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通过试验对16个新组合的主要经济性状对产量的影响程度进行了灰色关联分析,结果表明:其经济性状与产量的关联度顺序依次为每穗粒数、二次枝梗数、结实率、穗长、千粒重、一次枝梗数、有效穗数。  相似文献   

2.
以辽宁省2005年区域试验部分水稻新品系为试材,对其穗部性状进行了分类厦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高产品种应具有较多的一次、二次枝梗数目、粒数和较高的二次枝梗数结实率。同时分析了穗部性状与米质的关系,探讨通过穗部性状选择提高产量和改善水稻品质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以20份产量差异显著的杂交粳稻组合为试材,分析高产杂交粳稻的产量结构和穗部性状特征.结果表明:高产的杂交粳稻组合产量结构优势主要表现在有效穗数多、结实率高、生物产量大;穗部性状优势主要表现在一次枝梗粒数多上.穗数与二次枝梗结实率呈显著正相关;穗粒数与一次枝梗粒数呈显著正相关;结实率与二次枝梗数、二次枝梗粒数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4.
寒地早粳稻穗部性状与产量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针对寒地特殊的生态环境,以180份不同基因型早粳稻为材料,较系统地探讨了穗部性状与产量的关系。研究表明,在保证一定穗长的基础上,追求较大的单穗重而且结实良好是超高产育种的主攻方向。着粒密度高是不利于产量提高的,而较高的每穗实粒数,即良好的结实率是获得高产的主要途径。产量与一次枝梗数、二次枝梗数、二次枝梗数/一次枝梗数呈极显著负相关,说明保证一定的一次枝梗数,在一定范围内减少每穗的二次枝梗数是提高产量的最有效途径。产量与一次枝梗实粒数、一次枝梗结实率、二次枝梗结实率呈极显著的正相关,提高一、二次枝梗的结实率,尤其是提高一次枝梗结实率是寒地水稻超高产育种穗部性状选择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5.
粳稻穗部性状分析及与米质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辽宁省2005年区域试验部分水稻新品系为试材,对其穗部性状进行了分类及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高产品种应具有较多的一次、二次枝梗数目、粒数和较高的二次枝梗数结实率,同时分析了穗部性状与米质的关系,探讨通过穗部性状选择提高产量和改善水稻品质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粳稻品种空间诱变后代穗部性状变异特点,对粳稻品种盐粳188高世代群体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1个穗部性状变异系数在4.81%~46.34%,多样性指数在1.84~2.05,多数穗部性状变异幅度较大、变异类型较为丰富。二次枝梗因子、一次枝梗因子、穗角穗长因子是区分穗型的主要因子。二次枝梗粒数对穗重的正向效应最大,进一步提高穗重需要协调好一、二次枝梗粒数与结实率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以辽宁省最新育成的水稻品种(品系)为试材,把参试品种分为高产品种、中产品种和低产品种三类,分析了不同产量水平水稻品种穗部性状及其结实特性,结果表明,高产品种具有较高的每穗粒数、二次枝梗粒数、一次枝梗粒数、以及较高的二次枝梗粒率,具有较高的结实率、二次枝梗结实率、一次枝梗结实率,具有较高的一次枝梗数、二次枝梗数,使穗粒结构得到较大程度的协调,以致其产量处于较高的水平。  相似文献   

8.
几个粳稻品种穗部性状杂种优势及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8个粳稻品种为试验材料,利用4×4不完全双列杂交方式,对16个粳稻杂交组合F1穗部性状的杂种优势及遗传参数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杂种F1的穗部性状中,总粒数、一次枝梗数和一次枝梗粒数的增加是杂种优势的普遍表现,选择结实率高的组合是实现杂种优势的主要途径。在杂交育种后代选择的早期世代对总粒数、一次枝梗数和一次枝梗粒数进行选择会有较好的效果,把二次枝梗数、二次枝梗结实率和一次枝梗结实率放在高代进行选择会有较好的效果。同时,对后代亲本选择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以松06-307、东农416、合选99-7、龙粳26、垦稻12、青系102、龙盾02-72、龙粳18、合选99-1作为供试品种(系),按照穗重将其分为三种类型:即轻穗型、中穗型、重穗型。分析不同穗重类型产量因子。结果表明:寒地不同穗重类型品种粳稻的一、二次枝梗的平均粒数较稳定,一次枝梗的粒数稳定在5~6粒;二次枝梗的粒数在3粒,是比较稳定的遗传性状。结实率轻穗型中穗型重穗型,二次枝梗的结实率与整体结实率呈线性正相关。不同穗重类型的一、二次枝梗千粒重差值却有显著差异,重穗型差值最大,轻穗型最小。  相似文献   

10.
采用6个对稻曲病抗感程度不同的水稻品种(组合),调查稻曲病发病率、严重度并计算损失率。同时测量一次枝梗数、二次枝梗数及着粒密度等穗部性状,并考察剑叶角度、剑叶长和株高等株型性状。将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认为稻曲病的发生存在着显著的品种间差异,发病率与穗部性状关系密切,相关性大小为着粒密度>每穗粒数>二次枝梗数,发病率与穗长、剑叶角度、穗弯曲度、剑叶长度呈极显著或显著的负相关。提出在株型育种中应注意选择一次枝梗数较多的偏散穗、长弯穗型,避免选用二次枝梗数过多的资源。  相似文献   

11.
以典型籼稻七山占和典型粳稻秋光所构建的重组自交系群体为试材,对维管束性状与穗部性状进行了相关分析的结果表明:倒二节间大维管束韧皮部面积与颖花数呈极显著正相关,大小维管束数、大维管束韧皮部面积与一、二次枝梗数呈极显著正相关,倒二节间大维管束木质部面积和大维管束面积与一、二枝梗结实率和结实率呈显著正相关。说明在倒二节间大、小维管束数量多的前提下,大维管束韧皮部面积,大维管束木质部面积等性状的优良,有利于改善穗部性状。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在不同种植方式下水稻穗颖花量的变化特征,设置4种不同田间种植方式,研究水稻稻穗颖花特征。试验发现:(1)稻穗颖花由穗基部向穗顶方向在稻穗呈抛物线型分布,穗中部颖花量最大;(2)随着单株水稻稻田生态空间增加,稻穗颖花总量及穗上、中、下部颖花量分别增加;稻穗一次枝梗数及其颖花量无明显增加;稻穗二次枝梗数及其颖花量和稻穗中、下部二次枝梗数增加及稻穗上、中、下部二次枝梗颖花量显著增加,其中杂交稻表现穗中、下部二次枝梗数增加,常规稻仅为穗中部二次枝梗数增加;(3)单株水稻颖花量与其籽粒重显著正相关(R~2=0.804)。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种植方式对水稻颖花穗部分布影响主要表现在二次枝梗数总数及分布在穗中、下部位的二次枝梗数,和二次枝梗的颖花量及其在穗的下、中、上部位的分布数量。  相似文献   

13.
浙江省近期育成的杂交稻新组合的主要性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浙江省近期育成的杂交稻新组合的主要性状考查,多数组合具有穗大、粒重、产量高和抗病能力强的特性;在穗重、抗病性及稻米品质等性状上均有不同程度的改进。今后必须在保证足够有效穗数的基础上,使每穗颖花数和结实率得到协调发展;并通过丰富遗传基础来进一步改进稻米品质。  相似文献   

14.
用同核异质体不育系KV型福伊A和WA型福伊A配制12个组合,对构成产量主要性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F1超亲优势KV型组合大于WA型组合,由于穗数、穗粒数和结实率的增强,使每个组合的单株粒重的杂种优势正效应达到了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5.
ABSTRACT

To enhance the yield potential of rice by breeding, it is important to reveal the genetic factors affecting yield components in high-yielding cultivars. Quantitative trait loci (QTL) analysis for panicle structure and spikelet weight as an index of grain filling was conducted using recombinant inbred lines (RILs) derived from a cross between an indica-dominant high-yielding cultivar, Takanari, and a japonica-dominant high-yielding cultivar, Momiroman in 2012 and 2013 in eastern Japan. The grain-filling ability of Takanari is reported to be better than that of Momiroman. Since grain filling is generally better near the tip of the panicle and decreases as the number of branches from the rachis increases, we classified whole panicles into upper and lower side panicles and spikelets into primary, secondary, and tertiary spikelets according to the number of branches from the rachis. On chromosomes 1, 4, and 6, QTLs regulating the number of spikelets per panicle and panicle structure were detected and were most likely identical to GN1a, SPIKE, and APO1, respectively, which has been previously reported as QTLs regulating the number of spikelets per panicle. Takanari produced much heavier secondary and tertiary spikelets than Momiroman on the lower side panicle. On chromosome 5, novel QTLs regulating spikelet weight were detected. The Takanari allele enhanced secondary and tertiary spikelet weight on the lower side panicle. 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it may be possible to enhance sink capacity and translocation of source with a combination of novel QTLs detected on chromosome 5 and GN1, APO1, and SPIKE.  相似文献   

16.
不同类型早稻干物质积累与农艺特性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用湖南近年通过品种审定并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的7个不同类型早稻品种(组合),比较分析了其干物质积累、生长动态、产量及米质性状的差异。结果表明,杂交早稻组合前期苗高与叶面积增长迅速、分蘖能力强,具有明显的早长快长特性;两系杂交早稻比三系杂交早稻生育期缩短,整精米率提高,垩白米率降低,垩白面积减小,因而综合性状优于三系杂交早稻,具有更大的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17.
比较了亚种间杂交稻赣化7号与品种间杂交稻汕优63的枝梗和颖花的分化及发育特性,分析了颖花的分化、发育及一、二次枝梗对大穗形成的作用,提出了增加颖花数的主攻方向。  相似文献   

18.
产量构成因素及穗部性状对籼稻品种库容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群体水培条件下,以国内外不同年代育成的88份(2001年)和122份(2002年)常规籼稻代表品种为材料,测定它们的茎蘖动态、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穗部性状等,采用组内最小平方和的动态聚类方法将供试品种按库容量从低到高依次分为A、B、C、D、E、F共6类,研究各类品种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穗部性状的基本特点。结果表明:1)供试品种间库容量的差异很大,库容量最大的品种比最小的品种高426%(2001年)、817%(2002年),F类品种比A、B、C、D、E类品种分别高18471%、8893%、5745%、3432%、1405%(2001年)和30505%、15354%、9028%、5124%、2129%(2002年);2)随着库容量水平的提高,产量呈显著增加趋势;3)大库容类型籼稻品种单位面积穗数、每穗粒数、千粒重均显著大于小库容类型品种;4)大库容籼稻品种平均穗长、着粒密度、每穗一次枝梗数、每穗二次枝梗数较大;5)提高每穗粒数、单位面积穗数均可促进单位面积库容量的提高,两者对库容量作用的大小相仿,但均显著大于千粒重对库容量的影响。着粒密度、穗长对每穗粒数的影响显著大于每穗二次枝粳数,以及一、二次枝粳数比值对每穗粒数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对7个早籼稻品种(系)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和干物质积累量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杂交稻产量高于常规稻,平均较常规稻高10.0%。相关分析表明,产量与总颖花数和有效穗数分别呈极显著正相关和显著正相关,与每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呈负相关,但均不显著。通径分析表明,总颖花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对产量的直接作用均为正效应,其中,总颖花数贡献最大,结实率次之,千粒重作用最小。随生育期的推进,干物质积累量品种间差异逐渐减小,完熟期干物质积累量以陵两优106表现最高,金早47表现最低。干物质总积累量和干物质平均日积累量与总颖花数和产量分别呈极显著正相关和显著正相关,与结实率呈极显著负相关;抽穗前干物质积累量与产量相关度高于抽穗后干物质积累量。综上所述,台州地区早稻生产宜选用两系杂交早籼稻品种在生产上推广。生产中注重提高单位面积穗粒数,促进干物质积累量,更有利于早稻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20.
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系裂颖种子的穗上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晓霞  陈立云  张桂莲 《杂交水稻》2007,22(3):69-73,77
对4个具有不同裂颖特性的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及其保持系的种子裂颖率和4个不育系种子裂颖粒在穗上的分布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保持系种子裂颖轻于不育系,不育系与相应保持系的种子裂颖率呈显著正相关。不育系种子裂颖与同穗颖花开放的迟早有关,开花迟,裂颖率高;强势穗裂颖轻于弱势穗;一次枝梗轻于二次枝梗;穗上部轻于中部,中部轻于下部;一次枝梗第6粒位裂颖最轻,第2粒位相对较重;强势粒轻于弱势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