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0 毫秒
1.
为给小麦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提供合理的氮肥运筹技术和理论依据,以强筋小麦品种济麦20为材料,应用15N示踪技术研究了高产麦田中施氮量和氮肥底施与拔节期追施的比例对小麦籽粒产量、品质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施氮处理之间植株氮素积累量无显著差异,小麦植株对追肥氮的利用率显著高于对底肥氮的利用率,适当增加追施氮肥的比例可提高氮肥利用率,其中以N2处理(施氮量为168 kg·hm-2,底追比例为1:2)最高.适量施氮并增加追施氮肥的比例可显著提高籽粒产量、蛋白质含量,改善籽粒加工品质,N2、N5(施氮量为240 kg·hm-4,底追比例为1:2)和N6(施氮量为240 kg·hm-2,全部追施)处理效果均较好.在本试验条件下,施氮量为168 kg·hm-2及底追比例为1:2的处理是兼顾产量、品质、效益和生态的合理氮肥运筹方式.  相似文献   

2.
施氮方式对强筋小麦济南17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9,自引:13,他引:29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优质强筋小麦济南17为材料,研究氮肥不同施用量、基追比和追氮时期对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分析了产量与品质的关系。结果表明:适当地增加施氮量和拔节期追氮比例可显著地提高产量,籽粒蛋白质含量和干、湿面筋含量与产量同步增加;施氮量和拔节期追氮比例超过一定值时再增加施氮量和拔节期追氮比例,籽粒蛋白质含量和干、湿面筋含量继续增加,而产量则显著下降;延迟追氮时期可使籽粒蛋白质含量和干、湿面筋含量有较大幅度地提高,但对产量形成不利。以施氮量为262.5~328.1kg/hm^2且基追比为4:6或5:5,拔节和始花两次追肥的施氮方式,强筋小麦济南17能较好地实现优质与高产的统一。  相似文献   

3.
拔节期追氮对冬小麦产量、效益及氮素吸收和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豫北地区合理的氮肥施用模式,以周麦18和济麦22为材料,分析了拔节期追氮对冬小麦籽粒产量、经济效益及氮素吸收和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底施纯氮120 kg·hm-2的基础上,随拔节期追氮量的增加,籽粒产量呈先增后降趋势,籽粒产量与追氮量之间可用二次曲线方程进行拟合.周麦18和济麦22在追氮140 kg·hm-2(N260)处理下籽粒产量和经济效益较高.随追氮量的增加,植株氮素积累总量增长缓慢且有下降趋势,籽粒氮素收获指数、追施氮素利用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显著降低,追施氮肥农学利用效率呈先升后降变化趋势.拔节期追氮促进了营养器官氮素向籽粒中转运.各追氮处理下,周麦18和济麦22籽粒氮素分别有81.53%~88.62%和79.65%~89.10%来自营养器官氮素的转运.综合来看,底施氮肥120kg·hm-2结合拔节期追氮140~180 kg·hm-2是豫北地区小麦高产高效的氮肥施用模式.  相似文献   

4.
氮肥运筹对小麦碳素同化、运转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为给小麦优质高产高效栽培中科学施用氮肥提供理论依据,在土壤肥力较高、施足有机肥和氮磷钾合理配施的前提下,研究了不同氮肥运筹对小麦碳素同化、运转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将追氮时期适当推迟到拔节期与加大追氮比例(基追比例为1:1),可以协调产量构成三因素的关系,提高小麦群体光舍速率和旗叶光合速率,延长高值持续时间,并促进营养器官贮存性同化物在开花后向籽粒中的运转,进而提高产量,增产幅度高达25.72%。认为拔节期总氮量的1/2作基肥、1/2作追肥,或总氮量的1/3作基肥、2/3作追肥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5.
为给豫中地区氮肥的合理施用提供理论依据,以百农矮抗58为试验材料,在全生育期施纯氮270 kg·hm-2条件下,研究了氮肥基追施比例(分别为3∶7、5∶5和7∶3)及追氮时期(起身期和拔节期)对豫中地区小麦叶片叶绿素含量、丙二醛含量、硝酸还原酶活性及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运筹对小麦叶片生理及粒重均有显著影响,充足的基氮有利于前期叶片叶绿素含量的提高。增加氮肥追施比例在拔节期追氮能显著提高生育后期叶片叶绿素的含量和硝酸还原酶活性,降低抽穗后叶片丙二醛的含量,籽粒成熟时粒重较高。氮肥施用时期和基追比的互作对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影响显著,对叶片叶绿素含量和丙二醛含量的影响未达显著水平。在豫中地区生态环境下,全生育期施纯氮270 kg·hm-2,以基追比例3∶7在拔节期进行追氮,可延缓叶片衰老,提高穗粒数和粒重,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6.
为给小麦超高产栽培中氮肥的合理运筹提供依据,2009-2010年小麦生长季以济麦22为材料,在超高产栽培条件下设置4个试验处理:N0(不施氮),N1(在总施氮 270 kg·hm-2的条件下,底施70%、拔节期追施30%)、N2(底施50%、拔节期追施50%)、N3(底施30%、拔节期追施70%),研究了不同氮肥底追比例对小麦光合特性和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总施氮量相同的条件下,随氮肥追施比例的增加,旗叶净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升高,细胞间隙CO2浓度降低,小麦群体净光合速率先升高后降低;N2处理提高了开花后干物质的积累量和对籽粒的贡献率,以及成熟期干物质向籽粒的分配比例,籽粒产量最高(达到11 698.94 kg·hm-2),氮肥生产效率和氮肥农学利用率亦最高;氮肥追施比例过多(N3),则开花后干物质的积累量及对籽粒的贡献率、成熟期干物质向籽粒的分配比例、籽粒产量和氮肥利用率均降低。在本试验条件下,底追比例为5∶5的处理是兼顾高产和高氮肥利用效率的运筹方式。  相似文献   

7.
为探明稻茬小麦氮素吸收与转运规律,推动氮肥高效利用,采取大田试验和~(15)N微区试验,研究了氮肥不同基追比例(N_(1/9)、N_(3/7)、N_(5/5)、N_(7/3),施氮量225 kg·hm~(-2))对稻茬冬小麦不同来源氮素吸收与转运、产量和氮肥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追肥比例的增加,全生育期小麦植株中肥料氮积累量显著增加,土壤氮积累量则与之呈相反趋势,植株总吸氮量呈先增后降的趋势,以N_(5/5)处理最高。小麦植株对基肥氮的吸收主要集中在越冬至拔节期,对追肥氮和土壤氮的吸收主要在拔节至开花期;成熟期相同处理下,植株中追肥氮积累量高于基肥氮,肥料氮积累量高于土壤氮。成熟期叶片、茎鞘、穗轴+颖壳和籽粒氮素分配比例分别为5.6%~8.9%、8.3%~10.2%、6.7%~7.5%、73.7%~78.6%;随追肥比例的增加,叶片、茎鞘氮素分配比例下降,穗轴+颖壳和籽粒氮素分配比例升高。植株总氮转运量随追肥比例的增加先增后降,转运效率为69.72%~74.91%,转运氮对籽粒氮素的贡献率为80.94%~85.81%;植株中基肥氮的转运量和转运率均低于追肥氮,肥料氮的转运量和转运率均高于土壤氮。籽粒产量随追肥比例的增加呈先增后降的趋势,以N_(5/5)处理产量最高,N_(1/9)处理产量最低;N_(1/9)、N_(3/7)、N_(5/5)、N_(7/3)处理氮肥回收率分别为46.2%、45.1%、46.7%、41.8%。在225 kg·hm~(-2)的施氮条件下,追肥比例为50%有利于小麦对氮素的吸收,提高籽粒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8.
氮肥不同追肥比例和时期对春小麦籽粒产量的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就氮肥不同追肥时期和比例地春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产量,蛋白质产量及蛋白质含量均随追氮比例的增加而增加。综合产量的品质以追氮75%左右为宜。在追肥时期上,早追和重追分蘖肥对产量及品质均有不利影响,而孕穗期间追肥可协调产量和品质的关系,使高产和品质能够有机的结合。  相似文献   

9.
施肥量与氮肥基追比对西农979产量和品质的效应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给小麦品种西农979的优质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在高、中两种施肥量(高肥:每公顷施纯氮270kg、P2O5 225 kg、K2O 120 kg;中肥:每公顷施纯氮180 kg、P2O5 120 kg、K2O 120 kg)和氮肥7:3、6:4、5:3 :2、10:0四种基追比例(一次追氮在拔节期进行,两次追氮分别在拔节期与孕穗期进行)条件下,研究了施肥量和氮肥基追比例对西农979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高肥处理产量比中肥处理产量提高9.66%;无论在中肥或高肥条件下,籽粒产量均随氮肥追施比例的增加而提高.施肥量和氮肥基追比例对千粒重的影响较小,对穗粒数的影响居中,对群体穗数的调控作用较大.氮肥基追并施可显著提高成穗率.随施肥量的提高和氮肥追施比例的加大,群体穗数逐渐增加,籽粒蛋白质含量和湿面筋含量也有逐渐提高的趋势,但蛋白质含量增幅小,湿面筋含量增幅大.高施肥量下,氮肥基追比例5:3:2,西农979的籽粒产量、蛋白质含量和湿面筋含量最高,分别达到8 573.5 kg·hm-2、14.97%和32.12%.  相似文献   

10.
不同施氮方式对强筋小麦群体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6,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优质专用强筋小麦品种豫麦34为材料,在豫南地区生态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氮肥基追比例及追氮时期对小麦群体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总施纯氮量为165kg/hm^2的条件下,与氮肥全部基施相比,基追比6:4与4:6的施肥方式有利于小麦分蘖成穗,增加有效穗数,促进基部节间缩短,从而降低株高和提高抗倒伏性能。另外,追肥比不追肥提高了产量,改善了籽粒和面粉品质。两个基追比相比,基追比4:6更有利于小麦群体动态的合理发展,以及产量的提高和品质的改善.尤其在拔节期追肥效果最佳,既可获得小麦籽粒最高产量,面粉品质也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11.
追氮时期和基追比例对强筋小麦产量和品质的调控效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给小麦高产优质栽培中氮肥合理运筹提供依据,以济麦20号为材料,在施氮量为240kg·hm-2下,研究追氮时期(起身、拔节、孕穗、开花)和基追比例(1∶1、3∶7和3∶17)对强筋冬小麦产量和品质的调控效应。结果表明,起身期和拔节期追氮处理间产量差异不显著,但二者显著高于孕穗期和开花期追氮处理。起身和拔节期增加追氮比例可提高产量,孕穗和开花期增加追氮比例则使产量降低。在起身和拔节期追氮时,籽粒蛋白质、醇溶蛋白和清、球蛋白含量随追氮比例增加均呈下降趋势;在孕穗和开花期追氮时,籽粒蛋白质、醇溶蛋白和清、球蛋白随追氮比例增加呈上升趋势。在各时期增加追氮比例均可提高谷蛋白、HMW-GS、LMW-GS含量和面团稳定时间。在一定的基追比条件下,拔节期追氮处理的谷蛋白、HMW-GS、LMW-GS含量和面团稳定时间均高于起身期追氮处理,追氮时期自拔节期后移至孕穗和开花期时谷蛋白、HMW-GS、LMW-GS含量和面团稳定时间均不同程度降低。本试验条件下,综合考虑产量和品质,强筋小麦济麦20号以基肥∶拔节肥比例为3∶17为最佳氮肥运筹方式。  相似文献   

12.
氮肥运筹对春玉米产量、养分吸收和转运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研究氮肥不同运筹方式对玉米产量、养分吸收利用、转运及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基肥:拔节期:抽雄期施氮比例为3∶4∶3处理玉米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最高,较其他基追比例处理增产3.2%~20.5%,氮收获指数、当季回收率、农学利用率和偏生产力分别提高2.0~5.3个百分点、2.0~21.3个百分点、2.3~10.0 kg/kg和2.3~10.0 kg/kg。施氮可显著增加玉米主要生育期氮、磷、钾吸收量,并可提高玉米抽雄期氮、磷、钾养分向子粒转运和子粒养分增加量,其中基肥∶拔节期∶抽雄期施氮比例为3∶4∶3处理玉米灌浆期氮、磷、钾吸收量最高,成熟期子粒氮、磷、钾积累总量高于其他基追比例处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玉米各生育期氮、磷、钾吸收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正向相关,且除苗期外,其他生育期氮、磷、钾吸收量与产量均存在极显著正相关,灌浆期氮、磷、钾吸收状况与产量相关系数最大。  相似文献   

13.
以陕科9号为材料,2019~2020年在陕西榆林灌溉区进行大田试验,在总施氮量相同、基肥和大喇叭口期追肥分别占总施氮量20%和40%条件下,设置4个施氮处理,传统施氮(拔节肥40%,N1)、氮肥后移10%(拔节肥30%+花粒肥10%,N2)、氮肥后移20%(拔节肥20%+花粒肥20%,N3)和氮肥后移30%(拔节肥10%+花粒肥30%,N4),分析各处理子粒灌浆特性、内源激素含量和产量构成。结果表明,氮肥后移各处理2年玉米产量均显著高于传统施肥,N3处理产量最高。氮肥后移增加子粒灌浆速率最大时生长量(Wmax)、最大灌浆速率(Gmax),延长子粒灌浆活跃期;氮肥后移过量(N4),子粒灌浆参数受到不良影响。同时,N3处理子粒生长素(IAA)含量达到峰值时均较N1处理显著增加51.7%,玉米素(ZR)含量显著增加16.7%,赤霉素(GA3)含量显著增加28.9%,脱落酸(ABA)含量显著降低18.2%。在陕西灌溉春玉米区,总施氮量270 kg/hm2时,拔节期追肥54 kg/hm2、大喇叭口期追肥108 kg/hm2、花后7 d追肥54kg/hm2为该区玉米高产的优化施氮制度。  相似文献   

14.
为明确春季调控措施对冬小麦生长发育和籽粒产量的影响,以冬小麦品种石新828为材料进行田间试验,4个处理分别为:起身期追全部氮肥(除基肥外,下同)并叶面喷多效唑(N1);起身期追2/3氮肥并喷多效唑+拔节期追1/3氮肥(N2);起身期追1/3氮肥+拔节期追2/3氮肥(N3);拔节期追全部氮肥(N4)。生育期间测定群体和个体生育特性,成熟期调查产量性状。结果表明,N1和N2处理小麦拔节期的总茎数、叶面积指数(LAI)和干物质积累量均显著高于N4和N3处理。孕穗期N4和N3处理小麦的总茎数、LAI和干物质积累量显著高于N1和N2处理。开花到成熟期各处理的总茎数、LAI和干物质积累量差异均不显著。孕穗期前,不同处理的株高差异不显著,孕穗期后,N4处理的株高最高,且显著高于N1处理。各处理基部节间直径和中上部节间长的差异不显著,N4处理基部第一节间长度显著大于其他处理。随追氮时期前移或前期施氮量增多,不孕小穗数减少,结实小穗和穗粒数增加,N1比N4处理不孕小穗数显著减少,结实小穗和穗粒数显著增多。N1处理小麦成熟期的千粒重最高,且显著高于N4处理。N1处理的籽粒产量最高,且显著高于N3和N4处理。起身期追氮配合多效唑调控,可以获得比拔节期追氮更高的穗粒数和千粒重,从而获得更高的产量。  相似文献   

15.
氮肥管理对夏玉米冠层结构和氮肥吸收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不同氮肥管理模式下夏玉米群体结构和氮肥利用情况,探索节肥、高产、高效的夏玉米氮肥管理模式。结果表明,施氮显著改善夏玉米产量因子、提高产量。氮肥适量后移显著改善穗部性状,等氮量下大喇叭口期和吐丝期均追施氮肥处理与大喇叭口期追施氮肥处理相比穗粒数提高28.5粒,收获指数提高11.3%,增产101 kg/hm2。吐丝期施氮显著增加灌浆期LAI,使LAI峰值从吐丝期后移至灌浆期。施氮肥可增加夏玉米SPAD值,大喇叭口期追施氮肥可提高各生育时期玉米SPAD值;吐丝期追施氮肥可提高株高、茎粗、穗位高。适当降低氮肥投入,氮肥农学利用率和氮肥偏生产力分别提高232.3%、60.9%;氮肥用量相同时氮肥适当后移分别提高10.5%、1.3%。吐丝期施氮增加夏玉米成熟期营养器官的氮素积累,减少子粒的氮素积累,导致氮收获指数下降。  相似文献   

16.
王蒙  赵兰坡  王立春  侯云鹏  李前  谢佳贵 《玉米科学》2012,20(6):128-131,136
在吉林省榆树市粮食高产示范区,以先玉335为试验材料,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不同氮肥运筹对春玉米的生长、产量及土壤氮素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宜氮肥运筹方式能显著提高玉米产量,施氮量200 kg/hm2,全部用作基肥不追肥(基追比1∶0)处理前期氮素供应过量,导致氮素向子粒转运量减少,过多保留在营养体中,致使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相对其他处理较低;氮肥1/5基施,2/5拔节期追施,2/5大喇叭口期追施(基追比为1∶2∶2)的处理有较高的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利用率和氮肥偏生产力。玉米生育期田间氮肥的表观损失主要由一次性过量施肥造成,增大拔节后追肥比例增加了收获后土壤的无机氮残留。对氮肥的调控应结合作物养分不同阶段需求及土壤养分供应,达到玉米高产和提高氮肥利用效率,减少氮肥损失对环境带来的危害。  相似文献   

17.
不同春生叶龄期追氮对冬小麦产量形成和抗倒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兼顾冬小麦高产和抗倒伏的春季最佳追氮时期,设置品种、追氮期二因素裂区试验,其中,2015-2016年以山农16(SN16)和石新828(SX828)2个品种为主区,2016-2017年以藁优2018(GY2018)、科农2009(KN2009)和石4366(SH4366)3个品种为主区,两年均以春3、4、5、6叶伸出时分别追施总施N量240 kg·hm-2中的50%氮肥(分别用N3~N6表示)为副区。在关键生育时期调查群体总茎数,成熟期调查茎秆抗倒伏相关性状及产量构成因素。结果表明,拔节至孕穗期一般以N3或N4处理总茎数最多,开花至成熟期一般以N4处理的穗数最多,N5处理的成穗率最高;孕穗期至开花后24 d,N4处理的叶面积指数(LAI)最大,N6处理的最小;大部分品种以N4处理的株高最高,不同叶龄期追氮处理的重心高度则因品种而异;N4处理小麦基部第2节间最长,节间充实度和机械强度最小,N3和N4处理的抗倒指数最低。抗倒指数和机械强度与株高、重心高度、节间长度均呈极显著负相关,与节间直径、茎壁厚度和充实度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不同叶龄期追氮对每公顷穗数和穗粒数的影响较小,大部分小麦品种以N4处理的穗数最多,且施氮处理间的差异一般不显著。石新828和藁优2018各施氮处理千粒重的差异不显著,另外3个品种N4处理的千粒重高于其他处理。5个品种中除藁优2018以N5处理的籽粒产量最高外,其他品种均以N4处理的籽粒产量最高,且均与N5处理的差异不显著。综合来看,春4叶期追氮产量性状最优而倒伏风险最大;春5叶期追氮的籽粒产量与春4叶期追氮的差异不显著,但其抗倒能力显著提高,可以兼顾高产和抗倒伏,因此,春5叶期为河北平原春季最佳追氮时期。在灌水条件常成为限制因素的该地区小麦生产中,春4叶至春5叶期根据水源情况灌水和随水追施氮肥,都是比较适宜的。  相似文献   

18.
为给冬小麦高产优质栽培过程中氮肥的合理调控提供参考依据,通过河南郑州和兰考两点大田试验,分别在总施氮量240和180 kg·hm-2下,以全部基施为对照,进行基施和追施各50%施氮处理[追肥时期分别在返青期(二棱末期)、返青后10 d(护颖原基分化期)、20 d(雌雄蕊原基分化期)和30 d(雌蕊凹期)],探讨了小花发育期施氮对两种穗型冬小麦碳、氮积累和转运及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小花发育期追施氮肥均有利于花前碳、氮的贮藏积累和转运,且兰考矮早8品种贮藏碳、氮转运对籽粒的贡献率分别高于对照处理4.49和3.98个百分点,而豫麦49198品种分别高于对照处理1.68和0.47个百分点;两个品种花前贮藏氮素转运对籽粒的贡献率分别高于碳素42.97和38.47个百分点。在本试验条件下,在小花雌雄蕊原基分化期追施氮肥增加了兰考矮早8的千粒重和豫麦49198的穗粒数,且追肥处理的穗粒数、千粒重和籽粒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氮素积累和转运的增加也显著提高了籽粒蛋白质含量和产量。根据本研究结果,在总施氮量180~240 kg·hm-2下,采取基施和小花雌雄蕊原基分化期追施氮肥各50%,提高了籽粒产量和蛋白质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