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为探讨生物黑炭、氮肥配施及其交互作用对茶树光合特性的影响,设置生物黑炭施用3个水平,分别为B0(0t·hm-2,不施生物黑炭)、B1 (16 t·hm-2)、B2 (32 t· hm-2);3个氮肥施用水平,分别为N0(0kg·hm-2,不施氮肥)、N1 (225 kg·hm-2)、N2 (450 kg· hm-2),双因素完全实施方案.结果表明,生物黑炭施用显著提高茶树净光合速率,B1、B2处理茶树净光合速率分别比B0处理提高13.99%和6.25%;氮肥施用显著提高茶树净光合速率,N1、N2施氮水平茶树净光合速率分别比N0处理提高22.06%和17.60%;氮肥与生物黑炭配施的交互作用对茶树净光合速率影响不显著(P>0.05).生物黑炭和氮肥施用以及两者之间的交互作用均显著提高了茶树叶绿素a及叶绿素总量,有利于茶树更有效地进行光合作用.  相似文献   

2.
施用生物质炭对酸性茶园土壤氨挥发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氨挥发是土壤氮素损失的主要因素之一。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施用生物质炭对酸性茶园土壤理化性质及氨挥发的影响,以期为评价生物质炭在茶园土壤中的应用提供科学数据。试验设不施氮肥(对照CK)、单施氮肥(B0N1,225 kg·hm-2)、施8 t·hm-2生物质炭基础上增施氮肥(B1N1)、施16 t·hm-2生物质炭基础上增施氮肥(B2N1)4个处理,施氮量春季追肥、秋季追肥和冬季基肥比例为3︰3︰4,进行了为期1年的观测。结果表明,与B0N1处理相比,B1N1和B2N1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p H值和有机碳含量(P0.05),显著降低了土壤容重(P0.05),全氮量变化不显著(P0.05);与B0N1处理相比,B1N1和B2N1处理土壤铵态氮平均含量降低了5.34%~12.59%,硝态氮平均含量增加了11.02%~36.54%,促进硝化作用。酸性茶园土壤氨挥发量为13.01~40.95 kg·hm-2,氨挥发损失率为7.29%~12.42%,冬季基肥期氨挥发损失量最大;施氮显著增加土壤氨挥发量(P0.05),增施生物质炭则显著降低了氨挥发量(P0.05),降幅为26.25%~28.21%。土壤铵态氮浓度是影响氨挥发的最主要因素,施用生物质炭降低了土壤铵态氮浓度,从而抑制了氨挥发。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平和县白芽奇兰品种的施肥效应及其推荐施肥量,在该县茶叶主产区设置了定位2年的氮磷钾化肥和有机肥田间肥效试验.系统聚类分析表明,根据茶青产量水平,可将茶园分为“高”、“中”、“低”产3种类型,其空白区和平衡施肥的茶青产量均值具有显著水平差异.施用氮磷钾化肥和有机肥的茶青平均增产13.9%、5.5%、11.3%和11.6%,其中高产茶园的氮磷肥增产效果大于中、低产茶园,但钾肥和有机肥在低产茶园的增产效应明显高于“高”产茶园.高、中产茶园施用氮肥的净增收高于磷钾肥和有机肥,在低产茶园施用氮钾肥和有机肥的净增收大致相当,磷肥的施肥效益最低.对茶青增产效应和净增收的分析表明,茶园的氮磷钾化肥和有机肥的适宜施用量平均分别为N347 kg· hm-2、P2O5105kg·hm-2、K2O 116 kg·hm-2和商品有机肥3750 kg· hm-2,高、中产茶园要重视合理施用氮钾肥,在低产茶园上要特别重视有机肥和化肥的配合施用.  相似文献   

4.
通过大田试验研究土壤施用亚硒酸钠对乌龙茶硒含量的影响.设计亚硒酸钠施用量CK (0g Se·hm 2)、S1(500 g Se·hm-2)、S2 (1000gSe· hm 2)和S3 (2000 g Se·hm 2)4个处理.结果表明,土壤施用亚硒酸钠对茶叶产量没有产生显著影响,土壤施用亚硒酸钠可以显著提高茶叶的硒含量,提高幅度随着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土壤施硒处理,当年茶叶硒肥新稍吸收率在0.040%~0.066%之间,土壤施用亚硒酸钠中硒的利用率较低.  相似文献   

5.
生物黑炭具有较好的改良土壤和固碳减排作用。为合理评价生物质炭施用对双季稻生产力的影响,于2013年在江西省鹰潭市设置了4个生物黑炭用量的田间试验,分别为对照(不施黑炭)、BC20(20 t/hm2黑炭)、BC30(30 t/hm2黑炭)、BC40(40 t/hm2黑炭),并分析测定了早晚稻的干物质积累、叶面积指数、根系伤流液和籽粒产量变化。结果表明:施用黑炭显著提高了水稻籽粒产量、干物质积累、叶面积指数和根系伤流量。在20~40 t/hm2黑炭用量下,早稻和晚稻产量分别比对照增加6.8%~15.3%和1.5%~16.7%,全生育期总的干物质增加了8.1%~23.5%和15.3%~22.7%,齐穗期的叶面积指数增加了47.9%~91.6%和7.6%~23.3%,单茎伤流液增幅分别为15.1%~47.2%和21.2%~65.4%,且产量和生长指标均表现出随黑炭用量增加而逐渐增加的趋势。这说明,在双季稻区,施用生物黑炭可以促进水稻生长和增加早晚稻的籽粒产量。  相似文献   

6.
为了改善夷陵区茶园施肥现状,提高茶叶产量和品质,改善土壤性状,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施配方肥和有机肥对夷陵区茶园土壤及茶叶品质、产量、效益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32N配方肥和有机肥同时施用效果最好,茶园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碱解氮含量、速效钾含量与对照茶园存在显著性差异,一定程度上可以减缓土壤酸化,并可以提高茶园产量和茶农收入,有效改善茶叶品质,对夷陵区茶园施肥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施氮量对茶树生长及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水泥池培育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氮肥施用量对茶树生长和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试验设置4个施氮水平,分别为0kg N/hm2(CK)、112.5 kg N/hm2(N1)、225 kg N/hm2(N2)和450 kg N/hm2(N3)。结果表明:施氮显著促进茶树生长,施氮处理茶叶产量比CK显著提高116.98%~141.51%(P〈0.05),但施氮处理间差异不显著(P〉0.05);施氮处理茶树叶片叶绿素总量提高30.56%~72.67%,类胡萝卜素含量降低13.37%~29.74%,并与CK差异显著(P〈0.05);施氮处理茶树叶片净光合速率比CK显著提高14.88%~17.26%(P〈0.05),但施氮处理间差异不显著(P〉0.05);氮肥施用提高茶树叶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适量的施氮可提高茶树叶片叶绿素含量、提高光合速率,促进茶树生长和茶叶产量提高;但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单位氮肥对茶树生长的促进效应降低。  相似文献   

8.
通过长期定位试验,研究连续4年配施生物基质肥料对茶园土壤有机碳固持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生物基质肥料施用比例的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呈现增加的趋势;土壤基础呼吸量以全量施用生物基质肥料最低,75%生物基质肥配施25%化肥最高;土壤微生物量碳随着生物基质肥料施用比例的增加而增加;生物基质肥料的施用显著提高了土壤微生物商,降低了土壤呼吸商;适当的施肥结构促进茶树生长和茶叶产量的提高,春茶茶叶产量以25%生物基质肥+75%化肥处理最高,以100%生物基质肥料处理最低。综合配施生物基质肥料对茶园土壤有机碳固持和对茶树生长的影响,初步认为25%~50%生物基质肥+75%~50%化肥适宜茶园施用。  相似文献   

9.
膨润土对土壤含水量及蒸发特性和燕麦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给长城沿线土壤改良和农业节水增产提供理论依据,于2011-2013年在清水河县采用大田与室内试验相结合的方法,通过不同膨润土施用量处理(CK:0kg·hm-2;1D:6 000kg·hm-2;2D:12 000kg·hm-2;3D:18 000kg·hm-2;4D:24 000kg·hm-2;5D:30 000kg·hm-2),研究其对农田土壤水分含量、蒸发特性及燕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膨润土可显著增加燕麦播前及苗期土壤含水量,施用的第2年3D处理含水量最高,第3年5D处理最佳。土壤水分蒸发量与播前含水量关系密切,播前0~10cm土壤含水量在5.00%左右时,0~10、20~40、60~80cm土层中5D、4D、3D处理蒸发特性为"先吸水、后失水",10~20、40~60、80~100cm土层为"持续失水";播前0~10cm土壤含水量在8.00%以上时,播前及苗期水分蒸发量随时间推移逐渐降低。各处理在不同土层中,水分蒸发量均持续降低,并于20~25d达到稳定。施用膨润土可显著提高燕麦产量,施用后第2年3D处理较CK增产10.70%,第3年5D处理较CK增产11.53%。  相似文献   

10.
胡法龙  于洪明  沈宝山 《北方水稻》2020,50(1):13-17,31
为明确减氮配施有机肥对垦鉴稻6号氮肥利用率和产量效益的影响,采取随机区组设计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相对常规化肥处理,在施用有机肥300 kg·hm-2基础上,减氮10%、15%时不仅有利于水稻氮素积累的增加,而且氮肥农学利用率、吸收利用率得到显著提高,产量更是高达9.69 t·hm-2、9.44 t·hm-2,较对照分别提高了5.3%、2.6%,其中减氮10%较对照增加的纯效益为256.1元·hm-2,产出效益达到最高。  相似文献   

11.
添加生物质炭对酸性茶园土壤 pH 和氮素转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短期(46 d)室内好气培养方法,研究不同茶枝生物质炭添加量对茶园红壤、黄壤 pH 和氮素净转化速率的影响。生物质炭用量设5个水平:H0(0 t·hm-2)、H1(8 t·hm-2)、H2(16 t·hm-2)、H3(32 t·hm-2)、H4(64 t·hm-2),生物质炭来源为茶树枝条。结果表明:培养结束时,与不添加生物质炭处理相比(H0),添加生物质炭处理均可提高2种茶园土壤 pH 值,红壤增加0.24~1.20个单位,黄壤增加0.26~1.34个单位,pH 提高幅度与生物质炭用量呈正相关。添加生物质炭后显著降低了茶园土壤氮矿化量、净氮矿化速率和净硝化速率(P <0.05),特别是 NO-3-N 含量,抑制茶园土壤硝化作用,抑制程度随生物质炭添加量增加而增强。红壤茶园土壤矿质态氮含量、净氮矿化速率及净硝化速率要高于黄壤,黄壤茶园土壤矿质态氮表现为净固持;相同添加量的生物质炭对红壤氮素转化的影响大于黄壤。综上所述,短期培养条件下,生物质炭能显著降低茶园土壤矿质态含量,抑制土壤硝化作用,其抑制效果因生物质炭用量和土壤类型而异。  相似文献   

12.
生物炭配施氮肥对土壤物理性质及春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包头和通辽试验点,设0、8、16、24 t/hm^2生物炭水平及0、150、300 kg/hm^2施氮水平,研究生物炭配施氮肥对土壤物理性质及春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0~20 cm土层,生物炭能够显著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孔隙度,且与氮肥存在交互作用。0~20 cm和21~40 cm土层,生物炭和氮肥均可显著提高土壤含水量和蓄水量,土壤持水性随生物炭量增加呈先增后减的趋势。生物炭和氮肥均可有效降低土壤三相比偏离值。炭氮配施可显著提高春玉米产量和氮效率,包头和通辽均以8 t/hm^2生物炭配施150 kg/hm^2氮为最大值,较单施氮肥增产20.07%和15.59%。  相似文献   

13.
为探明聚丙烯酰胺(PAM)施用后对燕麦不同生育阶段水分利用的影响,在长城沿线旱作丘陵区,设置6个处理,分别为对照(CK)、PAM施用一年(M1)、PAM连续施用二年(M2)、PAM连续施用三年(M3)、PAM连续施用四年(M4)、PAM连续施用五年(M5),通过大田试验,研究PAM施用不同年限对燕麦不同生育阶段的土壤保水、燕麦耗水特征、水分利用效率等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PAM提高了燕麦田不同生育阶段0~60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促进了燕麦生物量的积累,降低了燕麦总耗水量,提高了燕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各处理中,M4和M5处理的土壤含水量及贮水量均高于其他处理,而总耗水量最低,差异均显著(P0.05);M1、M2处理的多数被测指标与CK无显著差异。苗期0~10cm、拔节期10~20cm、抽穗期20~40cm、灌浆期0~10cm、成熟期10~20cm和40~60cm土层土壤含水量对产量的影响最大。各生育阶段,除播种-苗期及抽穗-灌浆期外,M5处理耗水量均显著低于M4处理。M4处理的经济效益和水分利用效率均最高,较对照分别增加35.67%和3.67kg·hm~(-2)·mm~(-1)。综合考虑产量、经济效益、水分利用效率,燕麦旱作地区应连续4年施用聚丙烯酰胺。  相似文献   

14.
施肥结构对茶园土壤氮素营养及茶叶产量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设置施氮水平、有机肥与化肥配施比双因素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施肥结构对茶园土壤有机质和氮素营养、春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肥处理相比,各种施肥处理均能有效提高茶园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且均在900βkg·hm-2的施氮水平下75%有机肥+25%化肥处理效果最为显著;施肥可以显著提高春茶芽叶密度、百芽重等产量指标;有机肥比例高于25%的氮素处理能显著提高春茶的品质指标,有机肥比例50%以上时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5.
投产铁观音茶园氮磷钾施肥指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近年来在闽东南茶叶主产区完成的19个“3414”设计方案的氮磷钾肥效试验结果,建立投产铁观音茶园氮磷钾施肥指标,包括茶园土壤肥力分级和目标产量、各土壤肥力等级或目标产量下的氮磷钾经济施肥量和比例、茶园速效氮磷钾丰缺指标、测土推荐施肥以及施肥时期和方法等5个技术内容。结果表明,铁观音茶施用氮磷钾的平均增产效果是 N>K>P,平均经济施肥量为 N 371 kg?hm-2、P2O5101 kg?hm-2、K2O 136 kg?hm-2,三要素比例为1:0.3:0.4,但不同肥力等级或目标产量的经济施肥量存在较大差异。碱解氮、Olsen-P 和速效钾的高产临界指标分别为200 mg?kg-1、45 mg? kg-1和115 mg?kg-1;建立了测土推荐施肥关系式,实现了根据土壤测定计算具体地块推荐施肥量的目的。研究结果为铁观音茶园测土配方施肥提供了施肥指标依据。  相似文献   

16.
生物质炭配施氮肥对茶树生长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水泥池小区试验,采用15N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了生物质炭配施氮肥对茶树生长及氮素利用率(茶树吸收、土壤氨挥发、N2O和土壤残留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生物质炭且不施氮肥(B0N0)处理相比,施氮能促进茶树的生长发育,茶树株高、树幅和基部径粗均显著增加,茶叶增产68.06%~112.63%。生物质炭对茶叶产量的影响因施氮量而异,在不施氮(N0)和减量化施氮(N1)条件下,配施生物质炭处理茶叶产量增加8.82%和8.75%,而常规施氮(N2)条件下配施生物质炭处理茶叶产量略有降低,但差异均不显著。与B0N0处理相比,施氮处理土壤氨挥发和N2O排放量显著增加;在N1条件下,配施生物质炭(B1N1)处理氨挥发和N2O累积排放量分别降低了5.87%和4.99%;在N2条件下,配施生物质炭(B1N2)处理氨挥发和N2O累积排放量分别降低了9.97%和11.41%,B1N2处理氮素减排效果更好。与单施氮肥处理相比,配施生物质炭均能增加茶树各器官氮含量、15N丰度和Ndff值,有利于茶树对氮素的吸收利用。与单施氮肥处理相比,配施生物质炭处理茶树15N利用率和15N残留率分别增加了0.46~3.93百分点和4.09~14.37百分点,15N损失率下降4.54~18.30百分点,其中B1N1处理效果优于B1N2处理。总体而言,生物质炭配施氮肥促进了茶树对氮的吸收,增加土壤氮素持留,并降低氮素气态损失,从而提高了氮素利用率,以减量化施氮配施生物质炭(B1N1)处理茶树能起到“减氮增产”效果,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为明确辽宁地区高产花生推荐钾肥用量,本试验以农花9号为试材,采用大田随机区组试验,设四个钾肥梯度:0 kg·hm-2(CK)、112.5 kg·hm-2(T1)、225.0 kg·hm-2(T2)和337.5 kg·hm-2(T3),研究了不同钾水平对花生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2年试验结果表明,适量增施钾肥能有效增加叶面积指数,增强开花下针期和结荚期的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和蒸腾速率(Tr),降低胞间CO2浓度(Ci);增施钾肥还能提高光合作用的表观初始量子效率(T)、最大净光合速率(Pmax)和光饱和点(Isat),降低光补偿点(Lcp)和表观暗呼吸速率(Rd);最终增加花生单株果数、单株果重、百果重、百仁重和产量,2年不同处理间,均以T2处理产量最高,分别比对照增产7.37%和12.54%,且显著高于其它各处理。因此,本地区花生大田生产的最佳推荐施钾量为225.0 kg·hm-2。  相似文献   

18.
播量对滴灌春小麦群体生长、冠层光分布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播量对滴灌春小麦群体生长、冠层光分布及产量的影响,以新春6号为材料,设置5个播量处理[300kg.hm-2(M1)、375kg.hm-2(M2)、450kg.hm-2(M3)、525kg.hm-2(M4)、600kg.hm-2(M5),以450kg.hm-2的畦灌为对照(CK)]开展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滴灌春小麦产量与播量呈单峰曲线关系,处理间差异显著,其中M3处理产量最高,比CK增产29.3%。随播量增加,光合势(分蘖至灌浆)有逐渐增大的趋势,但在开花至灌浆期,M3处理光合势和生长速率最大。综合以上结果,在高密度栽培条件下,北疆地区滴管春小麦播量为450kg.hm-2时,能够获得高产、稳产。  相似文献   

19.
在红壤区,土壤钾素缺乏严重限制了烟草的需钾能力和品质提升。本研究以稻草源的生物炭为切入点,分别 在水稻土和旱地红壤上设不施钾肥(CK)、化学钾肥(FK)、60%化学钾肥配施 40%的稻草钾肥(60% FK+40% SK)、 60%化学钾肥配施 40%的生物炭钾肥(60% FK+40% BK)等 4 个处理,分析烤烟产量和烟叶钾素含量以及土壤速效钾 含量。结果表明,与 CK 和 FK 相比,60% FK+40% SK 和 60% FK+40% BK 处理可以显著提高烟叶产量和烟叶钾含量, 且水稻土明显高于旱地红壤。在所有处理中,均呈现出 60% FK+40% BK 处理的增幅最高。与 CK 相比,水稻土上 60% FK+40% BK、60% FK+40% SK 和 FK 处理的土壤速效钾含量分别增加了 48.43%、40.88%和 11.95%,旱地红壤上的增 幅分别为 29.63%、22.96%和 20.00%。进一步分析表明,土壤速效钾含量与烟叶钾含量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通过拟合方程发现,盆栽试验条件下,水稻土和旱地红壤的速效钾含量增加 10 mg/kg,烟叶钾含量可以增加 0.12%,但还有待进一步验证。因此,在红壤地区,施用稻草源的生物炭可以替代 40%的化学钾肥,且可以保证烟叶产量和提高烟叶钾含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