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以盆栽甜瓜为研究对象,基于传统与现代分析技术,探究木醋液对于甜瓜根系生长、根际土壤生物学性状和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旨在开发木醋液作为液态肥料及土壤改良剂的可行性。结果表明,稀释600倍木醋液处理不仅显著促进甜瓜根系生长、显著提高甜瓜根际土壤中可培养微生物数量以及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和涉及土壤碳、氮、磷循环相关酶的活性,而且有效地提高了甜瓜根际土壤细菌丰富度Chao 1指数和多样性Shannon指数;另一方面,门或属分类水平上,无论施用何种浓度的木醋液,其优势菌门与对照之间无显著差异,均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绿弯菌门(Chloroflexi);优势菌属均为Subgroup 6_no rank、Saccharibacteria、Gemmatimonadaceae(芽单胞菌属)、Sphingomonas(鞘脂单胞菌属)、Soil Crenarchaeotic Group、Bacillus(芽孢杆菌属)、Rhodospirillaceae(红螺菌属)、Roseiflexus(玫瑰弯菌属)、Lactococcus(乳球菌属)和Acidimicrobiales。施用木醋液没有改变甜瓜根际土壤中细菌优势菌门或菌属的组成,但稀释300倍或600倍木醋液更有利于甜瓜根际土壤形成细菌群落结构更为多样的微环境。综合甜瓜根系生长及指示根际土壤肥力指标的生物学性状,施用稀释600倍木醋液更有助于促进甜瓜生长、提高甜瓜根际微环境的土壤肥力和抵御土传病害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以朱槿品种‘紫牡丹’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苗期重度干旱胁迫及复水对其根系生理特性的影响,并运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干旱胁迫及复水下朱槿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变化特征。结果显示:与正常处理(CK)相比,重度干旱胁迫及复水处理(T2)的总根长、根表面积及根尖数等根系生长指标呈现显著减少的结果,但与重度干旱胁迫(T1)处理相比,均显著增加。通过对朱槿根际土壤样品中细菌群落结构的研究发现,属分类水平上,厌氧绳菌属(Anaerolineaceae),酸杆菌属(Acidobacteria)、酸微菌属(Acidimicrobiales)、幽门螺杆菌属(Sphaerobacter)、链霉菌属(Streptomyces)等是不同处理土壤样品中的优势菌群。T1处理下的嗜青霉属(Algiphilus)、奥利螺旋菌属(Aureispira)、绿线菌属(Chloronema)、扁棒壳属(Acrospermum)为不同处理下的特殊细菌。真菌方面,属的分类水平上发现,粪壳菌属(Sordariale)、散囊菌属(Eurotiales)、拟青霉属(Pseudallescheria)、格孢腔菌属(Pleosporales)、枝孢霉属(Cladosporium)等是不同处理土壤样品中的优势菌群;T1和T2处理下的样品中,侧角藻属(Goniomonas)、齿盘菌属(Lamprospora)和索罗迪夫斯菌属(Sorodiplophrys)为不同处理下的特殊真菌属。其中,有促生作用的细菌如酸微菌属( Acidimicrobium)、厌氧绳菌属(Anaerolineaceae)嗜青霉属(Algiphilus)以及具有一定生防作用真菌如拟青霉属(Pseudallescheria)、枝孢霉属(Cladosporium)等均可以合理的应用在农业生产中,为植物的抗干旱胁迫以及提高朱槿在干旱胁迫下的水分利用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究景迈山普洱茶区不同生境茶园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和差异性,对景迈山普洱茶区的微生物进行溯源,更好地保证景迈山原产地生产的普洱茶微生物的一致性。采用平板涂布分离技术,对从3个有机台地茶园(TS-A、TS-B、TS-C)和景迈山古茶园(GS-D)采集的根际土壤微生物进行培养,并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鉴定其种类。在茶园根际土壤微生物中经分离纯化共得到417株细菌和143株真菌,分别归类于27个细菌属和18个真菌属,4个茶园根际微生物多样性不同,细菌多样性和真菌多样性的排序分别为:GS-D>TS-A>TS-C>TS-B和TS-A>TS-B>TS-C>GS-D。4个茶园的微生物群落均含有节细菌属(Arthrobacter)、芽孢杆菌属(Bacillus)、杆菌属(Lysinibacillus)、类芽孢杆菌属(Paenibacillus)、曲霉属(Aspergillus)和青霉菌属(Penicillium),其中芽孢杆菌属(Bacillus)和青霉菌属(Penicillium)为优势菌属。结果表明,景迈山不同生境下的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有差异性,3个有机台地茶园的细菌多样性低于古茶园,但真菌多样性高于古茶园。3个有机台地茶园的规律如下:茶树品种一样,套种品种多的茶园的细菌和真菌多样性都高于套种品种少的茶园,套种品种相似的茶园,茶树品种越多,细菌的多样性更高,而真菌多样性更低。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氮素转化菌对茶树根际土壤微生态环境的影响,本试验以山东泰安2年生茶树根际土壤为研究对象,设置枯草芽孢杆菌(T1)和褐球固氮菌(T2)两个接种处理,以不接种为对照(CK)。采用培养计数法与末端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T-RFLP),测定不同时期根际土壤中细菌、真菌、放线菌、氨化细菌、固氮菌、硝化细菌的数量及接种后微生物多样性的变化。同时测定接种后土壤中养分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接种60βd后T1和T2处理细菌数量显著高于CK,但对真菌及放线菌的影响不显著。整个试验过程氨化细菌和固氮菌数量高于CK,氨化细菌以T1处理最多,固氮菌以T2处理最多,硝化细菌数量始终是CK显著高于T1和T2处理。基于T-RFLP图谱分析,与对照组相比,菌剂组均增加了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和丰富度,各物种在数量上的均匀程度变大。在土壤养分方面,T1、T2菌剂处理组铵态氮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硝态氮含量低于对照。在速效P方面,T1、T2含量比CK分别显著提高了8%、25%。在速效K方面,T1、T2含量显著高于CK,提高了15%和11%。枯草芽孢杆菌和褐球固氮菌菌剂改善了茶树根际土壤微生态环境,提高了土壤养分,表现出正面效应,是一种生态安全性较高的生物菌剂。  相似文献   

5.
为详细了解福州菌草基地巨菌草和绿洲一号2种菌草的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组成与结构,本研究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巨菌草和绿洲一号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结果表明,菌草根际土检测到细菌类群主要的优势菌门为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绿弯菌门(Chloroflexi)、芽单胞菌门(Gemmatimonadetes)、硝化螺旋门(Nitrospirae)、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s);主要的优势菌纲为γ-变形菌纲(Gammaproteobacteria)、α-变形菌纲(Alphaproteobacteria)、芽孢杆菌纲(Bacilli)、放线菌纲(Actinobacteria)、酸杆菌纲(Acidobacteria-6)、β-变形菌纲(Betaproteobacteria)、酸杆菌纲(Acidobacteriia)、纤线杆菌纲(Ktedonobacteria)、δ-变形菌纲(Deltaproteobacteria);主要的优势属为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糖多孢菌属(Saccharopolyspora)、类芽孢杆菌属(Paenibacillus)、沙雷氏菌属(Serratia)、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红游动菌属(Rhodoplanes)、不动细菌属(Acinetobacter)、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绿洲一号、巨菌草及其对照根际土壤细菌Shannon-Wiener指数分别为9.05、8.733、7.61;巨菌草、绿洲一号及其对照根际土壤细菌Simpson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01、0.014、0.037;巨菌草、绿洲一号及其对照根际土壤细菌Chao1指数分别为3145.320、3647.482、2329.344。Alpha多样性指数分析得出,在3个土壤样品中,绿洲一号根际土Shannon指数最大,对照土壤Shannon指数最小,对照土壤Simpson指数最大,绿洲一号Simpson指数最小,说明菌草根际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高于非根际土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绿洲一号根际土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略高于巨菌草根际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这些结果为进一步研究土壤微生物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以品种金黄麻为试验材料,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在氮肥用量105 kg·hm-2基础上(RSN4),氮肥减施25%、50%、75%和100%(分别记为RSN3,RSN2,RSN1和RSN0)的条件下,健康与感青枯病两种生长状态对连作芝麻产量和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规律,以期为芝麻合理施肥和稳产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氮肥用量减少25%(RSN3)的芝麻产量较RSN4处理未出现明显下降。RSN2的α多样性指标Obs、Shannon和Chao1较RSN4分别高11.53%、3.39%、12.71%,而来自健康株的Shannon指数比感病株高1.61%,且氮肥减施和生长状态处理的交互作用对Shannon指数有显著影响;RSN1处理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相对丰度较RSN3增加了39.70%,而厚壁菌门(Firmicutes)则下降了30.60%;来自健康植株根际土壤的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蓝藻门(Cyanobacteria)、硝化螺旋菌门(Nitrospirae)相对丰度较来自患病株的分别高32.42%、155.26%、38.54%,而Firmicutes较感病株下降了47.47%;RSN3的芽孢杆菌属(Bacillus)和马赛菌属(Massilia)相对丰度较RSN2的分别增加119.10%和87.18%,且RSN3的类芽胞杆菌属(Paenibacillus)相对丰度较RSN0、RSN1、RSN2显著增加59.29%~193.42%。来自健康株根际土壤细菌中的假丝酵母(Candidatus_Solibacter)和unidentified_Nostocales的相对丰度较患病株高43.68%和235.90%,而来自感病株根际土壤细菌中4种菌属(Bacillus、Massilia、Ramlibacter、Paenibacillus)的相对丰度较健康株的显著增加64.63%~106.67%;来自健康株根际土壤细菌功能碳水化合物代谢的相对丰度较来自患病株增加0.94%,而来自健康株根际土壤细菌功能膜运输的相对丰度较来自感病株的降低了2.37%;RSN3处理的根际土壤细菌功能辅助因子和维生素的代谢和核苷酸代谢的相对丰度较RSN0处理分别增加1.78%和3.63%(P < 0.05),而翻译、脂质代谢、折叠、分类和降级的相对丰度分别下降了4.58%、4.52%、7.74%(P < 0.05)。三个主要环境因子pH、速效钾、有效锌对细菌群落变化的贡献分别为3.91%、5.93%、6.94%。总之,适当减氮(减少25%)对连作芝麻产量影响较小,同时能够改善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和功能,有利于红壤旱地连作芝麻健康生长。  相似文献   

7.
解析甘蔗间作不同豆科作物对甘蔗植株内生细菌多样性的影响,旨在评价甘蔗间作不同豆科作物对甘蔗植株健康状况及抗性的作用效果。结果发现,与单作的甘蔗(CK)相比,甘蔗间作黄豆显著提高甘蔗内生细菌的多样性和丰富度;间作绿豆虽然有助于提升甘蔗植株内生细菌多样性与丰富度,但与CK之间无显著差异;间作花生导致甘蔗植株内生细菌多样性与丰富度显著降低。门分类水平,与CK相比,间作处理甘蔗植株中变形杆菌门(Proteobacteria)内生细菌丰度占比急剧下降,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以及属于其他(others)分类的内生细菌丰度占比上升;属分类水平,与CK相比,间作处理甘蔗植株中泛菌属(Pantoea)和Burkholderia-Paraburkholderia属丰度占比下降,红球菌属(Rhodococcus)内生细菌丰度占比上升;另一方面,unclassified_f__MicrococcaceaePseudarthrobacter是间作甘蔗植株中特有的内生细菌优势属,但同时草螺菌属(Herbaspirillum)和Williamsia属内生细菌缺失。此外,Rubrobacternorank_f__MSB-1E8、类诺卡氏菌属(Nocardioides)、norank_c__Actinobacterianorank_f__EuzebyaceaeGaiellaDefluviicoccusnorank_f__Elev-16S-1332、norank_o__Acidimicrobialesnorank_f__Propionibacteriaceaenorank_o__Gaiellalesnorank_f__Gemmatimonadaceae是甘蔗/黄豆间作(A)处理中甘蔗植株特有的内生细菌优势属;链霉菌属(Streptomyces)、马赛菌属(Massilia)、分枝杆菌属(Mycobacterium)、甲基杆菌属(Methylobacterium)、Sinomonas、罗思河小杆菌属(Rhodanobacter)、金黄色杆菌属(Chryseobacterium)、根霉菌属(Rhizomicrobium)是甘蔗/绿豆间作(B)处理中甘蔗特有的内生细菌优势属。甘蔗/花生间作模式下,甘蔗植株根系中不存在特有的内生细菌优势属;而草螺菌属(Herbaspirillum)和Williamsia是甘蔗单作模式下甘蔗植株根系中特有的内生细菌优势属。甘蔗间作黄豆和绿豆不仅有助于提升甘蔗植株根系内生细菌的多样性与丰富度,而且改善了甘蔗植株根系内生细菌群落结构组成,尤其间作黄豆效果更佳;与之相反,甘蔗间作花生无助于提高甘蔗植株根系内生细菌的多样性与丰富度,亦不利于改善甘蔗植株根系内生细菌群落结构组成。  相似文献   

8.
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变化是引起大豆连作障碍的主要因素之一。本实验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复合生防菌群对大豆根际土壤可培养微生物区系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复合生防菌群可以明显改变大豆根际微生物区系组成。在大豆不同时期,复合生防菌群处理的大豆根际细菌、真菌和放线在数量发生较大改变。在大豆真叶期和复叶期,复合生防菌群接种处理大豆根际细菌较对照增幅分别达到71.8%和114.3%,而根际真菌较对照减少12.9%和22.3%.。在大豆真叶期,复合生防菌群接种处理大豆根际放线菌数量较对照减少9.9%,而在复叶期,根际放线数量较对照增加27.4%。此外,研究结显示,施用复合生防菌可有效降低土传病原菌镰孢菌属(Fusarium)和丝核菌属(Rhizoctonia)的比例,并且提高根瘤菌(Rhizobium)、固氮菌(Azotobacter)、木霉属(Trichoderma)、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和芽孢杆菌属(Bacillus)等有益菌的比例。总之,该复合生防菌群对改善连作土壤大豆根际微生物区系方面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红根病对橡胶树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分别以患红根病和健康橡胶树根际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分析了样本间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和组成差异;同时测定根际土壤理化性质,分析其与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患红根病橡胶树根际土壤真菌多样性显著降低,OTU数量和Alpha多样性指数均低于健康橡胶树根际土壤;患病植株根际土壤细菌多样性略高于健康植株根际土壤;患病植株根际土壤中真菌的群落结构发生明显改变,细菌群落结构变化较小;在属水平上,共检测出289类土壤真菌、525类土壤细菌,病原菌Ganoderma在患病植株根际土壤中相对丰度高达31.32%,在健康植株根际土壤中未检测到;有机质、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和pH在健康植株根际土壤中含量高,碱解氮在患病植株根际土壤中含量高;相关分析结果显示,Ganoderma丰度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和pH呈显著负相关。该结果为揭示红根病发生的根际微生态机制及研发红根病综合防控技术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为了分析连作对百香果土壤理化性质及微生物的影响,本研究以种植0(未种植)、1、2、3 a的百香果根际土壤为材料,分析连作百香果对土壤理化指标、自毒潜力、微生物数量的影响,并对连作百香果根际土壤病原真菌进行分离、鉴定。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百香果根际土壤pH呈显著下降趋势,土壤总氮、磷、钾含量变化较小,而有效性氮、磷、钾含量及有机质含量呈上升趋势。自毒潜力分析结果表明,与对照(0 a,未种植)相比,种植1、2、3 a的百香果根际土壤对受体莴苣的抑制率分别为39.84%、54.36%、61.83%。微生物数量分析结果表明,随着百香果种植年限的增加,土壤细菌与放线菌数量呈显著下降趋势,而真菌数量呈显著上升趋势。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百香果种植土壤的年限与土壤pH、细菌、放线菌数量呈极显著负相关,而与土壤有效氮、有效磷、有效钾含量及真菌数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微生物分离与鉴定结果表明,共分离到9种不同类型的真菌,其中真菌BXG 3、BXG 7、BXG 9可显著影响百香果的正常生长;鉴定结果表明,真菌BXG 3、BXG 7、BXG 9分别为层出镰刀菌(Fusarium proliferatum)、棕黑腐质霉菌(Humicola fuscoatra)和毛栓菌(Trametes hirsute)。  相似文献   

11.
豆科绿肥残体对连作蕉园土壤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室内恒温箱培养方法,探讨2种豆科绿肥残体对连作蕉园土壤理化性质和可培养微生物数量的影响。以连作障碍严重的蕉园土壤为研究背景,共设置4个处理:无残体添加(CK)、添加田菁残体(S)、添加白三叶残体(W)和添加香蕉残体(B)。结果表明:(1)在培养第5天时,与CK相比,B、S和W添加后均增加了土壤可培养尖孢镰刀菌、真菌、细菌的数量;然而在培养第45天,S和W尖孢镰刀菌数量逐渐下降。45 d时,与B相比,S和W尖孢镰刀菌数量分别降低33.09%和79.92%;(2)与CK和B相比,S显著降低土壤pH,而W能显著提高pH和速效钾含量;(3)主坐标分析 (PCoA) 和多元回归树分析 (MRT) 结果均说明,添加不同豆科绿肥残体(S和W)与CK差异显著,说明不同豆科绿肥残体添加可改善土壤肥力。因此,在高发病香蕉园地,间套作白三叶可改善其土壤理化和土壤可培养微生物状况,对香蕉连作障碍有较好的缓解作用。  相似文献   

12.
探索构建微生物多样性丰富根际微环境的方法,为生态防控连作障碍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撑。选取茄子为主栽作物,苋菜、薄荷、芥菜、韭菜、菜豆等匍匐生长或矮生的蔬菜种类为混栽组合,采用传统分析方法和现代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混栽对主栽茄子根际土壤肥力及细菌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混栽组合茄子根际土壤中可培养微生物数量(细菌、真菌、放线菌),涉及碳、氮、磷循环相关酶的活性以及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等指示土壤肥力与健康状况的生物学指标,均优于单一种植的对照;另一方面,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发现,混栽组合茄子根际土壤中细菌的多样性指数(H)、丰度(S)和均匀度指数(Eh)均显著高于对照。上述茄子混栽组合种植均能有效地提高主栽作物茄子根际土壤肥力和细菌多样性。其中,茄子-菜豆和茄子-韭菜组合对提高茄子根际土壤肥力和细菌多样性的效果尤为显著。  相似文献   

13.
2016年,在吉林省东部坡耕地玉米生产上设计秸秆覆盖还田+覆盖作物(T1)、秸秆深翻还田+覆盖作物(T2)、秸秆粉耙还田+覆盖作物(T3)、秸秆离田(CK)4种种植方式的定位试验,通过玉米秸秆还田结合种植覆盖作物解决冬季土壤裸露、培肥地力、改善玉米生产等问题。2019~2020年,分析不同处理方式对玉米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处理相比,T1、T2和T3处理对株高、叶数、SPAD值、干物质积累均有提高。在拔节期和开花期,T3处理的叶面积指数对比CK显著提高。在成熟期,T1、T2和T3处理比CK显著增加千粒重,增幅均在5%以上(P<0.05)。各秸秆处理的产量对比CK均有显著增加,其中,T3处理为最佳处理。利用秸秆还田结合覆盖作物的种植方式有利于地上部生物量和养分的积累,进而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14.
不同有机肥施用量对反季节莲雾园区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海南莲雾(Syzygium samarangense)为研究对象,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比较分析不同有机肥施用量对反季节莲雾园区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共检测到741 391条有效序列,32 778个OTU(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操作分类单元),包含28门分类和418个属分类,其中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绿弯菌门(Chloroflexi)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为优势群落;(2)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和丰富度顺序为BML(香蕉茎秆有机菌肥,低浓度,2 kg/株)=GML(羊粪有机肥,低浓度,2 kg/株)>GMM(羊粪有机肥,中浓度,4 kg/株)=BMH(香蕉茎秆有机菌肥,高浓度,6 kg/株)>CK(对照)>GMH(羊粪有机肥,高浓度,6 kg/株)=BMM(香蕉茎秆有机菌肥,中浓度,4 kg/株);(3)线性判别分析(linear discriminant analysis effect size, LEfSe)发现不同施肥处理组(CK处理组、GM处理组、BM处理组)中有37个显著差异的物种(5个纲,7个目,9个科,8个属,8个种),与维恩图的分析结果一致,即不同浓度的羊粪有机肥和香蕉茎秆有机菌肥处理下的细菌群落结构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和差异性。研究表明,施用低浓度的羊粪有机肥和香蕉茎秆有机菌肥时,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多样性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因此,莲雾反季节催花时,施用低浓度的有机肥不仅有利于提高土壤细菌群落的多样性和稳定性,同时还可以减少有机肥施用量,达到精准施肥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化肥减量对麦田土壤微生物量及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解化肥减量和有机培肥配施对冬小麦田土壤微生物的影响,以单施常量化肥(表示为NPK,分别施尿素、磷酸二铵和硫酸钾251.8、255.7和375.2kg.km-2)为对照,设置不同化肥(不减量、减量30%、减量50%和减量70%)和有机肥(18 000、25 500和34 500kg.km-2,分别用LM、MM和HM表示)配施处理,采用系列稀释平板法和氯仿熏蒸培养法分别测定了不同处理下土壤微生物量碳、氮以及微生物区系分布的差异。结果表明,有机无机肥配施显著增加了麦田土壤微生物量碳、氮以及细菌、固氮菌、放线菌等微生物数量,但不影响土壤真菌数量。施肥效果在化肥不减量时随有机肥施用量增加呈上升趋势,在化肥减量时以50%NPK+MM处理最佳。说明化肥适度减量和配施有机肥能够改善土壤微生物量,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不同施肥方式对旱地土壤的培肥作用及增产效果,以1979-2019年在甘肃省陇东旱塬黑垆上土进行的长期定位施肥试验为基础,研究了不施肥料(CK)、单施氮肥(N)、氮磷肥配施(NP)、秸秆还田+氮磷肥配施(磷肥为隔年施用,施磷年份该处理记为SNP,不施磷年份记为SN)4种措施对作物产量、产量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以及土壤综合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期隔年施磷(SN)的春玉米和冬小麦产量分别较CK增加151.4%和159.2%,较长期施磷处理(SNP)增加8.6%和6.9%;SN的春玉米产量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均低于N和NP处理,而冬小麦产量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均优于N和NP处理;SN处理显著提高了耕层土壤综合肥力(IFI),其耕层土壤IFI值分别较CK、N和NP处理高25.5%、21.3%和6.1%,年际间变异强度高于CK和N处理。说明,在陇东旱塬黑垆土春玉米-冬小麦轮作体系下,采用秸秆还田+氮磷配施隔年施磷技术,既在减少50%化学磷肥投入的情况下仍能保证作物产量稳定和持续,并能有效提高耕层土壤综合肥力。  相似文献   

17.
以大粒种咖啡‘1号’(Caffea liberica No. 1)和中粒种咖啡‘热研1号’(Caffea canephora Reyan No. 1)的种子苗形成不同双根靠接苗组合,以‘热研1号’高产无性系为接穗,包括中粒种双根嫁接苗(T1),大粒种中粒种双根嫁接苗(T2),大粒种双根嫁接苗(T3),以常规种间嫁接苗(CK,植株地下部为一条大粒种1号根系,地上部与双根苗一致)为对照,比较不同嫁接处理植株生物量、根系形态及光合特性,并分析高径比及苗木质量指数。结果表明:T1和T2处理较CK植株根尖数分别提高407.14%和780.28%、净光合速率分别提高25.11%和57.49%、总生物量分别提高168.26%和209.35%。同时,苗木质量指数分别提高195.79%和244.17%,苗木长势较粗壮,T1和T2处理通过提高植株根系吸收及光合能力提升苗木质量。而T3较CK植株高径比提高25.28%,较CK增加一条大粒种根系,并未显著提高T3处理植株生物量,且苗木长势较细高,后期易形成“高脚苗”,大田定植效果差。因此,中粒种双根苗和大粒种中粒种双根苗生长优势明显,以大粒种中粒种双根苗长势最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