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从1973年石明松在农垦58田中发现光敏核雄性不育系农垦585,至今已有24年,人们对水稻光、温敏核雄性不育性状表达的环境(生理环境和生态环境)条件及遗传规律进行了诸多研究。在研究中发现,水稻除具有光敏核雄性不育外,还存在温敏核雄性不育和光温互作核雄性不育。在光敏不育中又分为长日不育(如农垦585)和短日不育(如宜D01S)在温敏不育中又分高温敏不育(如安农S—1)和低温敏不育(如go543S)等。就其遣传规律而言,以往的一些研究多依据一时一地杂交、回交后代的分离比例,井人为将结实率划段分成不育株、半育珠和可育株,去…  相似文献   

2.
籼型光温敏核不育水稻雄性不育性遗传研究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以安农S-1等灿型光温敏核不育系和二九青等不同生态型常规灿稻品种为材料,在长日高温条件下考察分离群体单株的套袋自交结实率,应用极大似然法系统研究了灿型光温敏核雄性不育性的遗传规律,结果表明:a)安农S-1,测64S,衡农S-1和W6154S等不育系的不育性遗传受1对隐性主基因控制,而W7415S的不育性受至少2对隐性主基因控制;b)光温敏不育主基因的表达受微效多的修饰,不同不育系的微基因效应有明显差异;C)不同生态由稻品种中均具有主 恢复基因,同时也存在相应的影响不育性表达效果的遗传背景(其实质就是微效多基因群),而且品种间有较大差异,对光温敏不育率不育起点温度“漂移”机制以及在育种实践中如何选育不育起点温度、缓漂移”的实用光温敏新不育系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对水稻“光敏”、“温敏”雄性不育的一些看法和建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继农垦58S之后,或通过杂交转育,或新发现自然突变而陆续出现了多个粳型和籼型光敏雄性不育系.由于1989年夏季长江流域光照敏感期的异常低温使某些光敏不育系的育性部分恢复,促使国内组织力量对一些光敏雄性不育系,特别是籼型不育系进行了再检验.依据一些人工控制环境条件下的试验结果认为安农S-1、W6154S、  相似文献   

4.
温敏核不育水稻的遗传与稳定性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以安农S-1、衡农S-1和W6154S为材料,研究了温敏核不育水稻的遗传与稳定性。三个不育系各世代的育性转换特性是稳定的,不受年份、地点的影响;三个不育系的育性基因可能是非等位的,安农S-1、衡农S-1的育性由一对隐性基因控制,W6154S的遗传模式尚难确定;W6154S的群体育性不太整齐,单株、单穗以及颖花之间的育性有所差异,安农S-l和W6154S的育性基因表达受遗传背景的影响,W6154S的后代不育株有育性分离。  相似文献   

5.
水稻短光敏雄性核不育性的发现与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短光敏雄性核不育水稻是与农垦58S光反应相反的一种新的光温敏雄性核不育水稻。从籼稻B3与粳稻红粳配组的F1代异地结实率差异发现了水稻短光敏雄性不育现象;利用异地异季光温条件及人工控光施压选择,从杂种分离群体中定向选择育成短光敏雄性不育系宜DS1;以宜DS1为基因供体与紫圭杂交转育,育成籼型短光敏雄性不育系D38S。研究表明,宜DS1和D38S具有短光不育、长光可育的育性转换特性,在23~28℃的光敏温度范围内,短于13 h的光照诱导不育,长于13.5 h的光照诱导可育,光长主导育性转换。D38S具有优良的植株形态,可直接用作亲本选育两系杂交稻新组合。  相似文献   

6.
向阳  李必湖 《作物研究》2004,18(2):63-67
以光敏核不育系农垦58S和安农S-1两个不同的基因源及其衍生的温敏核不育系W6154S,培矮64S,810S,香125S在长日高温条件下分别与农垦58和湘早籼13号杂交,在长日高温条件下对各F2进行单株花粉镜检,比较各不育系在不同遗传背景下的育性变化规律,利用不同的育性划分标准对各不育系育性进行遗传分析,研究遗传背景等因素对F2育性变化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光温敏核不育水稻杂交F2育性分离是很复杂的,其中遗传背景是影响核不育基因表达的重要因素,核不育基因的表达,可能受多个不同调控位点的影响,从而各不育基因在不同的遗传背景下表达的程度不同.  相似文献   

7.
本文分析了籼稻光(温)敏核不育系5460s与南特号(高杆、籼)、培C_(311)(粳)两个杂交组合的正反交F_1、F_2和B_1F_1的育性分离,结果表明:各F_1均表现育性正常,5460s的光温敏雄性不育性为隐性遗传,与细胞质无关;各F_2和B_1F_1群体育性分离中可育与不育的比率分别为15:1和3:1,说明5460s的雄性不育为孢子体不育,受两对独立隐性主效基因控制;雄性不育独立于颖尖色遗传。初步认为育性与株高非独立遗传。  相似文献   

8.
【目的】制种安全是影响两系杂交稻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问题。本研究旨在探索解决两系杂交水稻的制种安全隐患途径。【方法】以16个(光)温敏核不育系与4个反温敏核不育系配组并对F1育性进行观察,选择矮紫S(温敏核不育系)和矮雁s(反温敏核不育系)为构建永久核不育系的供源亲本。通过回交将矮紫S和矮雁s的育性基因导入到桥梁亲本天丰B中,分别育成天丰B的近等基因系天丰S和天丰s。【结果】天丰S和天丰s杂交获得的天丰Ss即为永久核不育系。对天丰Ss的育性、可恢性等特性的研究表明,天丰Ss在自然长日高温和短日低温下均表现不育;天丰Ss及其3个亲本与5个恢复系杂交的F1组合结实率无明显差异。【结论】永久核不育系的创制有望从根本上解决两系杂交水稻的制种安全问题。  相似文献   

9.
温敏核不育基因在籼型三系遗传背景下的育性表达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用3个温敏核不育系培矮64S、6311S和360S与7个籼型质核互作型水稻雄性不育系及相应的保持系、3个恢复系配组,观察了51个组合的F1、19个F2及6个BC1的育性表现。结果表明:培矮64S温敏核不育性状由2对隐性基因控制,具有对质核互作型雄性不育系育性的强恢复基因;6311S温敏核不育性状由1对隐性基因控制,同时具有1对弱恢复基因;360S温敏核不育性状由1对隐性基因控制,但没有恢复基因。进一步利用4个细胞质雄性不育系/6311S组合F2群体中4个温敏核不育株与5个细胞质雄性不育系CMS配组,研究了杂交F1的育性,表明在可育细胞质背景下,三系恢复基因对温敏核不育基因的表达没有影响;在不育细胞质背景下,三系恢复基因是温敏核不育基因表达的关键。由此提出了选育不育细胞质背景的光温敏核不育系和温敏核不育背景的质核互作型不育系的策略。  相似文献   

10.
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不育基因的分子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部分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及相关可育材料中的光温敏核不育基因p/tms12-1和温敏核不育基因tms5进行了检测。通过PCR-RFLP方法,在农垦58S、培矮64S和双8S中检测到光温敏核不育基因p/tms12-1,其SNP位点为G;而安农S-1、Y58S、株1S、农垦58、安农N携带p/tms12-1正常可育基因,其SNP位点为C;农垦58S×农垦58 F1代种子中同时存在C和G 2个SNP位点,测序分析表明,安农S-1、双8S、Y58S和株1S携带有温敏核不育基因tms5,培矮64S、安农N、农垦58和农垦58S不含tms5基因。说明双8S同时携带p/tms12-1和tms5不育基因。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水稻光-温敏雄性不育系W6154S辐射诱变获得了水稻化学致死突变体8077。从M3代至M5代,该突变体的自交苗在苗期能被300 mg/L以上浓度的苯达松(bentazone)杀死,而以其为母本的杂交F1代则对苯达松表现安全。遗传分析表明,该突变性状表现为隐性单基因(bel)遗传,且对农艺性状无明显不良影响。应用该突变体建立了一种针对光-温敏雄性不育系的标记技术,能够简便而有效地除去两系杂交稻秧苗中可能混入的不育系自交种苗,从而保证了两系杂交稻田间种植的纯度,避免光-温敏雄性不育系因育性波动造成的风险。  相似文献   

12.
不育系是杂交水稻的“芯片”,不论三系法还是两系法,品种的不断突破都取决于不育系种质的发现与持续创新。自水稻光敏核不育种质农垦58S被发现以来,水稻两系法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已历经50年,目前两系法杂交水稻已占据我国杂交水稻半壁江山。作者通过总结我国水稻光温敏两用核不育系选育历程、取得的主要成就,以及作者团队在制种安全实用籼型水稻温敏两用核不育系创制方面取得的一系列进展,提出未来实用型水稻两用核不育系育种的主攻方向。  相似文献   

13.
光敏感核不育水稻农垦58S雄性不育性的遗传学研究(英文)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套袋自交结实率为主要指标,观察分析了农垦58S与不同生态型的9个粳稻品种杂交的F_1 、F_2、BF_1代的育性,同时记载抽穗期。结果表明,农垦58S光敏雄性不育性由两对隐性主基因控制;这两对基因在不同类型的粳稻品种中其互作方式表现差异,即在早、中稻品种中表现积加作用(1:6:9),在晚稻品种中为独立分离(1:3:3:9),在农垦58品种本身的背景中表现隐性上位作用(4:3:9); 这种相互作用方式差异与分离世代植株的抽穗期有一定关系。农垦58S光敏不育性在不同的遗传背景中都能表达,但受到光、温两组微效基因修饰。本文提出“重复基因位点平行突变假说”,可以较完满地解释农垦58S的遗传机制;同时就光敏感雄性不育系的遗传分类和选育温光弱感型光敏雄性不育两用系,提出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1988年在福州观察了13个水稻核不育材料的育性转换动态。结果表明,W6111S和W6154S的不育期较长,且不育期间不育性相对稳定,可育期间结实率较高,可试用于配制二系杂交稻组合;制3-1-3S等11份材料表现尚不合要求,需要继续纯化选育。  相似文献   

15.
光温敏基因雄性不育水稻遗传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的光温敏核不育性状是由核基因和环境条件共同控制的生态遗传性状。它既不同于典型质量性状的遗传规律也不同于数量性状的遗传规律。水稻光温敏基因雄性不育性状遗传的基本规律是:(1)水稻光温敏基因雄性不育性状是由1对(温敏型)或2对(光温互作型)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2)基因型决定不育系的光温反应类型;(3)内环境(遗传背景)决定不育系的光温反应范围;(4)外环境(光长、温度)决定不育系的育性表达方向(不育或可育);(5)基因型和内外环境共同决定杂交后代的育性分离比例。  相似文献   

16.
光敏、温敏雄性核不育水稻不育基因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简要要概述了光敏、温敏核雄性不育水稻不育基因表达的条件,光温信号的接受与传递及不育基因的探索工作。  相似文献   

17.
光温敏基因雄性不育水稻遗传规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水稻的光温敏核不育性状是由核基因和环境条件共同控制的生态遗传性状。它既不同于典型质量性状的遗传规律也不同于数量性状的遗传规律。水稻光温敏基因雄性不育性状遗传的基本规律是:(1)水稻光温敏基因雄性不育性状是由1对(温敏型)或2对(光温互作型)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2)基因型决定不育系的光温反应类型;(3)内环境(遗传背景)决定不育系的光温反应范围;(4)外环境(光长、温度)决定不育系的育性表达方向(不育或可育);(5)基因型和内外环境共同决定杂交后代的育性分离比例。  相似文献   

18.
以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培矮64S、W7415S、W6154S、N26S、安农S、农垦58S、7001S和5008S为母本,常规籼型品系8258和U89为父本,分期播种后进行杂交,对影响水稻光温敏不育系异交结实障碍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存在不同程度的遗传异交结实障碍和环境异交结实障碍;环境对不育系异交结实的影响因素主要是环境温度,影响的敏感时期主要是籽粒灌浆充实前期;不同的不育系,环境温度对其异交结实影响作用的敏感时期、敏感期长短、敏感程度和影响程度均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9.
三年来,通过征集亲本,对水稻核不育材料在宁德地区时育性转换进行了观察,探讨了光敏感核不育水稻利用的可行性及前景;同时通过杂交配组把光敏核不育基因转移到栽培稻上,选育新的籼型光敏核不育水稻;利用现行的籼型光敏核不育水稻(W6154S等)开展品种  相似文献   

20.
温度敏感型雄性不育水稻的鉴定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在人工控制条件下应用两因子完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籼型5460不育系对温度与光照的反应。结果表明参试的5个对照品种(系)的育性在所有处理中都表现正常,而5460不育系在日最高/最低温度为27/22℃、平均为23.5℃时,不论光照时间为12.0h、13.5h 还是15.0h/日,其花粉育性与套袋自交结实率都基本正常,在33/28℃,平均为29.5℃时,不论光照如何,大部分植株表现为完全不育或高度不育。套袋自交结实率的方差分析表明,光照长度引起育性变化的差异不显著,不同温度间的差异极显著,光温互作效应也达到显著水平。试验表明5460不育系是“温度敏感型”的雄性不育系。这一结论与1987年福州地区的气象资料和5460不育系在当时当地的实际育性变化相符合。讨论了温度敏感型雄性不育水稻对理论研究和育种实践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