米低1.98%,其有效利用深层水分.土壤平均储盐量随时间上下波动逐渐减小,二者盐分分布规律不同,苜蓿8月前后浅层土壤盐分均匀分布,玉米主要体现在8月后期.苜蓿脱盐率显著高于玉米,生长后期苜蓿深层根系占比增大,根系分布密集土层,脱盐效果明显.苜蓿细根根长密度与HCO3-呈正相关关系,HCO3-随根长密度增大而增大,土壤中HCO3-可减缓K++Na+,Cl-增加,使作物土壤达到降盐效果.  相似文献   

8.
以河套灌区沙壕渠灌域为例,采用SaltMod模型探讨了不同灌溉制度对作物根层土壤盐分的影响.利用2008-2010年基础资料对模型进行率定和验证并对研究区的根层土壤盐分进行模拟和预测.结果表明:在现有灌排条件下,沙壕渠灌域的盐渍化程度基本达到较为稳定的水平,且有轻微脱盐趋势,未来10 a后作物根层土壤盐分降低3%.生育期土壤水盐垂直交换运动强烈,对于控制土壤盐分而言,灌水量越小越好;作物根层土壤盐分随冬灌灌溉定额的增大而减小,不同冬灌灌溉定额对应的根层土壤盐分最初的增加量均较大,但增加的趋势随时间逐渐降低.根据当地作物种植结构,综合考虑节水灌溉、作物产量和根层土壤水盐环境,建议研究区较优的作物生育期综合净灌溉定额为2 700~3 500 m3/hm2,冬灌净灌溉定额为2 700 m3/hm2.  相似文献   

9.
柴达木盆地在青海省具有重要的生态地位。主要分析了青海省柴达木盆地土壤盐分及其组成的盐渍特征,为盐碱地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依据。以柴达木盆地不同程度盐渍化土壤的221个样点数据为基础,通过传统的Fisher统计分析方法和相关分析法研究主要盐分指标的变异性和相关性,并依据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时制定的"青海省海西州农业土壤盐化程度分级标准",将柴达木盆地的土壤盐化程度分为5级。土壤盐分及其组成的变异系数范围在2.8%~597.7%,Cl~-、K~+、Na~+、全盐、Ca~(2+)和SO_4~(2-)的变异系数较大,均高于100%,pH值变异系数最低,仅为2.8%,阳离子代换量(CEC)、有机质和HCO~-_3属于中等程度变异,变异系数在10%~100%之间。全盐量与K~+、Ca~(2+)、Na~+、Mg~(2+)、CO_3~(2-)、SO_4~(2-)和Cl~-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有机质、阳离子代换量和HCO~-_3之间呈显著负相关。随着盐化程度的增加,全盐、K~+、Ca~(2+)、Na~+、Mg~(2+)、SO_4~(2-)和Cl~-含量也逐步提高,但CEC、有机质和HCO~-_3则越来越低。柴达木盆地细土平原带盐渍化过程主要表现为Na~+和Cl~-逐渐占据主导地位的过程,最终形成氯化物盐土。土壤有机质的提升有利于减轻土壤盐渍化,农业生产中可通过增施有机肥改良盐渍化土壤。  相似文献   

10.
土壤盐渍化是限制黄河三角洲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进一步阻碍了农业生产。为了探索无人机影像在地表无植被覆盖条件下的土壤盐分含量反演状况,以黄河三角洲典型区域为研究区,获取地物高光谱和无人机多光谱两种数据源与样点土壤盐分含量,通过优选敏感光谱参量,使用偏最小二乘回归(Partial Least Squares Regression,PLSR)和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两种机器学习算法建立土壤盐分含量反演模型,实现研究区的土壤盐分含量反演。结果表明:(1)高光谱1972 nm波段与土壤盐分含量间的敏感性最高,相关系数为-0.31。(2)两种不同数据源优化后的RF模型均优于PLSR,且稳定性更好。(3)基于地物高光谱的RF模型(R2 =0.54,RMSEv=3.30 g/kg)优于基于无人机多光谱的RF模型(R2 =0.54,验证RMSRv=3.35 g/kg)。(4)结合无人机影像采用多光谱RF模型对研究区耕地的土壤盐分含量进行反演,研究区总体以轻、中度盐渍化土壤为主,对作物的耕种具有一定程度的限制。本研究构建并对比了两种不同源数据的黄河三角洲土壤盐分反演模型,并结合各自数据源的优势进行优化,探索了地表无植被覆盖情况下的土壤盐分含量反演方法,对更精准反演土地盐渍化程度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宁夏惠农县东永固试验区地下水盐动态和土壤水盐剖面分布变化的实际观测 ,分析得出以蒸发积盐为主要影响因素的宁夏银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年内地下水和土壤水盐运动变化特征 ,并且就其对春小麦产量的影响和适宜本地区特点的水盐调控措施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
开发利用咸水资源是解决淡水资源缺乏的一条重要途径,但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可能会引起土壤盐渍化等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对国内外咸水灌溉的现状、土壤盐分积累及其生态环境效应、土壤盐分淋洗过程及效果、土壤盐分淋洗模型等方面对进行了综述,并对本领域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进行了展望,以期为咸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土壤盐害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该文在研究作物耐盐性的基础上,提出咸淡水联合运用的策略——实行咸淡水轮灌与混灌,可以减缓盐分对作物的危害,改善土壤环境,增辟灌溉水源,扩大灌溉面积,夺取农业丰收。  相似文献   

14.
以pH=7.9的水作为灌溉水源,土壤含水率、土壤密度及滴头流量不同的条件下,对土壤湿润体的变化过程进行试验,确定湿润峰及积盐范围,在积盐范围内混种盐角草和猪毛菜。测定土壤酸碱度及易溶盐离子总量的减少量,并积盐范围内混种的盐角草和猪毛菜与普通土壤中栽培的盐角草和猪毛菜的盐含量进行对比。结果表明,盐角草吸走部分Na+、Cl...  相似文献   

15.
采用恒温培养法研究了不同浓度的单盐(NaCl)和混合盐(NaCl和NANO3)溶液(5、10、15、20、25、30和35g/L)对沙冬青种子萌发的影响以及复蒸馏水后的恢复萌发率。结果表明:单盐和混合盐处理后的沙冬青种子萌发各项生理指标变化趋势保持一致;随盐溶液浓度的增加沙冬青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胚根长、胚根鲜重和干重以及根冠比(R/T)均呈下降趋势,并且高浓度(≥10g/L)的盐溶液推迟了种子初始萌发时间;沙冬青种子初始萌发时间、休眠率和死亡率与两种盐浓度均呈极显著二次抛物线正相关关系(P0.001);在0~10g/L盐溶液范围内,两种盐溶液均对沙冬青种子萌发起着轻微的促进作用,而盐浓度高于10g/L时,种子萌发受到一定程度抑制,盐浓度越高抑制作用越严重,综合比较可知单盐对沙冬青种子萌发的抑制作用高于混合盐溶液。解除胁迫条件,未萌发的沙冬青种子复蒸馏水后恢复萌发率均达到37.6%以上,而高浓度(35g/L)的两种盐处理下的种子恢复萌发率极低,表明一定范围的盐胁迫下沙冬青种子仍具有较高的萌发潜力,但盐浓度过高导致种子失活,并且种子萌发恢复率与处理盐浓度之间呈极显著负线性相关关系(P0.001)。  相似文献   

16.
磁场强度对磁化水入渗和土壤水盐运移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明不同磁场强度对磁化水土壤水盐运移规律的影响,揭示磁化水淋盐增效机理,进行了室内一维垂直土柱入渗试验,研究了0、0. 1、0. 2、0. 3、0. 5 T磁场强度磁化水对土壤水盐运移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经磁化处理后,土壤水分入渗速率与湿润锋运移速率均有所降低,而上层土壤湿润体水分含量增加;随着磁场强度的增加,累积入渗量呈现先减后增的变化趋势,在磁场强度为0. 3 T时,累积入渗量减少幅度最大。磁场强度对磁化水土壤入渗参数具有显著影响,入渗模型吸渗率和饱和导水率与磁场强度之间存在较好的二次多项式关系,在磁场强度为0. 28 T时,吸渗率和饱和导水率均达到最小值。磁化水入渗能够提高水分在上层土壤中的滞留时间,提高上层土壤含水率,降低深层土壤水分入渗量;经磁化处理后,单位水体盐分淋洗量增加,脱盐率和脱盐强度显著提高,在磁场强度为0. 3 T时磁化水盐分淋洗效果最好。研究表明,磁场强度显著影响磁化水入渗和土壤水盐运移特征。  相似文献   

17.
不同盐结皮光谱特征及其盐渍化信息预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俊华  孙媛  贾科利  高曦文  张学艺 《农业机械学报》2018,49(12):325-333,370
盐碱地是我国重要的后备耕地资源,为及时、准确获取土壤盐渍化信息,以宁夏银北地区不同盐结皮土壤为研究对象,运用土壤学和地统计学方法,以土壤野外原位光谱数据和室内盐分指标测定数据为基本信息源,系统分析不同盐结皮光谱特征,确定对结皮层pH值、电导率(EC)和盐分离子含量最敏感的土壤光谱反射率转换形式、波段和光谱盐分指数,进而建立并验证基于敏感盐分指数的盐分指标预测模型。结果表明:研究区白碱结皮光谱反射率在450~1050nm波段最高,马尿碱结皮次之,黑油碱结皮最低。通过野外光谱反射率可以将研究区主要盐结皮类型进行分类。反射率平滑后再经过一阶微分、倒数对数一阶微分、连续统去除和连续统去除一阶微分转换后,最大相关系数比只作平滑处理的反射率显著增大。与pH值、EC和CO2-3、Mg2+含量相关性最强的转换方式是连续统去除一阶微分,与SO2-4、Ca2+、K+含量相关性最强的转换方式是倒数对数一阶微分,与HCO-3、Cl-、Na+含量相关性最强的转换方式是一阶微分。整体上连续统去除一阶微分与各盐分指标的相关性最强。整体来看,盐分敏感区域在蓝光450、470、485nm附近,绿光501、575nm附近,红光680nm附近和近红外多个波段。与各盐分指标相关性最强的盐分指数分别为:pH值为盐分指数S1,Cl-、K+含量为盐分指数SI3,SO2-4、Mg2+量为盐分指数S2,EC和HCO-3、Na+含量为盐分指数S3,CO2-3、Ca2+含量为盐结皮指数SCI。除CO2-3含量外,利用敏感盐分指数可以准确预测土壤结皮层pH值、EC和其他盐分离子含量,其中对Na+含量的拟合度最大。该研究可为银北地区不同盐结皮土壤分类及盐渍化信息的准确预测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中国微咸水利用的地区和作物适应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人口的不断增长,水资源短缺问题日趋严峻。如何高效利用水资源,寻求更多的水源成为当今的热门话题。利用微咸水进行农业灌溉是缓解水资源矛盾的有效途径,适当的微咸水利用还有利于地下水资源的更新,对淡水存储以及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国各地区气候、土壤以及微咸水利用方式各不相同,同时作物在耐盐性方面表现出较大的差异。兹总结了中国不同地区盐碱化的成因、不同地区微咸水利用状况和相应的水盐调控措施,以及不同耐盐性作物对微咸水灌溉的响应差异,以期为中国微咸水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9.
黄河下游灌区农田排水再利用效应模拟评价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在田间试验观测基础上,采用SWAP模型分析黄河下游簸箕李引黄灌区农田排水再利用下的土壤盐分季节性变化以及地下水位对土壤盐分剖面分布的影响,模拟农田排水补灌对作物产量的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咸排水补灌引起的土壤盐分积聚主要在冬小麦生长期,夏玉米生长期内并不明显,有效地控制地下水位有助于减少土壤盐分累积量,维系作物根区的盐分平衡。利用含盐量为4mg/cm3以下的农田排水在冬小麦生长后期水分亏缺阶段进行补灌,可在基本不影响随后夏玉米产量的基础上,不同程度地改善冬小麦产量。对缺水严重的黄河下游引黄灌区,农田排水再利用是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改善作物产量的一种有效水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