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只有了解大豆的起源问题,才能更科学地指导大豆种质的搜集、分类、研究和利用。此外研究大豆的进化,可以更加清楚地了解大豆遗传特性的演替规律,为改良和培育大豆新品种提供理论依据。栽培大豆起源于中国,但是起源的时间及在我国的发源地是一个历史久远的问题,本文就大豆起源的五种假说及大豆进化的研究进展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2.
大豆起源与进化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只有了解大豆的起源问题,才能更科学地指导大豆种质的搜集、分类、研究和利用。此外研究大豆的进化,可以更加清楚地了解大豆遗传特性的演替规律,为改良和培育大豆新品种提供理论依据。栽培大豆起源于中国,但是起源的时间及在我国的发源地是一个历史久远的问题,本文就大豆起源的五种假说及大豆进化的研究进展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3.
RAPD在大豆种质资源及遗传连锁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RAPD已在人类,动物,植物,真菌和细菌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大豆上也已用于连锁图构建,基因定位,大豆起源进化及资源研究中。  相似文献   

4.
对近年来栽培稻起源与进化研究取得的进展进行了综述,旨在促进栽培稻起源与进化基础生物学研究,为更好地掌握栽培稻的系统发育特征、创造新种质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5.
栽培大豆(G.max)对生态环境反应极为敏感,同时适应性也很强,这一方面已有许多报道。为探索野生大豆(G.Soja)和生态环境的关系,我们进行了初步研究与分析。从分析结果看出,野生大豆主要性状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与栽培大豆有着许多极为相似的规律,可为研究大豆起源、进化、分类和正确利用野生大豆的种质资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国内外知名的大豆遗传育种家、农业教育家、“大豆科学”主编王金陵教授,从事教育科研已愈五十个年头。半个世纪以来,他培育了东农4号、东农36号、东农34号等20多个大豆品种,分别获得国家、省、部级奖励。在大豆生态,性状遗传规律与育种技术,起源、进化和分类,野生资源利用等研究方面有许多建树,出版了“大豆遗传与选种”、“大豆”、  相似文献   

7.
野生大豆(Glycine soja)是栽培大豆(G.max)的近缘野生植物,具有蛋白质含量高,抗逆性较强等特点,是开展大豆育种的重要种质资源。同时,考察野生大豆的自然分布,类型,与环境条件的关系,对研究大豆的起源、进化和分类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野生大豆资源的搜集研究,日趋受到重视。美国、日本等都在大力搜集野  相似文献   

8.
育种实践说明,选育多方面综合优良性状的品种,需要具备广泛的遗传基础,特别是一些特殊性状和抗性,往往要从近缘野生植物获得。 在我国,野生大豆资源分布广、类型多,随着野生大豆资源的搜集和对大豆起源、进化、分类等研究工作的进展,将对大豆育种带来新的突破。本文重点报导我们对近年来蒐集到的野生种、半野生种大豆初步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9.
在植物进化过程中,不同亚家族的硫酸盐转运基因在功能上发生了广泛的分化,因而有必要理解其背后的分子进化机制。为研究与大豆固氮相关的硫酸盐转运基因的分子进化机制,本研究从基因结构和选择压力两个方面对涉及根瘤固氮功能分化的大豆硫酸盐转运基因进行进化分析。基因结构分析鉴别了保守和可变的基因结构,并与固氮相关的大豆硫酸盐转运基因的表达歧异建立关联。选择压力分析发现了大豆固氮相关的GmSULTR2; 3序列存在两段正选择区域,可能与它的固氮根瘤分化有关。本研究结果提供了大豆固氮相关的硫酸盐转运基因分子进化的新认识,有助于对其功能的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利用大豆基因组数据库,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鉴定并获得大豆TPS 家族基因所有成员的全序列、基因结构和定位信息。研究还利用序列比对对大豆TPS 家族基因进行进化和分类分析,同时通过soybase大豆发育表达芯片数据库相关信息,对该家族基因成员的组织表达谱进行了检测。研究结果表明,大豆基因组中含有20个TPS家族基因成员。系统发育分析将这些TPS基因分成了两个亚家族。基因定位分析表明,这些成员基因分别分布于大豆的14条染色体上。启动子分析表明,全部大豆TPS 家族基因的启动子区都含有逆境反应顺式作用元件。转录水平芯片数据分析同时显示,大豆TPS家族基因大多在花、根、根瘤等组织中存在优势表达。该研究结果将促进大豆TPS家族基因的功能研究与利用。  相似文献   

11.
浙江省大豆品种生态型及生态区划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朱文英  董明远 《大豆科学》1994,13(4):286-293
浙江省气候温暖,雨量充沛,耕作制度复杂,春,夏,秋大豆生态型都有种植。春大豆生育期短,感光性弱,均为有限结英习性,籽粒以中小粒为主;夏大豆生育期长,感光性较弱至较强,有限结英习性品种约占一半,籽粒以大粒为主,秋大豆生育期短,营养生育期更短,感光性强,以亚有限和无限结英习性品种为主,籽粒以大粒为主。春,夏,秋大豆分布主要决定于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和耕作制度。据此,可将浙江省大豆生产区划分为:浙北春,夏  相似文献   

12.
野生,半野生及栽培大豆的几个主要光合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付永彩  张贤泽 《大豆科学》1993,12(3):255-258
本试验研究了三种进化类型的大豆主要生育时期的光合速率、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RuBPC,EC,4·1·1·39)活性、叶绿素含量、叶质重、气孔阻力等几个光合特性。结果表明,野生大豆营养生长期光合速率高于栽培大豆,生殖生长期则小于栽培大豆。半野生大豆介于两者之间,接近于栽培大豆。各生育时期,与光合速率关系密切的性状也表现出类似的超势。  相似文献   

13.
中国不同纬度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SSR分析   总被引:26,自引:10,他引:16  
采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对我国不同纬度的野生大豆(G.soja)和栽培大豆(G.max)各22份进行了多样性分析,通过对所合成的40对引物的筛选,12对引物扩增结果表明出良好的多态性,引物BARC-sat39在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之间有特异谱带,表明这个SSR标记是与栽培大豆和野生大豆有关的一个等位基因位点,通过对实验结果量化后数据分析;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的平均遗传距离分别为0.175和0.150,表明野生大豆的多态性比栽培大豆较为丰富,在遗传距离0.300处,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被明显分为二类,与以往大豆属Soja亚属的形态学分类结果相一致,为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分为二个种提供了分子水平上的证据。  相似文献   

14.
黑龙江省大豆生产特点与发展问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分析黑龙江省大豆基本特点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针对国外大豆大量进口的现实情况,探讨了黑龙江省大豆发展方向。提出了以确保国内市场,兼顾国外市场,重点发展食用大豆和靠国家投入发展油用大豆的生产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5.
大豆抗孢囊线虫病品种选育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郝欣先  蒋惠兰 《大豆科学》1996,15(2):103-109
利用高抗大豆孢囊线虫病的北京小黑豆、哈尔滨小黑豆等材料作抗源,配制杂交组合,成功地选育出高产稳产高抗SCN的黄豆新品种齐黄25和黄种皮新抗源40A、42A系列品系,还选育出农艺性状优良、高抗SCN的褐色种皮的齐茶豆1号等茶豆系列品系和黑豆昌黑豆2号。  相似文献   

16.
植物基因工程是大豆遗传改良的重要途径。农杆菌介导法是大豆遗传转化的重要方法之一,许多实验室应用该方法得到了转基因大豆,但目前使用该方法进行转化的效率还比较低,尚需深入研究。综述了农杆菌介导的大豆遗传转化的分子机理,常用转化体系及其优缺点并分析了影响转化效率的因素,同时对今后研究的重点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明确转基因大豆ZH10-6(转G2-EPSPS 和GAT 基因,耐除草剂)在生物多样性方面的安全性,从田间节肢 动物多样性、大豆病害、大豆根瘤菌和田间杂草等方面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转基因大豆ZH10-6对田间 节肢动物群落组成、群落结构、主要节肢动物种群的发生规律、大豆主要病害的发生及根瘤菌数量等方面的影响, 与非转基因对照材料相比均无显著差异。目标除草剂草甘膦的施用,能够有效抑制田间杂草的生长,具有较好的 防控效果。因此认为,转基因耐除草剂大豆ZH10-6对田间生物多样性没有明显的负面影响,本研究为转基因耐除 草剂大豆ZH10-6的推广提供了安全性的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8.
中国扁茎大豆是个不稳定的分离群体。与普通大豆品种相比较,节数较多,节间较短,叶数较多,叶柄较短。群体中也有与美国扁茎大豆相似的顶端花序类型,开花结荚密集,但植株中下部仍然有大量花序。中国扁茎大豆可能是吉林20号大豆品种的突变体。  相似文献   

19.
传统发酵豆酱的风味物质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风味是豆酱、腐乳、酱油等大豆发酵食品的重要质量参数。不同的大豆发酵食品的风味不同,其风味物质的组分十分复杂,成分差别也很大。针对传统发酵豆酱中的风味物质,从风味的定义、风味物质形成过程、萃取方法、鉴定方法、形成风味物质的影响因素等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并指出传统发酵豆酱风味物质研究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0.
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方法分析了我国栽培大豆82个代表品种和野生大豆部分群体的脲酶等位酶。本实验室条件下脲酶快带Rf=0.54-0.59,慢带Rf=0.36-0.43,与文献报道一致。所分析82个品种快慢脲酶变异体约各半,各等位的分布与该品种的产地无上关性。在已分析的野生大豆群体中,也发现脲酶存在快带和慢带两种变异。所以大豆脲酶基因的突变可能发生在野生大豆的天然群体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