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稻米品质与人类的健康关系密切,提高稻米的营养品质对改善人们的营养状况非常重要。综述了国内外有关稻米营养品质的评价指标及其测试方法、稻米蛋白质的组成、遗传效应研究以及蛋白质与其他品质性状的相关性,提出了目前在稻米蛋白质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就未来优质高蛋白稻米的开发利用途径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食用稻米的外观品质与改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福建省近年来在生产上推广的品种(组合)的品质分析表明,稻米品质主要存在籽粒长宽比小、垩白率高、垩白面积大、透明度差、整精米率低等问题。这些性状的改良应作为今后选育优质食用稻米品种(组合)的主攻方向。  相似文献   

3.
优质食用稻米品质的理化指标与食味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86,自引:2,他引:86  
 对全国各地选送的78个优质米样品进行了食用稻米品质的理化指标与食味的相关性研究。其中理化指标包括:粒长、长宽比、垩白率、垩白度、透明度、糊化温度、胶稠度、直链淀粉、蛋白质等9项指标。结果表明:(1)籼稻的粒长因子、垩白因子对食味有极显著正线性效应,粒形因子对食味有极显著负线性效应,对食味的重要性顺序为:粒长因子>粒形因子>垩白因子;(2)粳稻的透明度(级)与食味呈显著负相关系。并对农业部部颁“NY122-86”优质食用稻米标准中,籼、粳稻的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糊化温度的Ⅰ、Ⅱ级米的划分标准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福建省广大农村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富民政策,全面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并借助第一次绿色革命的成果,依靠科技进步,大力推广优良品种,新型肥料、农药等新技术,促使粮食生产取得突破性的发展,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从宁德地区的情况看,1998年全区粮食总产达10254万t,比1978年净增3231万t,增幅达46%。20a间,全区人口增加了767万人,但人均占有粮食不仅没有减少,而且增加了3172kg/年人均,为提前基本实现小康奠定了坚实的物…  相似文献   

5.
安徽省稻米品质现状与发展技术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照优质米国家标准,分析了安徽省稻米的品质现状,认为安徽省水稻生产以中籼,特别是杂交中籼为主,近年稻米品质虽有改善,但总体上看,稻米品质现状仍不容乐观,需进一步优化品种及布局,重点是压籼扩粳,同时大力示范推广保优栽培和清洁生产。并阐述了在栽培上如何通过合理安排播栽期、健身栽培、肥水运筹、防治病虫害等措施保持优质稻的优质特陛,提出了安徽发展优质稻米技术途径和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习惯和消费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对优质稻米的需求越来越高,有关稻米品质的研究也越发得到重视。本文综述了影响水稻弱势籽粒淀粉品质形成的机理与相应调控途径,基于此,提出了通过调控水稻弱势籽粒淀粉形成来提高稻米整体营养品质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优质食用稻米标准及生产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8.
功能稻米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稻米的结构和营养成分特征、功能稻米的概念、研究历史和时代属性,重点阐述了功能稻米活性物质的种类和调控机制,总结了国内外利用常规育种、诱变育种、基因工程技术等手段在功能稻米方面的研究进展,结合当前功能稻米及其制品的社会需求,对功能稻米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杂交水稻稻米品质遗传与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彭灵佳  肖层林 《作物研究》2006,20(5):405-408
扼要介绍了稻米品质的概念、要素,评价稻米品质的主要指标,综合评述了稻米品质的研究进展.通过对湖南省优质杂交稻育种的现状与进展分析,结合当前我国水稻品种的品质现状,指出了稻米品质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今后稻米品质改良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0.
稻米品质遗传研究方法概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概述了水稻品质遗传的研究方法。水稻品质性状的遗传表达,可能受主基因控制,亦可能受微基因影响,尤其是胚乳品质性状,可能受胚乳基因型或/和母体基因型控制,还可能存在细胞质效应。在研究方法上应采用正确的评价体系和测定方法(如单粒分析法),选择合理的遗传模型(如胚乳性状的数量遗传模型、胚乳质量—数量性状遗传模型等)。  相似文献   

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In 1996,China launched a program to breed super rice or super hybrid rice by combining intersubspecific heterosis with ideal plant types.Today,approximately 80 super rice varieties have been released and some of them show high grain yields of 12-21 t/hm2 in field experiments.The main reasons for the high yields of super rice varieties,compared with those of conventional varieties,can be summarized as follows:more spikelets per panicle and larger sink size (number of spikelets per square meter);larger leaf area index,longer duration of green leaf,greater photosynthetic rate,higher lodging resistance,greater dry matter accumulation before the heading stage,greater remobilization of pre-stored carbohydrates from stems and leaves to grains during the grain-filling period;and larger root system and greater root activity.However,there are two main problems in super rice production:poor grain-filling of the later-flowering inferior spikelets (in contrast to earlier-flowering superior spikelets),and low and unstable seed-setting rate.Here,we review recent research advances in the crop physiology of super rice,focusing on biological features,formation of yield components,and population quality.Finally,we suggest further research on crop physiology of super rice.  相似文献   

12.
超级稻高产栽培生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国于1996年启动了理想株型与亚种间杂种优势相结合为技术路线的超级稻育种计划,目前已育成约80个超级稻品种。这些品种产量高,兼顾品质与抗性,在试验示范区或特定气候条件下产量可达到12~21 t/hm2,展示了超级稻的巨大增产潜力。对于超级稻品种高产的原因,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与常规高产品种相比,超级稻品种每穗颖花数多、库容量大(即单位面积颖花数多);叶面积指数大、绿叶面积持续期长、光合速率高、茎秆抗倒性强;  抽穗前干物质累积量高, 结实期茎叶中碳水化合物转运到籽粒中的量大;  根量大、根系活性强。但是,超级稻品种在生产上也存在一些问题,突出地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强势粒(着生在穗子中上部、开花较早的籽粒)、弱势粒(着生在穗子基部、开花较迟的籽粒)充实整齐性差;二是结实率低且不稳定。综述了超级稻的生物特性、产量结构、群体质量特征以及相关生理机理方面的研究进展,提出深入开展超级稻栽培生理研究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水稻灌浆过程中籽粒淀粉合成关键酶活性与蒸煮食味品质   总被引:17,自引:5,他引:17  
选用稻米蒸煮食味品质有显著差异的4个粳稻品种,对水稻籽粒灌浆过程中淀粉合成关键酶的活性变化及其与蒸煮食味品质关系进行了研究。 不同品质类型的品种间籽粒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含量在灌浆前、中后期表现出差异,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灌浆不同时期淀粉积累速率上。籽粒灌浆过程中,不同品质类型的品种中ADPG焦磷酸化酶和可溶性淀粉合成酶活性出现峰值的时间无差异,但淀粉分支酶活性出现峰值的时间,劣质品种明显早于优质品种,而且优质品种灌浆中、后期仍然保持较高水平的酶活性。ADPG焦磷酸化酶、可溶性淀粉合成酶、淀粉分支酶的活性与直链淀粉含量、支链淀粉含量、味度值、RVA谱特性间的相关性和程度因灌浆时期不同而发生变化。在整个灌浆过程中,可溶性淀粉合成酶活性与味度值间的相关均不显著,但灌浆前期和中、后期的ADPG焦磷酸化酶和淀粉分支酶的活性与味度值间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选择灌浆前期酶活性低或灌浆后期酶活性高的材料,将有利于提高稻米蒸煮食味品质。  相似文献   

14.
粳稻品种的粒厚特征及其对食味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2006年收获的71份北方粳稻主栽品种为试材,研究了糙米粒厚的分布及粒厚与食味品质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品种间糙米粒厚差异较大,变异系数为6.57%,粒厚在1.81~2.10 mm的品种占参试品种总数的78.88%。糙米粒厚与米饭食味评分呈极显著正相关。用粒厚分级机对其中5个粳稻品种进行粒厚分级,测定同一品种不同粒厚样品的米饭食味评分值、蛋白质含量、直链淀粉含量和RVA谱特征值。结果表明,粒厚对稻米蛋白质含量、RVA特征值、米饭食味评分等指标有显著影响,同一品种随着粒厚的增加,食味品质得到改善。讨论了粒厚作为品种选育指标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5.
16.
施氮量对超级杂交稻产量和稻米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鹏  刘茂  秦俭  熊洪  徐富贤 《中国稻米》2017,(4):102-106
为探明超级杂交稻在成都平原的适宜施氮量,达到高产与优质协同,以超级杂交稻德优4727、普通杂交稻川优6203和常规稻五山丝苗为材料,于2016年在四川德阳进行大田试验,设置4个施氮量(0、120、165、210 kg/hm~2,分别记作N0、N120、N165、N210),研究施氮量对水稻产量和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超级杂交稻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以N165处理最高;普通杂交稻和常规稻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以N210处理最高,但与N165处理差异不显著。糙米率、整精米率、蛋白质含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提高;垩白粒率、垩白度对氮肥的响应因品种而异。除普通杂交稻胶稠度外,施氮量对胶稠度和直链淀粉含量的影响不显著。品种间产量和品质均存在显著差异。与普通杂交稻和常规稻相比,超级杂交稻产量显著增加,增产优势主要表现在粒重上。超级杂交稻糙米率、垩白粒率、垩白度、胶稠度显著高于常规稻,直链淀粉含量和蛋白质含量低于常规稻;超级杂交稻整精米率显著高于普通杂交稻,但与常规稻相当。考虑产量和品质两因素,本试验条件下超级杂交稻选择纯N用量165 kg/hm~2,可实现产量和品质的协同提高。  相似文献   

17.
水稻根系是吸收水分和养分的重要部位,同时也是合成和分泌多种植物激素、有机酸和氨基酸等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其形态和生理特征对产量和品质有重要影响。本文综述了水稻根系形态与生理特征研究进展,分析了主要根系特征及化学信号与稻米品质的关系,并讨论了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8.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Eating or cooking quality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quality of rice. Amylose content, RVA properties and taste meter value are three important indexes for evaluating cooking and eating quality of rice, which are determined by the chemical and physical com- …  相似文献   

19.
以超级杂交稻培杂泰丰和华优86为材料,在旱育秧和湿润育秧条件下,研究了专用壮秧剂对超级稻秧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壮秧剂可显著提高超级杂交稻旱育秧的成秧率和出叶速度;不论是湿润育秧还是旱育秧,壮秧剂对秧苗均具有显著的矮化作用,并可显著增加秧苗的茎基宽、单位高度干重和叶片叶绿素含量;壮秧剂还可明显提高旱育秧秧苗的抗逆能力,秧苗叶片的蛋白质含量、脯氨酸含量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  相似文献   

20.
花后水稻穗部夜间远红外增温处理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以武育粳3号为材料,在开放环境下使用远红外加热器对水稻穗部进行增温处理,研究了灌浆结实期穗部日间或夜间增温对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夜间增温降低了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增加了垩白发生,降低了稻米的加工品质和外观品质,与日间增温影响一致。夜间增温提高了稻米蛋白质含量,与日间增温相似,但夜间增温有降低稻米直链淀粉含量的趋势,与日间增温相反。夜间增温处理淀粉结构与日间增温差异较分明,尤其是胚乳腹部,夜间增温胚乳腹部的淀粉粒个体较大,棱角分明,排列紧密;而日间增温淀粉体较小,呈圆形和椭圆形,但数量较多。夜间增温对淀粉相对结晶度的影响与日间增温相似,但夜间增温增幅较小。总体来说,灌浆结实期夜间增温对稻米的加工品质、外观品质、营养品质影响与日间增温一致,对蒸煮食味品质和淀粉结构的影响与日间增温存在很大的差异,且夜间增温对稻米品质的影响程度整体上小于日间增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