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从黑龙江省引进15个大豆品种(系),在沈阳地区春小麦下茬复种种植,研究其产量与品质表现.结果表明:产量与生育期呈极显著正相关,且存在线性回归(Y=97.033x-5494.3,R2=0.7827**).早、中、晚熟品种的平均产量分别为1880.30、 2673.74、 2955.01 kg·hm-2.产量与主茎节数、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呈显著正相关,与株高、单株粒重、百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百粒重与蛋白质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而与脂肪含量负相关.产量较高的大豆品种有晚熟的黑农44、益春128、益春05-94、绥农10及中熟的绥农27.蛋白质含量较高的品种有黑农48、益春05-94、绥农27及垦鉴豆4号.脂肪含量较高的品种为垦鉴豆28、益春2号、垦农22及益春128.产量高、品质好的晚、中熟大豆品种适宜沈阳地区春小麦下茬复种.  相似文献   

2.
以2010~2012年示范和展示品种为材料,以各品种单位面积平均产量及其株高、有效穗数、每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穗长等6个产量性状的表型值为依据,通过三年平均产量比较试验,系统的阐述了不同熟期品种在二积温带的产量及产量性状表现。试验结果表明:与主栽品种空育131比较,2010~2012年平均产量较高的11片叶品种为龙粳29、垦粳2号、垦稻21、垦稻20、龙粳27、龙粳20、龙粳26;产量较稳定的品种为空育131、龙粳25、龙粳20、垦粳2号、龙粳29。12片叶品种年际间产量差异较显著,相对较稳定的品种为垦鉴稻6号、垦稻14、龙粳21,绥粳10、松粳10、北稻5号;与主栽品种垦稻12比较,三年平均产量较高的品种为垦粳4号、垦稻14、垦鉴稻6号、绥粳10、龙粳21。本地区适宜选择11片叶品种为主栽品种。  相似文献   

3.
低温胁迫对大豆萌发期生理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4℃和20℃条件下,对12个大豆品种萌发期的相对电导率、丙二醛、脯氨酸和可溶性糖等生理指标进行测定,并对其萌发期耐低温性进行综合性评价。结果表明:随着4℃处理时间的延长,电导率、丙二醛、脯氨酸和可溶性糖的含量都升高;4℃与20℃电导率的差值略有升高,其它都降低;只有相对电导率差值的均值变化趋势与4℃变化动态一致。按照上述指标将供试品种萌发期的耐低温性分为3类:绥农14、垦丰7号、黑农48、合丰25和垦农18的耐低温性强,红丰11、铁6915和辽豆21耐低温性次之,垦鉴豆35、海南2号、合丰50和NOVA耐低温性差。结果为进一步完善防御大豆低温冷害措施和进行耐低温性生理生化育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黑龙江省大豆品种对大豆食心虫抗性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对120份大豆品种进行大豆食心虫的抗性评价,鉴定筛选出高抗材料8份,分别为黑农40、垦农4、垦农5、合丰25、垦丰8、垦农18、垦鉴豆3和合丰39.并对大豆品种抗虫性与荚皮总糖、纤维含量、籽粒脂肪和蛋白质含量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大豆荚皮的总糖、大豆种子的脂肪和蛋白质含量和大豆品种的抗虫性没有明显相关,而大豆荚皮的纤维素含量与其呈显著正相关.对大豆荚皮结构与抗虫性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抗虫品种(东农8004、黑农40)果皮略厚,表皮角质层明显,皮下厚壁细胞排列紧密,壁加厚明显,细胞较小,东农8004厚壁细胞为1~3层.  相似文献   

5.
以九三农垦地区推广面积较大的大豆品种北豆53、黑河45和垦鉴豆27为研究对象,采用裂区试验设计,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不同大豆品种的农艺性状及产量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北豆53和黑河45的株高降低;垦鉴豆27的主茎节数增多;北豆53和垦鉴豆27的产量下降;相同种植密度条件下,垦鉴豆27表现最好,最适宜的种植密度为35万株/hm~2。  相似文献   

6.
半干旱地区不同品种大豆密度对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对半干旱地区不同品种大豆密度对产量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半干旱区,种植密度对大豆产量影响是显著的。在一定的栽培条件下,不同的品种大豆的在一定的密度条件下才能获得较高的产量。大豆品种垦农5号、绥农14高产栽培适宜密度是30万株/hm2。  相似文献   

7.
密度对大豆农艺性状及产量构成因素空间分布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以3个大豆品种(系)为材料,在田间条件下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对大豆农艺性状和单株产量构成因素空间分布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密度增加,大豆株高逐渐升高,而主茎节数、基部茎粗及单株茎干重则相对减少.密度对大豆单株产量、荚数和粒数有显著的影响,与中密度相比,低密度分别增加海339、黑农35和垦农18单株产量80.3%、55.4%和12.6%,而高密度则降低海339、黑农35和垦农18单株产量57.4%、24.7%和53.6%.密度对节间每荚粒数和单粒重也有一定影响,但品种间存在差异.3个品种大豆的节间荚数、粒数和粒重的空间分布由上至下呈"微弧型"分布,即中部多,上下部少;而节间每荚粒数和单粒重近似呈现"|"直线型分布,随着密度的下降,3个品种大豆主茎全部节位的荚数、粒数和粒重均表现出增加趋势,但这种增加在各品种间的上、中和下部节位上存在一些差异.垦农18大豆节间的每荚粒数和单粒重具有很高的稳定性,黑农35稳定性次之,而海339稳定性最弱.因密度的增加而增加的产量与因密度增加而个体受抑导致的减产的数学表达式为:Yn+1=Yn+YD-YG.此表达式存在平衡点,此平衡点可作为评价大豆高产群体适宜密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8.
黑龙江省是我国大豆主产区,大豆在该区域常年种植面积在133万hm2左右,主栽品种有黑河38、黑河18、北豆5、垦鉴豆4号等。由于品种的适应性不同,并且环境条件在不断变化,一是气候条件的不确定性增加,二是黑龙江北部大豆重迎茬现象严重.因此,对品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一些品种在生产中不断被淘汰。北豆21号是黑龙江农垦北安科研所选育的大豆新品种,于2008年通过国家审定.  相似文献   

9.
硅对大豆碳代谢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中黄35和垦鉴豆43为材料,采用4个硅肥水平处理的完全随机试验设计,研究了大田条件下施硅处理对大豆碳代谢及其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硅处理提高了大豆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增加了叶片的光合能力,改变了叶片可溶性糖和淀粉的含量,改善了大豆产量构成因子,促进了产量提高.施有效硅150 kg· hm-2对垦鉴豆43增产效果达显著水平,增产幅度为8.1%~8.5%,施有效硅120 kg·hm-2对中黄35增产效果达显著水平,增产幅度为10.2% ~ 12.9%.  相似文献   

10.
种植密度对辽宁省主栽大豆品种主要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选用当前辽宁省主栽的两种不同结荚习性的4个大豆品种,对不同种植密度处理两种结荚类型大豆品种的农艺性状、产量构成性状、群体产量和品质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有限结荚类型品种辽豆15号和铁丰29号适宜种植密度在12万-15万株/hm^2;亚有限结荚类型品种辽豆21号和铁丰31号适宜种植密度在18万株/hm^2左右。随种植密度增加,品种的株高、籽粒蛋白质含量呈现递增趋势,而有效分枝数、单株粒重和百粒重等性状及籽粒脂肪含量呈现递减趋势;种植密度对不同结荚类型大豆品种的主茎节数、百粒重和群体产量影响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1.
抗除草剂转基因大豆遗传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以6个在黑龙江省大面积推广的高油或高蛋白大豆品种(垦农4号、垦农18、垦农19、垦农21、垦农22、垦农30)与6个转基因抗除草剂品种(TSB1~TSB6)进行杂交,对杂交后代F1、F2、F3和BC1的抗除草剂特性进行了遗传分析并对每个世代抗感比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抗除草剂基因在F2代开始分离,各世代抗感比为F2代3∶1、F3代5∶1、BC1代1∶1,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表明抗除草剂基因由1对显性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12.
高转化效率是分子育种的重要前提,根癌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由于其有较高的遗传效率和较低的拷贝数成为目前优选方法。为优化大豆遗传转化体系,以本实验室已有转化体系为基础,利用pCAMBIA3301中35S∶GUS基因瞬时表达体系,从萌发时间、切豆方法、侵染时间、共培养方式以及共培养时间等方面对东农47、垦农18和B12088大豆栽培品种的遗传转化体系进行优化。结果表明:东农47萌发1 d,侵染30 min;垦农18和B12088萌发12 h,侵染30 min,GUS基因瞬时表达率最高。在其它的处理上,3个品种表现结果一致,即蘸取菌液切豆,共培养中子叶伤口朝下摆放,黑暗条件下共培养3~5 d,GUS基因瞬时表达最高。3个品种在最适条件下,GUS染色效率均达到90%以上,垦农18遗传转化效率较高。本研究为大豆农杆菌介导子叶节转化方法提供了一个改进的方案,并且为拓宽可利用于大豆遗传转化的种质资源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郑殿峰  宋春艳 《大豆科学》2011,30(1):109-112
在大田栽培条件下,以垦农4号为材料,在始花期叶面喷施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比较大豆叶片中游离氨基酸含量、硝态氮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和硝酸还原酶活性的变化差异,研究叶面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6-苄基腺嘌呤(6-BA)、脱落酸(ABA)对大豆氮代谢相关生理指标以及对大豆产量品质的调控效应.结果表明:叶面喷施6-BA和ABA分别提...  相似文献   

14.
对1923~2008年间育成的吉林省主推的57个大豆品种按中早熟、中熟和中晚熟品种进行分类,研究了不同熟期组品种各冠层农艺性状和叶片部分光合特性指标的演化趋势及其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各熟期品种的产量、百粒重、株高、单株叶面积、叶柄长、始粒期的光合速率和SPAD与育成年代均成正相关,单株分枝数与育成年代成负相关;单株荚数、单株荚重、单株粒数、单株粒重、单株茎重、始粒期SPAD与产量成正相关,其中单株荚重与产量显著相关。总体上看,中早熟和中晚熟品种各性状的演化趋势及其与产量的关系较相似,它们的百粒重、株高、单株粒数、单株叶面积、叶柄长、始粒期光合速率及始粒期SPAD与育成年代及产量都成正相关;始粒期SPAD在所有性状中表现最稳定,在各熟期组中与育成年代及产量均成正相关。  相似文献   

15.
李永孝  本发武 《大豆科学》1993,12(3):225-231
1986~1989年,在本所试验田,运用四因子二次通用旋转回归组合设计方法,对夏大豆产量与种植密度、底肥用量、追肥时期、灌溉间隔天数等综合栽培技术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山东省气候条件和本试验土壤肥力水平下,夏大豆亩产225kg以上,种植密度为1.87~1.99万株·亩~(-1),底施复合肥(N:P_2O_5:K_2O=15:15:15)18.5~21.4kg·亩~(-1),出苗后43~47天追肥(尿素10kg·亩~(-1)),每9~10天灌溉一次。密度和灌溉间隔天数是影响夏大豆产量最主要的因素。因素间的交互作用对夏大豆产量影响很大。单因素边际产量随环境条件而变化。  相似文献   

16.
钼硼对大豆氮磷钾吸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施钼或硼对浙春3号大豆农艺性状,产量及氮磷钾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施钼或硼明显促进了大豆干物质积累量的增长和对氮磷钾的吸收,促进了大豆株高和底荚高的增长,增加了大豆的百粒重,总荚数和单株籽粒重,提高了大豆产量。大豆植株N和P2O5含量粒期之前呈明显下降的趋势,鼓粒期之后有所回升;K2O5含量的波动幅度较大,大豆产量与底荚高和百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经济系数呈负相关,与株高、  相似文献   

17.
应用多元统计方法对黑龙江省审定的10个高蛋白大豆品种的农艺性状与蛋白、产量之间的关系进行相关及通径分析。结果表明:高蛋白大豆品种的主茎节数、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茎粗与产量呈正相关,底荚高度与产量呈显著负相关,大豆蛋白含量和百粒重呈显著正相关。株高、主茎节数、单株粒重对产量的影响力最大。对于高蛋白大豆育种,应考虑选择株高中等偏高、主茎节数多、单株粒重大,同时百粒重较大、生育期为中晚熟的品种。  相似文献   

18.
在果蔗间种条件下,考察13个菜用大豆的全生育期、株高、主茎节数、主茎分枝数、单株荚数、鲜百粒重、标准荚率、单粒荚率、瘪荚率和单株产量等性状表现,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菜用大豆农艺性状存在差异,其中95C-10、桂鲜豆1号等5个品种单株产量较好;单株产量与主茎节数、单株荚数、标准荚、多粒荚呈显著正相关。因此,在果蔗间种菜用大豆时,要增加产量,应选主茎节数、单株荚数、标准荚和粒数较多的品种。  相似文献   

19.
采用裂区设计,以黑龙江省主栽的3个抗线品种(抗线4号、6号和8号)为主区,5个密度(20、23、26、29和32万株·hm-2)为副区,对不同密度下各品种单株产量因素和主要农艺性状以及群体产量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5个密度水平对产量构成因素中的百粒重和单荚粒数无显著影响;而对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和单株产量均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