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明 《广东茶业》2008,(4):50-53
“茶马古道”是一个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内涵的概念。它不仅是商品交换的渠道、文化传播交流的通道,而且还是佛教东渐之路,更重要的是它使无数城镇得以兴起。鲁史古镇就是在“茶马古道”上形成的历史文化名镇。鲁史古镇地处云南省凤庆县,被誉为是“滇西茶马古道第一镇”。鲁史古镇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2.
有人说,这里是马帮驮出的第一要塞. 有人说,这里是滇西茶马古道上的“小上海”. 而我却固执的认为,这里是滇西茶马古道上一幅风光旖旎的水墨画卷. 翻开地图,从凤庆县出发,北行84公里,就可以到达云南省凤庆县鲁史古镇. 远山如黛,沧江东流.古镇远观粉墙黑瓦,近睹人流如梭;俯视街巷悠悠仰望飞檐翘首……鲁史古镇犹如一幅淡淡的水墨画,在滇西茶马古道静静地舒展. 鲁史,原称阿鲁司,东西长800米,南北宽538米,总面积43万平方米,因其所处地理位置特殊的缘故,曾一度成为滇西茶马古道的咽喉重镇,被誉为“茶马古道第一镇”.  相似文献   

3.
滇西凤庆,古茶马古道从缅宁(今临沧)至顺宁(今凤庆),跨过澜沧江,从古镇鲁史到魏山。凤庆宜茶自然环境得天独后,属于本部型季风气侯类型的中间地带,年温差少,雨量充沛,是茶叶天然的生长环境。凤庆种茶,历史悠久,2200年前居住在凤庆的濮人,即百濮,就开始种茶。至今沿澜沧江右畔山  相似文献   

4.
滇西凤庆,古茶马古道从缅宁(今临沧)至顺宁(今凤庆),跨过澜沧江,从古镇鲁史到魏山.凤庆宜茶自然环境得天独后,属于本部型季风气侯类型的中间地带,年温差少,雨量充沛,是茶叶天然的生长环境.凤庆种茶,历史悠久,2200年前居住在凤庆的濮人,即百濮,就开始种茶.至今沿澜沧江右畔山麓的大寺乡平河至小湾新源等村寨,尚有成排健生于农舍房前屋后或园边地埂的"半野生"型茶树.为摸清全县境内古生茶树资源,丰富茶文化大县建设内涵,云南省凤庆县成立古茶树资源普查组,先后用了4个多月时间,对野生型、栽培型古茶树进行普查.通过普查统计,全县古茶树资源面积56000多亩.  相似文献   

5.
安昌古镇位于绍兴市柯桥区,是浙东运河流经区域的水乡古镇。在浙东地理环境、自然资源及浙东运河航运交通、商业活动等要素的影响下,绍兴城有着深厚的茶文化,素有"茶都"之称,柯桥也有"中国珠茶之乡"之称。本文从建筑空间角度入手,通过安昌古镇滨水空间形态的调研分析,用模型和图解方式归纳安昌古镇滨水典型空间序列及空间节点,阐述分析其滨水空间形态特征,及其与当地人们茶文化场所的关联。  相似文献   

6.
结合"一带一路"伟大倡议和茶文化理念的全面引导,陈炉古镇这一极具历史气息和文化底蕴的传统遗迹,在今天散发出了时代气息。当然,如何对其进行科学开发,本质上看,只有在坚持保护的前提下,通过树立维护意识,才能真正意义上利用好陈炉古镇资源。本文拟从陈炉古镇建设和发展的具体背景分析入手,结合"一带一路"战略下陈炉古镇发展优势认知,通过分析茶文化理念的价值内涵,从而具体探究"一带一路"茶文化引导下的陈炉古镇建设和发展的战略。  相似文献   

7.
鲁史位于凤庆县东北部,澜沧江与黑惠江中间,素有“夹江”之称。历史上是凤庆通往巍山、下关、昆明乃至中原的重要交通枢纽和驿站,被称为“茶马古道第一镇”。青石板上的马蹄,隽刻着一串串驮茶马帮的铃声,岁月的风雨斟满蹄印,任何一位游人,都能在马蹄踏出的杯盏里品得到普洱茶的诱人清芬。一千七百年的历史,被一棵红线栓着,一理就理出大马帮不尽的传奇。  相似文献   

8.
正"万嶂入羊楼,双溪绕疯丘。天开珠洞晓,月旁石潭秋。翠入梧桐秀,香来蕙若幽。登临长一啸,月夕紫烟浮。"这是明代诗人廖道南的一首诗,描绘的是鄂南古镇羊楼洞的风光景色。诗句清新雅致,虽然涂绘出了古镇几百年前的如斯佳景,但羊楼洞的闻名遐迩,却主要源于其作为著名  相似文献   

9.
盐道、石碑、古茶树……纵横千年的清池贡茶史金沙清池茶发现和作为贡茶,最早要追溯到西汉时期。清嘉庆年间立于古盐(茶)道旁的贡茶碑记载:清水塘茶,渡船经古蔺出川,畅销各地,年年岁贡,惜产少耳!要了解金沙的贡茶文化,得去清池镇。金沙县政府外事侨务办公室主任龙云告诉我们,金沙县之所以能获得‘贡茶之乡’称号,得益于清池古镇。古时候,是清池的茶贡到了皇帝那儿。  相似文献   

10.
正我最早喝到的绿茶,就是陕南紫阳县焕古镇出产的"紫阳毛尖"。40多年前,我生活在新疆,距离这个汉江边上的古镇有5000多公里的路程。父亲是陕西省紫阳人,茶是紫阳亲友邮寄的。那时我很年幼,之所以对喝茶至今难以忘怀,也是因为父亲。他将茶视之珍宝,每天总是一个人霸占个小茶壶,津津有味地品尝。我只有考试得高分,他才会奖励我喝上两口。每每在这个时候,他总会说这是焕古产的  相似文献   

11.
终于我走在一直想看的古镇——羊楼洞清石板街上,在中国茶坛素有砖茶之乡美誉的羊楼洞镇,为湘鄂交界之要冲,在赤壁市区西南26公里。羊楼洞镇现存  相似文献   

12.
福建省茶产业发展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建产茶源于汉、兴于唐,而盛于宋。新石器时代,福建宁德就有彩釉陶茶具。有文字记载最早见诸于南安市丰州古镇的莲花镇石上的摩崖石刻“莲花茶襟太元丙子”(376),这比世界最早的茶书陆羽《茶经》(780)间世要早404年。陆羽《茶经》记载:“福州、建州(今建瓯)所产之茶,往往得之,其味极佳。”宋代以北苑贡茶和斗茶活动闻名于世。  相似文献   

13.
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建筑是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重要的根脉,更是文化的传承与积淀。为促进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从传统建筑的茶室改造与应用入手,以慈溪市鸣鹤古镇为研究对象,结合茶室建筑的现状,探究并提出对茶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应用模式,为现传统建筑中茶室的改造与应用提供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正一土墙青砖,飞檐黛瓦,小巷深深穿越唐风宋韵;古桥流水,竹筏号子,流水悠悠洗练岁月沧桑……下梅,这座坐落于梅溪下游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一砖一瓦,一墙一弄,一桥一水,甚至连文化习俗都与我生活过的屏南县双溪古镇惊人相似。在公路还没有开通的年代,下梅与双溪的古官道路程达600余里。如此漫长的路程,历史上必有一个共同的渊源,才能催生出相同的历史文化。那么,究竟什么是联系下梅与双溪的纽带呢?  相似文献   

15.
福建发展茶业的九大优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福建是我国茶叶的主产区,是红茶与特种茶——乌龙茶、茉莉花茶、自茶的发祥地。福建产茶源于汉、兴于唐、盛于宋。早在东晋(公元376年)南安市丰州古镇的莲花峰就有“莲花荼襟太元丙子”摩崖石刻,是福建茶事最早的文字记载。这比睦羽《茶经》(公元780年)问世要早404年,距今已有1632年的历史。从唐代开始,福建就是贡茶的产地——福州长乐郡(福建福州),福州的方山露芽、“蜡面茶”,“福州柏岩极佳”。宋代以北苑贡茶和斗茶活动闻名与世。  相似文献   

16.
从6个方面概述了临湘茶文化:瑶族祖先开龙窖山种茶之先河、唐代设置茶叶专业县、黑茶的发源地之一、"茶叶之路"的起点、聂市古镇茶文化、湖南民歌《挑担茶叶上北京》的发源地。  相似文献   

17.
正斜滩古镇地处福建闽东寿宁县城南部,背靠有名的车岭马兰岗,有陆路通往县内各地和闽浙边界;水路直通福安、赛岐、三都澳等地。1957年福(安)寿(宁)公路修通之前的数百年间,县内以及邻近闽北的松溪、政和,还有浙南的泰顺、景宁、庆元等地的农特产品茶叶、桐油和粮食等大宗物产,都是靠山里担夫肩挑到斜滩装船出运;沿海的海产品及盐、食糖、布匹等南北杂货也由船运到斜滩,而后肩挑分散到县内和周边地区,供应民众日常生活和生产的需要。因此,斜滩一度在历  相似文献   

18.
陈金水 《福建茶叶》2000,(Z1):32-33
石亭绿是我省历史名茶 ,它产于南安市丰州镇莲花峰。从泉州乘汽车沿晋江北岸西走约七公里 ,到达葵山南麓 ,便是丰州古镇了。丰州古称周井堡 ,汉时属东安郡 ,历晋、南朝、隋唐至宋元 ,是南安郡治、县治所在地 ,可见古时丰州是闽南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镇北桃源村 ,村西北有座莲花峰 ,是临城附廓的一个名胜区。山高海拔 12 0米 ,葵山逶迤南来 ,到此奇峰突起 ,巨石嶙峋 ,山巅巨石周长约 10 0米 ,绽开八瓣 ,状若莲花 ,因此得名 (见图 1)。登莲花峰 ,从上往下 ,四周了望 ,茶园层层叠叠 ,畦径相连 ,绿油油一片 ;人在茶园中放眼四顾 ,如闻茶香 …  相似文献   

19.
《茶世界》2015,(9)
<正>生态昭平长寿茶乡养生之都昭平县位于广西东部,全县面积3273平方公里,辖5乡7镇,总人口43.7万,近年先后获得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中国最佳生态旅游县、中国低碳生态十强县、中国宜居宜业典范县、中国名茶之乡、中国长寿之乡等荣誉称号。昭平是—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生态县,特色资源十分丰富,其优势可用一片森林、—条桂江、一座古镇、一片茶园、—群寿星"五个一"概括。  相似文献   

20.
《茶世界》2015,(6)
<正>中国·广西·昭平ZHAOPING GUANGXI CHINA生态昭平长寿茶乡养生之都昭平县位于广西东部,全县面积3273平方公里,辖5乡7镇,总人口43.7万,近年先后获得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中国最佳生态旅游县、中国低碳生态十强县、中国宜居宜业典范县、中国名茶之乡、中国长寿之乡等荣誉称号。昭平是一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生态县,特色资源十分丰富,其优势可用一片森林、一条桂江、一座古镇、一片茶园、一群寿星"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