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马铃薯早疫病在榆林市发生普遍,生产中长期使用固定几种农药,使得病原产生抗药性,防治效果变差。为筛选有效防治马铃薯早疫病的药剂,试验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纯化马铃薯早疫病病原,通过柯赫法则确定病原,采用形态学和rDNA-ITS的分子系统学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鉴定病原,利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9种杀菌剂对病原菌的室内抑制效果。结果表明,榆林市马铃薯早疫病病原菌为Alternaria alternata;9种杀菌剂毒力由大到小的顺序为噁酮·氟噻唑(SC)异菌·氟啶胺(SC)苯甲·百菌清(SC)烯酰·吡唑酯(WG)氟菌·霜霉威(SC) 72%霜脲·锰锌(WP) 69%烯酰·锰锌(WP) 75%代森锰锌(WG) 70%丙森锌(WP);噁酮·氟噻唑(SC)、异菌·氟啶胺(SC)、苯甲·百菌清(SC)、烯酰·吡唑酯(WG)和氟菌·霜霉威(SC)的EC_(50)值分别为3.601,7.493,21.113,27.555和51.874μg/mL,EC_(95)值分别为124.987,489.168,1 338.277,3 011.257和2 325.134μg/mL,表明以上5种药剂抑菌效果较好,可供进一步田间试验施用;70%丙森锌(WP)和75%代森锰锌(WG)对A. alternata室内抑菌效率较差,EC_(50)值分别为3 969.600和1 525.580μg/mL,可见A. alternata已对这2种杀菌剂产生抗药性。研究为马铃薯早疫病田间防治筛选低毒高效药剂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几种杀菌剂防治马铃薯晚疫病试验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由于长期使用几种广谱性杀菌剂防治马铃薯晚疫病,导致该病病原菌抗药性增强,防效降低。为筛选高效、经济、安全的杀菌剂在生产上推广使用,试验选取了18.7%烯酰.吡唑酯WG、68.75%氟吡菌胺.霜霉威SC、72%甲霜灵锰锌WP、75%代森锰锌WG 4种药剂,设置高、中、低不同浓度,高浓度施药2次,中低浓度施药3次进行防治马铃薯晚疫病的田间药效试验。试验结果表明:18.7%烯酰.吡唑酯WG高、中、低浓底的防效分别为71.08%、73.03%、69.04%;其次为68.75%氟吡菌胺.霜霉威SC防效分别为62.09%、74.53%、64.65%,72%甲霜灵锰锌WP的防效分别为56.91%、71.71%、66.87%;75%代森锰锌WG的防效分别为46.52%、70.38%、68.85%。其中18.7%烯酰.吡唑酯WG和68.75%氟吡菌胺.霜霉威SC防效较好,其余2种药剂对马铃薯晚疫病均有一定的防效,建议生产上轮换使用。  相似文献   

3.
不同杀菌剂对马铃薯晚疫病的田间防效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马铃薯晚疫病是马铃薯生产中一种普遍发生、危害严重的病害,杀菌剂防治该病仍是生产中采用的主要措施。本试验采用氟吡菌胺和霜霉威、噁霜·锰锌、烯酰吗啉和多菌灵4种农药,从发病初期开始连续进行2次施药防治晚疫病。结果表明,4种杀菌剂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68.75%氟吡菌胺和霜霉威SC 1000倍、64%噁霜·锰锌WP 300倍、50%烯酰吗啉WP 1500倍和50%多菌灵WP 500倍施用2次后,平均防治效果分别为76.8%、70.0%、71.0%和62.0%,前3种杀菌剂的防效明显好于后者。  相似文献   

4.
选择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WP)、36%甲霜灵锰锌悬浮剂(SC)、70%恶霉灵可湿性粉剂(WP)、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WP)、6%春雷霉素可湿性粉剂(WP)、22.5%抑霉唑乳油(EC)6种杀菌剂对3种马铃薯枯萎病病原菌进行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6种药剂对病原菌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差异很大,50%甲基硫菌灵(WP)和22.5%抑霉唑(EC)对3种病原菌的抑菌效果均很好,EC50分别为1.69、5.59、5.03μg/mL和3.60、5.17、1.58μg/mL。  相似文献   

5.
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了胡椒瘟病病原菌对常用的12种杀菌剂的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胡椒瘟病病原菌对不同供试杀菌剂的敏感性存在明显差异,其中69 %烯酰吗啉·锰锌WP、25 %甲霜·霜霉WP、50 %烯酰吗啉WP和36 %霜休锰锌WP对病原菌的抑菌效果好且敏感性高,EC50分别为1.862 1、1.129 8、3.419 8和6.309 6 μg/mL;50 %琥铜甲霜WP次之。  相似文献   

6.
试验在田间测定了甲霜灵、甲霜灵+代森锰锌、代森锰锌、霜脲氰+代森锰锌、双炔酰菌胺、恶唑菌酮+霜脲氰、氟啶胺、氰霜唑、霜霉威+氟吡菌胺和中药中提取的苦参碱10种杀菌剂处理对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除甲霜灵以外其它9种杀菌剂处理对马铃薯晚疫病均具有显著的防治效果,防治效果最好的是双炔酰菌胺、氰霜唑和霜霉威+氟吡菌胺,其次为氟啶胺、恶唑菌酮+霜脲氰、苦参碱、霜脲氰+代森锰锌、代森锰锌、甲霜灵+代森锰锌。除甲霜灵和苦参碱以外其它处理与对照比较,增产11.11%~45.66%。晚疫病烂薯率为2.94%~12.33%。根据病害发展曲线,病害发展前期使用10种药剂处理,均可达到显著防治效果。病害发展后期,建议选择双炔酰菌胺、氰霜唑和霜霉威+氟吡菌胺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7.
《中国马铃薯》2017,(5):296-301
为筛选可有效防治马铃薯坏疽病的杀菌剂,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了13种杀菌剂对马铃薯坏疽病病菌的抑菌作用,并对入选杀菌剂对坏疽病病菌的毒力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13种供试杀菌剂中有6种能有效抑制坏疽病病菌,但这6种杀菌剂毒力差异较大。EC50值由小到大依次为10%苯醚甲环唑ME3%甲霜·噁霉灵(秀苗)AS40%溴菌腈·多菌灵·福美双(炭息)WP62.5 g/L精甲·咯菌腈(亮盾)FS68%精甲霜·锰锌(金雷)WP80%代森锰锌(大生M-45)WP,其中10%苯醚甲环唑ME、3%甲霜·噁霉灵(秀苗)AS、40%溴菌腈·多菌灵·福美双(炭息)WP的EC50值均小于1μg/m L,说明病原菌对这3种杀菌剂更为敏感。该试验为田间防治马铃薯坏疽病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为明确水稻营养土育秧中传染性烂秧的病因及防治措施,于2015-2016年在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环山乡环联村进行了相关试验,结果表明,水稻传染性烂秧可分为绵腐型烂秧和立枯型烂秧,是由不同的真菌侵染引起;30%苯甲·嘧菌酯SC、25%咪鲜胺EC、50%嘧菌酯WG、30%霜霉·嘧菌酯SC、50%咪鲜胺锰盐WP 1000倍液对烂秧均有较好的防效,防治效果均达97%以上。  相似文献   

9.
为筛选出防治香草兰疫病的最佳药剂,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方法,测定68%精甲霜·锰锌WDG(水份散粒剂)、50%烯酰吗啉WP(可湿性粉剂)、25%甲霜·霜霉威WP、69%烯酰吗啉·锰锌WP、36%霜脲锰锌WP和70%乙磷铝锰锌WP等6种不同使用浓度药剂对香草兰疫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68%精甲霜·锰锌WDG 1 000倍液、50%烯酰吗啉WP 1000倍液及36%霜脲锰锌WP 1 000倍液对香草兰疫病大田防效较好,分别为86.6%、81.4%和79.8%。生产上可交替使用这3种药剂来防治香草兰疫病。  相似文献   

10.
试验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了双炔酰菌胺、恶酮.霜脲氰、氟菌.霜霉威、烯酰.松脂酮、丙森锌.霜脲氰、代森锰锌6种杀菌剂对马铃薯晚疫病菌的毒力。结果表明,供试6种杀菌剂对马铃薯晚疫病菌丝生长都有良好的抑制效果。双炔酰菌胺的毒力最强,其EC50值为0.029μg/mL,恶酮.霜脲氰、丙森锌.霜脲氰、烯酰.松脂酮、氟菌.霜霉威毒力依次减弱,而代森锰锌毒力最差,其EC50值为5.502μg/mL。根据室内毒力测定结果及药剂特性,供试的6种杀菌剂在田间防治上可视病害的发生情况交替或混合应用,做到科学合理搭配,以避免或延缓抗药性的产生。  相似文献   

11.
木豆为豆科木豆属多年生常绿小灌木,是世界第六大食用豆类,也是唯一的木本食用豆类。木豆用途非常广泛,成熟籽实可以食用,营养价值丰富;嫩枝叶是草食家畜的优质饲料,又可用作水土保持和覆盖作物等。木豆对土壤条件要求不严,适合世界热带亚热带地区种植。本文介绍国内外木豆育种及分子生物学研究概况和进展,并对国内今后木豆研究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12.
为探明不同杀菌剂对小麦赤霉病及籽粒DON的防效,分别检测6种杀菌剂对亚洲镰刀菌(F.asiaticum)的室内毒力,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PLC-MS/MS)分别检测、分析了6种杀菌剂施药1次和2次在麦穗中的消解动态及其对小麦赤霉病和籽粒DON的防效。结果表明,6种杀菌剂对亚洲镰刀菌菌丝生长抑制度表现为咪鲜胺>戊唑醇>氰烯菌酯>氟唑菌酰羟胺>吡唑醚菌酯>嘧菌酯。6种杀菌剂在麦穗中消解动态均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50%咪鲜胺WP、430 g·L-1戊唑醇SC、25%氰烯菌酯SC、200 g·L-1氟唑菌酰羟胺SC、250 g·L-1吡唑醚菌酯EC和250 g·L-1嘧菌酯SC施药1次消解半衰期分别为2.081 5、3.094 4、2.365 7、3.026 8、3.209 0和3.136 4 d,施药2次消解半衰期分别为2.044 7、3.332 4、2.529 7、3.397 8、3.300 7和3.179 6 d。200 g·L-1氟唑菌酰羟胺SC施药1次和2次病指防效分别为85.96%和94.88%,DON防效分别为81.43%和88.91%。430 g·L-1戊唑醇SC、25%氰烯菌酯SC和50%咪鲜胺WP施药1次和2次病指防效分别为61.48%~73.62%和75.33%~86.15%,DON防效分别为53.88%~69.70%和60.09%~79.45%。250 g·L-1吡唑醚菌酯EC和250 g·L-1嘧菌酯SC施药1次病指防效分别为63.76%和50.47%,DON防效分别为41.03%和-28.95%;施药2次病指防效分别为79.51%和61.10%,DON防效分别为52.75%和-18.08%。综上所述,氟唑菌酰羟胺对赤霉病和籽粒DON防效最佳,而吡唑醚菌酯和嘧菌酯对小麦赤霉病和籽粒DON防效不突出,甚至增加毒素污染。  相似文献   

13.
采用孢子萌发法对分离自海南的木薯褐斑病菌进行了10种杀菌剂的室内筛选。结果表明,国光多菌灵(50%多菌灵WP)和咪鲜胺(25%咪鲜胺EC)的EC50值最小,抑菌效果最好;腐霉利(50%WP)的EC50值最大,抑菌效果最差。建议生产上使用多菌灵和咪鲜胺等来防治木薯褐斑病。  相似文献   

14.
采用实验室测定和温室盆栽方法研究了8种杀菌剂对大豆疫霉菌(Phytophthora sojae)菌丝生长和繁殖的影响及它们对大豆疫霉根腐病的接种防治效果。结果表明,50%烯酰吗啉可湿性粉剂、97%甲霜灵可湿性粉剂和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对大豆疫霉菌的菌丝生长和繁殖具有很好的抑制作用,该3种药剂能够明显抑制菌丝生长,抑制中浓度(EC50)值依次为0.1208μg/mL、0.1563μg/mL和0.3603μg/mL。浓度为10.0μg/mL时,对孢子囊形成和萌发的抑制率均为100%,对卵孢子形成抑制率分别为64.5%、59.5%和55.0%。接种防治试验结果显示,以上3种药剂喷药后7d防效依次为73.4%、68.8%和60.5%,其余的5种杀菌剂防治效果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15.
通过菌丝生长法对芦笋茎枯病进行15种药剂的室内筛选实验,以期为该病害的大田防治提供参考。综合分析结果表明:50%多菌灵、75%百菌清和70%甲基托布津的EC50和EC95最小,抑菌效果最好;2%嘧啶核苷悬浮剂和20%噻菌铜的EC50和EC95最大。通过对药剂抑菌效果和使用成本的分析,生产上使用50%多菌灵、75%百菌清、70%甲基托布津、25%阿米西达、50%异菌脲、80%代森锰锌和30%爱苗防治芦笋茎枯病。  相似文献   

16.
从海南三亚豇豆设施棚内采集具典型轮纹病病斑的豇豆叶片,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到1株致病菌,根据病害症状特点、病原菌形态特征、培养性状、ITS序列分析,鉴定豇豆轮纹病的病原菌为多主棒孢霉[Corynespora cassiicola (Berk. & Curst.) Wei];利用生长速率法,对12种药剂进行室内筛选,结果表明:10%苯醚甲环唑(WP,可湿性粉剂)和50%异菌脲(WP)对病原菌具有强烈抑制作用,其EC50分别为2.709 46和9.093 27 mg/L,而75%百菌清(WP)和50%多菌灵(W  相似文献   

17.
为明确百香果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karstii)的生物学特性,并筛选出防治效果较好的杀菌剂,采用生长速率法探究该病菌的生物学特性及9种杀菌剂对该病菌的室内毒力。结果表明:该病菌适宜在萨氏(SDAY)培养基上生长,适宜pH为6~9,适宜生长温度为20~30 ℃,最适温度为25 ℃,可高效利用蔗糖与甘氨酸;室内毒力测定发现9种杀菌剂对该病菌菌丝生长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75%肟菌·戊唑醇WG的抑制效果最好,EC50为0.0667 mg/L,其次为18.7%丙环·嘧菌酯SE、42.4%唑醚·氟酰胺SC、25%吡唑醚菌酯SC、50%咪鲜胺锰盐WP,EC50值分别为0.3335、0.4567、0.4630、0.8187 mg/L。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采用生长速率法,在室内条件下测定了20%甲基立枯磷乳油、24%噻呋酰胺悬浮剂、2.5%咯菌腈悬浮种衣剂、25%吡唑醚菌酯乳油4种新型杀菌剂对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的毒力。结果表明,4种杀菌剂对立枯丝核菌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20%甲基立枯磷乳油对立枯丝核菌的抑制作用最强,EC50值为6.9888×10-9 mg/L;24%噻呋酰胺悬浮剂抑制作用次之,EC50为6.6995×10-7 mg/L;2.5%咯菌腈悬浮种衣剂和25%吡唑醚菌酯乳油的抑制作用稍差,EC50分别为7.6599×10-5 mg/L、1.0060×10-4 mg/L。田间防治黑痣病药效试验表明,4种药剂对马铃薯安全,其中20%甲基立枯磷乳油的防治最好,其次为24%噻呋酰胺悬浮剂,2.5%咯菌腈悬浮种衣剂、25%吡唑醚菌酯乳油防治效果较低,这与室内测定结果一致,因此生产上可用20%甲基立枯磷乳油20 mL拌种100 kg、24%噻呋酰胺悬浮剂每667 m2沟施100 mL来防治马铃薯黑痣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