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利用重组自交系群体定位玉米生育期相关性状QTL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玉米自交系80007和80044为亲本,衍生包含355个家系的重组自交系(RIL)F9群体,采用SSR标记构建包括219个标记的连锁图谱,图谱总长度2 133.5 cM,标记间平均距离9.7 cM。采用完备区间作图法对控制玉米抽雄期、散粉期、吐丝期以及散粉至吐丝间隔期的4个生育期相关性状进行QTL分析。结果表明,共检测到60个QTL,其中抽雄期检测到20个QTL,吐丝期检测到15个QTL,散粉期检测到20个QTL,散粉至吐丝间隔期检测到5个QTL。共有7个QTL对表型变异的解释率超过了10%,表现为主效QTL效应,分布在第3、4和第9染色体。有11个QTL在不同环境中能重复检测出,是受环境影响较小、为较稳定的QTL。分析发现,生育期相关性状的QTL在染色体上有"成簇"分布的现象,并且贡献率较大的QTL控制着多个相关性状。结果表明,bin3.04-3.05、bin3.09、bin7.03和bin9.02-9.03是生育期相关性状QTL的密集区域,这些区域存在对生育期相关性状重要作用的位点。  相似文献   

2.
利用F2:3群体对玉米花期相关性状的QTL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以玉米自交系四287与四144为亲本的188个F2:3家系为材料, 考察玉米花期相关性状, 并利用该群体的分子遗传连锁图谱进行QTL分析。结果表明, 共检测到11个与玉米花期相关的QTL, 包括与抽雄期相关的2个QTL, 位于第3和第8染色体上, 贡献率分别为21.9%和13.6%;与散粉期相关的3个QTL, 位于第1、3和第8染色体上, 贡献率分别为14.8%、21.0%和18.5%;与吐丝期相关的2个QTL, 位于第3和第8染色体上, 贡献率分别为16.5%和20.1%;与散粉-吐丝间隔期相关的4个QTL, 位于第1、6、7和第8染色体上, 贡献率分别为23.5%、25.3%、28.9%和20.9%。这些QTL的基因效应以部分显性和显性为主。  相似文献   

3.
以豫86×豫M1-7构建的RIL群体为作图群体,结合SNP和基因芯片技术对RIL群体进行基因型分析,构建连锁图谱,进行玉米开花期相关性状的QTL鉴定。通过对2年3点玉米开花期相关性状QTL分析,共鉴定到48个开花期性状相关的QTLs,包括18个抽雄期QTLs、16个吐丝期QTLs和14个散粉期QTLs。这些QTLs分别分布在第1、2、3、5、6、7、9、10号染色体上,单个表型贡献率范围在1.67%~20.33%;有一个QTL在3个环境下稳定检测到,3个QTL在2个环境下稳定检测到;有控制吐丝期的qDTS3-1(2018年郑州)和qDTS3-1(2019年郑州)在两个环境下稳定检测到,且贡献率为15.44%和10.12%;一个贡献率达到13.01%的环境性稳定性位点qDTA9-3,可以供分子标记辅助育种选育目标性状。  相似文献   

4.
开花期对玉米适应不同环境具有决定性作用,是重要的育种目标,对玉米开花期进行QTL定位是进行花期性状改良的基础工作。以玉米自交系黄早四和1462为亲本构建的F2:3群体为材料,结合高密度SNP标记对玉米抽雄期和散粉期进行QTL定位。结果表明,F2:3群体的抽雄期和散粉期呈正态分布,且两性状之间呈极显著相关。利用WinQTLcart 2.5软件的复合区间作图法共检测5个控制抽雄期的QTL,分别位于3、5、6、7、9号染色体上,贡献率在6.19%~26.39%;同时检测到4个控制散粉期的QTL,位于3、5、6、7号染色体上,贡献率7.48%~28.28%,这些QTL的基因作用方式以部分显性和超显性为主。共计发现3个主效QTL(贡献率超过10%),分别位于3号和6号染色体上。利用两个亲本的V6时期的茎尖进行转录分析,在主效QTL置信区间内共发现21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包含可能控制玉米花期的候选基因。  相似文献   

5.
玉米花期性状的主效SSR标记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凯  姜涛  才源  王丕武  陈雪峰  马科  周元元  卢石 《玉米科学》2015,23(1):33-38,44
根据国内外已发表的与玉米花期相关性状主效QTL(贡献率10%)连锁的SSR标记中,选取30对SSR标记引物,筛选玉米花期性状的主效SSR标记。选用花期不同的玉米自交系P014、P037、E1312为亲本,分别组配得到两个杂交后代F1(P014×E1312)和F1(P037×E1312),F1经自交获得两个F2(P014×E1312)、F2(P037×E1312)群体为试验材料。利用亲本、F1代对30对引物进行筛选,获得的特异性引物再通过F2群体单株花期性状与单株SSR标记的符合度和准确率验证,筛选出符合率大于50%的主效标记。结果表明,bnlg1505、bnlg1666、umc1663、bnlg128为玉米花期性状的主效SSR标记,其中,标记bnlg1505适用于筛选抽雄期晚、散粉期晚、吐丝期晚的材料,筛选准确率分别为56.5%、65%、60%;标记bnlg1666适宜用于筛选散粉期早、吐丝期早的材料,筛选准确率分别为65%、57.5%;标记umc1663和bnlg128适用于筛选散粉期早的材料,筛选准确率为68%和61.5%。  相似文献   

6.
利用昌7-2与热带自交系CML451构建的BC1群体开花期、株高以及产量相关性状进行QTL定位分析。通过复合区间作图方法共检测到与散粉期、抽丝期、株高、穗位高、穗长、穗粗、穗轴粗、穗行数8个性状相关联的QTL 26个。控制散粉期的qDTP5被定位于第5染色体上的umc1523-bnlg1660标记区间,其解释了16%表型变异;控制株高的qPH3被定位于第3染色体上的bnlg1798-bnlg1852标记区间,解释了19.9%表型变异;控制穗位高的qEH10-2被定位于第10染色体上的umc1911-bnlg594标记区间,解释了13.4%表型变异;控制穗长的qEL10-2被定位于第10染色体的bnlg1250-bnlg594区间,解释了13%表型变异;控制穗粗的qED5、控制穗轴粗的qCD5、控制穗行数的qER5均被定位于第5染色体上的bnlg1660-bnlg1208区间,分别解释了18.1%、11.3%与21.8%表型变异;qED7定位于第7染色体上的umc1154-umc1799区间,与穗粗相关,解释了21.9%表型变异。  相似文献   

7.
超级杂交稻协优9308重组自交系群体的穗部性状QTL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将281个株系组成的超级杂交稻协优9308重组自交系群体种植在海南陵水(2006年和2007年)和浙江富阳(2006年),采用Windows QTL Cartographer 2.5的复合区间作图法进行QTL检测。共检测到控制7个穗部性状的52个QTL,其中包括7个控制穗长的QTL,8个控制一次枝梗数的QTL,9个控制二次枝梗数的QTL,6个控制着粒密度的QTL, 7个控制每穗总粒数的QTL,11个控制每穗实粒数的QTL,4个控制结实率的QTL。单个QTL对群体性状表型变异的贡献率为23%~312%。控制穗部性状的QTL基本上以加性效应为主,上位性效应和环境互作效应不大。在3组试验中都检测到控制3个穗部性状的8个QTL:qPL-1,qPL-6-1;qTNSP-1,qTNSP-2,qTNSP-3;qNFGP-1,qNFGP-3-2,qNFGP-6-2。这些QTL,尤其是第3染色体RM168-RM143区间控制每穗总粒数的qTNSP-3和控制每穗实粒数的qNFGP-3-2,其加性效应值和贡献率均较大,可以考虑下一步进行QTL精细定位和克隆。研究发现多个重要QTL聚集区间,在同一QTL聚集区间,控制相关性状的QTL效应方向基本上相同,利用这些QTL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进行辅助选择,可望同时针对多个性状进行遗传改良。  相似文献   

8.
按Griffing双列杂交(Ⅳ)方法,分析了8个玉米自交系的播种至散粉期日数、播种至吐丝期日数和散粉至吐丝间隔在雨养地和水分胁迫下的GCA、SCA及遗传变量.结果表明:三者均以加性基因效应为主,选择时GCA较为重要;水分胁迫对生育时期的影响较大,对其遗传改进和选择应在正常条件下进行。  相似文献   

9.
远缘背景下玉米主要性状的QTLs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远缘杂交导入大刍草基因,创造玉米新种质,并对相关重要性状进行QTL定位,明确其QTL数目、位置和基因效应。以玉米自交系K169×1147构建的202个F2:3家系为作图群体,构建具有132对SSR标记的玉米遗传图谱,覆盖整个基因组1 979.6 cM,平均图距15.0 cM。利用完美区间作图法进行QTL定位分析,共检测到14个主要农艺和经济性状中的68个QTLs。其中,控制株高、穗位高和叶面积的有14个QTLs,单个性状的QTL为1~7个,每个QTL的作用可解释表型变异的1.71%~12.98%;影响雄穗性状的有11个QTLs,单个性状的QTL为3~8个,每个QTL的作用可解释表型变异的3.61%~14.87%;影响穗长等经济性状的有43个QTLs,单个性状的QTL为1~7个,每个QTL可解释的表型变异为3.87%~20.09%。  相似文献   

10.
为挖掘控制小麦幼苗性状与旗叶性状的QTL,并探讨两者的遗传基础,以京冬8号和矮抗58构建的RIL群体(207个家系)为材料,田间试验测定旗叶相关性状,水培试验测定幼苗期相关性状,通过完备区间作图对这些性状进行QTL研究。结果共检测到10个控制旗叶性状的QTL,单个QTL可解释1.98%~9.89%的表型变异,其中有6个QTL为主效QTL,分别位于1A、4D和5D染色体上;共检测到22个控制幼苗性状的QTL,单个QTL可解释1.14%~10.52%的表型变异,仅有2个QTL为主效QTL,分别位于1A和4D染色体上。除3D染色体上控制幼苗根长的QTL以及5D染色体上控制旗叶面积和旗叶宽的QTL表现为部分显性效应外,与其他性状有关的QTL均表现为超显性效应。1A、2D、4D、5A、5D和7A染色体上的分子标记存在多效性,其中2D(wmc170)和4D(barc308)染色体上与幼苗性状QTL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wmc170和barc308)也与旗叶性状QTL紧密连锁。  相似文献   

11.
玉米雌雄穗开花间隔影响穗粒数的潜在原因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玉米的雌穗与雄穗开花的时间常不一致,导致了雌雄穗开花间隔(ASI)的产生.ASI的延长会导致玉米穗粒数的减少进而影响到产量.对同一品种而言,逆境会导致ASI的延长,但不同品种的反应并不一致.从植株内部的竞争、植株间的竞争、粒数与ASI的关系、花粉供应及雌花的适应度方面探讨了ASI影响穗粒数的潜在原因。  相似文献   

12.
水稻叶挺长发育动态的QTL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采用条件复合区间作图法,分析籼型品种IR64和粳型品种Azucena为亲本的DH群体,对不同时期的叶挺伸长动态进行了QTL定位。检测到各时期影响叶挺长的非条件QTLs。随着叶挺的伸长,解释叶挺表型变异的所有非条件QTLs贡献率逐渐增加,到测定末期QTL的贡献率达到90.0%。条件QTL分析表明,Hls 1-2、Hls 3-3、Hls 2和Hls 4等位点的基因表达,在8月18日至9月7日和9月7日至9月17日两个时段较为活跃,与DH群体的拔节盛期和抽穗盛期相吻合。  相似文献   

13.
水稻抽穗期基因的精细定位、克隆和生物学功能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介绍了水稻抽穗期QTL研究的进展,在相同亲本日本晴/Kasalath衍生的不同类型的多个群体中,共检测到15个QTL;应用高世代回交后代,精细定位了其中8个QTL;将在初步定位时同一区间检测到的1个控制种子休眠期QTL(Sdr1)和1个抽穗期QTL (Hd8),分解为两个紧密连锁的基因;将经过精细定位表明可能具有双重功能的单个孟德尔因子Hd3,分解为两个功能不同的紧密连锁的基因Hd3a和Hd3b;根据QTL近等基因系的光周期反应以及这些座位间上位性互作的研究,明确了其中6个QTL的生物学功能;应用图位法克隆了其中3个QTL,研究了它们的表达和调控,并与拟南芥的同源基因进行比较。为水稻其他数量性状以及其他作物数量性状的遗传学研究,提供了一个范例。  相似文献   

14.
小麦抽穗期QTL及其与环境的互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筛选稳定表达的小麦抽穗期QTL用于辅助选择,以旱选10号×鲁麦14的DH群体为试材,在四种环境下对抽穗期进行QTL。结果表明,该DH群体抽穗期呈连续性分布,表现为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四种环境下共检测到6个抽穗期加性QTLs,分别位于1B、1D、4D、6B、7B、7D染色体上,LOD值为3.13~10.88,贡献率在1.57%~6.72%之间,其中QHd-1D-1和QHd-7B与环境具有互作效应。共检测到10对上位性QTL位点,互作效应值为-0.39~0.423,表型贡献率在1.39%~4.86%之间,其中4对上位性位点与环境具有互作效应。  相似文献   

15.
以掖478和齐319构建染色体片段代换系群体(CSSLs),分析石家庄、新乡、昌平、顺义4个地点的雄穗主轴长(TL)和雄穗分枝数(TBN)的表型鉴定数据。结果表明,在2个以上环境中共检测到27个雄穗主轴长QTL,分布在1、2、3、4、5、7、8、9和10号染色体上,其中,1号染色体上雄穗主轴长QTL位点最多;共检测到23个雄穗分枝数QTL,分别位于1、2、4、6、7、8和10号染色体,其中,1号染色体上雄穗分枝数QTL位点最多。验证了北方春玉米环境稳定的3个雄穗主轴长QTL和10个雄穗分枝数QTL,发掘到黄淮海环境特异的5个雄穗主轴长QTL和3个雄穗分枝数QTL。在4个环境下均能检测到5个雄穗主轴长QTL(qTL1-3、qTL1-4、qTL2-1、qTL3和qTL4-2)和1个雄穗分枝数QTL(qTBN1-7),可为控制雄穗主要性状的基因克隆和机理解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QTLs for heading date located in the region between Hd3a and Hd1 were detected using an F2:3 population developed from a residual heterozygous line (RHL) identified from the recombinant inbred lines of the indica rice cross Zhenshan 97B/Milyang 46. Linkage in coupling phase between the heading date QTLs and QTLs for yield traits detected in a previous study was found. Four more F2:3 populations were each developed from an RHL, which were homozygous at Hd3a and Hd1 but heterozygous in a portion of the intervals flanked by Hd3a and Hd1. QTLs for grain yield per plant, number of panicles per plant, number of grains per panicle and 1000-grain weight were detected in the heterozygous region. Five sets of near-isogenic lines (NILs) with overlapping heterogenous segments covering the interval RM6119-RM6779 were developed and used to validate and delimitate the QTLs. A QTL having a consistent effect for the number of grains per panicle was located within the interval RM19615-RM19652 that corresponded to a 514.4 kb region on chromosome 6. The same region might have pleiotropic effects on the other three yield traits analyzed, but the effects varied greatly among different populations and across different environments. This study suggests that it is possible to develop a population with little variation on heading date and to identify QTLs for yield traits that might not be associated with heading date by using information of the physical positions of DNA markers and cloned genes.  相似文献   

17.
不同种植密度条件下玉米茎秆穿刺强度QTL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四287与四144为亲本组配的188个F2:3家系为材料,分别于2013、2014年在2个种植密度下调查茎秆穿刺强度,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法进行QTL分析,研究玉米茎秆穿刺强度在不同种植密度下的遗传机制。结果表明,在2个种植密度下,共检测到13个与茎秆穿刺强度相关的QTL,分布于玉米的第1、2、3、4、6、7、8、9染色体上,单个QTL可解释3.8%~11.8%的表型变异,位于第6染色体检测到的QTL在所有环境中均能稳定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