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福建省一九八三年稻瘟病菌生理小种分布为了解我省今年稻瘟病生理小种的分布情况,从全省22个县(市)收集早、晚稻病标样118个,前后测定了15批,第一批于5月上旬开始播种,最后一批于十月下旬鉴定结束。测定结果: 参试118个有效菌株,鉴定出七群22个生理小种,分布于我省七个地区,22个县 (市),ZA群内有A1、9、13生理小种,分布5个县、ZB群内有B1、3、5、9、11、13、15、25、29、31生理小种、分布19个县(市),ZC群内有C7、9、11、13、  相似文献   

2.
前言稻瘟病是水稻的主要病害之一,其生理小种种群多,在我省共有7群39个生理小种,且分布复杂。由于稻瘟病为害,我省常年发生面积约100—200万亩,多的达300—400万亩;轻的损失1—2成,严重的损失5—6成。1981年稻瘟病大流行,全省早稻时瘟发生面积为180万亩,穗颈瘟发生146万亩,仅三明地区就损失稻谷1.075亿公斤。选育抗病丰产的品种是防治本病的一项经济有效的措施,不同的水稻品种(组合)对稻瘟病的抗性有显著的差异,且品种的抗病性受病原生理小种区系分布和变异的影响,从而影响品  相似文献   

3.
1997年对四川省东南部稻瘟病菌230个有效单孢菌测定结果表明,病菌生理小种组成由4群17个小种组成,以ZB群小种为优势种群,出现频率为70.2%,不同生态区及不同水稻品种间病菌生理小种组成有明显差异,同一水稻品种叶曾和穗颈瘟生理小种组成也有显著差异,穗颈瘟生理小种组成比叶瘟复杂,致病力比叶瘟强,同一水稻品种不同叶片,不同病穗乃同一叶片不同病斑间都可测出不同生理小种,表明稻瘟病菌的致病性存在复杂的  相似文献   

4.
用生物间遗传学关于毒力频率的方法,结合传统的鉴别寄主方法分析不同品种间稻瘟病菌群体的毒力差异。用于抗瘟性分析的菌株是2007年~2008年采集于黑龙江省17个县(市)、农场15个栽培品种共21份稻瘟病标样,共116株,在全国统一的7个鉴别品种上测试,共鉴定出7群20个中国生理小种,优势种群为ZA、ZD,总出现频率69.8%,优势小种为ZA49、ZD5,总出现频率37.9%。将其中的48株生理小种分别接种到供试的15份材料上,结果表明:同一生理小种的不同菌株在鉴别品种外供试材料上的反应差异较大,不同优势小种对同一品种致病力反应差异也较大;毒力频率低于30%品种有垦稻12、龙粳26号,是抗性较好的品种。  相似文献   

5.
南平地处闽北山区,地形复杂,气候温暖多变,雨量充沛,极有利于稻瘟病的发生,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为害,1981年~1982年连续暴发成灾;1989年局部地方流行,损失稻谷二百余万公斤。本文针对该地区稻瘟病的发生,对稻瘟病的综合防治策略进行一些探讨。一、稻瘟病发生流行因子 1.病原菌:南平地区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组成复杂,致病性强的小种居多。连续八年监测结果,有6群24个小种,主要优势群  相似文献   

6.
通过采集福建省水稻主产区的稻瘟病菌,鉴定并分析了福建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种群情况,将2017—2018年福建省的126份稻瘟病菌株划分为6个群32个生理小种,其中ZA群为优势生理小种,出现频率为41.6%。同时收集南平地区生产上主栽水稻品种,通过苗期抗病性表现,筛选出适合该区域种植的抗病性水稻品种,如隆两优华占、和两优332、隆两优1988、民优667、科优16等品种的抗谱值高达95%以上。  相似文献   

7.
黑龙江省大豆灰斑病菌生理小种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6~2007年在黑龙江省各主要大豆产区采集并分离大豆灰斑病菌菌株210个,采用一套鉴别寄主对 采集的大豆灰斑病菌进行鉴定,结果表明:黑龙江省大豆灰斑病菌共有16个生理小种,除以往报道的1~4号、6~ 11号生理小种外,又增加了5号、12~16号等6个新的生理小种。从主要生理小种在黑龙江省内各地的出现频率 来看,以1号小种出现频率最高,为41.43%,其次是7号小种,为13.33%,10号小种出现频率为6.67%,占第三 位。黑龙江省内大豆种植区主要以1号小种占优势,各地小种的组成和比例均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8.
应用rep-PCR分子指纹技术对2003—2005年采自贵州地区20个地州、市的200个稻瘟病菌菌株进行了DNA指纹分析,结果显示,每个供试菌株分别扩增到2-15条DNA带,经UPGMA聚类分析,在0.774遗传相似水平下,供试菌株分为19个遗传谱系,其中L7、L6为优势谱系。采用传统的植物病理学方法,对其中88个稻瘟病菌菌株进行生理小种鉴定,88个菌株分为7群,20个小种,其中ZB、ZC群为优势群,ZB13、ZB15为优势小种。菌株遗传谱系与生理小种间不存在一一对应关系,同一遗传谱系的菌株可来自多个不同的生理小种,而同一生理小种的菌株亦可分属于几个不同的谱系。  相似文献   

9.
闽西北山区是我省稻瘟病组成复杂、有繁多强致病小种的分布地带菌。根据宁德、建阳、三明三个地(市)五年来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普查测定表明:其一、1982年和1983年这些地区早稻大面积生产用种的更换,促使稻瘟病生理小种组成和频率的相应变化,总的趋势是小种组成趋向复杂,优势小种向致病力更强的方向发展。如建阳地区1983年更换“二红三七”品种之后,提高了对ZB群小  相似文献   

10.
水稻抗性基因Pi对福建省稻瘟病菌优势菌群的抗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抗病品种的合理利用和布局是实现水稻抗瘟持久化的关键因子之一。为明确水稻24个抗性基因在福建省的抗病性及其应用前景,【方法】首先分别采用全国稻瘟病菌生理小种鉴别品种和CO39近等基因系来鉴定2012-2015年间从福建省各稻区种植的普感品种丽江新团黑谷上采集的347株稻瘟病菌单孢菌株的生理小种类型和致病型,再测定24个抗性基因对福建省稻瘟病菌的抗性。【结果】根据全国稻瘟病菌生理小种鉴别品种对菌株的抗感反应,可将供试稻瘟病菌的生理小种划分为6个群36个生理小种,其中ZA、ZB和ZC为主要种群,ZC15、ZD7和ZB15为优势生理小种。根据CO39近等基因系的接种结果,将供试稻瘟病菌划分为17个致病类型,其中I34.1为优势致病型。供试的24个抗性基因对347株福建省稻瘟病菌菌株的抗性频率不同,抗谱为9.80%~89.91%。其中,Pi-k~m、Pi-7(t)、Pi-9(t)、Pi-k~p、Pi-k、Pi-k~h、Pi-z~5和Pi-ta(1)等8个抗性基因的抗病性较强,抗谱均高于70.00%。【结论】说明这8个抗性基因在福建省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育种时可以考虑联合利用这些抗性基因。同时,实验结果表明,这8个抗性基因对主要生理小种的抗谱和主要致病型的抗谱均值高于69.00%,与其对所有测试菌株的抗谱吻合。说明利用稻瘟病菌的优势种群或优势致病型来鉴定水稻品种的抗病性是可靠的。  相似文献   

11.
马淑梅 《大豆科学》2011,30(3):450-454
通过对2006~2010年黑龙江省大豆灰斑病生理小种的监测,明确了大豆灰斑病生理小种出现频率和分布情况.结果表明:1号生理小种在各大豆产区出现频率最高,为50.5%,平均为40.1%;其次是7号,出现频率为35.9%,平均为26.2%.出现频率较高的还有6、10和11号生理小种,平均出现频率分别为18.8%、12.0%...  相似文献   

12.
江苏省稻瘟病菌群体分布及优势小种的毒力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用中国7个统一鉴别品种对2000~2002年江苏省5大稻区采集的342个稻瘟病菌单孢分离菌株进行了小种鉴定。结果表明3年累计出现7群30个小种,其中ZG1为优势小种,3年的频率分别为65.00%、56.90%和60.38%,ZB群和ZC群生理小种也是重要的小种类型,有较高的出现频率。用130个ZG1小种的菌株对日本13个已知抗性基因品种进行毒力测定,出现42种类型毒力,其中30.77%的ZG1小种的菌株同时对品种新2号(Pita-k[sup]s[/sup],Pi-sh)、K1(Pi-ta)、Pi-4号(Pi-ta[sup]2[/sup],Pi-sh)致病,为优势毒力类型, 表明品种新2号(Pita-ks,Pi-sh)、K1(Pi-ta)、Pi-4号(Pi-ta[sup]2[/sup],Pi-sh)与江苏省稻瘟病菌有较高的适合度。品种K3(Pi-k[sup]h[/sup])在江苏省有较好的抗性,其抗性频率为100%。用两种毒力类型的不同菌株2003-184(ZC[sub]5[/sub])和 2003-14-1(ZG[sub]1[/sub]) 混合接种13个日本已知抗性基因品种后,发现对上述两个单个菌株表现抗病的K3(Pi-k[sup]h[/sup])品种表现为感病,提示不同毒力的菌株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菌株毒力的改变可能是品种抗性丧失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3.
本文概述了1975年以来福建省水稻品种抗瘟性研究的进展。(1)从近万份种质材料中筛选出59份叶瘟、穗颈瘟反应在0~3级的抗源,其中16份材料分别用福建省7群37个稻瘟病菌生理小种接种鉴定,其抗小种率超过或相当于“赤块矮选”、“特特普”和“城堡1号”。(2)1975年以来,福建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组成由6群20个小种至7群49个小种,年际间有所变动。15年间优势小种群出现过四次较大的变化,即1978年以前,闽东南沿海平原以ZG群为优势群,闽西北山区以ZB群为优势群,龙岩地区ZB、ZG并列为优势群;1979~1982年,全省以ZB群为优势群;1983~1987年,ZB、ZC、ZG和ZA等多群小种趋于均衡状态;1988~1990年,ZB群小种回升为优势群。(3)1983~1990年,育成和引进43个水稻新品种(组合)通过品种审定,其中本省育成35个,多数新育成品种(组合)的抗瘟性有显著提高;在抗瘟育种研究过程中,确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抗病育种程序;探索了用稻瘟病菌毒素粗提液为外源胁迫因素,在细胞水平上筛选抗瘟突变体(或品种)的可能性。(4)对15个抗源品种的抗病性作了初步的遗传分析。(5)初步明确了水稻品种抗病性与过氧化物酶、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关系,并设想通过过氧化物酶活性的测定,作为评价品种抗病性的指标。此外,本文还讨论了进一步提高抗稻瘟育种水平有待深入研究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4.
黑龙江省大豆灰斑病生理小种监测及主栽品种抗性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为明确黑龙江省不同地区大豆灰斑病菌生理小种出现频率及类型,采用自行筛选的鉴别寄主对采自17个不同大豆产区的30份灰斑病菌进行生理小种监测鉴定.已鉴定出7个生理小种(1号、4号、6号、7号、8号、9号、11号)和4个未知生理小种.结果表明:1号生理小种仍是优势小种,出现频率为39%,较2006年下降了9%;其次是7号生理小种,出现频率为28%,较2006年上升了7%.对黑龙江省56份主栽品种进行抗病性鉴定,鉴定出高抗品种4个,垦丰16号、垦丰18号、绥农22号、绥农25号,抗病品种14个.  相似文献   

15.
吉林省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的组成变异与动态预测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通过1套鉴别寄主对2006~2007年采自吉林省7个地区100份玉米大斑病病菌分离物的致病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共鉴定出15个类型的生理小种:0、1、2、3、12、13、1N、23、2N、3N、12N、13N、123N、123、23N;吉林省玉米大斑病菌的小种组成十分复杂,在中晚熟玉米产区已没有明确优势小种的存在;1号生理小种虽然是主要小种类群,但所占比例仅为18%,并且出现了能够克服4个抗性基因的强毒力小种。不同玉米熟区的大斑病生理小种的分布与种间变异频率也趋于复杂。  相似文献   

16.
为了寻找适应于黑龙江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研究的鉴别品种,首次将中国水稻近等基因系应用于黑龙江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监测研究中,采用中国第一套7个鉴别品种对生理小种的鉴别力与其进行比较分析,证明中国水稻近等基因系具有较强的鉴别能力,对同一中国小种具有细划作用,适宜黑龙江省稻区稻瘟病菌生理小种鉴定研究。  相似文献   

17.
温州稻区稻瘟病菌生理小种演变及主栽品种的抗性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991~1993年从温州稻区11个县(市、区)55个不同品种上采集481份稻瘟病标样,分离到354个单孢菌株,经7个中国稻瘟病菌鉴别品种鉴定,共检出7群23个小种,ZB群小种的分离频率较高,为80.23%,优势小种为ZB1、ZB9和ZB13。与1981~1984年的小种普查结果相比,小种类型和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从温州稻区主栽品种病标样上分离的小种看,不同品种上的小种组成有差异,品种和小种之间存在着特定的亲和性关系。对温州稻区11个主栽品种的抗谱测定结果表明,汕优10号和辐籼6号的抗性较优,总体抗谱在76%以上,其他品种的抗谱均较差;多数主栽品种对优势小种的抗谱低于总体抗谱水平,该稻区的优势小种ZB1、ZB9和ZB13对主栽品种具有较强的致病性。选育或引进抗ZB群,尤其是ZB1、ZB9和ZB13小种的品种显得非常迫切和重要。  相似文献   

18.
刘爱国  张成和 《玉米科学》1995,3(Z1):012-015
1992~1993年从河北省6个地区采集玉米大斑病标样123分,分离出玉米大斑病菌株109份,经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鉴别寄主鉴定,1号生理小种出现频率最高为65.1%,2号生理小种出现频率为28.4%。2号生理小种在河北省已经普遍存在,其中唐山、承德、保定出现频率较高,分别为36.4%、31.6%和30.4%.鉴定结果还可看出,从带Ht’单基因的玉米杂交种所采集的标样上2号小种出现频率较高为58.7%。2号生理小种的出现,已对带Ht’单基因玉米杂交种造成了严重威胁,应加强抗2号小种玉米自交系的鉴定筛选及杂交种选育工作。  相似文献   

19.
黑龙江省大豆灰斑病菌(Cercospora sojina Hara)生理小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几年来采用自行筛选出的一套鉴别品种进行了大豆灰斑病菌生理小种的测定。在黑龙江省各地共采集分离了100个菌株,此外还有吉林及辽宁省6个菌株,共鉴定出11个生理小种。黑龙江省发现的10个小种中,以1号及7号小种出现频率高,分布广,为我省的优势小种,出现频率较高的还有10号小种。 用已知的主要小种,对一批合丰、合交系统大豆推广品种和新品系进行了小种接种鉴定,明确了其对主要小种的抗性谱。其中新选育的合丰27、28、29和30号对优势小种均表现抗病。  相似文献   

20.
1987~1993年对山东省所有14个地市有代表性县区及邻省部分县市的大豆孢囊线虫病上标样,进行了病原生理小种的鉴定。结果表明,山东省存在1、2、4号生理小种,并初步确定了1号生理小种分布于济南以南、以东各地市;2号生理小种分布于鲁东北的德州、聊城;4号生理小种分布山东菏泽、东营等地市。来源于不同地区的病原虽属同一生理小种,但其侵染力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