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茶多糖和茶多酚的降血糖作用研究   总被引:21,自引:7,他引:21  
目的:研究茶多糖、茶多酚对四氧嘧啶致糖尿病SD大鼠的降血糖作用和机制。方法:饲喂SD大鼠茶多糖、茶多酚3周后,观察大鼠血糖、葡萄糖耐量、血胰岛素以及小肠糖降解酶(淀粉酶、蔗糖酶、麦芽糖酶)变化。结果:茶多糖、茶多酚都有显著抑制糖尿病大鼠血糖升高的作用;与对照组比较,茶多糖组大鼠血胰岛素水平有显著提高(P<0.05),蔗糖酶和麦芽糖酶活性显著降低(P<0.05);茶多酚组的血胰岛素水平有升高趋势,小肠各降解酶活力也有下降趋势,但与对照组比较均未达到显著水平。结论:茶多糖对高血糖大鼠有显著的抑制血糖升高的作用,茶多糖的作用机制可能是抑制小肠糖降解酶活性。  相似文献   

2.
茶多酚对阿尔茨海默病的防治功能与机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阿尔茨海默病作为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因与认知功能相关的神经元异常而导致记忆衰退,甚至影响自主行动和吞咽。茶多酚能够有效防治阿尔茨海默病,其机制主要包括阻碍异常蛋白积累、抗氧化、影响神经递质水平、调节细胞信号转导通路及抗炎等。本文就近年来茶多酚对阿尔茨海默病的防治功能与机理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张姝萍  王岳飞  徐平 《茶叶科学》2019,39(3):231-246
动脉粥样硬化是多种心血管疾病的重要病理基础,对心脑血管的损害可累及全身各个器官。茶多酚能够通过抗炎、调节血脂水平、抑制 LDL 氧化修饰、改善内皮功能、保持斑块稳定性等不同途径有效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本文就近年来茶多酚对动脉粥样硬化的预防功能与机理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茶多酚防治糖尿病作用及其机理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耿艳艳  王岳飞 《茶叶》2007,33(1):7-10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茶多酚不仅对正常动物和糖尿病动物的血糖水平有一定的影响,同时还具有防治糖尿病并发症的作用。茶多酚防治糖尿病的作用主要是通过提高胰岛素敏感性,抑制小肠内葡萄糖运转载体以及相关酶类的活性,抗氧化等作用机理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5.
茶多酚药理作用在分子水平上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荣林 《福建茶叶》1997,(2):23-25,41
天然抗氧化剂的研究和应用日渐受到广泛的重视。以黄酮化合物为主体的茶叶多酚类物质备受青睐,大量实验证明它们有着极广泛的药理功能。茶叶作为一种大众化的饮料,其黄酮化合物(包括酚酸类)含量达到25-45%(干基),这是已知的黄酮类含量最高的一种植物[1][2]。在另一方面茶叶中的黄酮化合物结构简单,分子量较小,经过适当加工后的茶叶成品色香味俱全,其适口性是任何别的植物饮料或中草药汤剂所无法企及的。在推崇药食同源的现代生活中它所受到的应有重视是无可置议的。已知茶叶具有促进消化,抑菌解毒,降脂减肥,改善血管功能以及…  相似文献   

6.
普洱茶中茶多糖与茶多酚降血脂功能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现代普洱茶属于黑茶类,是我国云南产特种茶,具有耐贮藏和陈香显著等特点。它是以云南大叶种鲜叶制成的晒青毛茶为原料,经过独特的"渥堆"和"陈化"工序加工而成。  相似文献   

7.
茶多酚保健功能研究进展与保健食品开发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作为一类出色的天然抗氧化剂,茶多酚的保健功能研究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介绍了近年来流行病学研究和临床研究在茶多酚对癌症、心血管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皮肤疾病等多种疾病的防治功能的最新发现。同时,简单分析了我国利用茶多酚开发保健食品的现状,并从进一步发挥茶多酚保健功能的角度对茶多酚保健食品开发进行了的展望。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室通过研究发现茶与荼多酚可降低肝脏中脂质之合成与储存.其分子机制是由活化LKBl-AMPK讯号传递途径,进而抑制acetyl-coenzyme A carboxylase(ACCase)合成而致.  相似文献   

9.
10.
刘烨 《福建茶叶》2016,(12):22-23
伴随着有氧运动的开展,茶逐渐被应用在运动中,茶多酚能够降低机体的疲劳感,促进机体运动能力的恢复,能够有效的提高人机体的运动能力。本文主要对茶多酚在有氧运动中的作用机理进行分析,探究茶多酚中的化学成分以及在茶多酚的作用下,探究茶多酚对有氧运动的影响,以此提高人群机体有氧远动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糖尿病作为一种代谢紊乱性疾病,会引发肾衰竭、失明以及心脑血管疾病等并发症,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安全。目前糖尿病的治疗主要集中在降血糖药物和胰岛素治疗,但是二者都存在严重的毒副作用,且都不能有效预防并发症。近年来研究表明,绿茶作为一种世界流行饮料,能够有效预防和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本文就绿茶化学成分与糖尿病的关系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油溶性茶多酚抗氧化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比较了油溶性茶多酚、水溶性茶多酚、二丁基羟基甲苯(BHT)和丁基羟基茴香醚(BHA)在植物油中的抗氧化作用。并采用测色色差计比较这些抗氧化剂对植物油色泽和亮度的影响。同时,探讨了环境条件中光线和温度对油溶性茶多酚抗氧化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使用自来水冲泡绿茶、黄茶、乌龙茶和红茶等不同发酵程度的茶叶,将其产生的茶垢分别进行定量、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以及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SEM-EDS)等理化性质分析.结果表明,红茶产生的茶垢质量显著小于其他茶类,而绿茶、黄茶和乌龙茶的茶垢质量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4.
茶EGCG抗癌机理研究的最新进展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许心青  黄华涛 《茶叶》2004,30(3):141-142,145
肿瘤是细胞在不受抑制地增殖时而形成,恶性肿瘤能人侵周围的细胞,尤其是具攻击性的恶性肿瘤细胞,先穿透一层基层膜(Basement membrane)后转移和扩散到其他的器官里去。基层膜是特殊分化的细胞外基质,正常细胞无法穿透这层基层膜。Laminin是一种大分子糖蛋白.它们广泛地分布于细胞外基质中。通过细胞表面受体而具有与细胞之间沟通的能力。它们是入侵癌细胞主要的附着基体。恶性癌细胞直接粘附于laminin与癌细胞潜在的转移性直接相关。研究发现laminin呈高亲和力粘附于癌细胞表面并可呈饱和状态,暗示有laminin的受体存在。后来发现有一种67 kD laminin受体(67LR)和laminin有高亲和力。众多的研究发现癌细胞表面有过量的67LR存在。这和癌细胞入侵和转移直接相关。因而67LR在癌细胞穿透基层膜而转移的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许多动物试验和流行病学的研究都显示茶叶具有抗多种类型癌症的功效,尤其是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脂(EGCG)。但茶的抗癌机理并不完全清楚。不久前日本科学家Tachlbana等人的研究找到了与EGCG结合的受体,它就是与癌细胞入侵和转移起重要作用的67LR。和用清水处理比较,有67LR的人类肺癌细胞经ECCG处理后其生长受到明显的抑制,浓度分别为0.1和1微摩尔。而无67LR的肺癌细胞经EGCG处理后其生长不受影响。在EGCG处理前用67LR的抗体处理,EGCG则失去了对癌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这些表明67LR是EGCG抗癌作用的直接受体。其他的茶叶成份,如用咖啡因和其他的茶多酚处理,既不能结合于细胞表面也不能抑制有67LR的癌细胞的生长。对我们大家最直接相关的是我们只需一天喝二到三杯绿茶就能受益于绿茶防癌抗癌的功效。  相似文献   

15.
采用超高压技术从茶叶中提取茶多酚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格  张玲玲  吴华  张守勤 《茶叶科学》2006,26(4):291-294
采用超高压技术常温提取,通用正交试验法,以茶多酚粗品收率为指标,考察溶剂浓度、压力、保压时间、浸泡时间对茶多酚的影响因素,并与回流提取法比较研究茶多酚的超高压提取工艺。结果表明:优化茶多酚的提取工艺条件为:溶剂为60%乙醇,压力为200βMPa,浸泡时间为0.5βh,保压时间为3βmin,得率是28.92%。超高压提取出的粗品收率比回流提取的高出25.3%,茶多酚的收率则比回流提取高出32%。超高压提取要比回流提取收率高;而且提取液澄清、透明,存放一年半后毫无变化。如果工业应用后,必然带来巨大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茶多酚在洗漱用品、护肤品、纺织品等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茶叶深加工产品的开发与应用促进了茶产业的转型升级。文章介绍了茶多酚在日化产品中的应用、相关功效,在应用时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为茶叶深加工产品的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比较了不同茶多酚浓度下绿茶饮料灭菌、贮藏过程中的感官与理化品质变化。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茶多酚浓度绿茶饮料稳定性差异较大,灭菌、贮藏过程中,绿茶饮料外观颜色变深、变红,茶多酚、儿茶素含量显著下降,黄酮化合物、没食子酸含量显著上升,咖啡碱、氨基酸含量略有下降,感官风味品质明显下降,熟汤味明显;随着茶多酚浓度升高,绿茶饮料的感官理化品质变化趋势加剧,高温贮藏(37℃)变化程度明显高于低温贮藏(4℃)。当茶多酚质量浓度为400~600mg/L时,绿茶饮料稳定性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18.
简述近年关于绿茶、红茶、乌龙茶、普洱茶主要茶类特征成分抗氧化特性的研究进展,比较分析其异同点,讨论了有待进一步研究的内容,为开发茶类天然抗氧化剂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茶叶抗癌研究二十年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对茶叶抗癌研究的世界进展进行了分析和综述。从1987年日本富田熏最早报道茶叶提取物可以抑制人体癌细胞起,全世界约发表了4000~5000篇关于茶叶抗癌的研究论文。作者将这些研究分为四个阶段:八十年代后期到九十年代中期主要集中在活体外、活体内以及临床实验,九十年代中期到新世纪初主要在流行病学研究和抗癌机理的研究,新世纪初继续进行抗癌机理研究同时进行活性成分在动物和人体内的代谢、运转和归宿的研究,从2004年起开始了儿茶素类化合物的结构修饰和改造以期提高其生物可利用性和生物活性。本文重点对2003年以来的文献分流行病学实验、抗癌机理、儿茶素类化合物在动物和人体中代谢与归宿、儿茶素类化合物的结构修饰和改造与生物活性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综述,并就茶叶抗癌的应用前景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0.
张碧莲  梁燕  屠幼英 《茶叶》2007,33(2):85-87
本文对近10年来我国公开的茶多酚发明专利数量和分类进行了统计分析,并将其与茶的发明专利、茶叶产量的变化相结合,进行数据比较,结果表明,茶多酚在生活需要方面的发明专利在整个发明专利中一直处于主导地位,占年茶多酚专利数量65%;茶多酚应用于保健食品是目前发明专利中的一个重点,茶的发明专利数与茶叶总产量的增长趋势基本相符。说明茶多酚的研究与茶叶生产相互推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