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鑫  宗涛  刘祥英 《中国棉花》2016,43(12):28-29
为探明湖南省棉田千金子对高效氟吡甲禾灵和草甘膦的抗药性水平,从湖南省棉花主产区长期使用高效氟吡甲禾灵和草甘膦的棉田采集成熟千金子种子,采用整株测定法进行抗药性水平测定。结果表明,棉田千金子种群对草甘膦处于敏感和低抗水平,其中资阳棉田千金子种群抗性水平最高,相对抗性倍数为10.7;对高效氟吡甲禾灵处于中等抗性水平,相对抗性倍数为7.6~18.1,其中华容县千金子种群抗性水平最高。  相似文献   

2.
转基因抗草甘膦抗虫棉田主要害虫及其天敌的种群动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2010年在田间小区研究了转基因抗草甘膦抗虫棉田主要害虫和天敌的种群动态。结果表明,抗草甘膦抗虫棉不能减少田间棉铃虫的落卵量,但对棉铃虫有良好的控制作用。2、3代棉铃虫发生期,抗草甘膦抗虫棉田平均百株落卵量分别比Bt棉田增加12.5%和74.3%,比常规棉田增加4.6%和65.7%;棉铃虫平均百株幼虫数量少于常规棉田,但多于Bt棉田。棉盲蝽平均百株数量比Bt棉田和常规棉田分别减少36.1%和66.0%。抗草甘膦抗虫棉对棉蚜、棉叶螨和棉粉虱没有控制作用,和常规棉相比,田间发生量差异不显著,因此,仍需加强田间虫情监测,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控制其为害。同时发现转基因抗草甘膦抗虫棉对草蛉、龟纹瓢虫、蜘蛛、小花蝽、寄生蜂等棉田主要天敌的种群数量均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3.
筛选椰心叶甲对啶虫脒的抗药性,并以筛选后的椰心叶甲作为椰甲截脉姬小峰和椰心叶甲啮小蜂的寄主,观察这两种寄生蜂后代种群的抗性水平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经筛选后,椰心叶甲的抗性水平增长了1.33倍,椰甲截脉姬小峰和椰心叶甲啮小蜂的抗性倍数分别增长了2.3倍和2.73倍,且椰心叶甲及其寄生蜂的后代种群抗性个体频率均显著高于初始种群.表明可利用椰心叶甲的抗药性来促进椰甲截脉姬小峰和椰心叶甲啮小蜂的抗性选育.  相似文献   

4.
白背飞虱不同种群抗药性的测定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对采集自浙江、广西、云南和海南省的4个白背飞虱种群的抗药性进行了评价。对甲胺磷、马拉硫磷、叶蝉散和扑虱灵4种药剂的抗性,以云南和海南两种群较高,但差异未达显著水平。就白背飞虱抗药性的发展趋势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二化螟对双酰胺类杀虫剂的抗药性监测和交互抗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了及时了解我国主要稻区二化螟对氯虫苯甲酰胺和氟苯虫酰胺的抗药性发展情况,同时明确对氯虫苯甲酰胺原药和制剂的抗性水平是否存在差异及二化螟对新研发的双酰胺类杀虫剂溴氰虫酰胺、四氯虫酰胺及氯氟氰虫酰胺与氯虫苯甲酰胺、氟苯虫酰胺间是否存在交互抗性。【方法】采用稻苗浸渍法测定了2015年我国7省19地二化螟田间种群对氯虫苯甲酰胺和氟苯虫酰胺的抗药性,同时测定了浙江余姚和象山两个抗性种群对97.3%氯虫苯甲酰胺原药、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制剂的抗药性及其对溴氰虫酰胺、四氯虫酰胺及氯氟氰虫酰胺与氯虫苯甲酰胺和氟苯虫酰胺间的交互抗性。【结果】浙江余姚和苍南种群对氯虫苯甲酰胺已达141.1倍和135.0倍的高水平抗性,象山种群为87.9倍的中等水平抗性;这三个种群对氟苯虫酰胺均表现为中等水平抗性(15.0~58.7倍)。二化螟对97.3%氯虫苯甲酰胺原药和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制剂存在抗性差异,浙江余姚和象山种群对制剂的抗性更高。交互抗性研究结果显示,对氟苯虫酰胺和氯虫苯甲酰胺均产生了中到高水平抗性(27.6~133.6倍)的象山、余姚种群,对溴氰虫酰胺、四氯虫酰胺和氯氟氰虫酰胺同样也产生了中到高水平抗性(30.3~127.0倍)。【结论】各二化螟地理种群之间对氯虫苯甲酰胺和氟苯虫酰胺抗药性差异较大,分别表现出117.6倍和146.8倍的差异,浙江余姚和象山二化螟种群对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制剂抗药性更高且三种新双酰胺类杀虫剂与氯虫苯甲酰胺和氟苯虫酰胺之间存在交互抗性。  相似文献   

6.
二化螟抗药性监测和对三唑磷抗性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43,自引:5,他引:38  
采用点滴法测定了2001~2002年浙、苏、皖、赣等4省水稻二化螟4龄幼虫对氟虫腈、阿维菌素、三唑磷及杀虫单等的抗性;用三唑磷高抗种群经室内筛选纯化后与室内敏感种群进行正反交、回交,对三唑磷抗性进行了初步遗传分析。结果表明:(1) 通过对4省7个种群的检测,发现浙江瑞安种群对氟虫腈有低水平抗性(抗性倍数为6.5倍),其他种群虽存在敏感度差异(1.0~1.6倍),但均属敏感范围;(2) 浙、苏、皖三省6个不同种群对阿维菌素的敏感度变化小于2.3倍,未检测到明显抗药性;(3) 4省10个种群对三唑磷敏感度变化很大(LD50值为有效成分0.0052~1.0114 μg/头),其中瑞安种群具有高水平抗性(163.1倍),温州种群为中等水平抗性(18.2倍),常熟、锡山和金坛3种群为低水平抗性(6.7~9.7倍),新洋农场、楚州、连云港、宜丰和太湖5种群为敏感(0.8~2.9倍);(4) 4省9个种群对杀虫单均有不同程度抗药性,瑞安和宜丰种群达高水平抗性(113.7和57.6倍),温州、常熟、金坛和太湖4种群为中等水平抗性(11.0~29.7倍),新洋农场和锡山种群为低水平抗性(6.7和7.5倍),灌云种群抗性最低,为3.7倍;(5)瑞安种群对三唑磷抗性属单个主基因控制的不完全显性性状,但不排除微效修饰基因的存在。  相似文献   

7.
通过室内筛选得到了对甲胺磷具有极高水平抗性的抗性品系(抗性倍数198.63)。利用该抗性品系与敏感品系、田间种群杂交,杂交子代的抗性水平都明显地倾向于抗性品系,表明杂交子代的抗性水平有利于本地抗性的发展。通过建立实验种群生命表,发现与敏感品系和田间种群相比,抗性品系及其与敏感品系、田间种群杂交子代的生物适合度都有显著下降,表明抗性品系及其杂交子代种群增长具有很大的不利性,从而减少了抗性虫源数量,有利于本地敏感性的回复。从褐飞虱迁飞、杂交子代抗药性及生物适合度变化的角度,讨论了迁飞扩散对褐飞虱的甲胺磷抗性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不同种群野生大豆对草甘膦耐性的差异以及草甘膦对其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在温室条件下测定了17个不同地理位置种群野生大豆幼苗对草甘膦的耐性,从中筛选出了对草甘膦耐性最高、较高、较低以及最低的种群,并测定了这4个种群在喷施草甘膦后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变化。结果表明:根据50%有效量(ED50)值,湖南郴州(CZ)种群耐性最低,辽宁铁岭(TL)种群耐性较低,安徽舒城(SC)种群耐性较高,江苏金坛(JT)种群耐性最高,耐性指数为分别为1,1.78,2.17,3.17。在施用不同剂量草甘膦后2 d,4个种群的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_v/F_m)、PSⅡ实际光合效率(Y(Ⅱ))、表观电子传递效率(ETR)、光化学荧光淬灭系数(qP)总体上均随着草甘膦剂量的增加而降低。非光化学淬灭系数(NPQ)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JT种群NPQ随着草甘膦剂量的增加而逐渐升高,SC、TL及CZ种群则呈现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总体上耐性越高的种群F_v/F_m、Y(Ⅱ)、ETR、qP在草甘膦处理后下降幅度越小,NPQ越能够维持稳定上升。在施用1.2~2.4,0.6,0.6~1.8,0.6~1.2 kg·hm~(-2)有效剂量草甘膦后,JT种群F_v/F_m、Y(Ⅱ)、ETR、qP分别显著高于其它种群。因此,可通过比较不同野大豆种群喷施草甘膦后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差异进行野生大豆对草甘膦耐性的快速筛选。  相似文献   

9.
浙西北茶区茶尺蠖对联苯菊酯等药剂抗药性初步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铁锋  黄海涛 《茶叶》2015,(4):204-206
茶尺蠖是浙江茶叶主产区的主要害虫之一,其抗药性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影响茶叶生产,测定浙江茶叶主产区茶尺蠖对常用药剂的抗药性对其合理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测定了浙江省萧山区、西湖区、富阳区、余杭区和安吉县等茶叶主产区茶尺蠖对联苯菊酯、溴氰菊酯、功夫菊酯和辛硫磷四种常用药剂的抗药性。结果显示:浙江省主要产茶区茶尺蠖种群对以上四种常用药剂均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抗性,且对辛硫磷产生的抗性水平最高,其次是联苯菊酯,几个主要产茶区中以余杭区茶尺蠖的抗性水平最高,这与其茶园管理模式有密切关系。浙江省各茶叶产区需要根据本地茶园管理模式合理选择药剂防治茶尺蠖。  相似文献   

10.
2017年对北京市上庄镇等地的监测结果显示,禾谷缢管蚜种群对吡虫啉的抗性倍数为0.95~14.64,对啶虫脒的抗性倍数为0.26~1.40,对氟啶虫胺腈的抗性倍数为0.36~3.67,对高效氯氰菊酯的抗性倍数为0.28~7.20,对抗蚜威的抗性倍数为0.91~2.92,对氧化乐果的抗性倍数为0.06~1.71。其中河北省沧州市、河北省涿州市的禾谷缢管蚜种群对吡虫啉分别产生14.64和10.23的抗性倍数,河南省许昌市的禾谷缢管蚜种群对高效氯氰菊酯产生7.20的抗性倍数,故应加强其抗药性治理。麦长管蚜种群对吡虫啉的抗性倍数为0.05~7.41,对啶虫脒的抗性倍数为0.03~0.18,对氟啶虫胺腈的抗性倍数为0.98~3.34,对高效氯氰菊酯的抗性倍数为0.37~9.17,对抗蚜威的抗性倍数为0.20~20.05,对氧化乐果的抗性倍数为0.24~1.15。其中湖北省枣阳市的麦长管蚜种群对高效氯氰菊酯产生9.17的抗性倍数,河南省许昌市的麦长管蚜种群对抗蚜威产生20.05的抗性倍数,应加强抗药性治理,控制麦长管蚜的抗药性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