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体验经济时代已经改变了我们提供品牌价值的方式——以体验为导向,它的到来使消费者日益提高对各种感官体验的要求,品牌设计的发展趋势也慢慢向多感官互动的形式转变。茶产品展示空间作为陈列和展示茶叶的环境空间,要凸显茶文化主题,通过多感官的品牌体验培养和增强消费者的品牌忠诚度是茶文化品牌接触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探讨了茶产品展示空间品牌体验的特性,对于茶产品展示空间总结了基于感官体验因素的多感官整合设计策略,以提升茶产品展示空间的品牌体验,希望为茶文化品牌在新零售时代建立品牌意识、提升品牌忠诚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正一、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1.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当前,随着人们越来越注重体验,越来越将大量的时间投入到对事物的体验上,使体验逐步成长为一种经济物品,像服务、货物一样实实在在被人追逐的产品。从生产实践与表现形式看,产品是从自然界发掘和提炼出来的材料;商品是把产品当作原材料,企业用于生产、存储并通过各种方式将其出售给广大消费者;服务是根据已知客户的需求进行定制的无形的活动;体验则是以服务为舞台,以商品为道  相似文献   

3.
《茶世界》2018,(6)
正6月22日至25日,中国茶叶集群品牌联盟高端品鉴会系列活动在北京展览馆11号馆活动区精彩举行。中国茶叶有限公司、武夷星茶业等茶叶集群品牌联盟成员单位,分别围绕自主创新产品、市场渠道建设等议题举办了多场专题活动,吸引了大批专业采购商、展商、观众参与互动。其间,为了拓展活动专区的多元服务功能,组委会还特设了茶调饮和智能冲泡专区,让到场嘉宾观众能够零距离体验新式茶饮方式和产品特色。  相似文献   

4.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社会进入了体验经济时代,本文分析了体验经济背景下消费需求的转变,针对这种转变提出了茶饮品牌塑造应该立足品牌体验,从产品、包装、氛围三个层面提出了具体的品牌体验策略。  相似文献   

5.
《茶世界》2018,(6)
正6月22日至25日,2018"两展一节"组委会特设了调饮茶和智能冲泡专区,让到场嘉宾观众能够零距离体验新式茶饮方式和产品特色。调饮茶,又称调配型茶饮料,是以茶叶为主体,添加果汁、糖奶、香精等配料中的一种或几种,经过摇制或调和而成的茶饮料。如今,消费者对产品变化的追求孜孜不倦,为了满足消费者要求,茶饮企业从茶叶原料到搭配辅料上积极创新。其使用  相似文献   

6.
茶产业发展天然融合了典型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机制和路径。各地在完善茶产业链过程中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运用茶产业政策调动各主体积极性,规范各主体生产经营行为,推动区域资源要素有效配置,将茶生态产品如茶园碳汇、茶事体验、茶园景观、茶叶产品及周边文创等,通过生态权益流转、生态产业开发、生态载体溢价等路径,促进茶叶生态产品价值的实现。但规划统筹与茶产品特色挖掘还有待加强、数字技术等科技赋能潜力尚未充分发挥、绿色生态茶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尚未畅通,需要进一步整合茶产业特色资源统筹发展,推动涉茶关键技术的全景应用,拓展绿色生态茶产品消费市场。  相似文献   

7.
郭玲 《中国茶叶》2010,(9):28-28
8月2日~3日,来自俄罗斯26个联邦主体的500名俄罗斯中小学生分两批来到老舍茶馆体验北京传统文化,观赏文艺演出。茶艺、口技、魔术、含灯大鼓、变脸、杂技和功夫等表演让孩子们拍手叫绝,沉醉于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之中。  相似文献   

8.
文章旨在做好茶文化旅游经济的发展,实现茶文化的传承发展以及旅游产业的规模化发展。通过分析了茶文化旅游经济和体验经济之间的关系,认为体验经济时代不仅仅有着经济高弹性和感觉持久性特征,同时也有着较强的互动参与性。基于茶体验旅游经济发展不仅仅有着健身体验和文化体验的优势,同时也有着审美体验和休闲体验的各种优势。而茶体验旅游经济的发展,就要体现出茶文化旅游体验主题的鲜明性,做好茶文化旅游产品的个性化设计,不断丰富茶文化体验内涵,积极的创建茶文化旅游体验氛围,进一步的提升茶文化体验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水平,加大茶文化体验旅游宣传模式的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9.
产品说明书是产品内容的介绍,对产品的使用与产品的营销起着重要的作用,内容质量高的产品说明书可以显著地提升顾客的产品使用体验,而内容质量较差的产品说明书,不仅不能提升顾客的产品使用体验,还很可能给顾客造成误解,甚至导致产品纠纷。当前,我国茶叶产品在说明书的翻译方面,还存在一些显著的问题,影响到茶叶产品的营销,也对茶文化的对外传播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基于此,本文尝试从目的论的角度切入,对茶产品说明书的翻译问题进行简单分析,并提出一些可行的改进建议,希望对相关的茶产品说明书翻译工作者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0.
在社会需求多样化的背景之下,视觉感官体验也呈现多样化的趋势,它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平面设计之中,在茶叶包装的设计领域也采用了视觉感官体验和传达技术,从人们的视觉感官出发,探索茶叶包装设计中的审美价值和人文内涵,通过精致而强烈的视觉感官体验和传达,使人们对不同的茶叶产品有了更为完善的诠释和理解,在视觉感官体验与茶叶包装设计完美契合的设计之下,充分表达出茶叶这个物化产品所蕴含的审美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1.
滇西南地区是世界茶树的发源地,拥有丰富的茶树资源和茶文化旅游资源。文章在构建茶产业+茶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机制及价值模型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滇西南地区的旅游资源和茶旅游发展、普洱茶快消品的产品特点及市场发展,提出滇西南旅游市场与普洱茶快消品融合策略,普洱茶快消品的产品策略、定价策略、渠道策略、促销策略,为改善旅游过程中普洱茶消费体验、增加普洱茶快消品终端销售目标、提升普洱茶产业经济价值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情感化交互设计在茶叶包装设计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美珍 《福建茶叶》2016,(12):130-131
近年来,随着企业经营理念和产品包装设计的不断发展,情感化交互设计在包装设计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和成熟。实践充分表明,依照情感化交互设计思路,利用视觉、外观结构、包装材料等综合设计元素的产品包装,可以有效营造消费者在购买消费品时从产品包装中获得的多感官体验和情感体验,进而有效促进产品的销售,对消费者的产品审美意识、思想文化理念有一定的引导作用。基于此,本文以茶叶产品包装设计为分析对象,探讨了情感化交互设计在茶叶包装设计中的应用,希望对相关的茶叶产品企业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3.
《中国茶叶》2010,(5):34-34
4月22日,“诗画江南一全国知名网络媒体山城茶乡体验之旅”正式启动,来自人民网、中国网、浙江在线等国内30余家知名网络媒体的记者齐聚新昌,见证茶乡盛事,品味诗画山城。县委常委、宣传部长潘岳梦主持见面会,副县长柴理明等出席见面会。  相似文献   

14.
康养产业作为林业供给侧改革的新业态,在未来几十年将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文章将茶旅康养的特殊环境与视觉统合训练结合起来,运用PCA-AHP法探索茶园环境因子在视觉统合训练需求中的优先级,进而对茶旅康养背景下的视觉统合训练产品开发策略进行分析与研究。最终得到三个设计策略分别为:产品与环境整体化策略、视觉体验多样化策略和动态感官体验特色化策略,为茶旅康养和感统训练的学术研究和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中国茶叶》2011,(7):28-28
据日本新闻网7月1日报道,东京板桥区一批小学生体验采摘茶叶,其后发现所采茶叶的放射性铯超标5倍,20公斤的茶叶全部处理掉。  相似文献   

16.
1标准样品的研制 2004年7月8日,国家质检总局发布91号公告批准对安溪铁观音实施原产地域产品保护。2004年11月4日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发布强制性国家标准GB19598-2004《原产地域产品安溪铁观音》,该标准于2005年1月1日正式实施。由于茶叶是一种集“定性感官检验和定量检测”为一体的产品,因此,为了确保在不同时间和空间对文字国家标准GB19598实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7.
在整个乡村旅游系统化开发过程中,民宿是其中最重要的产品内容,也就是通过对传统民居进行适当改造,从而融入能够有效吸引人们消费和体验的元素,进而实现整个贵州地区乡村旅游开发的理想效果。本文拟从茶旅体验模式下贵州民宿开发的具体资源优势分析入手,结合当前茶旅体验模式下对贵州民宿开发的相关要求,通过融入当前基于贵州茶旅体验的民宿发展模式的问题和不足,从而探究基于贵州茶旅体验的民宿发展的最佳模式。  相似文献   

18.
《中国茶叶》2011,(10):34-34
对于今年中国网球公开赛的人气选手,在第一轮淘汰夺冠大热门美国选手罗迪克,来自南非的球星安德森来说,10月6日在如火如荼的赛场外,领略中国茶文化的精妙,是一次颇为新鲜的文化体验。  相似文献   

19.
茶文化旅游是建立在让游客亲身体验茶文化基础之上而兴起的一种新型业态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游客可以亲自参与茶叶的采摘、烘焙过程,并且结合茶的历史、茶艺、茶道等多个方面的内容,从而为游客提供深度体验的旅游产品。这种模式可以使旅游和茶产业互相促进,共同发展,从而赢得"双赢"局面。  相似文献   

20.
王水金 《中国茶叶》2010,32(3):21-22
地理标志产品,是指产自特定地域,所具有的质量、声誉或其他特性本质上取决于陔产地的自然因素和人史因素,经审核批准以地珲名称进行命名的产品。坦洋工夫是历史名茶,因原产于福建省福安市坦洋而得名,于2007年2月14日被列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