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1987~1990年对1537份广东普通野生稻(Oryza sativa L.f.spontanea Roschev.)进行了筛选鉴定。供试虫源采自本院稻田,经扩大繁殖备用。供试样本由广东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野生稻组提供。抗性对照品种为IR13475-7-3-2,以广陆矮4号为敏感对照品种。采用套袋防止异交的方法采集种子;用苗期群体接虫进行初筛;筛出50份抗性材料,剔除敏感植株后移植,分蘖期分丛笼罩接入高龄若虫作生存率测定,作为重复鉴定;评出9份相对生存率40%左右的材料,从中选取生存率最低的单株进行繁殖,再作害虫群体增长、泌露面积测定。初筛不设重复,其余测定为三次重复。  相似文献   

2.
在粮食作物上进行广泛的杂交,是把理想的特性从野生种转移到栽培种上来的一种有效的育种手段。二倍体野生稻如曲须根野生稻(Domin)、药用野生稻( Wall)和短药野生稻( Chev和Roehr)的一些材料,均抗各种生物型的褐飞虱。为了从这些野生稻转移抗褐飞虱基因,我们用这些材料与具有改良株型但感飞虱的品系-IR1529-680-3—2、 IR 25587—3—3—3—3和IR31917—45—3—2进行了杂交。 我们用曲须根野生稻的三个材料、药用野生稻的五个材料和短药野生稻的一个材料作父本,与三个栽培品系进行杂交。由于亲本间的不亲和性,结实率很低,获得的极少量杂…  相似文献   

3.
大豆耐热机制的自然积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基础耐热性较强的大豆品种岔路口1号和金大332,耐热性中等材料苏丰和58-161,耐热性较差材料苏系5号和苏豆1号,探讨大豆在连续高温逆境栽培下耐热性的积累情况。1990年将上述材料全部繁种后分成2份,1份每隔1年在南京6月10—20日播种,开花时间稳定在7月底8月初,让其在连续10年的高温条件下接受自然驯化;另1份存放于冷库内,与2000和2010年各种植1次。2011年在高温胁迫栽培下比较高温驯化材料和未驯化材料的耐热机制积累效应。经过高温驯化的材料籽粒产量增加了69.38%,基础耐热性较强、中等、较差的材料分别增产40.50%、47.44%和114.25%。在其他农艺性状方面,以6个品种的综合表现看,经过高温驯化的品种,在高温胁迫栽培下,单株产量、单株荚数和每荚粒数分别比未驯化材料增加了62.89%、43.70%和13.37%,百粒重则下降了2.74%。经过高温驯化的材料,抵抗高温逆境的能力明显增强,最终导致了产量的明显上升。在产量构成因素中,以单株荚数的贡献最大,第二位是每荚粒数,百粒重呈轻度负向效应。  相似文献   

4.
中国在稻种资源的考察收集,形态农艺性状鉴定、分类与编目, 抗重要病虫和冷、旱、盐等鉴定和米质测定,种质保存,种质性状资料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均取得了明显进展。至1990年底, 已编入国家稻种资源目录的品种和材料共61 355份,其中52 129份种质的种子已进人国家种质库长期保存,建立了两个国家野生稻保存圃,入圃野生稻材料5 000余份,为我国稻种资源的深入研究与分发利用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5.
广西野生稻资源抗稻瘟病材料的鉴定与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过3代自交纯化与稻瘟病抗性鉴定,在1500份普通野生稻(Oryza rufipogon Griff.)中发现38份抗病材料,在113份药用野生稻(O. officinalis Wall. ex Watt.)中发现18份抗病材料。普通野生稻和药用野生稻相同材料在不同年份的田间病区诱发鉴定中,各级抗性植株分布差异不显著,鉴定结果表现一致。与普通野生稻相比,广西药用野生稻抗性基因发生的频率显著较高、抗性稳定,是一种特殊抗性类型,从中获得具有重要利用价值的新抗性基因的可能性较大。研究还表明,自交提纯能够明显提高这两种野生稻的平均抗性水平。在田间病区诱发条件下,广西普通野生稻抗性材料出现的频率与地区居群的遗传多样性没有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采用ISSR标记,对云南三种野生稻遗传多样性进行研究,并以竹类、栽培稻粳稻02428和籼稻金刚30以及非洲长雄野生稻为对照进行聚类分析,探讨云南三种野生稻遗传进化方向。结果表明,33条ISSR引物,在所有的材料中总共扩增出464个等位基因,平均每条引物扩增出多态性条带14.1条;从总体水平上看,云南三种野生稻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三种野生稻的多态位点数NP、多态位点百分率p、有效等位基因数Na、观察等位基因数Ne、Nei基因多样性指数H和香农指数I分别为357、76.74%、1.7694±0.4217、1.3391±0.3637、0.2037±0.1851和0.3180±0.2532;三种野生稻品种间基因分化系数Gst为0.5194,品种间的基因流Nm为0.4627,说明三种野生稻之间基因交流水平低,品种间存在较大的遗传分化。UPGMA聚类分析表明,在三种野生稻的进化过程中,疣粒野生稻分化最早,其次为药用野生稻,普通野生稻分化最晚。  相似文献   

7.
应用RFLP标记研究亚洲栽培稻的起源与分化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选用分布于10条水稻染色体的20个DNA探针,分析了来源于广东、广西、福建、湖南和江西等5省的14份亚洲普通野生稻材料以及来源于8个国家的19份亚洲栽培稻材料的RFLP。17个探针能在研究材料间检测到多态性,以一种酶为基础,共检测到67条多态性带。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所有野生稻材料归入野生稻组,栽培稻材料分别归入籼稻组或粳稻组。三组区分明确,且三组之间的遗传距离差别很小,表明灿粳稻是几乎同时从古老野生稻种分化而来的。另外,所有普通野生稻材料在籼粳分化方向基本都属于中间类型,且变异幅度不大于籼粳稻组内各材料在籼粳方向的变异幅度。  相似文献   

8.
以‘大西洋’、‘荷兰15’、‘夏坡蒂’3个加工型马铃薯为供试材料,探讨整薯与切块播种对河西走廊加工型马铃薯品种生长发育及品质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整薯播种较切块播种生长优势明显,出苗率高5~7个百分点,单株根数多2.0~3.2条,芽长长0.5~0.8cm,株高高2.3~2.7cm;整薯播种经济性状优于切块播种,平均单株结薯数多0.8~1.8个,单株主茎数多0.7~1.6个,平均单薯重高15.5~16.0g,大薯率高12.9~19.9个百分点,商品薯率高20.3~22.9个百分点,增产率18.17%~26.00%;整薯播种干物质、可溶性总糖、淀粉含量显著高于切块播种,分别高1.59~3.87,0.17~0.21和2.10~3.07个百分点。该研究结果为推广整薯播种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我们新收集到的40多个亚洲棉,属6个地理族系,它们的生育期约在98~151天,可以划分成早、中、晚3个熟型。本研究于1989~1990年进行,分4月29日和5月13日两期播种,每材料播种3~5行。目的在于介绍亚洲棉的生育期与熟性,供研究和利用。  相似文献   

10.
一、选育经过1972年,用徐州68—4作母本,花80作父本,进行有性杂交选育而成的。 1973年将F_0代种子全部单粒播种,于各生育期调查杂种的性状表现,收获时选留了31个丰产性能良好的单株。1974年F_2代于杂种圃,以单株为单位进行林行种植,每个单株播种2—3行,每行25株。收获时选留了72夏/2—2,对这个林行的经济性状进行了严格考查,选拔了生长势强、分枝粗壮、株形直立、开花早、结果多、单株生产力高、整齐一致的16个单株混合留种。1975年春,将72夏/2—2定名为花37,越级提升参加品比试验,进行产量鉴定。  相似文献   

11.
1993~1994年对棉花8个品系单株选系和群体选系播种后代的黄萎病与产量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群体选系比单株选系黄萎病病指降低10左右,产量可提高20%左右。  相似文献   

12.
不同生态型普通野生稻花药培养力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我国匍匐、倾斜和直立型普通野生稻进行了花药培养力的研究。供试的37份普通野生稻其花药培养力存在明显差异,愈伤诱导率变幅0~9.1%,绿苗率变幅0~32.1%,其中有31份材料可得到花培绿苗,占83.8%%。花药培养力的高低顺序为:栽培籼稻>栽培稻/野生稻杂种>直立型普通野生稻>倾斜型普通野生稻>匍匐型普遍野生稻。不同培养基对不同生态型普遍野生稻具有不同的花培效率。改良N6一号培养基具有显著提高花培效率的作用,适合各型普通野生稻的花药培养。  相似文献   

13.
一、材料和方法 1.亲本材料来源 协青早不育系的细胞质来自从江西省引进的一种矮秆野生稻。它株型矮、匍匐,分蘖力很强,谷粒瘦小、短芒,叶鞘和稃尖无色,极易落粒,柱头外露,对日照反应不敏感,在当地春、夏播种均能正常抽穗,对野败型不育系具有恢复力。1979年秋于福建厦门从中发现一株雄性不育株,我们简称“矮败”。原始“矮败”雄性不育株,分蘖力中等,花药瘦小,不开裂,呈水浸状乳白色,内含畸形败育花粉,套袋自交100%不育。其矮秆野生稻和原始“矮败”不育株的形态特征如照片所示。 协青早保持系是从不同生态型早籼与晚籼杂交品系中选育而成。…  相似文献   

14.
云南疣粒野生稻34个居群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应用13个ISSR引物对云南省分布的疣粒野生稻 (Oryza meyeriana Baill.) 34个居群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检测到135个多态性位点,多态性位点百分率(PPB)为80.36%。在居群水平上,基因多样性指数(H)和Shannon信息指数(I)分别为0.2666和0.4028。把云南疣粒野生稻34个居群分别按照行政区、经纬度、河流流域和海拔划分成不同类型,计算它们的 Na、Ne、H、I和 PPB各项数值,发现疣粒野生稻遗传多样性以思茅市最高,临沧、西双版纳次之,保山、德宏最低;太平洋水系澜沧江中下游海拔较高的疣粒野生稻居群多样性较丰富。可将云南疣粒野生稻分为两大群,一大群是思茅地区的材料,另一大群包含德宏、临沧、西双版纳地区的材料。最后讨论了疣粒野生稻种质资源保护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5.
野生稻增产QTL导入超级杂交中稻父本9311的增产效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获得的(9311/野生稻∥9311)BC4F3群体中选择分别携带纯合野生稻增产QTL yldl.1和yla2.1及同时携带yldl.1和yla2.1且农艺性状优良的单株各5株与培矮64S测交配制15个杂交中稻组合,以两优培九为对照,研究野生稻增产QTL的增产效果。结果表明:15个携带野生稻增产QTL组合的理论产量均高于对照,平均增产16.41%;有14个组合的实测产量高于对照,增产组合比例为93.3%,平均增产7.14%。从产量结构看,野生稻增产QTL主要是通过有效穗数的增加和结实率、千粒重的提高实现增产。说明野生稻增产QTL在改良9311的杂种中得到表达,具有显著的增产效果和重要的育种价值。  相似文献   

16.
一个普通野生稻资源SB1对三化螟、褐稻虱的抗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化螟Scirphaga incertulas是亚洲稻区的主要害虫,具有多发性、钻蛀性为害特点,药剂防治技术难度大,造成损失重。寻找抗源、培育抗螟品种是最理想的防治方法。60年代以来,国内外学者开展了大规模的搜寻抗源活动,在数万份地方稻种资源或野生稻中,仅找到极少对三化螟抗性1~3级的材料。我们从80年代初开始先后筛选了2200多份品种资源,发现引自澄海县的一份普通野生稻Oryza sativa L.f.spontanea Roschev(代号SB1)对三化螟褐稻虱Nilaparvata lugéns有明显抗性,1990~1991年参照国际水稻研究所的方法及抗性评级标准,采用笼罩等量接虫,抗感对比法,对SB1抗性机制进行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7.
豫南地区花生就地加代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早熟花生品系9123为材料,研究豫南地区花生就地加代的可行性。结果表明,春播覆膜种植与正常夏播种种植在株高、有效分枝数、单株孢果数及单株产量等方面均表现差异不显著;秋播花生的各项经济性状指标均低于正常夏播花生,差异极显著。  相似文献   

18.
以本地主栽大豆品种北丰9号为材料,研究了东宁县第三积温条件下,不同播期对大豆物候期、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播期范围内,播种越晚,温度越高,出苗越快;适时播种比过早过晚播期产量、单株粒数、百粒重均高,说明适时播种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9.
大豆抗旱性鉴定指标评价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4  
选用10个不同生态类型的大豆品种,采用盆栽播种,分别在正常供水与水分胁迫条件下,测定并分析了花荚期与品种抗旱性有关的多项生理生化指标,并结合大田试验对材料进行抗旱性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株高、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分枝数、株重、地上干物重和根干重等生态形态指标及相对电导率、RWC、光合速率、各种保护酶的活性等生理生化指标都可作为抗旱性综合评定的指标性状.生理生化和形态多个指标相结合进行品种的评价和选择是较好的抗旱育种方法.  相似文献   

20.
水稻白叶枯病是主要的稻作病害之一。相关研究表明,疣粒野生稻高抗白叶枯病,甚至对白叶枯病免疫。为了探索病原菌发生变异情况下,疣粒野生稻抗性的变化情况,本研究利用收集的24个国内外白叶枯病菌系,采用孕穗期剪叶接种的方法,鉴定并评价了36份云南疣粒野生稻的抗病性。结果表明,参试的大部分材料表现为典型的白叶枯病症状,病斑为褐色,病斑长度0.00~0.30 cm;供试材料整体抗性水平较好,44.44%的材料对24个菌株抗性达到了高抗甚至免疫水平,其中,OM2-1在抗性和抗谱方面均表现最优;从居群来说,除景洪景讷和勐海勐往2个居群外,其余居群的抗性达到高抗甚至免疫的程度,耿马孟定的野生稻抗性表现最优;另外,大部分参试的疣粒野生稻杂合度高,同一居群的不同材料对白叶枯病的抗性差异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