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研究了氮肥用量对黑龙江水稻产量和肥料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促进了水稻的生长发育,增加了植物体内物质积累和生物量。但氮肥施用过多可导致水稻倒伏及水稻千粒重的下降。通过数学模拟得到氮肥效应方程,确定当地水稻适宜氮肥用量为6.33 kg/667 m~2,此时水稻产量最高为774.3 kg/667 m~2。从氮肥用量对水稻氮肥利用率影响来看,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总吸氮量增加,同时氮肥的收获指数、氮肥农学效率、氮肥偏生产力是下降的。而氮肥的吸收利用率和生理利用率说明只有氮肥的合理施用才能实现水稻高产高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前茬作物小麦设置施用氮肥与不施用氮肥处理研究它对土壤肥力及后茬作物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 麦季氮肥的施用明显提高了稻季土壤全氮、铵态氮和硝态氮的含量,造成土壤背景氮偏高。与低土壤背景氮相比,在高土壤背景氮下水稻产量对氮肥的反应明显降低,氮肥利用率的各个指标均有不同程度下降。这些结果表明土壤背景氮过高是水稻氮肥利用率低的重要原因之一。在高土壤背景氮下,施用氮肥有使稻米品质变劣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为验证硅氮肥对水稻生长及增产作用,笔者设置了本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施用硅氮肥后的水稻与没有施用硅氮肥的水稻相比,株高没有明显差异,但单株分蘖数增多;在常规施肥的基础上,每667 m2再基施北大荒硅氮肥15 kg,其最高产量达595.0 kg/667 m2,比对照增产4.70%。  相似文献   

4.
<正> 近年来,吉林省随着盐碱低洼地的开发,盐碱土种稻的面积不断扩大。作为栽培的重要手段一施肥,目前还有人采用较落后的“大头肥”氮素施肥法。关丽君等人提出的全生育期氮肥分施法和日本学者桥川潮等人提出的无氮素蝗肥施肥法等,只就一般的水稻土而言,而在盐碱土壤上,最适氮肥施用方法和不同氮肥施用方法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如何,国内报导甚少。为此,设计了本试验以探讨盐碱土水稻的最适氮肥施用方法和  相似文献   

5.
为确定虎林地区水稻精确定量施肥的参数值,进行水稻氮肥精确定量施肥试验,结果表明,不同肥力地块施用等量的氮肥水稻增产程度和氮肥利用率不同,1号地土壤肥力较高,供氮量为4.82 kg/667 m2,施氮增产53.2%,2号地的土壤供氮量为5.0 kg/667 m2,施氮增产31.6%。肥力越低施氮肥氮肥利用率越高、增产越高。  相似文献   

6.
海城市水稻氮肥最佳施用量试验总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该地区水稻施氮肥的增产效果和最佳施用量,结果表明,在海城市高坨镇水稻产区施用氮肥各处理比对照均有明显的增产效果,增产117.8~320.2 kg/667 m2,增产率为26.4%~71.6%,经济效益明显,从水稻产量和肥料价格及经济效益等综合因素考虑,水稻的氮肥最佳施用量为纯N14.7 kg/667 m2,最佳经济产量为732.7 kg/667 m2。  相似文献   

7.
两优培九氮肥基蘖肥与穗肥施用比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在大通湖采用田间试验,对超级杂交稻两优培九的氮肥基蘖肥与穗肥施用比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基蘖肥与穗肥之比为7∶3和6∶4的处理产量较高,分别为9 877.5 kg/hm2和9 637.5 kg/hm2,并具有较高的氮肥吸收利用率和农学利用率。还发现每生产100 kg稻谷水稻植株需要吸收氮素1.50~2.05 kg,并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和产量的提高,所需吸收的氮素增加。建议生产中重视氮肥作穗肥的施用和穗肥分次施用。  相似文献   

8.
氮肥用量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水稻的产量和品质,因此本项目选择典型的设施水稻生产农户,调查设施水稻土壤氮肥投入状况和水稻产量,并到田间实地调查采集土壤样品。基于肥料投入调查和产量调查数据及土壤碱解氮分析结果,综合分析设施水稻土壤氮素投入特征与土壤碱解氮含量状况,以期为水稻生产中科学施用氮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探究氮肥减量后移对高原粳稻产量及群体质量的影响,并为水稻氮肥减量施用提供依据。【方法】选用常规粳稻品种会粳17号和楚粳28号为材料,设置不同氮肥用量及运筹处理,分别为CF(当地常规施氮模式,折合纯氮270kg/hm^2,基肥、分蘖肥、促花肥、保花肥用量之比为5∶5∶0∶0)、RPN1(较CF减10%,3∶3∶2∶2)、RPN2(较CF减20%,2.5∶2.5∶2.5∶2.5)、RPN3(较CF减30%,0∶2∶5∶3)、RPN4(较CF减40%,0∶0∶6∶4)和CK(不施任何肥料的空白区)共6个处理,研究了水旱轮作(大蒜-水稻、烤烟→水稻)条件下氮肥减量后移对水稻生长发育、群体质量和产量的影响。【结果】空白区水稻产量两年均高于8 t/hm^2,施氮后,产量显著增加;与CF处理相比,随着氮肥减量和后移比例的增加,水稻产量和氮肥农学利用效率逐渐增加,纯氮用量最少(162 kg/hm^2)且全部后移至穗肥(m促花肥∶m保花肥=6∶4)施用,其产量最高,增产20%以上,氮肥农学利用率从低于10 kg/kg提高到20 kg/kg以上。氮肥减量后移使稻穗分化期延长,并形成抽穗期功能叶较长、叶长序数(由上而下)为2-3-1-4,高效叶面积率达80%以上,叶面积适宜的高光效群体,促进颖花分化攻取大穗。同时,成穗率提高,具有较高的群体生长率和抽穗后干物质积累量,构建了水稻高质量群体。【结论】通过氮肥用量及施用比例的优化,能有效减少稻田氮肥施入,提高云南粳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其中,水稻季不施入基蘖肥,供应氮素全部用作穗肥投入最少,产出最多。  相似文献   

10.
采用大区对比试验设计,研究不同氮肥施用比例对寒地水稻产量及性状的影响,通过合理设立水稻生育时期不同氮肥施用比例,试验结果表明,基肥、蘖肥、穗肥氮肥的最佳施用比例为3∶3∶4,相比对照及其他处理,该处理的抗逆能力、生育性状、增产效果、经济效益最好,理论产量达到757.94 kg/667 m2,增产率20.8%,净增效益243.05元/667 m2。  相似文献   

11.
为明确油稻稻三熟制秸秆还田条件下双季水稻适宜的氮肥运筹方式,2018年在长江中游三熟制区(江西进贤)开展5个处理(秸秆不还田+氮肥3次施用、秸秆还田+氮肥3次施用、秸秆不还田+氮肥2次施用、秸秆还田+氮肥2次施用、秸秆还田+高量氮肥3次施用)的田间试验,探究该模式下氮肥运筹对双季稻产量与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油稻稻三熟制下,秸秆还田和氮肥运筹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在早稻季和晚稻季均存在显著的互作效应,而水稻基肥中增施20%氮肥对产量的影响不明显,氮肥2次施用(后氮前移)即可实现水稻高产和稳产。秸秆还田并配合氮肥2次施用(后氮前移)可以满足水稻生育期氮素需求,从而保证水稻正常生长,氮素吸收量能够达到甚至优于3次施氮处理水平,并明显提高氮肥利用率,增加氮肥用量则不利于氮肥偏生产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12.
不同氮肥施用比例对水稻产量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采取不同氮肥施用比例技术,针对水稻氮肥用量过高,前期氮肥比例过大这一突出问题,对水稻主栽品种的氮肥运筹进行研究与优化。研究氮肥后移对水稻碳氮物质积累、运转、分配及品质形成的影响,进一步明确不同氮肥运筹下水稻产量和品质形成的调控机制。结果表明:前氮后移可以促进水稻茎蘖数的提高,增加干物质的积累,随施肥量的增加,有效穗数和产量均有所增加,氮肥的合理运筹有利于水稻建立更加科学的群体结构,协调产量构成因素,产投比高,效益好。  相似文献   

13.
贾东  徐漫  韩雷 《北方水稻》2016,(1):56-60
氮肥是作物增产的重要因素。介绍了国内外主要的氮肥施用方法以及近年来新型的氮肥施用技术,阐述了水稻生产中合理的氮肥运筹与氮肥利用率之间的关系,指出了前氮后移施肥技术对水稻生产的促进作用,为水稻产量和品质的提升提供了具有可参考性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我国水稻氮肥高效利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优  王学华 《作物研究》2014,(5):564-569
综述了我国水稻氮肥使用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从高产水稻推广应用、土壤氮背景值、施氮时期和比例以及中期晒田等方面分析了影响我国水稻氮肥利用率的可能因素,提出了通过选育氮肥利用率高的水稻品种,施用新型氮肥并改善施肥技术,氮肥与其他肥料平衡施用,使用脲酶抑制剂和硝化抑制剂,采用适时适地氮肥管理模式和水肥调控技术等方法提高水稻氮肥利用率.  相似文献   

15.
在目前氮肥施用量依然偏多的大背景下,氮肥与转 Bt 基因水稻的相互作用是否会对稻田中非靶标节肢动物产生影响是转基因水稻安全评价的重要内容。本研究在室内条件下用0 kg/hm2、100 kg/hm2和250 kg/hm23个氮肥水平处理的转 Bt 基因水稻T1C-19和T2A-1以及非转基因亲本水稻明恢63,连续饲养褐飞虱和白背飞虱4代,研究在不同氮肥条件下,转 Bt 基因水稻对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生态适应性的继代影响。结果显示,在同一水稻品种上,氮肥的过量施用,显著提高了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的生态适应性,并且随着代数的增加具有一定的累加效果。同一氮肥水平条件下,转 Bt 基因水稻和对照相比对同代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的若虫发育历期、雌虫体质量、成虫寿命、褐飞虱若虫孵化率、存活率均无显著影响。而在100 kg/hm2和250 kg/hm2施氮水平下取食转基因水稻T1C-19的褐飞虱在第1代至第3代的每雌产卵量均显著低于另一转基因品种T2A-1以及对照品种明恢63,但第4代褐飞虱在各品种上的产卵量无显著差异。本研究结果表明,氮肥的施用显著提高了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的生态适应性,供试两种转Bt基因水稻对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的生态适应性无显著影响。这为转基因水稻的安全评价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不同施氮肥处理对水稻植株吸磷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水稻田间小区试验,分析不同氮肥处理对水稻磷素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施入量过高会影响水稻植株对磷肥的吸收利用。不同的氮肥施用比例及追施次数对水稻吸收磷素有影响,即随着氮肥的增加,磷肥的吸收量有所提高。缓释尿素控制了氮素的释放速度,有利于调节植株吸收磷素,并且间接地提高水稻植株对磷养分的吸收利用。  相似文献   

17.
缓控释氮肥作为一种新型肥料,兼顾增产和环境友好两大特点,在提高水稻产量与氮素利用率以及缓解环境污染方面展现出了显著优势。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总结了缓控释氮肥的概念、分类、不同缓控释氮肥作用机理,及缓控释氮肥在水稻生产上形成的不同施肥技术的特征及其效果,如缓控释氮肥一次性施肥、与速效尿素混合一次性基施、不同的缓控释氮肥相互混合一次施用,以及与速效尿素分次施用的施肥技术。介绍了缓控释氮肥不同施用技术对水稻产量形成的影响,以及施用缓控释氮肥对土壤和大气环境的影响。明确缓释氮肥在水稻生产应用中的优势,进一步指出缓控释氮肥在水稻生产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相关建议,为推动缓控释氮肥在水稻生产上的广泛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锌肥用量对水稻经济性状和产量的影响。[方法]在氮肥、磷肥、钾肥用量一致的基础上,设置4个锌肥施用量在水稻移栽时一次性施用。[结果]30 kg/hm2锌肥用量能提早水稻成熟期2~3 d,对水稻的成熟具有一定的促早熟作用,农艺性状表现最佳,水稻分蘖数明显增多,结实率最高,每穗实粒数和千粒重增加,产量达8 010 kg/hm2,较对照增产622.5 kg/hm2,增产率8.43%,较60 kg/hm2锌肥施肥量的处理增1 074 kg/hm2,增产15.6%;较45 kg/hm2锌肥施肥量的处理增871.5 kg/hm2,增产12.2%。[结论]过多地施用锌肥会产生毒害作用,导致水稻产量和抗病性降低,因此施用时应根据土壤的缺锌程度适量施用,30 kg/hm2锌肥的施用量是水稻产量最佳用量,同时提高了水稻抗旱、抗倒伏、抗稻瘟病能力,增产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9.
水稻营养生长期与生殖生长期不同比例施氮量的试验总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2 a对水稻营养生长期与生殖生长期施用不同比例氮肥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营养生长期与生殖生长期的氮肥分配比例以7∶3为宜,可减少无效分蘖、提高成穗率,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增产40 kg/667 m2。  相似文献   

20.
氮肥用量对吉林省玉米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选取2005~2013年吉林省"3414"田间试验中的氮肥用量处理,研究施氮水平对玉米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明确不同生态区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不施氮条件下吉林省玉米的平均产量为7 596 kg/hm~2。氮肥施用显著提高玉米产量,以适宜施氮量(N3)处理表现最好,产量最高达9 967 kg/hm~2,较不施氮(N1)处理平均增产2 371 kg/hm~2。玉米的氮肥农学利用率和偏生产力均以适宜施氮量的1/2(N2)处理最高,随施氮量增加氮肥利用效率均逐渐降低。不同生态区显著影响玉米的增产效果和氮肥利用效率,吉林省中部半湿润平原区的产量水平最高,东部湿润山区次之,西部半干旱平原区最低。施氮增产量和农学利用率以东部地区显著高于中、西部地区,偏生产力以东部地区最高而西部地区最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