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指导荞麦—大豆轮作模式合理施肥,2018—2019年在赤峰市农牧科学研究所试验基地,采用“3414”肥料效应设计方案分析不同配比N、P、K肥对荞麦、大豆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P、K肥配合施用能显著增加荞麦产量,且P肥的作用大于K肥,而N肥的施用则不利于荞麦产量的提高。荞麦季施用肥料的后效亦能显著增加轮作大豆产量,其中K肥后效大于N肥,P肥后效最小。大豆收获后,土壤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均比荞麦季低。各处理土壤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均低于试验前的基础值,缺磷区、缺钾区、全肥区3个处理的土壤碱解氮含量仍高于试验前的基础值。因此,大豆季应根据实际需肥规律适当补充N、P、K肥,以提高大豆产量和土壤养分含量。  相似文献   

2.
四、主要观赏植物的营养与施肥 (十二)郁金香 Sekhar(1981)的研究结果表明,早春郁金香表施氮肥,能获得大鳞茎的最高产量,同时鳞茎的含氮量也最高,故推荐在第一片叶萌发之前,每公顷施100公斤N素。 Bose等(1980)采用种植在砂混合培养基的郁金香作试材,所提供的营养液系以Gregory与Richards配方(1929)的1/2量配成。设置以下处理:全量营养液(对照);N、P、K1/10量营养液或N、P、K三倍量营养液。低氮(1/10N)处理的,其叶片最少;而较高氮处理的,则叶数增多。以1-3-1(N-P-K)及高N和K处理的,其鳞茎最重,直径也最大。随着N、P、K施用量的增加,花枝数及单株花朵数也增多。缺氮和缺磷处理的,其花朵直径小。  相似文献   

3.
卓儒洞  张玉烛  刘洋 《作物研究》2012,26(6):623-626
以品种P88S/1128为材料,设置地膜覆盖、稻草覆盖和液体膜覆盖3个处理,以裸地为对照,研究了不同覆盖方式对旱作水稻N、P、K吸收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覆盖方式对旱作水稻N、P、K吸收特性有明显影响,稻草覆盖栽培有效提高了分蘖期植株对N素营养的吸收,为大群体的建立打下基础;成熟期茎秆和叶片中P素含量都降至最低,稻穗P素含量显著提高,其中以稻草覆盖处理最高,达3.70 g/kg,液膜覆盖处理次之,不覆膜最低;成熟期稻穗K素含量在成熟期降至最低,仅为2.40~3.08 g/kg,4种处理间差异不明显。从不同栽培模式比较来看,地膜、稻草、液膜覆盖处理对N、P、K营养元素的吸收量都显著高于不覆膜对照,表明覆盖栽培增强了旱植水稻对营养元素的吸收能力,其中以地膜覆盖处理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4.
以杂交籼稻F优498为材料,设氮、钾不同施用时期配比处理,其中氮素处理基、蘖、促花、保花肥比例分别为:5:3:1:1(N1)、3:3:2:2(N2)、3:1:3:3(N3)、N0(不施氮)4个处理;钾素基、蘖、促花、保花肥比例10:0:0:0(K1)、7:0:3:0(K2)、3:0:7:0(K3)、K0(不施钾)4个处理,研究不同时期氮钾配施方式对水稻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的氮肥运筹条件下对应产量最高分别是N1K1、N2K3和N3K2处理,其中以N3K2处理产量最高,各氮肥运筹中提高后期施钾比例均能够提高水稻的成穗率和有效穗数,在N2、N3条件下提高后期钾肥施用比例能够提高总颖花量;适当减少前期施钾比例有利于拔节期干物质的积累,N1、N2条件下K1处理和N3条件下K3处理能够提高齐穗后干物质积累量和比例;N1条件下,与K2、K3处理相比,K1虽然齐穗期上3叶的LAI和齐穗后剑叶SPAD值较低,但其齐穗后剑叶的Pn值优势显著,产量更高;N2、N3条件下,K1虽然延缓齐穗后剑叶SPAD和Pn值的下降速度,但由于齐穗期上3叶的LAI较小,导致其产量低于K2、K3处理。  相似文献   

5.
缺乏不同营养元素对剑麻幼苗生长和养分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究不同营养元素N、P、K、Ca、Mg缺乏对龙舌兰麻H.11648幼苗生长和养分含量的影响.通过砂培试验,设置了缺氮(-N)、缺磷(-P)、缺钾(-K)、缺钙(-Ca)、缺镁(-Mg)处理,调查了幼苗的株高、根长、叶片数、地上部和根系生物量、叶片和根系养分含量.结果表明:-N和-Ca处理剑麻幼苗株高、叶片数、地上部和根系干重均明显减小,其它缺素处理影响不明显.各缺素处理剑麻植株叶片和根系相应元素含量均降低.-K、-Ca处理植株含N量降低,-N、-K处理植株含P量明显增加,-Mg处理植株含K量以及-K处理植株含Ca量也明显增加,而-N处理植株含Mg量明显降低.说明N、P、K、Ca、Mg缺乏对剑麻幼苗生长和叶片养分含量均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但影响程度不同,缺氮影响最大,缺钙次之.  相似文献   

6.
不同肥料滴灌配施夏玉米产量与氮磷钾吸收利用特性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以郑单958为材料,在滴灌施肥条件下设不施氮(N0)、不施磷(P0)、不施钾(K0)和氮磷钾均施(NPK)4个处理,以传统灌溉施肥方式(施用量同NPK处理)为对照,研究滴灌水肥一体不同肥料配施夏玉米产量与氮磷钾吸收、分配及利用特性。结果表明,滴灌条件下,相较于磷钾肥,玉米对氮肥更敏感。N0处理的产量、干物质积累量、整株氮磷吸收量均显著降低,其叶片钾含量、茎鞘磷含量极显著增加,导致叶片钾积累量、茎鞘磷积累量显著增加。P0和K0处理玉米产量、干物质积累量、植株氮素吸收量均与NPK处理无显著差异,分别导致磷素和钾素吸收量显著降低。不施磷钾肥处理氮素从秸秆向子粒的转运受到限制,子粒含氮量下降,氮素收获指数显著降低。滴灌条件下,氮磷钾肥平衡施用玉米养分吸收均衡、分配合理,物质生产和产量显著高于传统灌溉施肥方式。  相似文献   

7.
对6个试验点N、P 和K 肥用量16年连续试验后的P 和K 残留效应进行了研究。经过两年的棉花叶片样品和一年的土壤样品分析,找出施肥与产量的相关。发现各点N 素最好用量为34到135公斤/公顷,施N 对产量的效应达高度显著水平。产量最好处理的叶片含N 量是3.1—4.9%。发现各点施N、叶片N 和产量之间为显著的正相关。只有2个点的土壤对P 的施用产生反应。叶片P 资料指出含P0.3%是适宜的。发现叶片P 与土壤P 和产量相关。有个5点试验表明,在大多数情况下,施K 量、土壤K 值、叶片K 和产量之间的相关都是显著的。产量最好小区的叶片含K 量是0.9—1.57%。本文还报道了384个样品的叶片N、P、K、Ca、Mg、Fe、B、Zn和Al 的平均含量。  相似文献   

8.
崔云玲  郭天文 《玉米科学》2007,15(3):118-121
温室盆栽与田间试验研究甘肃省临夏积石山红粘土营养状况。结果表明,盆栽红粘土缺N、P、K、S、Cu、Mn和Zn,未表现缺Mo;Fe和B元素充足。减N、P、K、S、Cu、Mn和Zn处理的作物相对产量分别为53.2%、39.5%、89.4%、84.4%、82.5%、83.5%和95.2%。土壤养分亏缺顺序为P>N>Cu>Mn>S>K>Zn;N、P和Zn肥为大田该红粘土主要限制因子,其次为S、Cu和K,土壤中不缺Mo,OPT中氮量适中。与OPT相比,减N、P、Zn和Cu玉米分别减产52.0%、21.2%、22.3%和17.3%,增加N用量产量降低8.4%。推荐施肥配方为N210kg/hm2、P2O5120kg/hm2、K2O60kg/hm2、S90kg/hm2、Cu3.75kg/hm2和Zn1.5kg/hm2。  相似文献   

9.
氮磷钾配施对木薯产量和淀粉含量的效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华南8号木薯为研究对象,通过311三元二次D-最优饱和试验设计试验,探讨N、P、K配施对木薯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在此立地条件下,可获得最大的鲜薯产量为46.62 t/hm2,此时对应氮、磷、钾施肥量分别为167.13、26.51、179.82 kg/hm2。单因子效应分析表明,氮、磷、钾对木薯产量的影响以钾肥最大,氮肥次之,磷肥最小。双因子互作效应分析结果表明,N、K双因子之间的交互效应最大,N、P二因子之间的交互效应不明显,P、K与木薯产量的效应小于N、K效应,大于N、P效应;按三元二次D-最优饱和试验设计氮、磷、钾配施对木薯淀粉含量和干物率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为明确春季调控措施对冬小麦生长发育和籽粒产量的影响,以冬小麦品种石新828为材料进行田间试验,4个处理分别为:起身期追全部氮肥(除基肥外,下同)并叶面喷多效唑(N1);起身期追2/3氮肥并喷多效唑+拔节期追1/3氮肥(N2);起身期追1/3氮肥+拔节期追2/3氮肥(N3);拔节期追全部氮肥(N4)。生育期间测定群体和个体生育特性,成熟期调查产量性状。结果表明,N1和N2处理小麦拔节期的总茎数、叶面积指数(LAI)和干物质积累量均显著高于N4和N3处理。孕穗期N4和N3处理小麦的总茎数、LAI和干物质积累量显著高于N1和N2处理。开花到成熟期各处理的总茎数、LAI和干物质积累量差异均不显著。孕穗期前,不同处理的株高差异不显著,孕穗期后,N4处理的株高最高,且显著高于N1处理。各处理基部节间直径和中上部节间长的差异不显著,N4处理基部第一节间长度显著大于其他处理。随追氮时期前移或前期施氮量增多,不孕小穗数减少,结实小穗和穗粒数增加,N1比N4处理不孕小穗数显著减少,结实小穗和穗粒数显著增多。N1处理小麦成熟期的千粒重最高,且显著高于N4处理。N1处理的籽粒产量最高,且显著高于N3和N4处理。起身期追氮配合多效唑调控,可以获得比拔节期追氮更高的穗粒数和千粒重,从而获得更高的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