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以两优培九、Y两优1号、玉香油占和黄华占为材料,研究了施氮量对华南双季超级稻产量和干物质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量对产量、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和总颖花数的影响达显著水平,对结实率和千粒重的影响不显著,2011年N2(225 kg/hm2)条件下的产量显著高于N1(112.5 kg/hm2),早、晚稻增幅分别为6.33%~13.39%和11.53%~25.06%,而2012年N1(161~176 kg/hm2)和N2之间的产量差异不显著;与N0相比,增施氮肥可以显著增加干物质量,提高作物生长速率,但2012年N1和N2之间差异不显著。2年各品种N1的氮肥利用率要高于N2,其中氮肥偏生产力达到显著水平。因此,华南双季稻区早、晚稻在施氮量为161~176 kg/hm2的条件下分别种植生育期较长和生育期较短的超级稻品种,可以在足够穗数的基础上增加每穗粒数或穗重并积累较多的干物质,从而有利于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2.
以郑单1002和郑单958为材料,0(N0)、150(N1)、300(N2)kg/hm2氮肥水平,常规尿素和一次性基施掺混控释肥两种氮肥类型,研究不同氮肥运筹对夏玉米冠层特征、干物质积累与分配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加施氮量,两个品种穗位层和近地表叶面积指数(LAI)比N0处理增加25.7%~52.5%,开花期和成熟期干物质积累、千粒重、穗粒数、穗长和产量显著增加,农学利用效率降低22.0%~40.0%。与常规尿素相比,掺混控释肥增加玉米生长后期穗位层和近地表的透光率和成熟期干物质积累,提高了千粒重、穗粒数、产量和氮肥农学效率,降低子粒含水率。在相同施肥条件下,与郑单958相比,郑单1002的LAI和穗粒数分别提高7.5%~14.8%和2.3%~11.5%,千粒重降低1.4%~6.2%,产量提高0.8%~6.2%。  相似文献   

3.
为明确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浙北地区常规晚粳稻适宜的施氮量,设计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N0、N1、N2和N34个氮肥用量的田间试验(肥料N用量分别为0、165、240、315 kg/hm2)。结果表明: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常规晚粳稻单位面积产量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呈增长趋势,秀水134和嘉58施氮处理比无氮处理(N0)分别增产31.41%~45.38%、39.97%~47.83%,高氮处理(315 kg/hm2)比中氮处理(240 kg/hm2)分别增产3.60%和5.62%,但差异不显著;当氮肥用量达315 kg/hm2时,常规晚粳稻的结实率、千粒质量均低于其他处理。随着施氮量的增加,秀水134和嘉58齐穗期后的群体干物质量累积和氮素累积呈上升趋势,但群体氮素转运量先增加后降低,群体氮素转运效率整体呈下降趋势。总之,高氮处理(315 kg/hm2)氮素转运量较少,转运效率较低,同时氮素利用效率和吸收效率也较低。因此,秸秆还田条件下合理配施中量氮肥,可以获得较高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  相似文献   

4.
施氮量对超级早稻产量形成与氮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株两优819和陆两优996为材料,研究了施氮量对超级早稻产量形成、稻米品质与氮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施氮使超级早稻显著增产,株两优819增产的原因是提高了每穗粒数,而陆两优996增产的原因是提高了每穗粒数和千粒重;(2)两组合N 225 kg/hm2处理较N 150 kg/hm2处理显著减产;(3)两组合稻米蛋白质含量随施氮量增加而升高,直链淀粉含量随施氮量增加而降低;(4)超级早稻产量与叶面积、干物质积累量呈正相关,与粒叶比呈负相关;(5)随施氮量增加,两组合的氮素累积量显著提高,氮肥利用率、氮肥效率、氮素吸收效率、氮生理效率、氮素利用效率显著降低.本试验条件下,施N150 kg/hm2能使超级早稻获得较高产量,同时获得较高氮肥利用率、氮素吸收与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5.
通过设置6个氮肥用量并测定相关生长性状及产量,研究了C两优华占的适宜施氮量。结果表明,施氮量增加可以显著提高水稻分蘖数和株高,显著提高水稻SPAD值,在拔节—齐穗期和灌浆—成熟期两个干物质积累盛期显著促进水稻的干物质积累,增加叶面积,从而提高光合能力,增加产量,但过高的氮肥施用量在成熟期会导致水稻贪青严重,抑制水稻干物质积累;氮肥施用量增加可以显著增加有效穗数,从而显著提高产量及氮肥农学利用效率;施氮量为270 kg/hm2时,能够获得最高的产量和氮肥农学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6.
以大穗型杂交中稻蓉18优1015和多穗型杂交中稻内6优103为材料,于2018年在四川泸县开展试验,研究稻鱼共生模式下不同施氮量(N0,不施氮;N1,减氮66.6%;N2,减氮33.3%;CK,常规施氮,施氮量135 kg/hm^2)对杂交中稻产量、产量构成因子、干物质、收获指数、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大穗型杂交中稻产量以N2处理最高,较CK增加2.8%;多穗型杂交中稻产量以CK最高,较N2、N1处理分别增加5.3%、20.4%;随施氮量的增加,杂交中稻有效穗数、干物质量呈显著增加的趋势,结实率、收获指数则呈下降趋势,减量施氮对杂交中稻每穗粒数和千粒重影响不显著;大穗型杂交中稻的氮肥农学利用率N2、N1处理较CK分别增加63.2%、45.6%,多穗型杂交中稻氮肥农学利用率N2处理较CK增加了27.4%;随施氮量的增加,杂交中稻氮肥偏生产力呈显著下降趋势,与CK相比,N2、N1处理的氮肥偏生产力分别增加了74.6%和48.2%。可见,在稻田养鱼模式下,综合考虑产量和氮肥利用率,杂交中稻的适宜减氮量为33.3%。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解决水稻土壤保肥能力较弱,水稻产量较低,氮肥利用效率不高等问题,【方法】于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水稻田设置氮肥水平与栽植密度双因素大田试验,设4个施氮量水平,即无氮(N1,0 kg/hm2)、低氮(N2,216 kg/hm2)、中氮(N3,288 kg/hm2)和高氮(N4,360 kg/hm2);栽植密度设3个梯度,即低密度(24万穴/hm2)、中密度(27万穴/hm2)和高密度(30万穴/hm2)。以探究不同氮肥水平和栽植密度下水稻成熟期土壤养分含量及氮肥利用效率的变化。【结果】随着土层加深,氮、磷、钾、有机质含量均明显下降。其中D3N4处理碱解氮含量下降了60.8%,D3N3处理速效磷含量降低了72.7%。随着施氮量增加,土壤pH值和有机质含量有所下降,速效钾含量升高,肥料偏生产力和氮肥农学利用效率降低,产量先升高后降低;随着栽植密度增加,土壤pH值与速效磷含量有所下降,表层土壤碱解氮含量略有升高,有机质含量与产量及肥料偏生产力均先升高后降低,氮肥农学利用效率降低。【结论】当栽植密度为27万穴/hm2时,氮肥用量288 kg/hm2,水稻产量最高,为14 615.3 kg/hm2;相同密度下氮肥按照216 kg/hm2施用,水稻产量、氮肥农学效率和肥料偏生产力均较高。研究结果可在实际生产中参考应用。  相似文献   

8.
稻虾共作模式具有较高的综合效益,近年在全国发展迅速。为稻虾共作选择适宜氮肥种类,既能保证田面水水质,又能保证水稻氮素供应而促进水稻生长,对稻虾共生系统的清洁生产至关重要。设置3种施肥处理(CF,基施复混肥并追施尿素;CRF,缓释复混肥作基肥一次性施用;OF,基施有机无机复混肥并追施尿素),并以不施氮肥为对照(CK),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对水稻分蘖期之前田面水水质及全生育期水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F和OF处理相比,CRF处理降低稻虾田田面水氨氮及亚硝态氮的效果最好,有利于小龙虾回田生长;施肥处理提高了土壤无机氮含量,促进了水稻干物质累积;CRF处理水稻的有效穗数、产量、氮肥农学效率和氮肥偏生产效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与CF和OF处理相比,产量分别提高14.26%和12.84%,氮肥农学效率分别提高64.86%和54.65%,氮肥偏生产效率分别提高15.00%和13.60%。此外,CRF处理还节约了追肥所需的劳动力。综上,从田面水水质、水稻生长及氮肥利用效率等因素考虑,在稻虾共作中采用缓释复混肥一次性基施的施肥方式是较佳选择,有利于该模式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小粒咖啡生产经常受到季节性干旱和土壤营养不足的制约。为探讨小粒咖啡节水抗旱和水肥资源高效利用模式,采用3个保水剂水平和3个施氮水平,研究了保水剂和氮肥对小粒咖啡苗木生长及水分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氮、低保处理可以获得小粒咖啡苗木的最大生长量(株高、茎粗及叶面积)。和对照(无氮处理)相比,低氮可使干物质累积量提高24.10%,而高氮减少干物质累积11.95%。和无保水剂处理相比,低保水剂提高干物质累积11.53%,而高保水剂抑制干物质累积8.65%。此外氮肥和保水剂能不同程度地降低日蒸散量,提高水分利用效率;施氮和保水剂可分别提高小粒咖啡水分利用效率2.72%~35.37%和8.48%~20.24%。小粒咖啡氮素累积量随着施氮量增加先增后降。过高水平保水剂和氮肥都会对小粒咖啡的苗木生长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而低氮低保处理可同时提高干物质累积和水分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0.
采用"3414"试验设计,在2008-2010年3年中研究了不同氮磷钾施肥处理对浙中水稻籽粒产量、品质、养分吸收利用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氮、磷、钾肥的施用可以显著提高籽粒产量,且3种肥料配施的增产效果显著优于任意两种肥料配施;其对籽粒产量的作用顺序为NKP。N3P2K2处理产量最高,为8746kg/hm2。施氮可提高稻米胶稠度、蛋白质含量和总氨基酸含量,降低碱消值;施磷可提高蛋白质含量;施钾可提高胶稠度、碱消值及蛋白质含量;氮、磷、钾肥的施用对直链淀粉含量均无显著影响。水稻养分总吸收量和100kg籽粒养分需求量随施肥量增加而增加,肥料吸收利用率及农学利用率则随施肥量增加而下降。氮、磷、钾肥吸收利用率分别为25.2%、38.3%和36.0%。N2P2K2、N2P3K2、N2P2K1和N3P2K2处理的经济效益较高,比N0P0K0处理分别提高21.1%、20.3%、20.3%和22.4%,差异达显著水平。利用肥料效应方程,得出该地区获得最高产量的氮、磷(P2O5)和钾(K2O)肥施用量分别为258.8kg/hm2、39.3kg/hm2和100.8kg/hm2。  相似文献   

11.
以热带地区典型酸性水稻土为载体,通过设置不施肥处理(CK)、常规化肥(T)、有机无机复混肥(OF)、有机无机复混肥减施10%(10%OF)和有机无机复混肥减施20%(20%OF)等不同试验处理,研究化肥、有机无机复混肥和减量施用对海南省双季稻的产量、养分积累和肥料利用率的影响,评估有机无机复混肥及其减量施用对热带地区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各施肥处理较CK均能显著提高水稻籽粒产量,OF处理较常规化肥能显著增加晚稻有效穗数,涨幅为29.79%。同时OF处理较常规化肥处理能显著提高早稻氮、磷累积量,增加幅度分别为19.31%和27.94%,20%OF处理能显著提高早稻氮、磷、钾肥农学效率;不同有机无机复混肥处理较常规化肥处理对土壤养分影响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控失尿素与普通尿素配施在海南省水稻上的应用效果,通过 2016 年和 2017 年两季田间试验,采用随 机区组设计,以不施氮肥处理作为对照(CK),设置常规尿素(CU)与控失尿素(CLU)不同配施比例,在等氮量条 件下,设 100% CU、70% CU+30% CLU、50% CU+50% CLU、30% CU+70% CLU 和 100% CLU 5 个处理,分析水稻叶 绿素含量、稻谷产量及其构成因子、氮吸收累积量、氮肥利用效率以及经济效益等指标。结果显示,施氮显著增加稻 谷产量,与 CK 相比,增幅为 67.2%~82.0%(2016 年)和 36.7%~46.7%(2017 年)。30% CU+70% CLU 的稻谷产量和 有效穗均显著高于 100% CU 处理,产量增幅为 8.8%(2016 年)和 7.3%(2017 年),有效穗数增幅为 14.2%(2016 年) 和 12.0%(2017 年)。随着 CLU 所占比例的提高,水稻地上部氮吸收累积量、氮肥回收利用率和农学利用率均呈增加 趋势。与 100% CU 处理相比,其余控失尿素处理的氮肥回收利用率增幅为 12.3%~18.4%(2016 年)和 12.7%~17.7%(2017 年),氮肥农学利用率增幅为 20.8%~21.9%(2016 年)和 16.8%~23.5%(2017 年)。随着 CLU 所占比例的提高,水稻 总产值和相对净收益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30% CU+70% CLU 处理达到最大。综上所述,在本试验条件下,30% CU+70% CLU 能够获得较高的稻谷产量、氮肥利用效率及经济效益,其可作为该地区氮肥施用的推荐比例。  相似文献   

13.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不同氮肥增效剂在水稻上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氮肥增效剂增产效果明显,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显著增加。添加双氰胺的增产效果最好,产量达到7982.8 kg/hm2,添加氢醌和复合增效剂的产量分别为7922.9和7892.2 kg/hm2,增产幅度在4.95%~6.15%之间。氮肥增效剂增加水稻养分含量和积累量,提高肥料利用率,氮磷钾肥料利用率分别提高4.22%~8.44%、3.87%~7.40%、2.90%~8.72%。添加双氰胺的氮钾肥料利用率最高,分别达到64.21%和48.45%。  相似文献   

14.
楚光红  章建新 《玉米科学》2016,24(1):130-136
在田间研究拔节期后5种施氮量处理对春玉米KWS2564吐丝后群体叶面积指数垂直分布、光合势、光合速率(穗位上第3片叶、穗位叶、穗位下第3片叶)、干物质积累、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揭示施氮量对滴灌超高产春玉米光合特性及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增施氮肥,主要增大棒3叶以下、棒3叶的叶面积指数,明显延缓吐丝后棒3叶以下叶片衰老,增加群体总光合势;增加吐丝后穗位上第3片叶、穗位叶、穗位下第3片叶的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增加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降低氮肥利用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施氮量超过300 kg/hm2以上再增加施氮量,叶面积指数、光合速率、干物质和产量的增幅降低,降低氮肥农学利用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适宜施氮量为300 kg/hm2左右,可获得17 002.6 kg/hm2产量,其吐丝期叶面积指数为6.62,总光合势为423.6 m2/(d·m2),氮肥农学利用效率为13.8 kg/kg。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保证水稻施肥的准确性,揭示水稻机插与同步一次性侧深减量施肥的养分利用特征,为机插双季稻的氮(N)肥高效利用提供依据。【方法】在典型双季稻种植区,以测土配方施肥量为依据,结合精量施肥机,2017−2018年研究机插同步一次性精量施肥对双季稻养分吸收和利用的影响。【结果】与常规施肥处理相比,机插同步一次性减N 10%~30%处理早稻N、P、K累积量分别提高7.9%~11.7%、9.4%~25.9%和2.0%~6.5%(2017),8.2%~15.0%、9.0%~12.1%和14.0%~18.1%(2018);晚稻分别提高−0.6%~5.7%、9.1%~14.4%和3.7%~19.6%(2017),6.1%~8.5%、9.4%~19.3%和18.7%~22.2%(2018);早稻N肥吸收利用率(NRE)、N肥农学利用率(NAE)、N肥偏生产力(NPFP)分别提高38.6%~92.7%、49.9%~103.6%和29.5%~71.7%(2017),35.4%~71.4%、46.0%~98.4%和20.7%~75.4%(2018);晚稻分别提高20.8%~43.1%、31.3%~64.2%和18.3%~48.5% (2017),26.8%~99.1%、60.0%~ 82.9%和26.6%~60.5%(2018)。其中,早晚稻以减N 20%~30%处理效果较好。水稻机插同步一次性精量施肥随着施N量的降低,双季稻NRE先增加后降低,NHI、NAE和NPFP呈上升趋势,而土壤碱解氮含量呈下降趋势。【结论】通过施肥技术和机插模式的集成与优化,能有效减少稻田N肥施入,利于N、P、K吸收积累,同步提高双季稻的产量和N肥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6.
为给长江中下游稻麦轮作区小麦的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以扬麦10号为材料,设置0、93.75、168.75和243.75 kg/ha四个氮肥处理水平(分别用N0、N1、N2和N3表示),研究了施氮对小麦地上器官干物质及氮素累积运转的影响.结果表明,增施氮肥提高了小麦群体叶面积指数,N3处理与N2处理差别不大,增施氮肥不影响叶面积指数的动态变化规律.干物质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大,营养器官转运率以不施氮(N0)处理最大,对籽粒的贡献率以N2处理最大.增加施氮量提高了小麦各个生长时期氮素累积量,N3处理在收获时茎秆中有较高的氮素残留,降低了氮肥利用效率.增施氮肥提高了小麦产量,N2处理与N3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氮肥生理效率以N1最高,氮肥利用效率和农学效率均以N2最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保证水稻施肥的准确性,揭示水稻机插与同步一次性侧深减量施肥的养分利用特征,为机插双季稻的氮(N)肥高效利用提供依据。【方法】在典型双季稻种植区,以测土配方施肥量为依据,结合精量施肥机,2017-2018年研究机插同步一次性精量施肥对双季稻养分吸收和利用的影响。【结果】与常规施肥处理相比,机插同步一次性减N10%~30%处理早稻N、P、K累积量分别提高7.9%~11.7%、9.4%~25.9%和2.0%~6.5%(2017),8.2%~15.0%、9.0%~12.1%和14.0%~18.1%(2018);晚稻分别提高-0.6%~5.7%、9.1%~14.4%和3.7%~19.6%(2017),6.1%~8.5%、9.4%~19.3%和18.7%~22.2%(2018);早稻N肥吸收利用率(NRE)、N肥农学利用率(NAE)、N肥偏生产力(NPFP)分别提高38.6%~92.7%、49.9%~103.6%和29.5%~71.7%(2017),35.4%~71.4%、46.0%~98.4%和20.7%~75.4%(2018);晚稻分别提高20.8%~43.1%、31.3%~64.2%和18.3%~48.5%(2017),26.8%~99.1%、60.0%~82.9%和26.6%~60.5%(2018)。其中,早晚稻以减N20%~30%处理效果较好。水稻机插同步一次性精量施肥随着施N量的降低,双季稻NRE先增加后降低,NHI、NAE和NPFP呈上升趋势,而土壤碱解氮含量呈下降趋势。【结论】通过施肥技术和机插模式的集成与优化,能有效减少稻田N肥施入,利于N、P、K吸收积累,同步提高双季稻的产量和N肥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8.
在田间定位试验条件下,研究了4个秸秆还田量水平[0kg/hm2(S0)、4000kg/hm2(S4)、6000kg/hm2(S6)、8000kg/hm2(S8)]耦合4个施氮水平[0kg/hm2(N0)、90kg/hm2(N90)、180kg/hm2(N180)、270kg/hm2(N270)]对水稻茎蘖动态、生育后期光合特性、干物质积累特征、氮素吸收和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施氮条件下,秸秆还田明显抑制水稻生育前期茎蘖的发生和茎蘖高峰的形成,促进水稻后期的干物质积累、氮素吸收,提高剑叶光合速率,稻谷产量增加2.22%~4.44%。2)氮肥单施条件下,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水稻茎蘖数和最高苗数显著增加,分蘖高峰提前7~14d;施氮显著增加水稻各生育期干物质积累量、氮素吸收量和稻谷产量,明显延缓水稻生育后期剑叶光合速率的下降。3)同等施氮条件下,与S0相比,秸秆还田S4、S6处理促进水稻茎蘖发生,成熟期植株吸氮量显著增加,以S6处理增幅最大,平均增加36.58%,生育后期剑叶光合速率维持在较高水平;S8处理则对水稻茎蘖发生、光合作用和氮素吸收表现出负面影响。4)秸秆还田耦合施氮量显著影响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和稻谷产量,与N0S0相比,两者配施水稻显著增产9.59%~23.51%,以N180S6处理产量最高,达10.56t/hm2。适宜的秸秆还田量耦合施氮量可促进水稻茎蘖发生和有效穗形成,增加氮素和光合同化物积累,从而增加稻谷产量。  相似文献   

19.
灌溉频率和施氮量对滴灌春小麦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灌溉频率和施氮量下,滴灌春小麦干物质积累、分配和产量的形成规律。结果发现,相同施氮量下,随着灌溉频率的增加,小麦的LAI、干物质累积最大速率和花后干物质贡献率均表现为中频灌溉(M)高频灌溉(H)低频灌溉(L);相同灌溉频率不同施氮量下,小麦的LAI、干物质累积速率和花后干物质贡献率则均表现为N2N3N1N0;MN2处理与HN2和LN2处理相比,小麦的LAI提高了11.3%和22.1%,干物质累积最大速率提高了2.3%和1.3%,花后干物质贡献率增加了1.71%和2.28%;小麦的库容量提高了12.3%和13.7%,差异均显著(P0.05)。产量构成的通径分析表明,小麦产量指标中,对滴灌春小麦产量的贡献依次为穗粒数穗数千粒重。灌溉频率和施氮量对小麦产量的互作效应明显,当施氮量为308.63kg·hm-2、灌溉频率约为6.52d一次时,滴灌春小麦产量达到最大值(8 804.2kg·hm-2)。  相似文献   

20.
采用田间试验,研究4种施氮水平下(不施氮;低氮100 kg/hm2;中氮230 kg/hm2;高氮400 kg/hm2)橡胶树产量效应及胶乳矿质养分变化。结果表明,配施磷钾肥条件下,不同氮处理干胶产量介于4.65~6.37 kg,其中高施氮量显著地提高了干胶产量(P<0.05)。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干胶产量呈增加趋势;干胶含量(30.84%~33.96%)和总固形物含量(34.80%~37.92%)呈下降趋势,但不同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胶乳N(7.77~8.49 g/kg)和K(6.42~7.24 g/kg)含量呈增加趋势,而施用氮肥对胶乳P(3.35~3.51 g/kg)和Mg(1.99~2.23 g/kg)含量影响不大。施氮条件下,胶乳N、P、K含量与干胶产量均具有较好的正相关关系。施氮加大了割胶带走N、K和Mg量,且随着施氮的增加呈增加趋势。综上,施用氮肥有助于提升橡胶树干胶产量,高株产是以养分大量损失为代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