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茶多酚抗炎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研究表明茶多酚对一般的炎症、肾炎、口腔炎症、皮肤炎症有很好的疗效,抗炎效果显著。其抗炎机理与抑制炎症因子作用、免疫调节作用、抗氧化作用、抑菌作用等综合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2.
茶多酚对实验性肿瘤的治疗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茶多酚是从传统饮料茶叶中提取的一类多酚类化合物,主要成分为儿茶素(约占茶多酚总量的80%) 对茶叶及其提取物的药效药理研究表明,茶叶及其提取物能明显抑制有致癌作用的亚硝基化合物在体外及动物和人体内的合成,能抑制多种致癌物对动物的致癌作用,也能抑制或减少某些肿瘤的发生和生长等。研究结果还表明,茶叶提取物的防癌抗癌作用主要的有效物质是茶多酚类化合物。本文报道茶多酚对动物实验性肿瘤的治疗和对荷瘤小鼠的细胞免疫的影响,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茶多酚改善慢性不可预知应激小鼠抑郁症状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茶多酚对慢性不可预知应激抑郁模型中小鼠的抗抑郁作用及机制.建立慢性不可预知性刺激小鼠抑郁模型,通过小鼠旷场实验、强迫游泳实验和悬尾实验中对茶多酚的抗抑郁作用进行研究;并采用分光光度法检测小鼠脑组织中丙二醛(MDA)的水平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活性,同时测定小鼠脑组织中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以及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NE)的含量.给予茶多酚低高2个剂量组小鼠在旷场实验中的爬行格数与直立次数较模型组显著增加(#P<0.05,△P<0.001);小鼠在强迫游泳实验和悬尾实验中的不动时间较模型组明显减少(#P<0.05,△P<0.001;#P<0.05,△P<0.05),显示造模成功;此外,茶多酚可显著抑制脑组织中MDA的含量增加,并上调SOD和GSH-Px的活性,明显提升小鼠脑组织中5-HT和NE的含量.茶多酚对慢性不可预知应激引起的小鼠抑郁具有改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上调脑部5-HT和NE的含量以及抑制脑组织氧化应激有关.  相似文献   

4.
油溶性茶多酚抗氧化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比较了油溶性茶多酚、水溶性茶多酚、二丁基羟基甲苯(BHT)和丁基羟基茴香醚(BHA)在植物油中的抗氧化作用。并采用测色色差计比较这些抗氧化剂对植物油色泽和亮度的影响。同时,探讨了环境条件中光线和温度对油溶性茶多酚抗氧化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茶多酚是茶叶的有机组成成分,拥有抗氧化、抗粥样硬化的药理功能和作用,能够有效地帮助人们治疗和预防各类心血管疾病,提升人体免疫力及血液循环质量,确保各器官功能的健康运作.在我国悠久的饮茶历史中,茶叶一直被作为营养保健的饮品,在《本草拾遗》、《茶谱》中都对其药用功能有明确的记载,而在现代研究技术得到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体现茶...  相似文献   

6.
用“肠炎康”治疗98例慢性结肠炎,治愈63例,占64.4%,好转25例占25.5%,总有效率89.9%。  相似文献   

7.
刘晴 《福建茶叶》2021,(1):22-24
茶多酚是从茶叶中提取出的天然活性物质,不仅具有多种保健功能,同时还有药理作用,在各个领域有着极为广泛的运用.茶多酚实质上是对茶叶中酚类物质的总体概括,并且茶多酚由多种物质构成,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辐射、抗病毒、抗肿瘤、抗过敏、抗菌等七抗作用,和防老年痴呆、防动脉粥样硬化的二防作用,以及降血糖、降血脂、降体重、解毒的三降...  相似文献   

8.
茶多酚的化学发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海宁  洪军  沈生荣 《茶叶科学》2003,23(2):124-128
研究了茶多酚在不同浓度,不同pH值,不同金属离子(Fe2+,Cu2+,Zn2+)存在下的化学发光,结果表明,茶多酚浓度对其发光强度有一定影响;pH越高茶多酚的发光强度越大;Cu2+可抑制茶多酚的发光,而Fe2+在一定条件下促进发光, Zn2+对茶多酚的化学发光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9.
茶多酚对皮肤的保护与治疗作用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作为茶叶的主要功效万分,茶多酚对皮肤有独特的保护和治疗作用:防衰云皱、消除褐斑、预防粉刺、防止水肿和消炎、抗过敏、抗癌等。本文对此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研究茶多酚对慢性不可预知应激抑郁模型中小鼠的抗抑郁作用及机制。建立慢性不可预知性刺激小鼠抑郁模型,通过小鼠旷场实验、强迫游泳实验和悬尾实验中对茶多酚的抗抑郁作用进行研究;并采用分光光度法检测小鼠脑组织中丙二醛(MDA)的水平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活性,同时测定小鼠脑组织中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以及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NE)的含量。给予茶多酚低高2个剂量组小鼠在旷场实验中的爬行格数与直立次数较模型组显著增加(#P<0.05,△P<0.001);小鼠在强迫游泳实验和悬尾实验中的不动时间较模型组明显减少(#P<0.05,△P<0.001;#P<0.05,△P<0.05),显示造模成功;此外,茶多酚可显著抑制脑组织中MDA的含量增加,并上调SOD和GSH-Px的活性,明显提升小鼠脑组织中5-HT和NE的含量。茶多酚对慢性不可预知应激引起的小鼠抑郁具有改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上调脑部5-HT和NE的含量以及抑制脑组织氧化应激有关。  相似文献   

11.
使用自来水冲泡绿茶、黄茶、乌龙茶和红茶等不同发酵程度的茶叶,将其产生的茶垢分别进行定量、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以及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SEM-EDS)等理化性质分析.结果表明,红茶产生的茶垢质量显著小于其他茶类,而绿茶、黄茶和乌龙茶的茶垢质量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2.
茶EGCG抗癌机理研究的最新进展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许心青  黄华涛 《茶叶》2004,30(3):141-142,145
肿瘤是细胞在不受抑制地增殖时而形成,恶性肿瘤能人侵周围的细胞,尤其是具攻击性的恶性肿瘤细胞,先穿透一层基层膜(Basement membrane)后转移和扩散到其他的器官里去。基层膜是特殊分化的细胞外基质,正常细胞无法穿透这层基层膜。Laminin是一种大分子糖蛋白.它们广泛地分布于细胞外基质中。通过细胞表面受体而具有与细胞之间沟通的能力。它们是入侵癌细胞主要的附着基体。恶性癌细胞直接粘附于laminin与癌细胞潜在的转移性直接相关。研究发现laminin呈高亲和力粘附于癌细胞表面并可呈饱和状态,暗示有laminin的受体存在。后来发现有一种67 kD laminin受体(67LR)和laminin有高亲和力。众多的研究发现癌细胞表面有过量的67LR存在。这和癌细胞入侵和转移直接相关。因而67LR在癌细胞穿透基层膜而转移的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许多动物试验和流行病学的研究都显示茶叶具有抗多种类型癌症的功效,尤其是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脂(EGCG)。但茶的抗癌机理并不完全清楚。不久前日本科学家Tachlbana等人的研究找到了与EGCG结合的受体,它就是与癌细胞入侵和转移起重要作用的67LR。和用清水处理比较,有67LR的人类肺癌细胞经ECCG处理后其生长受到明显的抑制,浓度分别为0.1和1微摩尔。而无67LR的肺癌细胞经EGCG处理后其生长不受影响。在EGCG处理前用67LR的抗体处理,EGCG则失去了对癌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这些表明67LR是EGCG抗癌作用的直接受体。其他的茶叶成份,如用咖啡因和其他的茶多酚处理,既不能结合于细胞表面也不能抑制有67LR的癌细胞的生长。对我们大家最直接相关的是我们只需一天喝二到三杯绿茶就能受益于绿茶防癌抗癌的功效。  相似文献   

13.
采用超高压技术从茶叶中提取茶多酚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格  张玲玲  吴华  张守勤 《茶叶科学》2006,26(4):291-294
采用超高压技术常温提取,通用正交试验法,以茶多酚粗品收率为指标,考察溶剂浓度、压力、保压时间、浸泡时间对茶多酚的影响因素,并与回流提取法比较研究茶多酚的超高压提取工艺。结果表明:优化茶多酚的提取工艺条件为:溶剂为60%乙醇,压力为200βMPa,浸泡时间为0.5βh,保压时间为3βmin,得率是28.92%。超高压提取出的粗品收率比回流提取的高出25.3%,茶多酚的收率则比回流提取高出32%。超高压提取要比回流提取收率高;而且提取液澄清、透明,存放一年半后毫无变化。如果工业应用后,必然带来巨大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茶多酚在洗漱用品、护肤品、纺织品等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茶叶深加工产品的开发与应用促进了茶产业的转型升级。文章介绍了茶多酚在日化产品中的应用、相关功效,在应用时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为茶叶深加工产品的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比较了不同茶多酚浓度下绿茶饮料灭菌、贮藏过程中的感官与理化品质变化。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茶多酚浓度绿茶饮料稳定性差异较大,灭菌、贮藏过程中,绿茶饮料外观颜色变深、变红,茶多酚、儿茶素含量显著下降,黄酮化合物、没食子酸含量显著上升,咖啡碱、氨基酸含量略有下降,感官风味品质明显下降,熟汤味明显;随着茶多酚浓度升高,绿茶饮料的感官理化品质变化趋势加剧,高温贮藏(37℃)变化程度明显高于低温贮藏(4℃)。当茶多酚质量浓度为400~600mg/L时,绿茶饮料稳定性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16.
简述近年关于绿茶、红茶、乌龙茶、普洱茶主要茶类特征成分抗氧化特性的研究进展,比较分析其异同点,讨论了有待进一步研究的内容,为开发茶类天然抗氧化剂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张碧莲  梁燕  屠幼英 《茶叶》2007,33(2):85-87
本文对近10年来我国公开的茶多酚发明专利数量和分类进行了统计分析,并将其与茶的发明专利、茶叶产量的变化相结合,进行数据比较,结果表明,茶多酚在生活需要方面的发明专利在整个发明专利中一直处于主导地位,占年茶多酚专利数量65%;茶多酚应用于保健食品是目前发明专利中的一个重点,茶的发明专利数与茶叶总产量的增长趋势基本相符。说明茶多酚的研究与茶叶生产相互推动。  相似文献   

18.
茶叶抗癌研究二十年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对茶叶抗癌研究的世界进展进行了分析和综述。从1987年日本富田熏最早报道茶叶提取物可以抑制人体癌细胞起,全世界约发表了4000~5000篇关于茶叶抗癌的研究论文。作者将这些研究分为四个阶段:八十年代后期到九十年代中期主要集中在活体外、活体内以及临床实验,九十年代中期到新世纪初主要在流行病学研究和抗癌机理的研究,新世纪初继续进行抗癌机理研究同时进行活性成分在动物和人体内的代谢、运转和归宿的研究,从2004年起开始了儿茶素类化合物的结构修饰和改造以期提高其生物可利用性和生物活性。本文重点对2003年以来的文献分流行病学实验、抗癌机理、儿茶素类化合物在动物和人体中代谢与归宿、儿茶素类化合物的结构修饰和改造与生物活性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综述,并就茶叶抗癌的应用前景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茶多酚感官性质及其对茶叶涩味的影响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茶叶中含有的大量茶多酚对茶叶涩味有重要作用。涩味是茶叶滋味中极重要的感官性质,对茶叶总体质量至关重要。本文就茶叶中茶多酚的感官性质、茶汤涩味分析及茶多酚对茶叶涩味的影响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