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豆种子不同部位的脂肪酸组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袁玉春  刘铜 《大豆科学》1998,17(4):373-376
不同部位的大豆种子,其脂纺酸组成也不同,子叶的脂肪酸组成与种子的相近,胚中的脂肪酸组成与种子和子叶的脂肪酸组成差异很大,达1%显著水平,胚中的棕榈酸和亚麻酸含量比子叶中高,胚中的硬脂酸,油酸和亚油酸含量比子叶中的低。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微波预处理对油菜籽及菜籽油脂肪酸含量的影响,评价其产生反式脂肪酸的风险,以8个省14产地的57份油菜籽样品为材料进行微波预处理,并对微波前后的油菜籽进行压榨,得到冷榨菜籽油。采用优化后的气相色谱法快速测定油菜籽和菜籽油中脂肪酸组成和含量,考察油菜品种、油菜产地以及微波预处理对油菜籽脂肪酸含量的影响。结果发现,与国标方法相比,优化后样本分析时间缩短一半以上,显著提高分析通量。研究发现,产地对油菜籽和冷榨菜籽油脂肪酸组成和含量影响较小,品种对菜籽和冷榨菜籽油脂肪酸组成和含量影响较大。不同品种的油菜籽和对应冷榨菜籽油中的脂肪酸含量差异极显著(P<0.01)。高芥酸菜籽的花生一烯酸、芥酸的平均含量分别是低芥酸菜籽的6.89倍和64.50倍,油酸的平均含量仅为低芥酸菜籽的71.48%。同一品种不同产地的油菜籽与对应的冷榨菜籽油中的脂肪酸含量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微波预处理不会显著影响油菜籽和菜籽油中的脂肪酸组成和含量水平,同时也不会产生反式脂肪酸等风险因子,微波处理后,产生反式脂肪酸的风险较低。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针对几种市售花生食品的脂肪酸组成含量进行GC分析,结果表明其脂肪酸组成含量有所差异,花生类食品中主要脂肪酸组成为硬脂酸、油酸,其次为棕榈酸、花生酸、二十碳烯酸、山嵛酸等。在此基础上从营养学的角度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单粒花生种子脂肪酸的快速无损测定W.L.Zeile等改良现有花生品种脂肪酸的组成可提高花生及产品的质量,并扩大花生的利用范围。通过调整性状变异性,如整合来自花生高油酸/低亚油酸基因或整合来自野生种增加长链脂肪酸含量的基因,就可改变脂肪酸的组成。最近G...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道了喂养不同油脂对猴血脂和体脂肪酸组成的影响,再次证实橡胶种子油的降血脂作用,并首次证明猕猴体脂的脂肪酸组成受食入胶籽油脂的脂肪酸的明显影响,这些结果为改变饲料成分而改善动物脂肪的脂肪酸组成提供了依据,也为可间断性食用橡胶种子油达到降脂和抗动脉粥样硬化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
花生种子发育过程中脂肪酸累积模式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花生种子脂肪酸组成是决定花生油营养和储藏品质的关键因子。本文通过对花生种子脂肪酸累积模式的研究,揭示花生脂肪酸组成的形成规律。在开花结荚期和荚果成熟期每隔7天取材一次,果针入土后第7天第一次取材,对各个时期果仁进行脂肪酸分析,研究脂肪酸组成及积累规律;并对种子发育全过程的脂肪酸组成进行相关分析和主成份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下针后10天内的花生种子可检测到9种脂肪酸,C16:1和C18:3在发育过程中由高到低,逐渐消失,其他7种脂肪酸则随着花生种子的发育逐渐积累增高。成熟的花生种子中油酸和亚油酸含量占脂肪酸总含量的81%左右。脂肪酸总量在接近成熟时有所下降。不同脂肪酸在累积过程中显示了高度相关性,C16:1和C18:3之间呈正相关,属于第一类;其余7种脂肪酸之间也均呈正相关,属于第二类。第一和第二类脂肪酸之间呈负相关。主成份分析表明,9种脂肪酸可以分成三类:C18:1与C18:2各为一类,其他7种脂肪酸为另一类,C18:1与C18:2之比是花生脂肪酸组成的决定性因素。通过分析表明,决定花生脂肪酸组成的关键基因主要是脂肪酸去饱和酶FAD2基因和SAD基因,有目的地对这两个基因的表达进行调控对于花生脂肪酸组成的改良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7.
花生品种蛋白质含量、含油量及脂肪酸组成的分析/姜慧芳(中国农科院油料所),段乃雄∥作物品种资源,-1994,(4)-29~31对“六五”和“七五”期间收集的4000多份花生品种资源的蛋白质含量、含油量及脂肪酸组成进行分析的结果表明,种子蛋白质含量平均...  相似文献   

8.
大豆种皮过氧化物酶活性和籽粒蛋白质、脂肪及其脂肪酸组成的研究结果表明:大豆种皮过氧化物酶活性,品种间存在差异,其遗传力较大,亚油酸与亚麻酸,油酸与亚油酸等品质性状间有极显著的相关关系;过氧化物酶活性与籽粒蛋白质、脂肪及脂肪酸组成之间相关不显著.  相似文献   

9.
不同来源甘蓝型油菜小孢子培养后代脂肪酸组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气相色谱技术测定4个不同来源的零芥酸DH系群体的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脂肪酸组成呈偏态分布,不同群体各脂肪酸含量有差异;同一脂肪酸成分在不同群体中变异程度不同;具有相同脂肪酸含量的两个亲本杂交,后代(DH系)脂肪酸含量变异程度最大.小孢子培养有利于油酸偏高、亚油酸和亚麻酸偏低的基因型成胚,并且从DH系中选择出脂肪酸组成发生较大变化的单株.  相似文献   

10.
脂肪酸是油脂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脂肪酸组成及其含量,决定着油脂的营养价值及工业用途。菜籽油中除含有一般植物油所具有的十六碳酸、十八碳酸外,还含有十字花科植物油的特异酸—芥酸。由于它们对人体营养价值,以及不同食用的可口性和贮藏性能和国际市场要求,人们提出了菜籽油的芥酸要低,亚油酸要高,在国内外都大力开展以改良油菜脂肪酸组成为目的的品质育种工作,为此我们对我国油菜品种资源进行了脂肪酸组成的分析研究,为选种提供亲本及合理利用提出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中国大豆种质资源的脂肪酸组成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对我国栽培大豆种质资源2924份进行了脂肪酸组成分析,查明了全国品种的脂肪酸含量与分析,研究了不同品种脂肪酸含量的变异,筛选出优质资源。  相似文献   

12.
采用气相色谱(GC)对茶籽的脂肪酸组成进行分析,并研究了活性脂肪酸对高浓度葡萄糖胁迫下RF/6A细胞生长的影响及其与葡萄糖对RF/6A细胞脂肪酸代谢的调节。结果表明,油酸与亚油酸为茶籽中含量最高的脂肪酸;而茶籽中脂肪酸的组成与其品种和产地有密切关系。亚油酸与亚麻酸对高浓度葡萄糖诱导的RF/6A细胞过度增殖有抑制作用。亚油酸、亚麻酸及棕榈酸对RF/6A细胞的脂肪酸代谢均具有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3.
芝麻种子发育过程中脂肪酸积累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中熟品种鄂芝2号为材料对芝麻种子发育过程中脂肪酸的累积过程进行了分析。分析显示,芝麻种 子发育早期有7种脂肪酸,成熟期减少为4种。成熟期的种子亚油酸和油酸占全部脂肪酸的80%以上,亚麻酸和 棕榈亚油酸发育中途消失。芝麻品种脂肪酸总量变化呈S形模式,脂肪酸总量达到峰值以后有一段显著回落,导 致含油量降低。鄂芝2号含油量回落时间出现在开花后38d左右。芝麻种子发育过程中油酸与亚油酸呈同步积 累,正相关极显著,在脂肪酸组成中具支配地位,推测FAD2和SAD两种酶在决定芝麻脂肪酸组成方面可能具有决 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14.
大豆原生质膜及混合细胞器膜脂脂肪酸对干旱胁迫的反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丽君  孟良 《大豆科学》1991,10(1):46-52
本文分析了大豆复叶、真叶、子叶和发育子叶原生质膜及混合细胞器膜脂脂肪酸的组成、配比以及脂肪酸不饱和指数对干旱胁迫的反应。研究结果表明:大豆原生质膜及混合细胞器膜脂中主要有六种脂肪酸:豆蔻酸、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还有少量的月桂酸和花生酸和一种未标记的脂肪酸。干旱胁迫不改变大豆不同叶类组织原生质膜和混合细胞器膜脂脂肪酸的组成,但配比和组分含量却发生了很大变化。脂肪酸组分中变化最显著的是亚麻酸,其次是亚油酸和棕榈酸。亚麻酸与脂肪酸不饱和指数呈极显著的正相关。耐旱型品种(庆选101)膜脂对干旱的反应,为脂肪酸的饱和化作用较慢,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于不耐旱品种(黑农11)。同一品种不同叶类对干旱的抗性表现的顺序为:复叶>真叶>发育子叶>子叶。  相似文献   

15.
棕榈油是全球第一大植物油脂,也是我国植物油脂供给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营养成分较为丰富,应用途径广泛、产品价格低廉等特点。本文详细介绍棕榈油的脂肪酸组成和营养成分含量,为棕榈油认知度的提升以及市场推广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全国棉花主栽品种棉籽原料进行营养组分及抗营养因子进行测定分析,掌握我国棉籽原料的质量现状,为未来的棉籽质量评价及多用途开发提供数据支撑。以采集于我国棉花主产区涵盖127个棉花主栽品种的178个棉籽样本为试验对象,利用气相色谱法分析其脂肪酸组成和含量差异,探究脂肪酸组成与棉花品种和产地之间的内在联系;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测定棉籽中17种氨基酸的含量以及棉籽中抗营养因子棉酚的含量。结果表明,陆地棉棉仁中总脂肪酸含量在16.2%~34.9%,平均为25.0%,脂肪酸组成以不饱和脂肪酸为主,抗营养因子环式脂肪酸平均含量为0.59%;陆地棉棉仁中总氨基酸平均含量为38.26%,以谷氨酸、精氨酸、天冬氨酸为主,其中必需氨基酸占29.6%;陆地棉棉仁中游离棉酚的质量分数为0.11%~0.92%,总棉酚含量为0.24%~1.64%,右旋棉酚多于左旋棉酚,海岛棉棉仁中游离棉酚含量比陆地棉要高。  相似文献   

17.
螺旋藻含有极丰富的蛋白质、各种氨基酸和微量元素,对人体的健康起很重要的作用,在食品、饲料加工及药品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开发利用螺旋藻将给人类带来许多益处。  相似文献   

18.
大豆种子脂肪酸组分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自身的健康状况.大豆油的饱和脂肪酸与不饱和脂肪酸的比例相对其它的植物油(如菜籽油、花生油等)较为合理,其消费量和食用量也已经逐步超过了其它植物油,成为人们日常饮食重要的营养来源之一.本文在脂肪酸组成、脂肪酸组分形成与地理纬度、气象因素的关系、及发育种子脂肪酸组分的形成等方面综述了大豆种子脂肪酸组分的研究进展,并指出了该领域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发展的前景.  相似文献   

19.
黄淮海地区大豆品种脂肪酸组成成分及其变化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黄淮海地区大豆种质资源不同脂肪酸含量的差异,掌握各脂肪酸成分含量间的相关关系,对黄淮海地区8个省份的2141份大豆品种的粗脂肪与脂肪酸各组成成分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通过长期的人工定向选择,大豆脂肪酸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增加.但亚油酸、亚麻酸含量下降.不同省份之间的大豆品种资源在脂肪酸的不同组成成分上存在较明显差异,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亚油酸、亚麻酸与百粒重和粗脂肪之间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说明在提高百粒重和粗脂肪含量的同时提高必需脂肪酸含量,采用常规育种技术比较困难.  相似文献   

20.
采用气相色谱分离法,对我国14个产茶省区的26个主要茶树品种的茶籽油脂肪酸组成及其组成比进行了普查。结果表明,组成茶籽的脂肪酸有软脂酸(16∶0)、硬脂酸(18∶0)、油酸(18∶1)、亚油酸(18∶2)、亚麻酸(18∶3)豆苷酸(14∶0)和棕榈油酸(16∶1)等七种组分。其中棕榈油酸(16∶1)属首次发现。脂肪酸组分的变化因品种及环境条件的改变而异,组成比范围如下:软脂酸15.79±1.03%;硬脂酸2.64±0.64%;油酸56.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