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以云南小粒种咖啡为原料,探究小粒种咖啡热风干燥特性及最佳数学模型,为咖啡热风干燥工艺提供参考。对小粒种咖啡湿豆进行热风干燥,用正交试验的方法研究其在不同热风温度、风速、铺装厚度和搅拌转速下的热风干燥特性,比较10种数学模型在热风干燥特性中的适用性。结果表明:热风风速在干燥实验中对传热传质有催进作用;搅拌可加快热传递提高热效率,减少干燥时间;铺装厚度主要影响干燥用时,铺装厚度与干燥速率变化成反比;咖啡干燥以降速干燥为主,无明显恒速干燥阶段,热风温度对热风干燥的干燥特性影响最大;对正交试验进行极差、方差分析可知,温度40℃,风速1 m/s,搅拌转速2 r/min为最优热风干燥方案,最佳数学模型为Logarithmic模型,热风温度、热风风速与搅拌转速3个因素对热风干燥总时长影响的极差值为19、6.67、5.5,3个因素在95%置信区间下P值为0.011、0.082、0.391。主次顺序为热风温度A>热风风速B>搅拌转速C;由评价指标R2、SSE、残差均方及对比实验数据与常用干燥模型进行非线性回归拟合分析,结果显示Logarithmic模型拟合度最好,其中R2为0.986444、SSE为0.021734、残差均方为0.002075。该数学模型可预测云南小粒种咖啡湿豆的热风干燥特性曲线,也为实际的生产与加工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火龙果果粉的加工适宜性,以‘台农3号’红肉火龙果为材料,制备了淀粉全果粉、糊精全果粉、糊精速溶粉3种火龙果果粉,比较了三种果粉流动性、色泽、总多酚、总黄酮等理化性质差异,并探讨不同加工方式制备的火龙果果粉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前景。结果表明:淀粉全果粉呈颗粒状,休止角为36.6°、Carr index(CI值)为18.3,均小于糊精全果粉(休止角38.6°、CI值20)和糊精速溶粉(休止角42.1°、31.6),具有更好的流动性好;淀粉全果粉为红色,色泽a*值为34.64,比糊精全果粉(a*值为37.27)颜色略浅,但比粉色的糊精速溶粉(a*值为24.62)色泽深;分散性方面,糊精速溶粉分散所需时间最短,仅75 s,而淀粉全果粉和糊精全果粉分别为135、156 s;3种果粉中,糊精全果粉的营养及活性成分含量最高,蛋白质含量为1.7 g/100 g,总黄酮、总多酚和甜菜苷的含量分别为13.06、14.29、3.94 mg/g;糊精速溶粉可用于加工固体饮料等需要完全溶解的产品,而糊精全果粉和淀粉全果粉则适用于压片糖果、营养强化剂等溶解性要求不高的产品。总体表明,3种果粉各有优势,为满足不同加工需求提供了选择。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以新鲜澳洲坚果青皮为对照组,研究60℃热风干燥、微波干燥及真空冷冻干燥对澳洲坚果青皮总酚、总黄酮提取量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不同干燥处理对澳洲坚果青皮总酚、总黄酮提取量及抗氧化活性均有影响,真空冷冻干燥处理对其影响最小,总酚提取量、总黄酮提取量分别为935.61、995.75 mg/hg,DPPH自由基、ABTS自由基半数清除率IC50分别为6.83、63.84 mg/L,总抗氧化能力约为Trolox的1.74倍;不同干燥处理后,澳洲坚果青皮总酚、总黄酮提取量及抗氧化活性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干燥处理后抗氧化活性与总酚、总黄酮提取量显著相关(p<0.05)。因此,与60℃热风干燥、微波干燥相比,真空冷冻干燥能较好的保留澳洲坚果青皮中酚类物质,并具有较强抗氧化活性,适于澳洲坚果青皮干燥处理。  相似文献   

4.
采用国标方法分别对番木瓜粉在不同温度(60、80、90和100℃)下主要营养成分(蛋白质及氨基酸、粗脂肪、水分、碳水化合物)组成和含量及其物化特性的变化进行了测定,并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质联用技术对不同温度下热风干燥所得番木瓜粉香气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番木瓜粉的色泽、褐变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加深;番木瓜粉的水分与蛋白质含量随干燥温度升高而逐渐降低,粗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含量则随干燥温度升高而逐渐增加,灰分含量则受干燥温度的影响变化不明显;番木瓜粉氨基酸含量随干燥温度的升高而降低,以天门冬氨酸和精氨酸变化最为显著。番木瓜粉中的酸类、醇类、酯类和烃类化合物随着干燥温度的升高而逐步减少,而具有不良气味的醛类和酮类化合物则随干燥温度的升高而逐步增多。综上所述,以60℃干燥温度为最宜。   相似文献   

5.
响应面法优化提取槟榔花总酚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索槟榔花中总酚提取的最佳工艺参数,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以粒径、料液比和提取温度为试验因素,以总酚含量为响应值,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分析法进行试验,并应用优化的条件比较了不同干燥方法对槟榔花总酚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3个因素对槟榔花总酚含量的影响大小顺序为:料液比>提取温度>粒径,槟榔花中总酚提取的最佳工艺参数为:1:35(g:mL)、95℃、0.5~1.0 mm,验证值为25.97 mg/g,试验证明,响应面法对槟榔花中总酚提取条件的优化是可行的,可用于实际预测;不同干燥方法槟榔花总酚含量的影响大小顺序为:炒干>微波干燥>真空冷冻干燥>热风干燥。  相似文献   

6.
以海南当地的咖啡鲜果为原料,测定其干基含水率和干燥速率,探索咖啡豆在不同干燥温度和载重量条件下热风干燥对干燥速率的影响,以及干燥过程中咖啡豆挥发性成分的变化规律,并建立咖啡豆热风干燥的动力学模型。结果表明:干燥速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初始阶段干燥速率较快;由于咖啡鲜果单层摆放,不同载重量对干燥速率影响不显著;挥发性物质的种类随水分含量的降低而增多,其中醛类化合物相对百分含量逐渐降低,而酯类、酸类、醇类化合物相对百分含量均逐渐增加,烃类化合物略有增加;采用3种模型进行非线性回归拟合以模拟咖啡豆的干燥过程,结果表明单项扩散模型(Henderson and Pabis)的拟合度最好。  相似文献   

7.
采用薄层干燥方式研究糖厂滤泥的热风干燥特性。在标准隧道式热风干燥实验装置上通过改变热风温度、流速以及滤泥滤饼的厚度进行实验,测定滤泥的失水变化,获得干燥曲线。结果表明,滤泥滤饼厚度、热风温度和热风流速均对干燥速率有重要影响。其中滤饼厚度对干燥速率影响最大;高温高速有利于提高干燥速率,但是会降低恒速干燥的临界含水分,风速对临界含水分影响不大。最适热风温度和风速分别为90℃和8m/s。滤泥在热风温度为90℃、流速为8m/s,滤饼厚度为4mm进行干燥时,其临界含水量约为干基含水量0.33。  相似文献   

8.
以‘台农一号’芒果为材料,研究不同剂量短波紫外线和贮藏温度对采后芒果蒂腐病病原菌(Pestalotiopsis mangiferae)病斑直径、总酚和类黄酮含量、丙二醛、可溶性蛋白质及过氧化物酶、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4.9 kJ/m 2辐照能显著抑制病斑直径的扩展,诱导总酚、类黄酮含量的升高,降低可溶性蛋白质的消耗,提高过氧化物酶、多酚氧化酶活性的活力,抑制丙二醛的生成;9.8 kJ/m 2辐照会破坏植物细胞损伤,削弱类黄酮、可溶性蛋白质、过氧化物酶、多酚氧化酶上的诱导作用。与25 ℃相比,13 ℃下贮藏可抑制病斑直径的扩展,维持较高的总酚、类黄酮含量,抑制丙二醛的生成,延迟过氧化物酶、多酚氧化酶活力的达到峰值的时间。4.9 kJ/m 2,13 ℃的处理对芒果蒂腐病抑制和品质维持最好。  相似文献   

9.
6个香蕉品种果实后熟过程中品质的变化规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广西香蕉品种资源,以‘桂蕉6号’‘中蕉3号’‘中蕉4号’‘中蕉6号’‘巴西蕉’和‘南天黄’6个香蕉品种为试验材料,比较其后熟过程中品质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后熟过程中,6个香蕉品种的色差a*值、可溶性固形物、还原糖和总淀粉酶活性呈逐渐上升趋势,色差L*值、可滴定酸和α-淀粉酶活性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淀粉含量呈逐渐下降趋势,色差b*C*值呈波动上升;‘巴西蕉’‘南天黄’和‘中蕉6号’的可溶性糖和维生素C含量逐渐上升至平缓,而‘中蕉3号’和‘中蕉4号’的可溶性糖和维生素C及‘巴西蕉’的可溶性蛋白质先上升至黄熟期后下降,‘桂蕉6号’‘中蕉3号’‘中蕉4号’‘中蕉6号’和‘南天黄’的可溶性蛋白质含量逐渐上升;在黄熟期时,‘中蕉4号’的果皮厚和果指弯曲度最大,‘桂蕉6号’的可食率、果指长度、色差a*值和还原糖含量最大,‘巴西蕉’的果指重、果皮重、可滴定酸、可溶性固形物和可溶性糖含量最大。利用主成分分析,对6个香蕉品种果实成熟期品质进行综合评价,‘桂蕉6号’品质最优,依次是‘巴西蕉’‘南天黄’‘中蕉3号’‘中蕉6号’和‘中蕉4号’。  相似文献   

10.
咖啡果皮是咖啡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副产物,约占咖啡果实的50%,测定结果显示咖啡果皮中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总膳食纤维的含量可达64.80%,且脂肪含量低,仅为1.62%。但咖啡果皮仅有一小部分被用作堆肥和动物饲料,大部分被丢弃,造成了不可忽视的环境问题和资源浪费。为了探寻咖啡果皮在焙烤食品中的加工利用,本研究利用超微粉碎的咖啡果皮0%、5%、10%、15%、20%替代小麦粉来制作饼干,通过测定饼干的含水率、膳食纤维的含量、DPPH清除率、淀粉消化性能、血糖生成指数、色泽、质构及感官性状,发现与对照组(0%)相比,随着咖啡果皮粉替代量的增加,饼干的含水率从6.57%下降至5.32%,膳食纤维含量和DPPH清除率显著增加,分别从1.84%增加至10.65%,从2.89%增加至36.69%,淀粉的消化率、C和k值与咖啡果皮粉的替代量呈负相关,最终预测的饼干血糖生成指数从91.16降至66.35,但5%、10%、15%替代量的饼干仍为高血糖生成指数的食物,色泽中L*b*值逐渐下降,而a*值在5%和10%替代量时超过了对照组,饼干呈现咖啡果皮的棕红色,另外,饼干的硬度和咀嚼性逐渐增加,但在5%替代量时硬度增加并不显著(P<0.05),脆性、恢复力、粘结力和弹性均逐渐下降,当咖啡果皮粉添加量为5%时,可获得理想的感官评分,尤其是在色泽和气味上的得分达到最高,分别为4.8和4.7分。结果表明,咖啡果皮粉可以考虑作为一种饼干的配料来增加消费者对膳食纤维、抗氧化性物质和低糖化淀粉的摄入,该研究结果为咖啡果皮的综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为了分析比较海南产高良姜(Alpinia officinarum)和广东徐闻产高良姜的挥发油成分,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高良姜挥发油,并使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对其进行化学成分分析。从2个不同产地高良姜挥发油样品中共鉴定出77种化合物,主要为萜类成分,其中样品间共有化合物34种。结果表明:海南产高良姜挥发油的主要成分和徐闻产高良姜差异很大。  相似文献   

12.
以灵香草为实验材料,利用超声波辅助乙醇提取灵香草黄酮。通过正交试验设计优化灵香草总黄酮的提取条件,并对黄酮提取物的抗氧化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灵香草黄酮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乙醇浓度70%、料液比1∶20、提取时间50 min、提取温度60℃。在此条件下,灵香草黄酮的平均提取率为3.27%。在相同质量浓度下,所提取的灵香草黄酮提取物对羟基自由基的清除率高于Vc,具有一定的抗氧化能力。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究高良姜的叶绿体基因组特征及其系统进化发育关系,本研究以高良姜总DNA为材料,采用NovaSeq高通量测序平台进行高良姜叶绿体基因组测序,并基于生物信息学方法进行高良姜叶绿体基因组的图谱构建及注释分析。结果表明:高良姜叶绿体基因组全长162 137 bp,呈典型的环状四段式结构,包括87 264 bp的大单拷贝区、15 349 bp的小单拷贝区以及2个29 762 bp的反向互补重复区;共编码132个基因,其中蛋白编码基因86个、核糖体RNA基因8个以及转运RNA基因38个。高良姜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偏好性较弱,偏向于以A/T碱基结尾。碱基替换分析表明,高良姜叶绿体基因组中大多数编码基因的碱基替换没有引起氨基酸的改变。基于20种物种叶绿体基因组的系统发育分析发现,高良姜与同属植物艳山姜、益智的亲缘关系更近。本研究获得了高良姜的叶绿体基因组特征信息,为高良姜资源保护、遗传进化和品种选育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以槟榔为对象,采用色差、气质、液相、紫外等分析手段,研究不同干燥方法对槟榔外观形态、活性成分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槟榔的干燥速率与温度呈正相关,最快到达干燥终点的是微波干燥;干燥后槟榔外皮亮度增加,绿色度下降,黄色度提高;槟榔干制品的厚度与干燥温度呈负相关,低温的冻干可基本保持槟榔的厚度;干燥过程中槟榔的硬度出现先下降再上升的趋势,在失水率50%时硬度最低,为后续粉碎工艺提供理论支持;干燥后槟榔的总黄酮、总酚含量均显著高于新鲜青果,抗氧化能力均显著强于新鲜样品;而槟榔碱含量干燥样品均显著低于新鲜样品,因此可推断槟榔的抗氧化能力可能与其总黄酮、总酚含量相关,与槟榔碱无明显相关。不同干燥方式对槟榔的影响明显不同,在生产中应根据实际需求选择不同的干燥方式或复合使用。  相似文献   

15.
为制备油棕叶片重组木,对油棕叶片干燥特性进行了分析。以油棕叶片为研究对象,采用电热鼓风干燥法进行试验,研究处理方式(未去皮、去皮、去皮碾压)、初含水率和干燥温度对油棕叶片干燥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处理方式、干燥温度对油棕干燥时间的影响均达极显著水平,初含水率影响达显著水平,其中去皮碾压处理和提高干燥温度更有利于缩短油棕叶片的干燥时间。油棕叶片最优的干燥工艺为去皮碾压、初含水率为50%、干燥温度为130℃,在该条件下的干燥时间为1.42 h。   相似文献   

16.
研究不同干燥方式对橄榄多酚抗氧化活性的影响。采用乙醇浸提法来提取橄榄多酚,AB-8 大孔树脂纯化后干燥,考察热风干燥温度、真空冷冻干燥及远红外干燥方式对橄榄多酚清除 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自由基(DPPH?)、羟自由基(?OH)和 2,2′-二氮-双铵盐自由基(ABTS+?)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热风干燥处理对橄榄多酚清除 3 种自由基的能力差异显著,以 80 ℃干燥效果最好;3 种处理方式对橄榄多酚清除 DPPH?的影响无显著差异,对?OH 和 ABTS+?清除能力影响差异显著。因此,在选择干燥方式时需要考虑橄榄多酚的用途。  相似文献   

17.
将不同揉捻工艺处理的绿茶原料加工成绿茶饮料,比较其浸出特性以及品质稳定性。研究表明,边烘边揉处理样的浸出特性较好,浸提10 min时茶多酚浸出量约为60 min时的92.9%;在4℃、37℃下贮藏7 d后,4种揉捻工艺处理中以边烘边揉、趁热揉捻处理样的氨基酸总量、色差值(L、–a/b)和感官品质得分较高,稳定性较好;灭菌后边烘边揉、趁热揉捻处理样的EGCG、GCG等酯型儿茶素总量相对较低。综合分析,饮料用原料茶的揉捻工序宜采用边烘边揉等热揉工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