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谈谈西湖龙井茶的色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卓再 《中国茶叶》1994,16(1):42-42
数百年来,杭州西湖龙井茶一直以色绿、香高、味甘、形美的“四绝”著称于世,而这“四绝”中又以“色”(俗称色气)最为重要,因为香气、滋味、形状三者无一不与色气相关。正宗高级西湖龙井茶的色气,干看是亮泽的“金尖绿叶”,湿看(或称开汤看)是明亮的“清汤绿叶”。西湖龙井茶这种色气的形成,与其鲜叶原料和特有的炒制工艺有关。高级龙井茶是选用龙井品种茶树早春的细嫩芽叶为原料,且要求芽长于叶。这种鲜叶原料,其芽为金黄色,叶为黄绿色,通过高超独特的制作工艺,炒制成绿叶包着金芽的,形状扁、平、光、直的(俗称“碗钉形”),具有“金芽绿叶”色气的龙井茶。  相似文献   

2.
沈培和 《中国茶叶》2006,28(4):31-31
本书汇集了自新中国成立后一直从事龙井茶生产、经营、研究的茶农、茶界学者、专家和文艺界人士的亲历、亲见、亲闻以及亲自研究考证有关西湖龙井茶的珍贵历史资料,是第一本以“三亲”角度来写西湖龙井茶的书籍。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在茶香氤氲中演绎西湖龙井茶文化的历史传奇,以及许多关于西湖龙井茶的鲜为人知的幕后故事。  相似文献   

3.
蔡嘉嘉  黄潇苇 《茶叶》2023,(1):57-59
为打破西湖龙井茶文化的传统表达形式,探索西湖龙井茶文化滋味的多元化与品赏方式的艺术化呈现,研发展示西湖龙井茶冷萃茶品饮艺术、明代文士茶与日本煎茶道的时空对话、东西方文化结合的西湖龙井茶的鸡尾酒等品赏艺术,构筑立体化、多元化西湖龙井茶表达形式。  相似文献   

4.
金建公 《茶叶》2011,37(3):181-183
本文阐述了生产西湖龙井茶优异的生态环境和人文历史,与西湖申遗的关系,对西湖龙井茶的生长现状进行了调研,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保护西湖龙井茶产地生态环境,必须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5.
龙井茶的品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龙井茶是茶中珍品,“西湖龙井”更以“色绿、香郁、味醇、形美”四绝而著称于世。高级龙井茶的品质特点是:外形挺秀尖削,扁平光滑,苗锋显露,色泽翠绿略黄,香气高鲜清幽,幽中孕兰,滋味甘醇鲜爽,汤色杏绿清澈明亮,叶底嫩匀成朵。由于龙井茶风格独特,品质要求严,时令性强,故对品种的选择也十分讲究。总体上说,适制龙井茶的品种应具有以下主要特征特性:①发芽早。龙井茶市场卖价隔日不同,上市早晚收益高低悬殊,如“明前”龙井茶价是“雨前”龙井茶的10倍左右,因此,适制龙井茶品种发芽越早越好。②芽叶狭长少毛。春茶一芽一…  相似文献   

6.
中国是茶的故乡,杭州是中华茶和茶文化的重要发源地.2005年,8家"国字号"茶业机构授予杭州"中国茶都"称号.西湖龙井茶被誉为"绿茶皇后",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是中国名优绿茶中的翘楚.文章阐述西湖龙井茶在杭州城市发展中的地位,对西湖龙井茶产业新格局的发展提出对策和建议,为进一步巩固杭州"中国茶都"的地位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7.
乡村文化景观体现了和谐的人地关系,对专注土地营造的风景园林,具有重要研究价值。故文章从历史变迁角度,结合图文互证、田野考察等方法对西湖龙井茶文化景观三个历史阶段展开研究,发现变迁关键因素为:神灵文化、佛禅文化、士大夫文化以及乾隆南巡这一历史事件,提出保护西湖龙井山水景观这一实体空间,以延续西湖龙井茶文化景观核心内涵。  相似文献   

8.
西湖龙井茶素以“色翠、香郁、味甘、形美”四绝著称。是浙江的特产,为全国名茶之冠,驰名中外。龙井茶因产地不同,采制技术也各异,产品各显特色,其中以狮峰龙井为最佳,色泽绿中显黄,呈糙米色,扁平挺秀,光滑匀齐,香气馥郁,清高持久。西湖龙井茶在清明前后开始采摘,以一芽一叶初展为  相似文献   

9.
正西湖龙井茶是杭州的一张"金名片",为了进一步保障西湖龙井茶的质量安全,探索西湖龙井茶病虫害综合防治的有效途径,推进茶树病虫害社会化服务方式,从2010年开始西湖风景名胜区在全区实施了西湖龙井茶病虫害统防统治工作,解决当前一家一户分散防治存在的问题,提高防治技术水平和效果,整体提升西湖龙井茶的质量安全水平。一、西湖龙井茶病虫害统防统治做法1.落实组织保障2010年7月,杭州市政府召开专题会议,形成了《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西湖龙井茶群体种种质资源保护和病虫害  相似文献   

10.
2013年12月8日,浙江省农业厅组织有关专家对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承担的“三农五方”科技协作计划项目“西湖龙井茶资源的保护与发掘利用”进行验收。  相似文献   

11.
西湖龙井茶是我国名茶中之精英,有色香味形四绝之誉,名盖天下。龙井茶色泽嫩绿,只有“明前”的狮峰特级龙井才具有天然的“糙米色”。因狮峰的茶园大多在树木遮荫度较大的山间,日照时间短,照度小,早春气温低,加上特级龙井开采又早,因此,鲜叶中叶绿素a含量少,叶黄素含量多,呈嫩黄色,经炒制后成茶具有天然“糙米色”。这是狮峰龙井的一大特色,也是其品质超群的一个重要标志,它的卖价是西湖龙井茶中最高的。所以,有的茶农就片面地追求这种色  相似文献   

12.
许咏梅 《茶叶》2012,38(2):91-95
西湖龙井美誉天下,其中又以狮峰龙井最为珍贵,本文以浙江省杭州市西湖龙井区龙井村狮峰龙井茶农户为调查对象,详细阐述了狮峰龙井茶农户的生产、加工、销售等生产经营现状与特点及狮峰龙井茶的价格等,在此基础上对我国西湖龙井茶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完善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3.
<正>4月29日,杭州市农办、杭州市西湖龙井茶管理协会在北京举办"西湖龙井茶规范管理"新闻发布会,宣布在今年10月份左右将重新对全国所有西湖龙井茶专卖店实行授牌许可。据了解,杭州市政府根据西湖龙井茶的实际生产范围划定了168平方公里的保护区域,主要涉及西湖风景名胜区及西湖区留下、转塘、双浦等3个镇街,而此前由杭州市政府  相似文献   

14.
<正>西湖龙井茶是中国的历史名茶,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龙井茶原产于浙江杭州西湖区域,独特的地理位置与自然气候环境,使龙井茶形成色泽翠绿,香气浓郁,甘醇爽口,形如雀舌的独有特色,即所谓的"色绿、香郁、味醇、形美"四绝,为绿茶之冠,位列中国十大名茶之首。西湖龙井的引种是龙井茶发展的自然趋势。早在清末和民国时期便开始有对西湖周边山坡的开荒,扩大龙井种植面积。建国后,以政府扶贫和地方增收的合作形式,杭州西  相似文献   

15.
周静怡  冯海强  罗列万 《茶叶》2023,(2):106-108
本文旨在西湖龙井茶产业现状与产业发展中存在问题剖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西湖龙井茶传统制作技艺传承与发展建议,并就茶叶企业作为和担当提出了观点与看法。  相似文献   

16.
打造西湖龙井茶文旅印象“金三角”的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产业与文创产业、旅游业融合发展是近年来"三产融合"的新兴业态,是促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茶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路径之一,受到广泛关注。杭州是西湖龙井茶原产地和茶文化的重要发源地,被誉为"中国茶都"。本文提出打造西湖龙井茶文旅印象"金三角"的构想,对西湖龙井茶文旅融合发展提出对策与建议,以期提升西湖龙井的品牌溢出效应,助推"杭为茶都"建设。  相似文献   

17.
应玉萍 《茶叶》2016,(2):108-110
西湖龙井茶是全世界茶叶中的珍品,西湖龙井茶非物质文化遗产则是茶文化体系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西湖龙井茶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要切实做好抢救、保护和利用工作。  相似文献   

18.
龙井茶园春肥早施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春茶是一年中产量最高、质量最好、效益最佳、又无农药污染的一季茶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茶叶已由计划经济转入市场经济,茶价也已放开,各地名优茶发展迅速,竞争激烈,不少产品已于3月上中旬就纷纷上市抢占市场,这对上市稍迟的西湖龙井茶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冲击。因此,如何提早西湖龙井茶上市和提高西湖龙井茶的春茶产量,特别是提高“雨前”高档西湖龙井茶的产量,在“一优两高”上做好文章,  相似文献   

19.
唐建瑛 《茶叶》2006,32(4):247-247
在近日召开的杭州市政协文史工作会议上,西湖区政协征编出版的《龙井问茶——西湖龙井茶事录》一书荣获全市政协优秀文史图书一等奖。该书公开出版后得到了业界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好评,评委会给予该书的点评是:一是具有明显的政协“三亲”(即“亲历、亲见、亲闻”)特色,是第一本对龙井茶事“三亲”史料进行公开征集、抢救、整理和出版的书籍;  相似文献   

20.
根据杭州市西湖区委、区政府提出“科教兴区”实施纲要精神,笔者于1995年9~10月份对著名西湖龙井茶产区杭州市西湖区西湖乡四村十户茶农(均属中上水平)的科技兴茶情况进行调查和总结。这十户茶农分别是龙井村的李之乐,梅家坞村的朱乃根、葛阿义、朱锦来、朱长江,灵隐村的张俊生、唐永俊,满觉陇村的祖寿荣、胡志凌、杨继昌,现将调查情况以及他们“科技兴茶”经验作一介绍。 十户茶农,1993年有茶园面积28.46亩,1995年只有26.50亩,比1993年减少6.89%,同时1995年又台刈改造了9亩,占33.96%,1995年共产龙井茶905.7kg,比1993年减少37.8%,总产值204970元,比1993年增加34.72%。平均亩产值7734.72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