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以中稻品种Y两优1号、黄花占和晚稻品种湘晚籼17号、天优华占为材料,研究了垄作梯式栽培对水稻根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各品种垄作梯式栽培条件下的白根数较普通平作显著增加,灌浆期与成熟期表现一致;(2)与垄下水稻根系相比,垄上和垄中水稻根系白根数、总根数、根干重和根体积均增加;(3)垄作梯式栽培条件下杂交稻单位面积的根体积和根干重高于普通平作,而常规稻变化规律不明显.垄作梯式栽培模式改善了土壤条件,尤其是垄上和垄中土壤条件,促进了水稻根系的发育,为高产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垄作栽培对冬小麦根系活力和旗叶衰老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5,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明确垄作栽培条件下冬小麦根系活力与旗叶衰老的变化规律,采用垄作种植方式与传统平作栽培相比较的方法,研究了2种不同种植方式对2个小麦品种烟农19和济麦19根系活力及旗叶衰老的影响。结果表明,垄作栽培中由于小麦种植在垄顶上,0-60 cm土层根系干重较平作栽培增加12%以上,深层土壤(20-60 cm)根系活力得到极显著提高。在垄作栽培条件下,小麦生育后期旗叶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较传统平作均有显著提高。开花15 d后,垄作栽培条件下的SOD、CAT、POD活性及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等较传统平作栽培均有显著提高,MDA含量显著降低。垄作栽培与传统平作栽培在同等节水条件下有利于提高小麦深层根系活力,延缓旗叶衰老。  相似文献   

3.
耕作方式影响玉米的生长和产量。设置旋耕垄作(RT)、旋耕垄作深松(RTS)、免耕(NT)、免耕深松(NTS)、旋耕平作(FT)、旋耕平作深松(FTS)6个处理,分析不同耕作方式对玉米苗期根系生长、干物质积累、净光合速率和产量构成,研究不同耕作方式对半干旱区玉米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免耕处理显著降低了玉米苗期根系的鲜重、干重和体积。旋耕垄作、旋耕平作和免耕结合深松处理干物质积累量较未深松处理增加 3.17%~15.08%,旋耕平作结合深松处理提高了玉米有效穗数、玉米净光合速率,进一步提高玉米产量。  相似文献   

4.
施氮量对东北粳稻根系形态生理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东北粳稻牡丹江27和牡丹江31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氮肥水平对东北粳稻根系形态和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同一生育时期,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水稻根数、根长、根粗、根体积和根干质量等指标也有所提高,根系的总吸收面积均也有所增加。三种氮肥水平下地上部干质量均随生育进程急剧增加,两品种的根干质量在孕穗期和抽穗期达最大值,抽穗期后根冠比降低,而地上部干物质量增大,单株根系伤流强度都随着抽穗后时间的推移先升高后降低,两品种根系α 萘胺氧化力分别在抽穗期和乳熟期达最大值,且根系氧化力在各时期的变幅随施氮量的提高逐渐变小。水稻在孕穗期的根数、根长、根粗、根干质量和根冠比与产量之间的相关性达到显著水平,各生育期根系的总吸收面积和比表面积均与产量呈正相关,且在乳熟期时相关系数最大。  相似文献   

5.
不同种植方式对小麦群体质量和产量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为了深入研究小麦垄作栽培的增产机理,采用“大田切片法”研究了小麦不同种植方式(垄作和传统平作)的群体质量和产量结构。结果表明,垄作小麦冠层不同层次(上、中、下层)叶面积系数均高于平作小麦,并且群体透光率在各时期垄作也优于平作;垄作小麦的群体和旗叶光舍速率及干物质积累等指标也大于平作。表明小麦垄作栽培显著改善了群体质量。对小麦群体干物质的调查表明,垄作栽培提高了小麦茎秆基部充实度,因而垄作小麦的抗倒伏能力较强。垄作小麦较平作小麦增产11%左右。  相似文献   

6.
垄作栽培对小麦生理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垄作栽培对小麦生理特性和产量的影响,以豫麦50(弱筋)、郑麦975(中筋)和藁麦8901(强筋)3个小麦品种为材料,分析了2种栽培方式(平作、垄作)下小麦生理特性和产量的差异。结果表明,垄作小麦灌浆后期旗叶生理活性高于平作。藁麦8901和豫麦50及郑麦975在灌浆后期旗叶SPAD值均是垄作高于平作,同时垄作栽培也有助于增强旗叶游离氨基酸含量和NR(硝酸还原酶)的活性,提高旗叶氮素同化能力,促进生育后期旗叶氮素向籽粒的再运转。垄作栽培小麦产量较传统平作有显著提高,增产幅度达9.26%~14.52%。垄作栽培主要通过增加小麦穗粒数或单位面积穗数来提高小麦产量,而对千粒重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不同栽培方式对夏玉米根系及叶片生长发育和主要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垄作栽培夏玉米与传统平作栽培相比,根系发达,0~50 cm土层各层次根系干重均增加;各叶位叶片宽度增加,长度基部1~5叶位缩短、中上部增加;各期叶面积系数都较大。垄作栽培比传统平作增产12.1%。  相似文献   

8.
不同施磷量对大豆苗期根系形态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7  
通过盆栽试验,对不同磷施用量条件下的大豆根系形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磷显著增加根系干重、根长、根表面积和根体积,在低磷P50(50mg/kg)处理下,根干重、根长、根表面积和根体积分别比P0(0mg/kg)处理增加88.0%、97.1%、101.7%和104.9%。适量的磷可促进根系的生长,增大根系在土壤中的养分吸收空间。磷对大豆根系形态性状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根量及根长的增加上,而与不同粗细的根系分布比例关系不大。在不同施磷处理间,高磷P100(100mg/kg)处理的根系性状弱于低磷PSO处理。磷对根系的促生长作用是有一定范围的,过高的磷不但不会进一步改善根系性状,反而对其生长产生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9.
以不同氮肥配置栽培的水稻空育131为材料,测定其干物质生产和产量等的变化。结果表明,供试品种在不同氮肥配置下的群体生长发育情况不同,氮肥在基蘖肥、调节肥、穗肥、粒肥中的比例以75:20:5对空育131的群体茎数动态、叶片氮含量、叶面积及地上干物重有促进作用而明显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10.
《杂交水稻》2019,(5):39-45
水稻营养应答和根生长基因NRR(Nutrition response and root growth)是一个多效基因,负调控水稻根系生长并参与调控营养组织淀粉合成。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对水稻品种空育131的NRR基因进行编辑,获得2个NRR基因敲除的非转基因纯合突变体。突变体植株在各种营养条件下(有氮磷钾、无氮、无磷、无钾、无氮磷以及无氮磷钾)其幼苗主根长度、单株根数和根鲜重都显著高于野生型,这说明敲除NRR基因能够显著改良水稻的根系生长,为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快速改良水稻品种的根系生长提供了一种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1.
耕作方式对水稻光合及根系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9311为材料,对水稻垄作和传统耕作方式下的光合特性、根系特点和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与传统耕作方式相比,垄作方式下水稻的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和水分利用率(WUE)等光合参数的值均显著增大,根条数、根干重、根系活力和根系CAT、SOD、POD酶活性极显著提高,MDA含量极显著下降,分蘖数和有效穗数分别增加16.67%和33.98%.垄作主要通过改善根系吸收,增加分蘖和有效穗数及提高光合速率,达到增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在高海拔寒冷稻作区,通过晒水池增温进行温水灌溉和垄作栽培提高土壤温度。垄作栽培、温水灌溉在移栽后到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的土壤日平均温差分别比常规栽培(对照)高2.94℃和0.57℃。通过调查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水稻的分蘖发生数量和质量,探讨增加土壤温度对水稻分蘖发生和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丽粳10号垄作栽培、温水灌溉成穗率比对照分别高14.59和0.14个百分点,大白谷分别高12.08和2.09个百分点。丽粳10号垄作栽培、温水灌溉的产量分别比对照高13.79%和10.82%,大白谷分别高13.35%和11.54%。土壤增温可促进高寒生态区水稻早发和干物质积累,增加有效分蘖,优化群体质量,提高成穗率和产量。  相似文献   

13.
为探究粉垄耕作不同深度对新植蔗和宿根蔗根系形态发育、养分吸收及产量差异,探索适合的粉垄耕作深度,为推广粉垄耕作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以‘桂糖42号’为供试材料进行田间试验,设立常规浅耕、粉垄浅耕、常规深耕和粉垄深耕4个处理。结果表明:粉垄浅耕处理下,新植蔗产量比常规浅耕和常规深耕处理分别提高了24.9%和12.4%;宿根蔗产量比常规深耕处理提高了9.7%。相比于粉垄深耕,无论是新植蔗还是宿根蔗,粉垄浅耕均表现出一定的增产趋势。除粉垄深耕处理的新植蔗糖分略高于其他处理外,其余处理新植蔗和宿根蔗的茎长、茎径和糖分均无显著差异。与常规旋耕相比,粉垄耕作处理下新植蔗分蘖期根系长度、表面积和体积、侧根分支比例,以及中根、粗根比例大小规律均为粉垄耕作大于常规耕作。粉垄浅耕处理下新植蔗茎和叶部氮、磷、钾含量高于粉垄深耕,而根部氮、钾含量低于粉垄深耕。粉垄浅耕处理宿根蔗茎和叶部钙、硫、镁、锌和锰5种中微量元素低于粉垄深耕,根部5种中微量元素含量与粉垄深耕差异不显著。结果显示,粉垄耕作通过促进甘蔗根系生长发育,改善根系形态,促进了氮磷钾等养分元素的吸收,最终提高了甘蔗产量,并且粉垄浅耕的增产效果好于粉垄深耕。  相似文献   

14.
蚯蚓养殖对幼龄胶园土壤养分及橡胶树根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旨在探讨林下蚯蚓养殖对幼龄胶园土壤养分及橡胶树根系生长的影响。以牛粪作为原料,于 2017年4—11 月在 4 年生幼龄胶园铺设粪垄养殖蚯蚓,并测定土壤养分和根系生长情况。结果表明,与对照(CK)相比,铺设粪垄无蚯蚓养殖(WQ)和铺设粪垄蚯蚓养殖(Q)处理总体上可显著提高土壤硝态氮、速效磷、速效钾和土壤水分含量以及土壤 pH,而对土壤铵态氮、有机质、微生物活性及微生物群系数量无显著影响(p<0.05);和 CK 相比,WQ和 Q 处理显著促进根的生长,并提高吸收根的比例(p<0.05)。综上所述,在幼龄胶园养殖蚯蚓短期内(半年)可提高土壤速效养分含量,促进根系生长。  相似文献   

15.
免耕玉米秸秆覆盖水稻的生育特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2~2003年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玉米茬移栽稻不同耕作方式对杂交稻的产量和生长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茬晚稻以免耕畦作玉米秸秆覆盖处理产量最高,免耕玉米秸秆不覆盖处理次之,分别比传统翻耕移栽增产121%~20.5%和7.5%~7.7%。主要表现在白根比例高,根系伤流量大,分蘖早生快发,干物质量高。玉米茬晚稻免耕畦作玉米秸秆覆盖处理各主要生育期叶面积指数大,叶绿素含量和叶片光合速率高,氮素的积累和吸收量大。免耕玉米秸秆不覆盖处理开花前生长较旺,但后期存在早衰现象。  相似文献   

16.
以东农428和龙稻5号为试验材料,对不同栽培模式下东北粳稻光合物质生产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适宜垄距下采用高光效栽培模式,水稻的干物质积累、运转及叶面积、光合势等物质生产和光合生产特征明显优于其他栽培模式,其成熟期群体干物质量和产量比常规栽培分别高1.75~2.51 t/hm~2和2.66~3.78 kg/30 m~2。同为高光效栽培模式,(20+40)cm×15 cm的垄距处理其成熟期群体干物质量和产量明显高于(20+50)cm×15 cm的垄距处理,分别高2.00~2.67 t/hm~2和2.91~4.95 kg/30 m~2,说明行距超出适宜范围其群体干物质积累反而下降,不利于水稻高产群体的形成。  相似文献   

17.
2016~2017年,在大田微区PVC管栽条件下,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区为玉米自交系,裂区为水分处理,测定根系形态、根冠生长配比和产量等指标。研究结果表明,与耐旱性较弱的玉米自交系CML58相比,耐旱性较强的玉米自交系黄早四在水分胁迫后有效气生根根夹角增大明显,其根数、根长和根表面积等形态指标降幅峰值均早于CML58,40 cm以下土层的根长、根表面积和根体积降幅明显小于CML58,且0~20 cm土层的根系生长冗余在乳熟期后显著少于CML58,其根冠干重比降幅、根冠长度比和根冠面积比均高于CML58,根冠角度比较CML58小39.4%。与CML58相比,黄早四水分胁迫后能较好地调控有效气生根角度,及时调控根冠纵横生长,维持根系主要分布区结构与功能,提高深层根系分布比,减少根系生长冗余,提高物质转化效率。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旨在探讨林下蚯蚓养殖对幼龄胶园土壤养分及橡胶树根系生长的影响。以牛粪作为原料,于 2017 年 4—11 月在 4 年生幼龄胶园铺设粪垄养殖蚯蚓,并测定土壤养分和根系生长情况。结果表明,与对照(CK)相比,铺设粪垄无蚯蚓养殖(WQ)和铺设粪垄蚯蚓养殖(Q)处理总体上可显著提高土壤硝态氮、速效磷、速效钾和土壤水分含量以及土壤 pH,而对土壤铵态氮、有机质、微生物活性及微生物群系数量无显著影响(p<0.05);和 CK 相比,WQ和 Q 处理显著促进根的生长,并提高吸收根的比例(p<0.05)。综上所述,在幼龄胶园养殖蚯蚓短期内(半年)可提高土壤速效养分含量,促进根系生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水氮管理措施对不同氮效率水稻根系构型、氮素吸收利用和产量形成的影响,以及根系性状特征与氮素吸收利用和产量关系。【方法】试验采用三因素裂裂区设计,主区为2个不同氮效率水稻品种德香4103(氮高效型)和宜香3724(氮低效型),裂区设置"常规灌溉"和"控制性交替灌溉"2种水分管理方式,裂裂区为SPAD指导施肥、优化施肥以及农民习惯施肥3种施氮模式,运用岭回归分析方法探究根系构型与氮素吸收利用和产量的关系。【结果】水稻抽穗期根系性状、产量、每穗粒数、千粒重及总颖花量均存在显著的基因型差异。氮高效品种德香4103每穗粒数多,群体库容量大,产量较氮低效品种宜香3724高0.24%~11.31%;控制性交替灌溉有利于水稻千粒重的增长,常规灌溉则对水稻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及群体颖花量提高更为有利;SPAD指导施肥和优化施肥处理能够提高水稻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扩大群体颖花量以保证其对农民习惯施肥的产量优势;由于水氮互作效应的存在,控制性交替灌溉下施氮处理与空白处理水稻千粒重的差距比常规灌溉的大幅降低,使得控制性交替灌溉下施用氮肥的增产效果更佳。德香4103的氮肥生理利用率较宜香3724平均高8.69%,常规灌溉下水稻氮积累量较高,控制性交替灌溉下氮肥回收率、农学利用率、生理利用率均较优;与农民习惯施肥处理相比,SPAD指导施肥与优化施肥模式更有利于水稻氮素吸收利用效率的提高。拔节期、抽穗期和成熟期水稻根系构型与产量岭回归方程的决定系数范围为0.4198~0.9028,其中,抽穗期根系性状与产量关系最为密切,氮高效和氮低效品种的决定系数均超过0.9。在拔节期,水稻细分枝根长对产量影响最大;在抽穗期,氮高效和氮低效品种存在差异,前者是粗分枝根长,后者是细分枝根表面积对产量影响最大;在成熟期,不定根长与产量关系最为密切。水稻抽穗期根系构型对氮积累量变化的解释程度较高,岭回归方程决定系数均接近0.7。就水氮管理措施而言,氮高效和氮低效水稻均应采用常规灌溉配套SPAD指导施肥或控制性交替灌溉结合优化施肥来实现产量的提高。【结论】水稻抽穗期根系构型与产量、氮积累量关系密切,采用合理的水氮管理措施能够实现水稻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效率的同步提高。  相似文献   

20.
采用振荡培养(移除根尖边缘细胞)和静置培养(保持边缘细胞附着在根尖)方法,对比研究盐胁迫对黑豆根系生长和根尖边缘细胞发育、根系Na+、K+含量的影响以及根系生理特性的变化。结果显示:100和200 mmol.L-1NaCl处理抑制边缘细胞发育,引起根系相对电导率和MDA含量增加。振荡培养去除根尖边缘细胞处理36 h,黑豆根相对伸长率、根尖K+含量明显低于对应NaCl浓度的静置培养处理,同时根尖Na+含量、相对电导率和MDA含量在去除边缘细胞后显著增加。说明包裹于根尖的边缘细胞通过调节Na+和K+的吸收和维持较高的细胞膜完整性,以适应盐害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