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水稻稻瘟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稻瘟病是鞍山地区水稻生产上的重要病害,严重制约着当地水稻生产发展。通过调查研究,阐述了鞍山地区稻瘟病发生概况,分析了稻瘟病的病原特征,描述了苗瘟、叶瘟、节瘟等各类型稻瘟病的发病症状,总结了该病害的发生规律,并从选用抗病的水稻品种、做好种子处理、加强栽培管理、适时开展防治等方面介绍了稻瘟病的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2.
云南粳稻区水稻品种多样性田间稻瘟病菌群体的遗传结构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利用稻瘟病菌的一段倒位重复序列Pot2设计的一对引物,采用rep PCR分子指纹技术对来自云南省弥勒县粳稻种植区的水稻品种(净栽合系41、净栽黄壳糯、混栽合系41和黄壳糯)多样性田间242个稻瘟病单孢分离菌株的DNA进行扩增。结果显示所有供试菌株均扩增出2~28条谱带,扩增片段大小为400 bp~23 kb,但80%左右的片段集中在0.4~6.0 kb。将供试菌株扩增谱带进行聚类分析,比较了混栽与净栽田间病菌群体遗传结构的组成差异。结果表明,在粳稻种植区,水稻品种多样性种植有利于对稻瘟病菌的稳定性选择,在不同的遗传相似水平, 菌株遗传宗群复杂度与栽培方式有一定的相关性。混栽田间病菌遗传宗群较净栽田间复杂。在80%的相似水平上,净栽糯稻田间的稻瘟病菌被划为13个宗群,而混栽粳稻和黄壳糯田间由糯稻品种上分离的稻瘟病菌群体被划为20个宗群;净栽粳稻田间的稻瘟病菌可划为9个宗群,而混栽粳稻和糯稻田间由粳稻品种上分离的稻瘟病菌群体可划为15个宗群。  相似文献   

3.
梁绍静 《北方水稻》2007,(3):130-131
阐述了绥化市2006年水稻稻瘟病发生情况。介绍了在绥化市常见的、危害重的叶瘟、节瘟、穗颈瘟的发病症状。从品种的抗病性、栽培管理、气候等方面分析了稻瘟病的发病原因,并提出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4.
几种药剂防治水稻叶瘟和穗颈瘟的效用与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瘟病是水稻重要病害之一,可引起大幅度减产。本研究比较了几种药剂对水稻叶瘟和穗颈瘟的防治效果及使用技术。结果表明,75%三环唑WP 30 g/667 m~2和40%稻瘟灵EC 100 m L/667 m~2防治叶瘟的效果较好,75%三环唑WP 30 g/667 m~2和27%三环己唑醇SC 80 m L/667 m~2对穗颈瘟的防治效果较好;同时发现叶瘟的防治力度也会影响后期穗颈瘟的发生程度。因此,对水稻稻瘟病的防治应着重于前期叶瘟病,后期可减少穗颈瘟的打药次数,既可以降低成本,又能减少水稻的农药残留。  相似文献   

5.
野生稻内生真菌稻镰状瓶霉在实验室条件下接种到水稻上,可以诱导水稻产生对稻瘟病的抗性。为了明确该内生菌田间不同时期施药对直播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效果,2017年在浙江省桐庐县开展了田间试验。结果显示,稻镰状瓶霉不同时期施药对直播稻稻瘟病的防效与春雷霉素和芽孢杆菌相当,不同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施用菌剂的处理对叶瘟的防效均达到70%以上;稻镰状瓶霉播后7d、14d施药处理对穗颈瘟的防效亦达70%以上。由此可见,稻镰状瓶霉可用于直播稻稻瘟病防治,拌种或播后撒施1次即可有效防治稻瘟病。  相似文献   

6.
通过稻瘟灵与比艳可湿性粉剂在防治稻瘟病上的对比试验,可以看出:稻瘟灵防治水稻稻瘟病病情指数较对照低4.75,发病率低13.1%,防效达78.9%,且对水稻安全,无药害发生,秋后测产产量较对照增加24.5 kg/667 m2,增产率达4.9%,可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7.
八个抗稻瘟病基因在华南籼型杂交水稻中的分布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已克隆的稻瘟病抗性基因Pi1、Pik-p、Pik-h、Pi2、Pi9、Piz-t、Pita、Pii对不同稻区的稻瘟病菌表现较广谱的抗性,被广泛应用于水稻抗瘟性育种。为了明确上述抗性基因在华南稻区杂交稻组合中的分布及其组合的抗病有效性,【方法】利用上述8个抗病基因的功能标记,对华南328个杂交稻组合进行了抗瘟基因型分子检测。【结果】抗性基因Pita和Pii分布频率最高,在测试组合中检出率分别为84.76%与67.68%;其次是Pi2与Pik-p,分别为22.87%与13.72%;检出频率较低的是Pi1、Piz-t和Pik-h,分别为5.18%、3.35%与2.13%,检测的品种都不携带抗性基因Pi9。在单个杂交稻组合中,检出的抗瘟基因数量最多是4个。抗病性评价结果表明,杂交稻组合中检出的抗病基因数量越多,其表现为抗病品种的频率就越高;含4个抗病基因的杂交稻组合中,抗病品种所占比率达91.67%。含有不同抗瘟基因的组合表现出不同水平的抗瘟性,其中Pi2与Pi1对华南稻区稻瘟病的抗病性贡献最大,其他抗病基因的贡献大小依次是Pik-h、Pik-p、Pita、Pii与Piz-t。【结论】本研究为华南稻区杂交稻抗病品种基因型的合理布局以及抗瘟基因的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讨"早蓄晚灌"节水条件下轻简栽培模式对双季晚稻产量与物质转运的影响,于2016年在湖南省冷水滩区梯冲田进行了人工移栽、抛秧、机插秧的种植方式比较试验。结果表明,早稻旋耕人插人收+晚稻免耕人插人收模式的晚稻产量最高,较其他处理高1.03%~24.15%;产量与千粒重和每株有效穗数呈显著正相关;不同处理水稻茎鞘和叶片物质输出率为23.62%~37.79%,物质转换率为18.82%~40.47%,以早稻旋耕抛栽机收+晚稻免耕人栽机收模式最高;不同处理对水稻叶片转运特性的影响高于茎鞘,对物质输出率的影响高于物质转换率,对表观输出量的影响相对较低。综合考虑水稻产量、适度规模化生产和农村劳动力条件,开发适宜农机具,改进机插抛秧技术,梯冲田水稻生产应以早稻旋耕抛栽机收,早稻生长后期蓄水,晚稻免耕机插(抛栽)机收模式为宜。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水稻施用20%爱可防治水稻稻瘟病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20%爱可不同时期对水稻稻瘟病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各处理防效叶瘟分别为87%、88%、85%,穗颈瘟分别为86%、100%、88%,防效仅次于25%使百克。为了更好地提高其防治效果,建议明年在桦川县继续进行试验、示范。  相似文献   

10.
不同品种间作条件下的氮硅营养对水稻稻瘟病发生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水稻黄壳糯在间作条件下氮硅营养对稻瘟病发生的影响。 在常规施氮条件下(225 kg/hm2N),与单作相比,间作提高水稻地上部生物量约15.8%,籽粒产量提高20.8%;降低植株茎、叶氮含量35.5%和14.1%,茎、叶硅含量降低13.9%和8.8%;对叶瘟和穗瘟防效为10.0%和27.7%。增加氮肥施用量(450 kg/hm2N),植株中氮含量显著提高,叶瘟和穗瘟病情指数明显上升。茎叶氮含量与叶瘟和穗瘟发生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820**~0.968**。施硅能促进水稻对硅的吸收,降低穗瘟发病的严重程度,茎中硅含量与穗瘟的病情指数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969**~0772*。间作水稻植株中氮含量降低是生物多样性控制稻瘟病发病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1.
枯草芽孢杆菌防治稻瘟病、纹枯病药效试验总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应用枯草芽孢杆菌与使百克在防治水稻稻瘟病、纹枯病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在水稻叶瘟、穗颈瘟发病初期各喷施一次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对叶瘟、纹枯病的防治可达到78.1%和62.1%。其防效均高于使百克处理,并且安全性好,秋后测产各项经济性状均有提高,增产幅度可达到10%。  相似文献   

12.
水稻杂糯间作栽培增产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樊雄伟 《中国稻米》2003,9(4):30-31
水稻是四川主要粮食作物之一 ,常年种植面积220万hm2左右 ,占粮食播种面积的30% ,总产量170亿kg左右 ,占全年粮食总产的50 %。糯稻是水稻生产重要组成部份 ,糯米是传统的食品加工和酿酒业不可缺少的原料 ,在人们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20世纪80年代末期 ,四川省杂交水稻大面积推广 ,籼稻产量大幅度提高 ,而糯稻生产却相对落后 ,一是品种老化 ,多为常规品种 ,虽然品质较优 ,但秆高 ,抗性较差 ,二是栽培落后 ,生产上均以净作方式栽培 ,易于倒状 ,特别是近10年来水稻稻瘟病危害呈加重发展趋势 ,糯稻单产仅350kg/667m2左右 ,导致经济效益不…  相似文献   

13.
营口稻区是我省高产稻区之一。90年代以来该稻区病害频发,特别是穗颈稻瘟病,在6年中有两次严重发病,两次中等偏轻发病,严重影响水稻的高产和稳产。防治稻瘟病已成为营口稻区水稻生产的首要问题。为此,我们分析了该稻区穗颈稻瘟病严重发生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1营口稻区稻瘟病严重发生的原因稻瘟病的流行须具备4个条件:既氮素营养过剩;连续阴雨多湿高温(流行叶瘟)或连续阴雨低温(流行穗颈瘟);品种感病;存在大量的菌源。此外,农民防病意识差,防治不力也是原因之一。2营口稻区防治稻瘟病的对策2.1确立重病区概念,增强防…  相似文献   

14.
程远星 《北方水稻》2008,38(3):118-119
新宾县位于辽宁省东北部高寒山区,水稻生产存在着很大的增产潜力.但由于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的差异,稻瘟病的常发、重发,给新宾县水稻生产造成了较严重的影响.在新宾县影响水稻产量的主要是叶瘟和穗颈瘟.根据多年的试验调查,对辽东高寒山区稻瘟病的发生特点、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防治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15.
沅陵县的西部山区属老稻瘟病区,水稻因稻瘟病危害常年损失10%~20%,严重的达40%以上。近2 a来在该稻瘟病区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推广优质杂交水稻,取得较好的效益。2005年推广5 133 hm2,平均单产6.93 t/hm2,每公顷增收831.6元左右。介绍了选用多质源优质抗病组合;严格控源灭菌,切断初侵染源;改进耕作制度,改善农田生态环境;推行健身栽培;加强病虫防治等主要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6.
丘陵区水稻品种多样性混合间栽控制稻瘟病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在对 2个主栽品种 (生产上推广的当家杂交稻组合 )和 2个间栽品种 (优质感瘟 )进行 RGA遗传背景研究的基础上 ,配成 4个混合间栽组合。经在祁东 (丘陵 )小区试验和示范比较 ,结果都表明品种混合间栽后 ,间栽品种叶瘟的防治效果达 48.86 %~ 79.91% ,穗瘟的防治效果达 12 .38%~ 6 3.5 7% ;混合间栽的主栽品种与净栽主栽品种比较 ,叶瘟和穗瘟的病情严重度差异不大。在产量上 ,混合间栽比净栽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增产 ,幅度在 1.5 7%~ 12 .71%。基于本研究结果 ,选择抗瘟性遗传背景差异大 ,株高差异突出的品种以 1行优质稻间 5行主栽品种混合栽培 ,能起到控瘟增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改良三系杂交稻恢复系R225稻瘟病抗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瘟病是水稻的主要病害,培育抗稻瘟病品种是防治稻瘟病的有效途径。本研究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与杂交育种相结合的方式,将稻瘟病抗性基因Pi1、Pi2和Pi9导入到三系杂交稻恢复系R225。对BC3F3代材料进行苗期和成熟期稻瘟病抗性鉴定,携带1个或2个抗性基因的目标株系抗性达到中抗以上水平,稻瘟病抗性显著高于各自的轮回亲本。SSR标记分析表明,改良株系的遗传背景回复率达到86.1%~95.3%。通过标记辅助选择获得的改良材料为三系杂交稻恢复系的培育提供了稻瘟病抗性亲本。  相似文献   

18.
辽宁省东港市是我国最适于优质水稻越光生长的生态地区。针对当地为水稻病虫草害常发和重发生地区,严重制约了优质水稻的高产,按有机产品生产国家标准的规定,制订了病虫草害的化学农药完全替代防控技术预案,并在2019年开展试验。对年度发生最重的3类病虫草害,放养河蟹的生物除草技术防除杂草,防除效果达93%,与化学除草剂的效果相当,稍优于机械除草有机生产的效果;施用绿僵菌防治稻水象甲,防治效果为70%左右;施用植物源农药苯丙烯菌酮防治稻瘟病穗颈瘟,防治效果为76%。稻谷和精米产量较机械除草有机生产分别增产199 kg和92 kg/667 m^2,节支防控费用110元/667 m^2,稻米销售增收1715元/667 m2,共节支增收1825元/667 m^2,效果显著。化学农药完全替代技术的应用,将为优质水稻生产防控病虫草害,提高产量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9.
籼型水稻中稻瘟病抗性基因分布及抗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瘟病严重威胁着水稻的安全生产。目前,培育抗性品种是控制稻瘟病危害最经济有效的途径之一。本研究利用11个主效稻瘟病抗性(R)基因(Pi2、Piz-t、Pi9、Pi54、Pik-m、Pid3、Pib、Pit、Pi5、Ptr和Pita)的分子标记对48个常规稻、15个不育系和129个杂交稻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在常规稻中,Ptr和Pi5的分布频率均为35.42%,Pib、Pi2、Piz-t、Pit的分布频率介于20.0%~30.0%之间,其余均在15%以下;在不育系中,Pita的分布频率为40.0%,其余均在20%以下;杂交稻中,Pita、Pib、Pi54、Ptr和Pi5的分布频率在40.31%~55.04%之间,其余均在20%以下;Pita在各个品系中均广泛存在,频率介于35.42%~51.16%。田间抗性评价表明,R基因较多的品种具有较高的抗性。综上所述,在参试的水稻材料中,不育系中存在抗性基因较少,所有类型材料中广谱抗性基因分布较少,抗性基因聚合可以有效提高稻瘟病田间抗性。  相似文献   

20.
亲本抗瘟性对杂交水稻组合抗瘟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6个三系不育系与4个抗瘟性不同的恢复系按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配制24个杂交稻组合,对其进行病圃穗颈瘟鉴定,并用60个来自四川和重庆主栽品种的稻瘟病菌ZA、ZB群菌株进行抗谱测定。结果表明,杂交稻组合的抗瘟性与其相应恢复系的抗瘟性密切相关,恢复系的抗瘟性越强,其所配杂交稻组合的抗瘟性也越强。不育系的抗瘟性差异对杂交稻组合的抗瘟性有一定影响,说明杂交稻组合的抗瘟性受恢复系和不育系抗瘟性的共同影响。由于目前生产上使用的主要不育系都感稻瘟病,杂交稻组合的抗瘟性主要受恢复系的抗瘟性影响。因此,目前为提高杂交稻抗瘟性,育种上应以提高恢复系抗瘟性为重点。同时,利用恢复系抗瘟性的变化动态可以间接监测杂交稻组合的抗瘟性变化动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