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植物生长调节剂 2 -氯乙基膦酸 (商品名乙烯利 )进行棉花催熟 ,人为地将乙烯利作为外源激素用在棉花上 ,能迅速被棉植株各器官吸收 ,在体内分解产生乙烯 ,促进棉花早熟 ,最终能达到早熟、增产和改善棉花纤维品质的目的。经实践证明 ,乙烯利处理棉铃 ,一般可提早 7~ 1 0天吐絮 ,霜前花增加 2 0 %~ 30 % ,可有效解决棉花晚熟问题。另外 ,处理后的棉铃较集中吐絮 ,非常有利于机械收花。1适用棉田类型应用乙烯利催熟应根据当年的气候条件、棉株长势合理安排。对于那些本来可以正常成熟吐絮或单产水平很低的棉田 ,则不宜施用。适于乙烯利催…  相似文献   

2.
1990年在魏圩乡大滩村对后期离体棉铃进行了催熟试验,取得了较好效果。1991年又进行了乙烯利不同使用方法的催熟试验和示范。经调查,以0.2%乙烯利有效浓度在10月底对离体棉铃催熟效果最好。在同  相似文献   

3.
文摘     
92108经乙烯利处理的玉米生长、产量及产量组分——(G.R.Khosravi 等),PlantGrowthRegulation,1991,Vol.10,No.1,27~36(英文)1985和1986年,在艾奥瓦州埃姆斯附近的田间试验里,玉米品种 P3737(早熟),P3377(中熟)及 P3183(晚熟)种植密度每公顷为59000和69000株,在雄穗伸长期(TE)及其后第6天和果穗伸长期用每公顷0、140.280及560克乙烯利进行处理。1985年,按品种、种植密度及处理时期计算,乙烯利4种处理的平均产量分别是10.5、10.4、10.2和9.9吨/公顷,1986年是12.1、12.6、12。4及11.9吨/公顷;560克/公顷乙烯利处理1985年和1986年分别比对照减少倒伏85%和93%。随着乙烯利用量的增加,籽粒含水量和千粒重  相似文献   

4.
禾谷类作物因倒伏引起减产。曾报道过乙烯利可减少倒伏,然而,其对籽粒产量的影响仍有争论。本研究中,把所选择出的半矮秆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正常高度的大麦(Hordeum vulgare L.)和小黑麦(Triticale hexaploid L.)用乙烯利处理,测定:(1)乙烯利对产量影响与减少倒伏是否不同。(2)应用的最适生育期和浓度(公斤/公顷)。在两个生育朝,即孕穗后期和抽穗早期对田间生长的植株进行叶面施用(土壤是细砂混合潮湿堆积薄层干热软土)。在1976年,乙烯利应用的  相似文献   

5.
乙烯的形成是棉铃成熟开裂的必要条件。我国多数棉区,由于秋季气温降低,使棉体内乙烯的代谢受阻,影响棉铃的正常开裂吐絮。我们从1974年开始应用“乙烯利”进行棉花催熟试验。1975—1977年曾在河北省40多个产棉县进行了较大范围的生产试验,效果很好。这些试验很多是属于粮棉复种的棉田。本文仅就这类棉田的乙烯利催熟效果作一简结。试验方法和结果试验用药“乙烯利”(北京农药二厂产  相似文献   

6.
早熟丰是一种棉花新型复配催熟剂 ,主要成份为乙烯利和百草枯 ,成品 32 .5%绿色水剂。受农业部农业技术服务中心委托 ,1 999年在新疆北部早熟棉区对该产品进行了示范试验 ,效果良好。供试药剂为 32 .5%早熟丰水剂 (江阴农药二厂生产提供 )、2 0 %百朵水剂 (英国捷利康有限公司生产 )、40 %乙烯利水剂 (南京电化厂生产 )。设早熟丰每公顷 1 2 0 0 ml、1 50 0 ml、1 80 0 ml;百朵每公顷 1 2 0 0 ml,乙烯利每公顷 2 2 50 ml,清水为对照 ,共 7个处理。小区面积 2 97.5m2 ,随机排列 ,重复 4次。 4月 1 7日宽膜( 1 .4m)种植 ,5月 5日出苗。 9月上…  相似文献   

7.
摘要:为了适应棉花机械化采收,推进机采棉的发展。通过应用噻苯隆、乙烯利、百草枯等新型脱叶剂或催熟剂的单独施用或组合配施,进行机采棉田的脱叶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噻苯隆750g/hm2+乙烯利2250ml/hm2组合的月眨叶和催熟效果好。可在机采棉生产上应用。  相似文献   

8.
本文研究草地式果园多枝栽培番石榴的产量.将大约一龄的“Centeno Proli-fic”品种植株按27O00株/公顷(60×60cm)、37000林/公顷(90×30cm)以及73000株/公顷(45×30cm)三种规格超高度密植.定植后三个月,再用几种生长调节剂(丁酰肼、乙烯利、矮壮素阳离子、萘乙酸、paclobutrazol、地乐胺和JF7559)分别以250、500、1500、3000ppm浓度进行处理.种植密度显著影响植株高度、分枝数目及长度、开花和果实的数量、重量以及产量等.几种生长调节剂处理对上述性状除了株高以外无甚影响.2700株/公顷(60×60cm)的估算产量是30.6吨/公项,为番石榴草地式果园多枝栽培的最佳结果.在几种生长调节剂处理中,高浓度的乙烯利(500—3000ppm)对矮化植株和增加花朵数十分有效.本研究结果为发展番石榴草地式果园栽培法提供了初步资料.  相似文献   

9.
昌邑县龙池乡属滨海潮土。1989年植棉266公顷,平均每公顷产1.3吨(89.3公斤/亩);1990年植棉457公顷,每公顷产1.4吨(92.8公斤/亩);1991年植棉702公顷,每公顷产1.6吨(105.1公斤/亩)。获得了667公顷连片盐碱地棉花1500公斤/公顷(100公斤/亩)的好成绩。  相似文献   

10.
脱吐隆的应用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适应机械采棉的需要,2005年在123团农技推广站对棉花脱叶剂—脱吐隆进行了田间试验。1试验方法试验设在农技推广站一号地,土质为壤土,肥力中等。前茬作物棉花,收后结合机翻每公顷施棉花专用肥750kg、尿素75kg做底肥。结合开沟每公顷追施尿素300kg。4月15日采用机械覆膜,膜下点播。小3膜12行,膜宽1.15m。8月5日停止灌水。药剂为脱吐隆54%SC,伴宝(助剂),40%乙烯利水剂,脱落宝50%WP。设4个处理:每公顷用量,a)脱吐隆105mL+伴宝450mL+乙烯利1050~1200mL;b)脱吐隆120mL+伴宝450mL+乙烯利1050~1200mL;c)脱吐隆135mL+伴宝450mL+乙烯利1050~…  相似文献   

11.
对乙烯利、乙烯和温度影响香蕉的成熟作了研究鉴定.对Green Vavendish品种香蕉进行处理,在16℃、18℃和20℃下,用1000ppm及10000ppm乙烯利处理5分钟,1000ppm乙烯处理24小时或48小时.成熟期间,我们不但鉴定了果实的呼吸率,而且用  相似文献   

12.
本试验采用3种不同浓度乙烯利溶液0mg/L、100mg/L、400mg/L分别对中熟品种桂糖15号(G15)和早熟品种新台糖20号(ROC20)在下种前进行24小时浸种处理,在没时期观察主要农艺性状,抽样测定+4时所在节间的有关生理生化指标。试验结果表明:用乙烯利溶液浸种处理后,在分蘖期和拔节期,100mg/L和400mg/L浸种处理的甘蔗体内含水量、细胞膜透性、过氧化物酶、酸性转化酶、中性转化酶、Mg^2 -ATP酶、Ca^2 -ATP酶的活性均低于对照,最终小区产量G15分别下降了6.44%、31.95%;ROC20分别下降了2.15%、23.61%。在本研究中,所有的乙烯利浸种处理都提高了这两个甘蔗品种的分蘖率,并使最终的有效茎数增加。此外,100mg/L乙烯利浸种处理还提高了ROC20个的甘蔗蔗糖分,降低了蔗汁还原糖含量。  相似文献   

13.
为测定乙烯利在小麦不同时期的抗倒增产效果及其最佳浓度,1987—1988年度在新化县娘家乡天竺村进行了该试验。试验地属中等肥力红壤旱土,亩施纯氮15公斤。供试品种湘麦11号。5.5叶和6.5叶各喷施400、600、800ppm,孕穗期喷施100、200、300ppm,灌浆初期喷施200、300ppm,对照喷清水,共计12个处理。重复三次,随机区组排列,小区面积0.01亩,穴行距为13.3×20厘米的密点播,设计基本苗每亩20万。因试验过程中小麦易倒时期无特大风灾以及拔节前的6.5叶期乙烯利处理后连续寒冷天气,乙烯利对小麦株高的影响及抗倒效  相似文献   

14.
刘立岩 《玉米科学》2012,20(1):100-103
采用玉米子粒离体培养的方法,研究不同浓度乙烯利处理对子粒的生长发育及酸性蔗糖酶(SAI)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子粒败育率随乙烯利浓度的提高呈上升趋势,乙烯利浓度在50~1 200mg/L时,子粒的鲜粒重、干物重高于对照;乙烯利浓度小于50mg/L时,对SAI活性起抑制作用;浓度在100~1 200mg/L时,SAI活性远高于对照;浓度为400mg/L时,子粒的鲜粒重、干物重和SAI活性分别达最高值。在玉米子粒发育中期,用适当浓度(400mg/L)乙烯利处理有利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15.
在钠质土(PH9.2,碱化度32)上,从1974年开始进行田间试验,12年(1974/75—1985/86)的水稻—小麦连续轮作,无肥区(对照)的有效N、P、K分别从初始水平的225,33.6和358公斤/公顷降至120,17.9和318公斤/公顷。连续单施氮肥(120公斤N/公顷)或配施P、K,可显著提高作物产量和土壤有效N。对轮作中水稻和小麦之一或二者均施用P22公斤/公顷,从1979年起水稻明显增产,而小麦仅1985/86年增产,且土壤有效P大量积累。单施N肥,有效P、K分别从初始水平33.6和358公斤/公顷降至8.7和280公斤/公顷。对两种作物或任一作物施用K42公斤/公顷,对产量无影响。施用N、P、K可增加作物体内这些元素的浓度和吸收量。12年连作使PH由9.2下降为8.5,碱化度由32下降力8.0,在这一点上各处理间无差异。  相似文献   

16.
脱叶剂不同施用方法对棉花脱叶吐絮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新疆兵团第七师棉田分别设置噻苯隆+乙烯利[(30 g+80 mL)·(667 m-2)]、欣噻利(120 mL·(667 m-2))、欣噻利(180 mL·(667 m-2))、欣噻利 [(60+120) mL·(667 m-2)]处理,以清水处理作对照,研究2种脱叶剂不同施用方法对棉花脱叶吐絮效果及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喷施脱叶剂20 d后,处理4[欣噻利(60+120) mL·(667 m-2),分2次喷施]的脱叶效果最好,叶片脱落率达到84.3%,其他处理之间差异不大。从棉铃吐絮率来看:在喷药后20 d,所有处理的棉铃吐絮率均在84%以上,且不同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喷施脱叶剂后棉花衣分、籽棉产量较对照处理有轻微降低,但能显著提高棉花霜前花率。从棉花品质来看:喷施脱叶剂对棉花纤维长度、整齐度、伸长率和马克隆值影响不大,比强度有轻微降低,其中处理3(欣噻利180 mL·667 m-2)下降幅度最大。综合比较来看,处理4的脱叶吐絮效果较好,适宜在奎屯植棉区推广。  相似文献   

17.
乙烯利和氮在冬小麦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集约化软质红粒冬小麦生产中,植物生长调节剂乙烯利常用来降低株高、防止倒伏。关于乙烯利对产量性状的影响目前还没有进行广泛的研究。本研究旨在测定软质红粒冬小麦生产中,乙烯利是否可改变氮的利用并影响其它产量性状。用9个栽培品种在美国肯塔基州的列克星敦附近进行了2年试验,土质为Maury粉砂壤土,两个试验中几乎无倒伏。经乙烯利处理的小区,花期植株氮明显增大。在Feeker第6生育期(GS_6)和第9生育期(GS_9)处理的分别增加12%和15%;干物质分别增加9%和11%。但是,乙烯利既没有明显改变成熟植株含氮量,也没有明显改变它的干物质量。在经乙烯利处理的小区中,营养氮的再分配增加13%。测定栽培品种氮利用率的差异时,无论哪一个GS施用乙烯利都增加氮吸收率对氮再分配率的相对值。乙烯利的应用,不改变籽粒产量、收获指数或氮获得指标,对籽粒生长率和生长期无影响。在GS_6时,略微减少籽粒大小(4%)。作者认为,乙烯利对所评价的产量性状影响极小。但是,有关乙烯利对不同栽培品种在氮利用率方面的明显影响还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乙烯利处理后的玉米生长和产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尽管乙烯利以多种功效应用于园艺作物和小粒谷物上,但对其它谷物如玉米的作用却很少有人试验研究。对玉米进行这方面应用研究的第一部论文集,其中有几篇是Hatley(1970)撰写的。他指出,在雄穗分化早期(大约V_(10)期)施用低剂量(0~600克/公顷)的乙烯利,使6个参试品种中有5个增产8~12%。Earley等(1969)在玉米不同生育期进行了高  相似文献   

19.
棉花后期,在低温年份,采用乙烯利催熟,具有促进棉铃开裂,加快吐絮,提高品质,起到增产,增收的效果。但其种子选作留种用时必须正确对待。乙烯利是一种植物激素,与果实成熟和器官脱落等过程有关。正确使用乙烯利催熟比较安全,几乎没有残毒公害,对种子、发芽以及后代没有多大的影响。但使用不当、  相似文献   

20.
在大田设立小区进行了两个试验,以研究稻草和肥料处理策略对小麦吸收土壤氮和标记氮的影响.第一个试验以~(15)N标记硫酸铵,施用量折合氮素113公斤/公顷,稻草按以下4种方式处理:①焚烧,免耕;②小麦播前6周,稻草混入土壤;③小麦播种时,稻草混入土壤;④稻草置于地面,免耕.结果是:处理①使小麦吸收氮量增加47%,吸收水稻茬地残留氮(~(15)N示踪)的量从1.2增加到2.1公斤/公顷.处理④使水稻茬地残留氮吸收量增加到2.5公斤/公顷.第二个试验设120个小区,其中60个施氮100公斤/公顷;另外60个不施氮.施氮小区的稻草产量为21吨/公顷,不施氮小区为11.5吨/公顷.这两种稻草产量水平与5种处理方式(上述四种处理方式加上焚烧后翻耕处理)组成联合因子试验.~(15)NH_4~(15)NO_3在播种期或分蘖期一次全量施用,或两期各半施用.不论是否焚烧稻草,翻耕比免耕减产0.7吨/公顷,土壤氮吸收量减少了12公斤/公顷,化肥氮吸收量减少了10公斤/公顷.小麦播种时,将稻草混入土壤的处理,对小麦长势明显不利,但却增大了吸收化肥氮素的比例.延迟施肥亦可增大吸收化肥氮素的比例.在稻麦轮作制度下,不论是否焚烧稻草,免耕都可促进小麦吸收土壤氮和化肥氮的活性,增加小麦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