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用来源于世界不同地区的红麻品种进行细胞学研究表明:染色体数为2n=36;有二对随体,其中一对的大小,随品种类型不同又可分为普通型随体、较大型随体和特大型随体。普通型随体与特大型随体以及另一对随体在杂交F3代中同时显现,呈杂合状态。特大型随体品种与较大型随体和普通型随体品种比较,在种子颜色和千粒重上有显著差异。不同类型品种的染色体均显示着丝点带,有些品种在一对染色体短臂上呈中间带,中间带的有无与品种的花药颜色有一定的关联。  相似文献   

2.
肖瑞芝 《中国麻作》1986,(3):1-4,F003
本文研究圆果种黄麻品种不同形态特征与体细胞染色体核型、带型的关系。实验表明,供试圆果种黄麻不同品种的体细胞染色体2n=14,具有一对随体染色体。染色体核型均为中部着丝点。主要带型是着丝点带(即c带)、全带(即w带)。有腋芽品种的随体位于第四对染色体上,无腋芽品种的随体位于第二对染色体上。随体的大小,以红茎、红叶柄品种的随体大,绿茎、绿叶柄品种的随体小,  相似文献   

3.
本文研究圆果种黄麻品种不同形态特征与体细胞染色体核型、带型的关系。实验表明,供试圆果种黄麻不同品种的体细胞染色体2n=14,具有一对随体染色体。染色体核型均为中部着丝点。主要带型是着丝点带(即 c 带)、全带(即 w带)。有腋芽品种的随体位于第四对染色体上,无腋芽品种的随体位于第二对染色体上。随体的大小,以红茎、红叶柄品种的随体大,绿茎、绿叶柄品种的随体小,其中以红茎、红叶柄、无腋芽品种的随体最大(1.090μ×0.926μ),绿茎、绿叶柄、有腋芽品种的随体最小(0.722μ×0.660μ)。结构异染色质百分含量,以有腋芽品种的含量平均值高,无腋芽品种的含量平均值低,其中以绿茎、绿叶柄、有腋芽类型品种最高,平均为71.14%,红茎、红叶柄、无腋芽类型品种最低,平均为51.78%。初步认为圆果种黄麻品种间染色体的核型和 Giemsa 带型与其外部形态特征有着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4.
本文研究了不同类型随体遗传以及叶型、茎色、花粉颜色、熟期不同性状和性状之间的遗传,并探讨了叶型、茎色基因与具不同类型随体的染色体关系。结果表明,不同类型随体以3:1方式遗传,符合孟德尔法则,且随体间无显隐性关系;叶型、茎色和花粉颜色均属单基因遗传,但熟期为多基因控制,这四对性状之间未发现连锁现象,属独立遗传;控制叶型、茎色基因不在具不同类型随体的染色体上。  相似文献   

5.
本文研究了不同类型随体遗传以及叶型、茎色、花粉颜色、熟期不同性状和性状之间的遗传,并探讨了叶型 茎色基因与具不同类型随体的染色体关系。结果表明,不同类型随体以3:1方式遗传,符合孟德尔法则,且随体间无显隐性关系;叶型、茎色和花粉颜色均属单基因遗传,但熟期为多基因控制,这四对性状之间未发现连锁现象,属独立遗传;控制叶型、茎色基因不在具不同类型随体的染色体上。  相似文献   

6.
采用 BSG 法,研究了6个茶树品种花蕾的染色体 C-带。结果表明,各品种多数染色体皆具有着丝点带,只有少数染色体同时具有端带或中间带。各品种染色体 C-带有不同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带纹的有无,位置和宽狭上。每个品种的同源染色体间的带纹亦存在一定的差异。本文还对不同作者对茶树染色体 C-带研究结果上的差异和品种间 C-带带纹的差异原因、研究 C-带的意义,以及研究的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用红麻(2n=36=32 4SAT)与金钱吊芙蓉(2n=72=70 2SAT)种间远缘杂交,产生 F_1(2n=54=51 3SAT)的精卵结合杂种。稳定蓝花型株系的染色体2n=36=30 6SAT,具三对随体染色体,其中两对随体在 Giemsa 染液中呈深着色,与红麻的随体相同,来自红麻的基因,另一对随体较小,在 Giemsa 染液中呈浅着色,与金钱吊芙蓉随体相同,显然是红麻的一对染色体被金钱吊芙蓉的一对随体染色体所代换,获得了远缘杂种异代换系的新种质资源,同时获得杂种 F_(10)有特异性状或优良性状的株系240个,其中稳定系12个,共有5种表型,高产系3个。  相似文献   

8.
本文应用数量统计的方法,分析野生大豆16份,半野生大豆5份和栽培大豆2份的核型。结果表明、野生大豆、半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染色体数目为2n=40,核型为2n=24m+14sm+2st(SAT)。虽然三者的核型相似,但单倍染色体组长是有差别的,经X~2测定表明,这种差异是由于种间差异引起。因此,大豆核型的研究,对探讨大豆的进化具有重要意义。 在野生大豆中观察到一具有四随体类型,从进化观点看,具四随体类型较具二随体类型物种原始,同时为确定大豆是二倍体还是多倍体植物、提供有价值的材料。 野生大豆、半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的Giemsa—C带分析表明,三种大豆的带型极其相似,基本带型为:第一组12条染色体有一条着丝点带;第二组12条染色体有一条中间带;第三组12条染色体有一条端带;第四组4条染色体有二条带。  相似文献   

9.
川渝地区花生品种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将AFLP标记与表型性状相结合,分析了来自川渝地区的两个亚种四个类型的43份主要花生种质资源和推广品种的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两种方法都能有效地检测到该生态区内花生种质间的遗传多样性,珍珠豆型内和龙生型内品种间距离较小,而普通型内和中间型内品种间距离较大;交替开花亚种的龙生型和普通型品系间距离最近,而珍珠豆型与其它三个类型间距离较远;主要推广品种间遗传多样性匮乏。聚类结果也基本一致,都能将珍珠豆型与其他三大类型区分开,而龙生型、普通型和中间型在聚类中都有交叉情况。但在较为细小的类群划分上,两种方法仍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0.
山西晋北三种类型大豆的核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贵全  杜维俊 《大豆科学》1999,18(4):294-299
本文对山西省北部三种不同生态类型大豆(小黑豆、大黑豆、黄豆)进行了核型分析。结果表明:三种大豆体细胞染色体数均为2n=40,主要由中间和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组成。三种大豆只有一对粒位于最长染色体上的随体,而且随体染色体形态相近,三种大豆的核型公式分别为:小黑豆2n=2x=40=28m+12sm(2SAT);大黑豆2n=2x=40=6M+18m+12sm+4st(2SAT);黄豆2n=2x=40=2M  相似文献   

11.
利用不同花生品种进行种子休眠性试验,结果表明,不同花生品种种子休眠性差异很大。育成和参试品种中鲁花14号和花选8号种子休眠性较强,发芽率分别为27.3%和29.5%;育种中间材料种子休眠性差异较大,发芽率变异范围为4.5%~100%。种质资源中普通型花生(D1128)种子休眠性最强,发芽率仅为1.9%。干热处理对花生种子休眠性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随处理时间的延长,种子休眠性逐渐丧失。  相似文献   

12.
应用高温干燥法显示13份木薯种质的C-带(即染色体的结构异染色质带的简称)。结果表明:C-带带型在种质间有较大的变异性和特异性,主要表现在C-带的带纹总长度不同,尤其是带纹的类型有明显差异。这种差异可用以构建木薯染色体图谱。C-带带纹在染色体上的分布可分为5种类型,其中以Ⅰ类型居多,各种C-带带纹类型的染色体数目所占比例在种质之间的变异较大,Ⅲ和Ⅳ类型在各种质之间的变异更大。13份种质间的异染色质含量差异达极显著,且随杂交次数增多,染色体组中异染色质比例趋于增高。还对高温干燥法的机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利用我所的135份花生品种资源为试验材料,其中龙生型、普通型、珍珠豆型各45个品种.成熟收获时调查产量及其主要性状,计12项。结果表明:1、不同类型花生品种资源性状的差异颇大,同一性状在不同类型间的变异系数互有差异,变异范围大,利用价值高;2、不同类型问花生性状不尽相关,与单株荚果关系最密切的性状有别,影响程度各异.在花生育种中,要选择高产型品种在不同类型中应采用不同的选择标准.  相似文献   

14.
本文研究了7份不同来源红麻品种异染色质。结果表明:品种间异染色质含量变幅为16.1~26.3%;品种内不同染色体间异染色质含量也有明显差异。研究还发现,红麻染色体有两种类型异染色质。空气干燥时间对不同类型异染色质的显现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15.
花生感官品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山东省花生研究所搜集、保存的国内外花生种质资源中随机抽取265份,并对265份花生品种的感官品质米型、米色以及口味进行量化评分。结果表明,栽培花生五大类型间米色、米型、口味的表现差异大,多粒型花生的口味优均达到一级水平;普通型花生的米型较优,与另外四种类型花生品种的米型相比平均值最高;龙生型花生品种米色、米型和口味最差;中间型花生品种米色、米型和口味变异范围比较大,这与其系统来源有相当大关系。  相似文献   

16.
利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研究我国新疆红花25S rDNA在染色体上的位点数目,同时分析了其随体染色体数目。研究结果显示:新疆红花有2对随体染色体;4对染色体存在25S rDNA位点,其中3对染色体上的杂交信号较强,可稳定检出,有时还可检测到1对染色体上较弱的杂交信号。与国外红花品种相比,新疆红花rDNA位点数目多,表明新疆红花与国外红花品种间核仁组织区结构存在较大差异。这些结果将为研究红花染色体进化及其准确的核型分析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异质小麦雄性不育系减数分裂中期Ⅰ与后期Ⅰ的染色体行为及与育性恢复的相关性,以几类异质小麦雄性不育系为母本,用常规品种(系)作为父本与其杂交,调查了杂种F1减数分裂中期Ⅰ单价体频率与后期Ⅰ染色体变异率及自交结实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Ⅰ单价体频率与后期Ⅰ染色体变异率呈显著正相关,后期Ⅰ染色体变异率与自交结实率呈负相关,但不显著;(2)相同异质不育系与相同或不同品种杂交时减数分裂中期Ⅰ单价体频率与后期Ⅰ染色体变异率及结实率差异不显著;(3)不同异质不育系与相同或不同品种杂交时减数分裂中期Ⅰ单价体频率与后期Ⅰ染色体变异率差异性较为显著,但减数分裂中期Ⅰ单价体频率与结实率差异性不显著;(4)异质小麦中,异源胞质影响染色体变异,但核基因是调控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8.
新疆杂草黑麦染色体核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对新疆杂草黑麦的种质鉴定、起源分析、良种培育和遗传多样性研究提供依据,采用常规压片法制片结合显微摄影技术,分析了3个新疆杂草黑麦居群和1个栽培黑麦品种的核型并比较他们的异同点.结果表明,四种黑麦材料的染色体均为二倍体,染色体数目为14,不同材料之间染色体形态具有丰富的多态性.新疆杂草黑麦居群89R4的染色体核型公式为2n=2x=14=12m+ 2sm,除第7对为近中着丝粒染色体外,其余染色体均为中间着丝粒染色体,核型不对称系数为61.70%,核型类型为1A型,属于基本对称型.新疆杂草黑麦居群89R14的核型公式为2n=2x=14=8m+ 6sm(2sat),除第5、6、7对为近中着丝粒染色体外,其余染色体均为中间着丝粒染色体,其第7对染色体具有随体,核型不对称系数为60.88%,核型类型为2A型,属于基本对称型.新疆杂草黑麦居群89R60的核型公式为2n=2x=14=14m(2sat),其全部染色体均为中间着丝粒染色体,第3对染色体具有随体,核型不对称系数为60.47%,核型类型为1A型,属于基本对称型.栽培黑麦材料H36的染色体核型公式为2n=2x=14=10m+ 4sm,除第5、6对为近中着丝粒染色体外,其余染色体均为中间着丝粒染色体,核型不对称系数为61.20%,核型类型为1A型,属于基本对称型.  相似文献   

19.
1RS/1BL易位对蓝粒小麦异代换染色体传递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利用一个普通小麦与中间偃麦草形成的 4 E/ 4 D蓝粒二体代换系 ,同时也是一个 1RS/ 1BL 纯合易位系 ,与不同的普通小麦品种 (系 )杂交 ,以籽粒颜色作为标记性状 ,研究了 1RS/ 1BL 易位染色体对 4 E染色体在杂种中的传递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 ,在杂种 F1 中 ,1RS/ 1BL易位极显著地降低了 4 E染色体通过雌雄配子传递的频率。但当1RS/ 1BL 易位染色体在杂种 F1 中以二体存在时 ,其对 4 E染色体传递的影响在雌雄配子中有所不同 ,可能会进一步降低 4 E染色体通过雌配子传递的频率 ,而在雄配子中 4 E染色体的传递频率则有所提高 ,导致 F2 籽粒颜色分离出现极显著变化。这一结果表明 ,4 E染色体在杂种中的传递强烈地受 1RS/ 1BL 易位染色体及其存在状态影响 ,也说明不同外源染色体位于同一小麦遗传背景中可能存在相互作用的制约  相似文献   

20.
用Giemsa染色法分析了爪哇香茅(Cymbopogon winterianus Jowitt)的染色体组型。结果表明,除具有随体的第5对染色体为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外,其余9对染色体均为中部着丝点染色体,其组型为2n=20=18m十2sm(SAT)。用Giemsa C—带技术观察了爪哇香茅的染色体带型。发现其全部10对染色体着丝点的两侧都显示C—带,大多数染色体显末端带,个别染色体显中间带和副缢痕带,第2、3、4、5、8、9、10对染色体各对的两个成员之间Giemsa带型相同,而第1、6、7对染色体各对的两个成员之间带型有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