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陆地棉12个经济性状配合力及遗传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按完全双列杂交设计,对7个陆地棉品种的12个经济性状进行了配合力及其遗传的研究。结果表明,单株铃数、子棉产量、皮棉产量、衣分、子指,遗传效应由加性和非加性共同作用;单铃重主要是非加性遗传效应;纤维长度整齐度、比强度、伸长率、麦克隆值,广义遗传力高,狭义遗传力低,非加性效应占主导作用;2.5%跨距长度则主要是加性遗传效应;1%NaCl发芽率遗传效应由加性和非加性共同作用,广义遗传力中偏高,狭义遗传力中。  相似文献   

2.
陆地棉丰产品系与转Bt基因棉双列杂交配合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4个陆地棉丰产品系和4个转Bt基因抗虫棉品系,采用双列杂交遗传设计,对28个组合杂种F1进行田间观察和主要农艺性状的配合力分析。结果表明,含有Bt基因杂交组合F1对棉小造桥虫为害的抗性为0级,表明这一外源基因属显性质量性状。一般配合力GCA分析表明,在棉花5个主要农艺性状中,主要受基因加性效应控制。将特殊配合力SCA方差分析表明,4个主要农艺性状的差异乃基因显性效应。采用的4个转Bt基因抗虫棉品系在4个主要农艺性状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值均出现负值,这表明其农艺性状与常规丰产品系存在一定差距。特殊配合力分析出现5个优良组合。  相似文献   

3.
陆地棉铃部性状配合力及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按完全双列杂交试验设计 ,对陆地棉品种的 7个铃部性状进行了方差分析和配合力的分析与估算。结果表明 :除铃柄直径性状经方差分析差异不明显 ,其余性状均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 ,说明这些性状在各亲本及组合间存在明显差异。铃直径主要是由加性效应起主要作用 ;铃长、铃壳重、单铃重、铃柄长和衣分的遗传表现是由加性效应和非加性效应的共同作用并以非加性效应为主  相似文献   

4.
采用MINQUE(1)统计方法及AD模型对7个中早熟陆地棉品种(系)及其F1组合16个形态性状的资料进行了遗传分析,结果表明:中早熟陆地棉品种间杂交,不同形态性状存在不同的加性和显性效应方差比例,多数形态性状同时存在显著的加性和显性效应,铃粗、倒2果枝第1节长等性状的狭义遗传率较高,形态性状的表达受环境条件的影响比较大.通过分析选出了比较好的杂交育种亲本和优势组合.  相似文献   

5.
选用5个性状稳定的品种与555进行6×6双列杂交,研究有关产量性状的配合力及F1的杂种优势,其结果为:①所有产量性状的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方差均极显著。②在所分析的产量性状中555表现突出好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和良好的特殊配合力效应,所有以555为父本的组合均表现出了较高的杂种优势。  相似文献   

6.
陆地棉纤维品质和产量性状遗传效应及配合力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迄今为止,国内外关于陆地棉(G. hirsutum)数量性状的研究远没有质量性状系统深入,对其纤维品质性状的研究则更少,且结论也不一致。因而育种实践中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两个问题:一是对不同纤维品质性  相似文献   

7.
本文研究了6个陆地棉常规亲本及3份典型柱头外露种质系9个主要经济性状的配合力。结果表明,一般配合力陆地棉常规亲本以石711选(产量性状方面);冀8·中2108选系(品质性状方面)较好;柱头外露种质系以92-42和92-47(分别在产量和品质性状方面)较好。特殊配合力上,4个组合在产量性状方面均为正值;3组合在品质性状方面均为正值。不同性状间特殊配合力效应值存在着相关性,据此可进行间接选择。  相似文献   

8.
陆地棉族系种质系经济性状配合力分析及其利用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NCⅡ交配设计选用6个陆地棉族系种质系材料和3个常规品种组配18个F1,分析了11个性状的配合力及遗传效应。结果表明,11个性状的配合力效应显著,表明这些性状受加性效应控制;4个性状特殊配合力效应显著,表明这些性状受加性效应控制外,还有不可忽视的非加性效应作用。28系、31系为综合性状优良亲本,35系为纤维品质较好的亲本  相似文献   

9.
配合力是杂交育种中亲本各性状配合能力的一种指标,大豆数量性状配合力的分析,陈恒鹤(1982)已有报道。本研究以双列杂交设计的试验资料,分析了大豆10个数量性状的遗传表现,以期探讨亲本数量性状的配合力效应及其遗传规律,为正确选配亲本,及早评定组合优劣,提高育种效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甘薯主要数量性状配合力分析及亲本选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何素兰 《杂粮作物》2001,21(3):21-23
以 4× 4不完全双列杂交试验 ,研究了甘薯蔓长、一次分枝数、藤叶重、结薯数、鲜薯重、大中薯率、烘干率的配合力、基因效应和遗传力。亲本主效应对所研究的 7个性状均有显著或极显著作用 ,多数性状的加性基因比值≥ 50 % ;烘干率、藤叶重、蔓长的遗传力很高 ,鲜薯重和一次分枝数具有中等遗传力 ,其余性状遗传力较低。  相似文献   

11.
用14份玉米自交系采用7×7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组配的49个F1组合为供试材料,研究了玉米籽粒几个物理性状的遗传规律和配合力效应。结果表明,粒宽和容重主要受加性基因效应影响;千粒重和比重加性效应及非加性效应同等重要;粒长主要受非加性效应影响。同一物理性状在不同自交系间其GCA效应有较大差异,其中自交系5003的粒长GCA效应最高,533粒宽和比重GCA效应均为最高,千粒重和客重GCA效应最高者分别为425和48—2。  相似文献   

12.
利用陆地棉矮化材料,研究植株矮化进程及相关性状表现,结果表明:陆地棉植株高度可以逐步矮化,但需要结合陆地棉植株的产量空间、株型结构、生长势减弱、根系不发达、矮化性状不稳定等因素,因而提出了陆地棉矮化材料“丰产性与株高、矮化形式和稳定性、生长势和根系减弱”等问题与讨论。  相似文献   

13.
采用不完全双列杂交的方式,研究了 6 个杂交组合后代的籽粒性状遗传特点,并探讨了其籽粒结构特征。结果表明,籽粒结构主要受显性基因控制,具有加性等位基因效应,为春小麦的早代选择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4.
小麦品质性状杂种优势及其配合力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二组品质性状不同的12个亲本材料,通过6×6NCⅡ完全双列杂交设计,配制了36个组合,对小麦品质性状的杂种优势及其配合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除谷蛋白大聚合体的平均杂种优势较大外,其它品质性状后代的平均杂种优势较小,但组合间杂种优势具有显著差异;大多数品质性状都受基因加性效应和非加性效应影响,以加性效应为主。在亲本之间、性状之间以及组合之间一般配合力效应值和特殊配合力效应值的差异均较大。除干面筋含量以外,各品质性状的亲本间和组合间方差分别达到显著或极显著差异水平。  相似文献   

15.
采用不完全双列杂交的方式,研究了6个杂交组合后代的籽粒性状遗传特点,并探讨了其籽粒结构特征。结果表明,籽粒结构主要受显性基因控制,具有加性等位基因效应,为春小麦的早代选择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6.
石明亮 《玉米科学》1997,5(4):011-014
选用11个典型的优良自交系,通过不完全双列杂交试验,采用一般配合力、特殊配合力效应值简易估算法,得出11个优良自交系穗部各性状的一般配合力的效应值和部分组合特殊配合力效应值。据此结果分析,提供了选育各种优良穗部性状自交系的基础材料组合,并得出有关各种穗部性状的较高配合力的组合类型,从而为选育自交系及组配杂交种服务。  相似文献   

17.
高品质棉主要经济性状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陆地棉与中棉和陆地棉与海岛棉杂交培育的高品质棉品系为材料,分析了不同远缘亲本育成的高品质棉主要经济性状特点以及单株结铃数、单铃重、衣分与纤维性状的关系;并结合灰色关联度分析,研究了各纤维性状与环缕纱强和气纺品质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棉花有染色体 2 6对 ,比其它大的作物多。在揭示作物的简单和复杂性状的遗传基础中 ,DNA标记是非常有用的工具 ,但棉花基因组作图的研究应用远远落后于其它大的作物 ,近年来 ,美国农业部作物种质实验室在 Dr.Kohel的领导下 ,在美国棉花带的几个植棉州就棉花的分子水平的作图进行了研究。对陆地棉和海岛棉纤维品质的基因特征进行了作图描述。就其基因位点和基因效应对两个陆地棉材料爱字棉 HS42 7- 1 0和 PD6 992与海岛棉材料 3 - 79进行了比较。鉴定的品质性状有 1 3个 ,包括 4个纤维强度性状 ,3个纤维长度性状 ,6个纤维细度性状。分子…  相似文献   

19.
陆地棉数量性状遗传研究与进展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较为系统地综述了包括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纤维品质、棉子生化品质、早熟性及抗病性等陆地棉主要数量性状的杂种优势、配合力、基因作用性质和遗传相关诸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为进一步研究陆地棉数量性状遗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利用5个南方春大豆品种间双列杂交的F_1代材料,对产量等7个性状进行了杂种优势和配合力分析。结果表明:单株产量,单株荚粒数杂种优势明显,百粒重等性状则不明显。产量主要表现为加性基因效应,显性效应转为次要。单株产量与双亲均值正相关,杂种优势与双亲配合力总效应和特殊配合力效应显著正相关。组合实际产量表现则与双亲一般配合力均值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