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千家寨不同海拔野生茶树的EST-SSR遗传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5对EST-SSR引物对千家寨内7个海拔梯度的野生茶树居群进行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的研究。在物种水平上,Shannon信息指数(I)和Nei基因多样性(He)分别为1.33和0.66,表现出很高的遗传多样性;千家寨不同海拔梯度上野生茶树居群的遗传多样性有差异,且随着海拔梯度的递增,居群的遗传多样性呈现出低—高—低的分布,并在海拔2β100βm处达到最大值;野生茶树居群间的基因流(Nm)为1.84,群体分化系数(Fst)为0.12,且基于AMOVA软件分析结果显示有16.32%的变异发生在居群间,表明野生茶树群体间属于中度分化,且大部分变异存在于居群内。野生茶树本身的遗传特性和不同海拔居群所处生境的异质性是其现有遗传格局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大理茶是栽培型茶树的野生近缘种,了解大理茶居群的遗传多样性和群体结构,对于大理茶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开发利用至关重要。利用30对茶树核心SSR引物,对3个代表性的野生和栽培大理茶居群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30对SSR引物在所有大理茶样本中都能扩增出特异性产物,每个位点检测到的等位基因数为2~14个,PIC范围为0.041~0.877,平均0.491。3个大理茶居群具有中等水平的遗传多样性,其中大雪山(DXS)野生居群的遗传多样性相对较低。香竹菁(XZQ)和白莺山(BYS)栽培居群的近交水平很高,近交系数(Fis)分别为0.728和0.913。居群配对分析显示,居群间遗传分化指数(Fst)均小于0.15,基因流(Nm)大于1。分子方差分析表明3个大理茶居群的遗传差异主要来源于居群内(94.1%)。聚类分析显示,野生和栽培大理茶单株的遗传距离相对较大。基于PCoA和Structure的群体结构分析显示,野生居群的遗传背景单一,栽培居群的遗传背景较复杂,其中7个BYS栽培居群单株可能是大理茶和阿萨姆茶通过渐渗杂交形成。  相似文献   

3.
云南白莺山地区茶树遗传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南省云县白莺山地区是大理茶(Camellia taliensis)、阿萨姆茶(C. sinensis var. assamica)及中间过渡形态茶树广泛分布的区域。本研究利用30个SSR核心标记分析了130份白莺山地区茶树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共检测到202个等位基因,平均每个位点的等位基因数(A)为6.73,期望杂合度(HE)为0.6135,近交系数(Fis)为–0.1745,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5652,基因多样性(H)为0.6112。通过模拟不同样本数量,计算遗传多样性参数与样本量变化的回归曲线,发现样本量在40个时,能较好地反映白莺山茶树资源的遗传多样性。研究白莺山地区茶树的遗传多样性及取样策略,对茶树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4.
120份小桐子种质的分子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应用32条ISSR引物对13个自然居群的小桐子(Jatropha curcas Linnaeus)共120个个体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1)小桐子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很高.在物种水平上,平均每个位点的多态位点百分率PPB=90.68%,有效等位基因数Ne=1.4005,Nei遗传多样性He=0.2430,Shannon多态信息指数Ho=0.3743;在居群水平上,PPB=69.64%,Ne=1.1138,He=0.1098,Ho=0.163 3.(2)居群间的遗传分化低于居群内的遗传分化.居群间遗传多样性分化系数Gst=0.4718,居群间遗传分化占总遗传变异的47.18%,居群内的遗传变异为52.82%,基因流Nm=0.5598.导致居群内高的遗传变异水平原因主要是有限的基因流和遗传漂变.根据Nei遗传多样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居群间的地理距离与遗传一致度不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中国茶叶》2009,(4):43-43
采用AFLP-毛细管电泳法对云南省西双版纳地区4个有代表性的古茶园和2个台地茶园(阿萨姆茶Camellia sinensis vat.assamica)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研究表明,阿萨姆茶变种水平多样性为P=92.31%,  相似文献   

6.
云南大理茶资源遗传多样性的AFLP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AFLP标记对仅在云南南部及周边地区狭域分布的茶树近缘植物大理茶11个居群204个个体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1)大理茶遗传多样性水平低。在物种水平上,He=0.099,Ho=0.178;在居群水平上,He=0.083,Ho=0.137;(2)居群间的遗传分化较低。基于Nei’s遗传多样性分析得出的居群间遗传分化系数Gst=0.1606;Shannon’s居群分化系数为16.04%。AMOVA分析显示:大理茶的遗传变异主要存在于居群内,占总变异的80.97%,居群间的遗传变异占19.03%;(3)两两居群间的Nei’s遗传一致度(I)的范围为0.971~0.997。经Mantel检测,居群间的遗传距离和地理距离之间不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0.1127,P<0.001)。推测人类活动的干扰和生境的片断化是导致大理茶濒危现状的主要因素。基于观察到的居群遗传信息,建议采取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的保护策略。  相似文献   

7.
R.N.Das  R.K.Bhagobaty 《茶叶》2010,36(3):133-139
茶是印度最重要的作物之一,商品茶园由于茶树异花受粉而杂合程度很高。本文以中国变种、阿萨姆变种和柬埔寨变种的典型茶树品种TV-7,TV-8andTV-9为参照,利用形态学和生物化学标记对印度阿萨姆茶园茶树资源的遗传变异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8.
为明确广西三江茶树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采用简单重复序列间扩增(ISSR)和相关序列扩增多态性(SRAP)2种标记技术,对三江地区72份地方茶树种质资源与5个引进品种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两种标记结果都显示出高水平的遗传多样性(H=0.30,I=0.44),群体间显示出高的遗传分化(Gst=0.056)和基因流(Nm=8.64)。群体内观察到的遗传变异远高于群体间的遗传变异。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大部分三江茶树种质资源聚为一类,与引进品种划分成两个亚群,聚类分析结果与主坐标分析(PCoA)的结果一致。本研究为三江茶树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供了分子水平的证据。  相似文献   

9.
采用48个SSR标记分析了海南11个普通野生稻自然居群的遗传多样性。结果显示海南普通野生稻自然居群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变异(Na=8.3,He=0.716)。居群内多数等位基因(77.6%)频率较低,其中,70个等位基因仅出现在1个居群中。62.9%的等位基因显著偏离哈迪 温伯格平衡,多数居群及等位基因实际杂合度大于期望杂合度,表明居群内自交率低、杂合体过剩。居群间遗传变异差异明显,在11个自然居群中,崖城居群遗传多样性最低(Na=1.7,He=0348),和庆、椰林B两居群遗传变异最为丰富(和庆:Na=4.0,He=0.577;椰林B: Na=4.0,He=0.531)。Mantel测验表明,居群间Nei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呈极显著相关(r=0.386,P=0004)。东、西海岸居群间遗传分化显著但较小(Fst=0.048,P=0024),而居群间遗传分化则较大(Fst=0.335,P < 0.001)。11个自然居群间基因流非常有限(Nm=0.404),表明居群间隔离程度较大。基于居群等位基因数目、基因多样性指数以及基因频率特点,认为海南11个自然居群中和庆和椰林B居群应是优先保护对象。  相似文献   

10.
茶树中存在2个亚细胞定位不同的NUDX1基因(CsNUDX1-cytoCsNUDX1-chlo),其中定位于细胞质的CsNUDX1-cyto基因与香叶醇生物合成密切相关。为探究NUDX1基因在不同茶树品种中的序列、功能差异及其在物种间的进化,通过序列比对、基因克隆、进化树构建、代谢物分析、功能验证等分析了该基因在茶树与非茶树植物中的进化以及香叶醇积累差异。结果表明,不同茶树基因库中组装的CsNUDX1s核苷酸序列存在差异;RT-PCR克隆显示4个阿萨姆变种和4个中国变种茶树中均有CsNUDX1-cytoCsNUDX1-chlo的阳性克隆,且核苷酸序列存在差异。利用Phytozome网站数据进行序列比对及进化树构建,结果显示共有58个植物中存在CsNUDX1同源基因;该基因在植物物种间较为保守,在低等植物藻类基因组中也存在;在单子叶禾本科植物中,除短柄草(Brachypodium distachyon)泛基因组中存在蛋白序列匹配率大于58%的目的基因,其余均较低,尤其是在部分禾本科植物中该基因存在缺失。代谢物分析表明15个禾本科植物水稻、小麦和玉米品种鲜叶中均未检测到香叶醇的合成,而4个茶树品种嫩梢中香叶醇含量为0.87~4.12 μg·g-1。此外,茶树CsNUDX1s基因在幼嫩叶片中有高表达;阿萨姆变种茶树佛香3号的CsNUDX1-cyto同样具有合成香叶醇的功能。本研究表明,NUDX1基因广泛存在植物基因组中,在茶树基因组中存在2个CsNUDX1s基因,并与茶树叶片中香叶醇的合成相关。  相似文献   

11.
茶挥发性成分中的萜烯醇类具有生物合成的遗传特性。根据萜烯指数(即:芳樟醇及其氧化物/(芳樟醇及其氧化物十香叶醇)比值,TI〕所作的化学分类表明,云南省茶的 TI 值接近于1.0,而分布于其他产茶省区的茶树 TI 值均低于上述值,并伴随有由西南向东和东南逐渐下降的趋势。由云南引入的日本山茶,具有与云南相近的 TI 值,而日本当地茶树品种的 TI 值与中国浙江相近似,因而推测中国茶树的原产地为云南,然后沿长江和沿海逐渐向东和南方传播。  相似文献   

12.
李丹  李端生  杨春  王庆  罗军武 《茶叶科学》2012,32(2):135-141
利用ISSR标记分析了江华苦茶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10个多态性高、重复性好的ISSR引物在70个单株间共扩增出174条谱带,其中166条具有多态性,占95.40%,表明江华苦茶群体基因组DNA具有较高的多态性。供试单株间的平均Nei´s基因多态性(H)和Shannon信息指数(I)分别为0.382、0.558,表明材料间的遗传多样性较高。供试材料的相似系数介于0.44~0.84,平均为0.63。用UPGMA法进行聚类分析,共聚为6个类群,其中5个复合组,1个独立组。亲缘关系ISSR树状图在分子水平上显示了江华苦茶群体各单株间的亲缘关系,为江华苦茶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大吉岭地区的茶树因其特殊的地理环境而具有遗传特点。其不同品系的基因组DNA指纹分析证明有很高的多态性,所以适合以AFLP来研究其无性品系茶树的基因。聚类分析显示,其遗传系统树图谱与先前以形态特征为依据的分类结果一致。大吉岭茶树各品系间的遗传相似性达到70%。在中国类型品种中遗传变异程度较大。在三个种质类型(viz. China, Assam and Cambod type)之间及内部的变异程度分别为63%和36%。  相似文献   

14.
采用同时蒸馏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SDE/GC/MS)技术,分别测定了健康及受茶饼病菌侵染鲜叶中挥发性物质,探讨了云南大叶种健康及受茶饼病菌侵染鲜叶中挥发性物质的组成和差异,分析了茶饼病菌侵染对茶树挥发性物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茶树健康叶片中共检测出37种挥发性物质,占总挥发物的80.195%,而受茶饼病菌侵染叶片中共检测出56种挥发性物质,占总挥发物的92.166%;在受茶饼病菌侵染叶片中有13种物质未检测出,有31种新的挥发性物质被检测出;芳樟醇是云南大叶种茶树鲜叶中主要的挥发性物质;受茶饼病菌危害的叶片以含氮含硫化合物、萜烯类、芳香族化合物、绿叶性气体为主要挥发物。  相似文献   

15.
利用48对SSR引物对来自龙井群体种的5个不同居群的91份材料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研究。结果表明,龙井群体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多态信息含量PIC在0.0567~0.7476之间,平均为0.4382,其中有16个位点属于高度多态位点,30个位点属于中度多态位点。哈迪-温伯格法则(Hardy-Weinberg)平衡检验结果表明,33.3%的位点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66.7%的SSR位点不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AMOVA分析表明,不同群体之间所贡献的变异百分比为3.45%,个体间的变异百分比为94.98%。龙井群体的遗传分化程度较低,个体间遗传分化系数FIT为0.0502,群体之间的遗传分化系数FST仅为0.0345。  相似文献   

16.
云南省勐腊县象明乡倚邦村自然环境优越,种茶历史悠久,是普洱茶古六大茶山之一,现存古茶园400多hm2,茶树品种有普洱茶种(C.assamica)和茶种(C.sinensis)2大类。通过实地调查,在倚邦村曼拱二队发现了7株红花茶树,记录其地理位置、维量特征、花器特征等,建立了红花茶树资源档案,为进一步研究红花茶树的遗传与变异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