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杂交水稻》2016,(6):83-84
博优1167是用博A与钦恢1167配组育成的高产中熟杂交晚籼稻新组合,于2011年6月通过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作物品种审定,2013年10月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  相似文献   

2.
杂交水稻新组合博优359在桂南的种植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博优359是广西大学利用博A与恢复系测359配组育成的弱感光三系杂交晚籼新组合,在桂南晚造种植,全生育期116 d左右,株叶型集散适中,长势旺盛,熟色好,米质较优,抗逆性较好,高产稳产.介绍了其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3.
金稻13A是通过人工制保(金23B×博B)并与博A回交转育而成的具野败型不育胞质的互作型弱感光籼稻不育系.该不育系育性稳定,株叶型较好.配合力强,穗大粒多,着粒密,直链淀粉含量适中,软胶稠度和低糊化温度,开花习性与异交结实性好,繁殖制种产量高,于2006年10月通过了广东省技术鉴定.所配杂交稻具有弱感光特点,产量高,品质较优,后期熟色好,抗寒性强,其中金稻优122、金稻优368和金稻优998分别于2008年、2009年和2010年通过了广东省品种审定.  相似文献   

4.
正A是利用外引材料博B、博ⅡB、博ⅢB及博A、博ⅡA、博ⅢA等,经有性杂交制保、转育、筛选育成的新不育系。目的是改良目前感光杂交水稻的米质及产量关系.育成一批高产、优质的感光杂交水稻新组合,满足广西、广东、海南等省(区)感光杂交水稻新组合的需求.为该地区的水稻生产提供良种基础。2008年8月通过广东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5.
赵燕燕  郭丹英 《茶叶》2006,32(2):118-120
2006年4月20日,中国茶叶博物馆(以下简称‘茶博’)趁建馆十五周年之际,特邀国内外专家、学者及省、市文物局等单位领导共60余人,出席“茶博建设发展研讨会”,会议由茶博党总支书记江万绪主持。茶博馆长王建荣首先致辞,他简要介绍了茶博15年来的建设发展历程。随后,到会的专家代  相似文献   

6.
《杂交水稻》2013,(4):81-82
博Ⅱ优226是海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利用博ⅡA与自选恢复系R226配组育成的弱感光籼型杂交水稻新组合,具有耐高温、丰产稳产等优点。介绍了博Ⅱ优226的选育经过、特征特性、栽培和制种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不同方式渥堆发酵的普洱熟茶品质差异,分别采用数控与传统两种发酵方法将茶叶加工成普洱熟茶样,分别对感官品质及主要理化成分进行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探讨两种发酵方法普洱熟茶的品质差异。结果表明,数控设备发酵的普洱熟茶样感官品质整体低于传统方式发酵的普洱熟茶样,同时两种方法发酵的普洱熟茶各品质指标存在一定差异,品质指标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数控设备发酵的普洱熟茶样和传统方式发酵的普洱熟茶样主要理化成分含量总体差异不大,除水分、咖啡碱和酚氨比差异显著(p <0.05),其他均不显著,但存在差异;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传统方法渥堆发酵的普洱熟茶样综合品质优于数控发酵的普洱熟茶。试验结果可为普洱熟茶发酵技术的研究及普洱熟茶的加工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一、麦棉两熟的现状麦棉两熟是缓解粮棉争地矛盾,实现粮棉双增产,提高植棉整体效益的种植制度。1987年以来,两熟面积不断发展,据张习桥乡调查,麦棉两熟亩产小麦290公斤,子棉260公斤,亩纯收益891元。而两熟粮食亩产  相似文献   

9.
《茶叶》2014,(2):118-120
1月3-6日,茶博分馆遭遇暴雪,积雪最厚处达30公分,茶博三期建设指挥部全体成员及保安、清卫人员连续数天坚守工作岗位,抗击风雪。9-10日,茶博领导干部春节慰问退休干部与困难、病重退休职工。12日,茶博二号会议室开展"冬日红茶风,约会下午茶"红茶主题茶事活动。14日,茶博三期分馆保留建筑及周边环境整治工程(B区块)顺利通过竣工验收。工程范围面积48272平方米,拆除建筑面积约515平方米,整治保留建筑面积约1717平方米,建设内容包括清障拆违、建筑立面整治、基础设施完善、游步道修缮、环境绿化等。  相似文献   

10.
博Ⅱ优629是中国种子集团公司三亚分公司用博ⅡA与自选恢复系中种恢629配组育成的杂交晚稻新组合,具有株型适中、稳产高产、米质较优、抗性较好等特点,2007年4月通过海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介绍了博Ⅱ优629的栽培和制种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11.
中国南方多熟种植的发展现状、功能及前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南方是多熟种植的主体,发挥多熟制集约化程度高的优势有助于藏粮于地、藏粮于技。长江中下游地区多熟种植主要模式:油菜—双季稻、油菜—单季稻、绿肥—双季稻和稻麦两熟制;华南多熟种植模式以冬作物—双季稻为主,如小麦(马铃薯)—双季稻等;西南地区多熟种植主要模式:春菜—水稻—秋冬菜、水稻—马铃薯(泽泻)、小麦(油菜)—水稻—秋菜。近年来四川玉米大豆间套作发展迅速。中国南方多熟种植能提高生态经济效益,改善作物品质和土壤质量,减少生物灾害,保障粮食安全与社会稳定。未来多熟种植仍是中国种植模式的主流,必须力求多熟种植集约化和持续化最大融合,积极推进传统多熟农艺科学化、现代化和机械化。  相似文献   

12.
陈园明 《茶叶》2004,30(3):180-180
七月骄阳似火,中国茶叶博物馆环境整合工程也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之中。茶博周边原有的围墙已基本拆除,环境整合后的茶博将和四周漫山遍野青翠的龙井茶园融为一体。馆内溪流也初显雏形,它是贯穿茶博的中央水系。顺茶博原有山势地形,自西北向东南蜿蜒曲折,与馆外山间溪流汇合而成,将是茶博自然景观轴线。溪流底部还铺设一层鹅卵石,使溪水更加清澈明亮。人们常说“水为茶之母”,环境整合后的茶博将因馆内水的出现显得灵动而富有生机。  相似文献   

13.
近几年来,在我乡的原庄、菜庄、陈庄推广了麦棉瓜菜多熟制,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1987年种植麦棉瓜三熟1400亩,棉瓜菜三熟300亩,麦棉瓜大豆四熟60亩,麦棉瓜大白菜四熟20亩,通过调查,平均亩产皮  相似文献   

14.
茶博会同质化竞争影响了茶叶市场经济的发展,不利于我国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当前我国茶博会同质化竞争严重,在内容形式、运作模式和营销策略上表现得较为明显。本文从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全面分析茶博会同质化竞争的形成原因,认为市场需求、旅游文化、政府政策、产业发展、专业人才、品牌化程度等因素共同影响了茶博会的同质化程度,继而从提高准入门槛、加强政策引导、挖掘地域文化特色、打造产业品牌4个方面提出了我国茶博会同质化竞争的突破路径。  相似文献   

15.
连续 3年试验表明 ,不同熟性花生品种在早春双膜覆盖栽培条件下 ,鲜果产量和种植效益均存在显著差异 ,同期收获 ,中熟大粒品种鲜果产量最高 ,较早熟中粒品种增产 2 0 %以上 ,达极显著水平。以饱果率达 2 0 %为收获上市标准 ,早中熟中粒品种可比中熟大粒品种提前 1 2~ 1 7d上市 ,增产值 3 5 0 0元 /hm2 左右。本地区 6月下旬收获上市的鲜食菜用花生应选早中熟中粒品种如V3、V4、V5等 ,7月上中旬上市的要选中熟大粒高产品种如V6、V2等  相似文献   

16.
探索不同潮水量的相同等级毛茶原料木地板渥堆过程中含水率、堆温变化及其对熟茶感官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的室温条件下渥堆34 d,潮水量45%的茶堆在渥堆结束阶段含水率、堆温偏高,容易造成熟茶的发酵程度偏重;潮水量40%的茶堆生产的熟茶其品质更接近传统熟茶;潮水量35%的茶堆生产的熟茶理化指标、生产收率较高,以其作为原料生产的熟茶具有成为深加工产品原料的潜质。  相似文献   

17.
以参加2015年辽宁省水稻区域试验的早熟组、中熟组和中晚熟组品种(系)为材料,研究了不同熟期水稻品种的株型特征关系。结果表明,早熟品种主要是弯穗型、轻穗型,中熟品种多为直立穗型、重穗型品种,晚熟品种以半直立穗型、重穗型品种为主;不同熟期品种叶长差异不显著,叶宽表现为中晚熟品种中熟品种早熟品种,但叶基角正好相反;二次枝梗结实率表现为早熟品种中晚熟品种中熟品种,二次枝梗贡献率表现为中晚熟品种中熟品种早熟品种;穗型指数均以下部优势粒为主。  相似文献   

18.
具互作型弱感光特性籼稻不育系振丰A的选育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振丰A是通过人工制保(优ⅠB×博B)并与优ⅠA回交转育而成的具印尼水田谷型不育胞质的互作型弱感光籼稻不育系.该不育系育性稳定,株叶型较好,配合力强,开花习性与异交结实性好,繁制种产量高;所配杂交稻具有弱感光特点,品质较优,后期熟色好,抗寒性强.该不育系于2003年10月通过了广东省技术鉴定,所配优质杂交稻组合振优998于2004年2月通过了广东省品种审定.  相似文献   

19.
中国各省大豆品种的熟期组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各省不同播种季节类型品种熟期组的分布概貌及标准品种;并发现我国大豆熟期组依省份的地理分布具有同一熟期组分布于不同省份,同一省份品种归属不同的熟期组,春豆属相对早熟组,夏秋豆属相对晚熟组的特点。对我国各省大豆熟期组鉴定,引种、品种区试及推广研究具有价值。  相似文献   

20.
为了筛选适合赣北彭泽县植棉区的一年两熟棉田高产出和高效益轻简栽培模式,通过棉花与马铃薯一年两熟轻简栽培模式和与传统的油棉两熟、麦棉两熟栽培模式效益比较。结果表明:模式1(薯棉两熟轻简高效栽培)比模式2(油棉两熟双育苗移栽)增收36798元/hm~2,模式1比模式3(麦棉两熟连作)增收37518元/hm~2,比传统的油棉和麦棉两熟纯收入增加一倍还多;机播棉果枝1~2节位成铃率高,占85.1%,比移栽棉高30%左右,成熟的一致性好,有利于机械化收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